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博物馆学是中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学科门类为历史学,专业类别为历史学类,修业年限四年,授予历史学学士学位。
文物与博物馆学主要研究博物馆学、文物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接受
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鉴定、展示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在文博行业进行藏品保管、陈列展示、保护修复等。本
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博物馆做展品陈列的设计规划,
瓷器、
玉器等文物展品的鉴定与管理,
古画、
古陶瓷等古文物的保护与修复等相关的工作。
专业发展
1949年前的浙江大学就建有考古学科,于1978年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是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创办时间最早的专业。
1998年,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博物馆学专业代码由060105变更为060104。2003年,
江西师范大学、
广州美术学院、
重庆师范大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博物馆学专业。2004年,
内蒙古师范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博物馆学专业。
2012年,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新旧专业对照表》中,博物馆学专业变更为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专业代码为:060104。2013年,
中南民族大学、
北京联合大学、
渤海大学、
井冈山大学、
潍坊学院、西藏
中央民族大学、
西北大学、
新疆师范大学获批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014年,
曲阜师范大学、
贵州民族大学获批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015年,
保定学院、
云南师范大学、
西安文理学院获批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016年,
北京城市学院、
河北工程大学、
河北东方学院、
通化师范学院、
闽江学院、
景德镇学院、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陇东学院获批设立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2020年2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中,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属于历史学类,专业代码为:060104。
培养标准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文物学、博物馆学的系统知识,能在政府
文物管理和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和陈列展览单位、考古部门、文物与艺术品专营单位、海关、新闻出版、教育等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研究工作的博物馆学高级专门人才。
知识要求
本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文物学、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受到历史、艺术、文化和科技等综合知识的基本训练,具有文物、鉴赏、研究和文博事业管理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文物学和博物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我国主要文物种类和重要文物实例;具有对人类文化遗存评价、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了解我国文物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文物与博物馆管理的国际规章;了解博物馆对人类文化遗存、自然遗存管理的作用,熟知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和全面的操作管理要求;了解文物修缮、保管的传统方法和现代科技知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课程体系
本专业课程总体上包括理论课程、实践教学和毕业论文(设计)。理论课程主要由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组成,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技能训练、专业实训和专业实习,各高校可选择一些反映学科前沿、学校特点和地域特色的课程作为选修科目,有条件的学校可制订并实施国内(外)学生交换计划,进行各种形式、层次的
联合培养,开展双语教学或纯外语授课,还可以引进外籍教师。各专业最后形成的课程结构,应覆盖专业知识体系的主要领域。
课程设置
参考资料
实践教学
专业技能训练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课程有历史文献检索、史学论文写作、田野调査与考古发掘报告撰写、博物馆陈列设计训练、公众历史策划等。师范类院校应开设教学案例设计与研析等课程,专业实训主要指专业考察(如文化遗址考察、博物馆研习)、社会调查(如口述历史)、大学生自主科研活动等实践教学环节,师范类院校还可进行教学见习等活动。专业实习主要包括教育实习、田野考古实习、博物馆工作实习、社会实习(如新媒体历史传播实习)等。各类实习应有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实习总时间一般不少于2个月。
毕业写作
毕业论文应以史料为基础,立论明晰,表达准确,文意通顺,逻辑严密,论证合理,力求达到一定学术水准;在理论和方法上,力求有所创新;鼓励使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写作须符合学术规范,章节划分、图表注释、参考书目的格式等应符合各高校教务管理部门要求。为保证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各专业应为本科生指定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应加强毕业论文在选题、开题、撰写等各个环节的指导和检查,强化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并指导学生进行论文答辩。
发展方向
深造方向
本
专业学生研究生阶段可选择在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中国史、公共管理等专业继续深造,或者出国留学。
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博物馆和文物馆从事陈列设计、藏品管理、文物鉴定、文物保护等相关方面工作,也可报考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相关公务员岗。
师资队伍
历史学类各专业的师资队伍,应根据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授课时数等需要确定。各专业的专任教师一般不少于13人,另可根据专业需要在相关部门聘请一定数量的主讲教师,各专业生师比不高于18:1,专任教师的专业结构合理,有学术造诣较高的学科或专业带头人和数量适宜的骨干教师。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科背景应涵盖专业类课程体系所含的知识领域,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不低于30%;55岁以下的中青年专任教师比例不低于总数的三分之二。
教师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提倡师德自律,系统掌握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能捕捉前沿性的学术问题并具有研究这些问题的能力,能结合学术前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
教学条件
教学设施
具备基本的教学办公场所和设备,能满足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有较为丰富的
历史学类图书、期刊、专题文献、音像资料、电子书和数据库等,覆盖相关知识领域,及时增加国内外最新专业图书资料,以满足不同层次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需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教学需求,建立1~2个专业实验室(如历史数据统计与分析实验室、历史文化创意实验室、科技考古实验室),并配置必要的仪器设备。
信息资源
购买和自建若干专业知识数据库,能够为师生提供便捷的文献检索、科技查新、代检代查、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服务。积极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学术联系,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前沿信息。有条件的院校,可建设专门的教学信息资源平台,或若干门在线开放课程等数字化教育资源。
实践教学
建设至少2个相对稳定和开放的校内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世界史专业还应以协议等形式建立稳定的对外交流关系,健全教师、学生的对外交流制度,有计划地派遣学生出国实习或考察;考古学专业应建立田野考古实习基地;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应有博物馆实习基地。师范类院校应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实习基地。各专业应提供必要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经费,保障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教学经费
新开办的历史学类专业,应有充足的经费保障,以购置图书资料及进行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等。各高校应保证为历史学类各专业提供不少于学校其他人文学科专业的教学经费,且逐年有所增长。
开设院校
参考资料
专业排名
2023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评级A+的学校共有2所,评级为A的学校共有4所,其中评级A及以上6所高校的专业排名依次为:
艾瑞深2024中国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排名(研究型/应用型),A++档次的学校2所,A+档次的学校6所,其中A+及以上的学校排名依次为:
中国科教评价网2024-2025年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排名中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专业排行榜中等级5★+的学校1所,等级5★的学校2所,其中等级5★及以上的学校的排名依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