武士刀
刀 (日本刀)
武士刀(日语:刀/かたな,英语:Katana),日本本土特指平安时代末期出现的太刀及其发展而成的打刀胁差及短刀,是日本武士的制式佩刀。在欧美及东亚其他地区,常将日本刀与武士刀等同,进一步囊括直刀薙刀、枪等日本特有的兵刃。
日文かたな在平安时代辞典解释为“小刀”,即短剑室町时代后期,步兵战盛行,刀身较短、弯度较小且刃口向上固定在腰带上的打刀因更容易操作而在武士中流行,因此用武士刀来指代打刀。后含义逐渐扩大包括打刀的前身太刀,及此后产生的胁差及短刀。炼制过程步骤繁多,需经过被称作“折返锻炼”的工序,包括冶炼锻打、制刃、淬火等重重步骤方能铸就。以使用武士刀为基础产生了“剑术”与“居合术”两种武道。
武士刀承载了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蕴含着武士的“忠诚、武勇、名誉”,刀剑是日本传统中不可割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日本人性格和行为奠定了重要基础。其作为日本文化的特殊标志,在各类文艺作品中频频出现,如黑泽明七武士》《刀剑乱舞ONLINE》等作品中,占据重要角色。
名称由来
根据成书于承平年间(931年-937年)的日本和汉辞典《和名类聚抄》,武士刀的日语发音为かたな,汉字写写作“贺太名”,含义解释为“小刀”,即短剑,起初仅指打刀室町时代后期,骑兵战重新被步兵战取代,拔刀的速度往往决定胜负,因此长度更短,刀刃向上的打刀取代了太刀,成为了战场上的主要武器,并作为武士的代表而流传后世,かたな等同于“刀”并产生了“武士刀”的意义。时至战国时代,丰臣秀吉(丰臣秀吉 (1536—1598) , 日本战国时代的封建大名,1590年统一日本)颁布“刀狩令”,农民和僧侣禁止拥有刀、弓、枪、铁炮等武器,日本刀与武士联系更加紧密,自此,太刀胁差等各类刀具都被归入武士刀之列。
历史沿革
武士刀的发展阶段大致分为上古刀期、古刀期、新刀期、新新刀期、现代刀期,具体断代学界说法不一,大致将古刀期认定为平安时代后期至安土桃山时代(1573年-1603年),持续约600年;古刀期之前统一归为上古刀期;新刀期相当于江户时代前期;新新刀期为江户时代后期;19世纪后期明治维新之后认定为现代刀期,亦有学者将1876年废刀令的颁布作为新新刀期与现代刀期的区分。
上古刀期
其基本特征为直刀。在弥生时代(公元前300年-公元250年),各地广泛使用刀剑,此时战斗为徒步战,兵器多为从中原地区传来的(刀刃没有弯曲),直刃刀剑更能适用于刺人的需求。古坟时代(公元250年-592年)后期,冶铁与刀具锻造技术开始被运用,开启了日本国内铁器锻造的历史。飞鸟时代(公元593年-710年)与奈良时代(公元710年-794年),日本刀匠大量仿制天宝的直刀,并称这种刀剑为“唐样大刀”(而自唐朝进口的刀剑被称为“唐大刀”)。日本正仓院收藏的金银钿妆唐刀正是这一时期的文物。
古刀期
武士刀的基本种类太刀打刀胁差、短刀在此时期全部产生并基本定型,另有一种名为薙刀,独立于武士标准装备之外的刀剑也在这一时期产生。
平安时代(794年-1192年),日本刀为更加适应斩杀而产生了弓形弯曲的发展,被称作毛拔形太刀的兵器作为主要实战兵器,由于制作费工费力,只有少数高级武士可以佩戴。平安时代末期,太刀真正出现。大和传、山城传、备前传三种流派开始产生,三条宗近被认为是山城派的宗师。
镰仓时代初期,弱小的女性和儿童能够使用的短刀和自长刀演变而来的刀都开始出现。大和传、山城传、备前传三大锻刀流派的不同特征日趋明显,大和传形成千手院派,山城传以粟田口派为代表,备前传则以一文字派为首。镰仓时代中期,短刀、薙刀得到迅速发展,胁差开始出现。粟田口吉光(粟田口吉光,本名为“吉光”,以“藤四郎”的称呼闻名于世,使用流派粟田口之名作为姓氏,后世称为“粟田口藤四郎吉光”)被称为短刀第一名家。这一时期,幕府征召诸多名家迁居至镰仓,百家争鸣,各家相互学习,逐渐产生新流派北条义时传的雏形。
镰仓时代末期,两次元军入侵以及原有政治体制的崩溃带来的社会大动乱,使得制刀业繁荣。战争结束后日本的作战方式由骑兵单独作战转为步兵集体作战,武士刀的弧度加大,刃变薄。天才的日本刀匠正宗(生于1264年,拜入为相模国传的产生奠定基础的刀匠新藤五国光门下,后独自前往山城国备前国学习制刀技术,是相州传的创始者)激发了日本刀的活力,确立相州传流派的形成。
南北朝时代,骑兵战四起,大量出现了和以往不同的称为大太刀、大太刀的大型刀,刀长能达到达3尺-5尺(91-150cm)。这样的长度不适于悬挂腰间,所以乃是背在背上的样式,或者是让侍从携带。刀身为了减轻重量而制作成较薄的形制,多刻有沟槽。在这一时代,打刀亦登上了历史舞台,作为步兵的重要兵器,以“刺击”功能为重,因而产生了较小的弧度。各方刀匠向正宗学习,其弟子中最优秀的十名刀匠,称为“正宗十哲”(贞宗、来国次、长谷部国重、志津三郎兼氏、金重、义弘、则重、兼光、长义、左安吉),其中志津三郎兼式和金重创立了美浓传。
室町时代中期,武士刀更多地由向下佩带的太刀转为刀刃向上佩戴的打刀,因为打刀能够将拔刀与劈砍两个动作合并成一个,更适合步兵作战。
新刀期
织田信长(织田信长(1534-1582),幼名吉法师,日本战国时代到安土桃山时代封建大名,“日本战国三杰”之一)与丰臣秀吉统治的“桃山时代”之后 ,德川家康(德川家康(1543-1616)日本江户幕府的第一任征夷大将军,开创历时二百六十余年的长期政权)掌握政权,建立了江户幕府。这一时期不再像战国时代一般战乱频仍,但各地大名依然整军经武,毫不懈怠,时常率军到江户城讨论国事,各地武士相互攀比,彼此观摩,由此形成了新刀期实用性逐渐降低,美术效果加强的特色。新刀期的武士刀,刀身宽厚,雕刻繁复细密,刃纹花样繁多,钢材使用进口材质,做刀的风格和时代背景相较于古刀期都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刀期流行对人体行试斩以测定刀的性能,以尸体试斩,将结果用金字镶嵌在刀茎上,以为记录。试斩结果肯定度较高的刀匠有兼重、安定、虎彻等人。
江户时代之前刀装具以实用性为主,到了江户城时代,江户(今东京),大阪(今大阪)各地锻造业繁荣,随着太平盛世的持续,刀匠与武士们开始盲目追求华美的刀装,渐渐离实用性的本质脱离,镡、小柄、、目贯等刀装具种类日渐丰富,开创日本特有刀装具文化。购者把玩收藏许多并未实际装配在刀条上的刀装,使刀装逐渐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收藏品。
新新刀期
这一时期日本的政治、文化复古思想盛行。幕末期的骚乱开始后,以水心子正秀(江户时代后期,为日本刀的制作带来巨大变革的名匠之一,本名叫“川部仪八郎”)等为中心的主张古刀锻炼法复元派,正秀认为刀剑应该像镰仓市南北朝时代讲究实用性,再度将实战性强的日本刀制作法发扬,此后的刀被称为新新刀(新々刀)。此时虽力求复古,但刀匠并不像古刀期那样只专学一派,而是习各家之所长。
现代刀期
江户幕府于庆应三年(1867)将政权归还天皇氏,正式结束武士治国。翌年,明治天皇即位,废除武士制度,颁布废刀令,禁止武士带刀出门,瓦解地方藩士,设置府、县,直属中央政府,撤销社会阶级,贯彻权利平等,设征兵制。这之后的武士刀通称为现代刀。现代刀前期在侵略战争中作为武器发挥重大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其立刻被禁止使用,仅作为艺术品流传于现代社会,剥离了作为武器的属性。
昭和刀
昭和年间(1926-1989)所做的刀称为昭和刀。昭和初到二战结束这段时间里,出于侵略战争的需要,日本制作了大量机制和半机制的刀,学界许多人认为这些刀既不属于传统日本刀的范畴,也不属于现代刀,因此昭和刀目前仍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
战后日本刀
1945年二战结束以后,武士刀的制造和持有都被完全禁止,传统武士刀的工艺面临失传。此时有人提出“日本刀在现代已不算是武器,而是一种工艺品”,保护武士刀的运动由此开展,至1953年,制刀许可制度颁布,并对武士刀的制作做出三点限制:一是只有有执照的刀匠才有资格制作武土刀,获得执照需要先跟有执照的师傅学习至少五年;二是一个刀匠每月最多只能制作两把长刀太刀打刀),或者三把胁差或短刀;三是制作出的所有武士刀必须在警方登记。自此,武士刀被确立为艺术品,与战前作为兵器的历史彻底分离。
传统制造方法
冶炼
向槽底生火的风炉中加满木炭,木炭之上覆盖,此后三天每隔半小时加入一层铁砂和木炭,直到周期结束时木炭脱去铁砂中的氧元素,炼成钢铁。含碳量在0.6%-1.5%范围内的叫做;含碳量较低的钢为“庖丁铁”,用于锻造制刃所需要的“芯铁”。
锻打
将玉钢和庖丁铁捶打成合适大小的碎片,用和纸包住,涂上草木灰和泥土,慢慢锻打成长方板型,再分别将其反复折叠,增加弹性和韧性,最后分别制成芯铁和皮铁。
制刃
经由上阶段所冶炼出来的芯铁,具有较好的弹性,但硬度偏低,皮铁则反之。最常用的“甲伏造”的方式是将皮铁折成“U”形,包在芯铁外面,然后再将其锻打成武士刀的初步雏形。如果将硬度高的钢作芯铁,硬度低的作皮铁,则称为“逆甲伏”。
淬火
当刀身成型后,即开始进行火,以使刀刃部分达到坚硬锐利的境界,刀身上的刃纹即在这个过程中产生。
研磨
刀条制好以后,将交由专门的研磨师来研磨,步骤十分繁琐。要用粗细不同的磨石由粗到细分阶段研磨,直到刀身如镜面一般平整光亮,才能充分地展现刀的特质。
试斩
刀剑制成后,为了测试其性能,有时要试斩。古时试斩的对象一般是尸体或死囚。一刀能砍断一层尸体的称为“一胴”,两层的称为“二胴”,如此类推。历史上最高的纪录是68岁的武士中西十郎兵卫以“兼房”刀创造了“七胴”的成绩。近代一般采取较为文明的“坚物试”,或称“荒试”,以甲等坚硬材料作为试斩对象。
武士刀的分类
太刀(たち)
一般太刀的尺寸为2尺5寸-2尺6寸(约75.8-78.8cm),刀身弯度较大,呈浅圆弧形,刀柄也随之弯曲,使用名为“太刀绪”的绳子或皮革垂挂在腰部,一般以刀锋朝下的方式佩戴。比这个长度还短的太刀叫“小太刀”,而更长的太刀叫做“大太刀”。
打刀(うちがたな)
一般比太刀短,刀长约在60cm左右,刀身弯度亦较低。为求达到最快的拔刀速度,武士会以边锋朝上的方式佩带,刀鞘反插在腰带里。从室町时代起,刀匠开始制作适合室内使用的小型刀剑“胁差”,武士们从此有了同时携带长刀剑和短刀剑两把的习惯,在日语中被称为“大小二本差”。
胁差(わきざしi)
“胁差”指的是比一般的日本刀更短的刀剑,长度在1尺(约30cm)以上、2尺(约60cm)以下,是“大小二本差”中较短的那一把。在打刀不能使用的情况下作为备用武器使用,非武士阶级的町民也被允许持有。江户时代以后,大小二本差被视为武士的正装,胁差与打刀的刀鞘、刀柄样式颜色都一致。此外,在武士遭到农民等无礼时,合法砍杀对方的“斩杀御免”仪式中也使用了胁差。在“斩杀御免”中,武士使用打刀,将自己的胁差给对方,确保对方的刀刃朝向自己,再行斩杀。
短刀(たんとう)
短刀指长度在30公分以下的刀,弱小的女性和儿童也能使用,主要作为防身用的武器。常常与胁差混淆,刀柄有“”的是胁差,没有“锷”的是短刀。
薙刀(なぎなた)
原意是割草刀,是长柄的日本刀,柄长约200cm,既可用于马上,也可以用于步兵作战。
构造及原理
刀身构造
使用方式
剑术
日本最古老的剑术自关东兴起,后自江户时代起各流派相互切磋,最终派生出被称为“剑道”的现代运动。武士刀以拔出剑鞘的状态为起手式是剑术的特征。使用者双手握持刃长在60cm以上的武士刀,不使用盾进行战斗,在太刀刚开始流行的平安时代,主要用法是敲击敌人的头盔,使其受到震荡,随后割断其脖颈。战国时代,名为“介者剑术”的方式产生,以从双手收在腰部的姿势将刀刺或砍向眼睛、脖子、腋下、金属的、内腿、手腕等位于盔甲缝隙的部位,是全副武装的武士之间常用的战法。江户时代,不佩戴盔甲的“素肌剑术”有所发展,武者使用打刀胁差,更加灵活地进行对战。
居合术
居合术产生于室町时代后期。以武士刀未出鞘的状态作为起手式, 身体姿态随流派不同而稍有变化,但大致都呈跪坐姿态,右膝立起,左脚弯折垫地承担体重,在出鞘之前率先计算与假想敌之间的间隙,将剑以横向一字的角度拔剑,剑刃顺着剑鞘的方向向上拔出,在刀尖三寸离开鞘口的瞬间,将全身气力注入其中,一击斩杀敌人。
流派
古刀五传
大和传
源于平城京,造有著名国宝小乌丸。其作品少有铭文,重视实用而非华美,依靠寺院的势力保护而繁荣,后来随着和旧体制势力寺院关系崩溃而没落,刀匠随之散落各地。
山城传
源于京都,三条宗近是山城锻冶的开山祖师。当时平安京少有战争,因此山城传所铸造的刀剑更多用于仪式,重视刀的装饰,刀剑的姿势格调华美高雅,以其优雅的风格受到公家或皇族的追捧。在后来的战乱时代,山城传有所衰退。
备前传
源于冈山县备前长船派、一文字派都是备前传的重要分支,平氏、源氏的名将平教经源义经经常佩戴备前传祖师友成所铸之刀。备前传因靠近优质铁矿而繁荣,其地理位置优越,远离政治中心,不受各方势力的牵制,因此名匠辈出。尽管15世纪备前传的质量开始下降,但总的来说,这一流派的刀依旧质量优良、数量庞大,在日本国宝级的刀剑中,备前传占了七成。
相州传
源赖朝后,召集刀匠到镰仓锻刀,相州传才出现。京都的粟田口国纲、备前的三郎国宗和助真一派被镰仓幕府召集,随后三郎国宗的儿子新藤五国光学习了备前传和山城传,将技术传给行光、正宗,正宗创立相州传。相州传力主在作品中表现“质朴刚健“”的武士气质,实用与美观兼备,有“锐利易切,刚柔并济,完美无瑕”的美誉。
美浓传
源于浓州,即现在的千叶地区崎阜县。在日本南北朝的战乱中迅速发展,战国时代,主要战场都在美浓国附近,因此刀剑供不应求,重视刀剑的实用性。
价值影响
江户时期,日本刀的文化价值随着身份制度的强化,武士地位的提高而急剧上升,佩戴武士刀被认为是一种荣誉。出于对带刀权作为身份特权的憧憬,武士以外的人相继违反禁令,扩大了武士刀的使用范围,使其从武士阶级特权的象征转变为对高尚品行的寄托,与这一时代的“武士道精神”紧密相连,蕴含着武士的“忠诚、武勇、名誉”。到了幕府末期,由于欧美文化及政治领域的入侵激发了日本社会的民族主义,保卫领地的武士逐渐演变为保卫国家的军人,随后,作为武士灵魂的武士刀,也逐渐演变为日本象征性的存在。
如今武士阶级已不复存在,但武士刀的锻造工艺已在日本传承数个世纪,刀剑是日本传统中不可割裂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现代日本人性格和行为奠定了重要基础,在日本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一力文库·图文经典:菊与刀》中描述,日本是一个崇尚武士荣誉和刀剑的民族,日本人将自身与刀剑相比,如磨砺武士刀一般持续自我剖析与修行。在当今社会,武士刀作为武器的用处几近消弭,但日本人依旧将其视为心理和精神慰藉,爱好者大有人在。
文艺作品
传说
妖刀村正
村正(Muramasa)是伊势桑名地方的刀匠所造的刀(也有枪,品种繁多)。从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一连几代的刀匠都使用这个刀铭。传说,在以锋利为特色的武士刀中,村正刀也独具优势,将村正刀立在水中,顺流而下的落叶碰到刀刃即被分为两半。据传,由于刀匠过分专注于刀的锋利,使得刀上附有执念和邪气。
“妖刀”一说兴起于江户幕府统治末期,传说德川家连续三代都是被村正刀所杀(伤)的。德川家康的爷爷曾被家臣用村正刀一刀从肩膀劈到腹部,家康的父亲和长子也死于村正刀,而家康本人也曾被村正刀所伤,因此,他十分忌惮和憎恶村正刀。幕末的倒幕志士对此坚信不移,即使找不到村正刀,他们也要在自己的佩刀上刻上村正的刀铭,以期一举推翻德川幕府。
“妖刀”一说随着倒幕战争越传越广、愈演愈烈,逐渐深入民间,产生了许多光怪陆离的怪谈。有人说村正刀会使持有者发狂,据说某地一武士曾突然发狂以村正刀斩杀了好友,或说某地一贩售村正刀的商人在夜里突然斩杀了妻子,又说某武士突然失去心智拔刀斩杀了主公,清醒之后悔恨不已,又以村正刀切腹。最离奇的莫过于传说江户城有一黑衣武士,总在夜里以行人试刀,他以夜行人的灯笼为目标,总是以逆袈裟斩把人和灯笼一刀两断,弄得人心惶惶。官府设计捕捉这个试刀人,捉住之后众人大吃一惊,原来这个试刀的武士早已死去多年,五脏六腑都已不见,只剩下一个躯壳,早已成为妖刀村正所控制的人皮傀儡。以上三个传说是最广为流传的版本。
诗歌
《日本刀歌》欧阳修
昆夷道远不复通,世传切玉谁能穷。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
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闲杂与铜。
百金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妖凶。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辞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令严不许传中国,举世无人识文言文
先王大典藏夷,苍波浩荡无通津。
令人感激坐流涕,锈涩短刀何足云。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所作,他从“越贾”那里,得见日本“宝刀”,遂作《日本刀歌》。日本之所以能打造好刀,在欧阳修看来,是因为徐福带去“百工五种与之居”。
电影
《七武士》黑泽明
七武士》是由黑泽明执导,三船敏郎志村乔津岛惠子等参与演出的一部动作片。该片主要描写了日本战国时代,贫穷家村百姓为保卫家园,与雇来的七位武士联手击退强盗的故事,强盗最终被尽数歼灭,村民和武士们也付出了很大代价,七名武士最终阵亡四名,仅留下坟冢上四把刺入天穹的武士刀。该片获得1954年威尼斯电影节银狮奖日本《电影旬报》评选的日本百部电影第一名。
游戏
《刀剑乱舞-ONLINE-》
是一款由DMM GAMES和Nitro+共同开发的刀剑养成模拟游戏。国服由上海游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代理,2017年2月28日公测,2019年12月27日网页端停运。玩家扮演“审神者”,与历史名刀拟人的男性角色共同回溯过去,守护历史,探寻刀剑背后的轶事。
参考资料
刀とは.【刀剣ワールド】.2023-11-21
魅力.刀剑博物馆.2023-11-21
古武道と现代武道.刀剣ワールド.2023-11-22
七武士 七人の侍 (1954).豆瓣电影.2023-11-22
《刀剑乱舞》.刀剑乱舞.2023-11-22
太刀とは.刀剣ワールド.2023-11-21
吉光 (よしみつ) /ホームメイト. 刀剣ワールド.2023-12-17
正宗 (まさむね) /ホームメイト. 刀剣ワールド.2023-12-17
正宗十哲 /ホームメイト. 刀剣ワールド.2023-12-17
太刀(たち)の解说.名古屋刀剣ワールド.2023-10-04
刀剣の种类.刀剣ワールド.2023-11-21
打刀とは.刀剣ワールド.2023-11-22
脇差とは.脇差とは.2023-11-22
短刀とは.刀剣ワールド.2023-11-22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上古刀期
古刀期
新刀期
新新刀期
现代刀期
昭和刀
战后日本刀
传统制造方法
冶炼
锻打
制刃
淬火
研磨
试斩
武士刀的分类
太刀(たち)
打刀(うちがたな)
胁差(わきざしi)
短刀(たんとう)
薙刀(なぎなた)
构造及原理
刀身构造
使用方式
剑术
居合术
流派
古刀五传
大和传
山城传
备前传
相州传
美浓传
价值影响
文艺作品
传说
妖刀村正
诗歌
《日本刀歌》欧阳修
电影
《七武士》黑泽明
游戏
《刀剑乱舞-ONLINE-》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