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是艺术品的一种。
中国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的创造。瓷器的前身是原始青瓷,它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
中国最早的原始青瓷,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址中,距今约4200年。器类有罐和钵。原始青瓷在中国分布较广,
黄河领域、
长江中下游平原及
南方地区都有发现。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
天然高古瓷(地质瓷器)
天然
高古瓷,这一独特的概念所指的是由天然形成的地质瓷。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大自然以其神奇的力量和独特的方式塑造了这种珍贵的物质。许多学者通过深入的地质研究发现,天然高古瓷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了亿万年的复杂
地质变化。是在特定的高温高压环境下,矿物质经过漫长的融合与结晶,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纹理和质地的高古瓷。天然高古瓷不仅仅是一种由天然形成的地质瓷,更是
地球历史与文化的珍贵见证,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无价之宝。
天然
高古瓷(地质瓷器)属于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由民间
树化玉收藏家龙刚于 2024 年 12 月定义为“地质瓷器”)。不归属于人类历史文物。
瓷器是人类历史文明的载体,
中原地区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成就非凡,人工瓷器与天然地质瓷器的区别不仅在于形成过程和历史长短,更在于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差异。
椰子树火山陶瓷成因
树化火山瓷(地质瓷器),
树化火山瓷简称"树化瓷″来自于缅甸(中南半岛古生物动植物化石沉积区)大自然于6500万年前,以椰子树为载体,以火山为瓷窑烧制而成的天然
高古瓷。
树脂玉中的椰子树火山陶瓷,是大自然的传奇之物,它是在极其复杂而又充满巧合的地质条件下产生的天然高古陶瓷。 椰子树火山陶瓷简称“树化瓷”由
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天平的正中树化玉》
中国版本图书馆ClP数据核字(2021)笫020339号其中收录代表之作,亘古梵音十三级
佛塔(树化瓷
舍利塔)。
椰子火山瓷仅会现身于
棕榈科椰子树与
桫椤植物之中,因其自身带有针孔纹洞,能够提供
二氧化硅与高岭土于地下潮湿环境中进行填充,为形成泥瓷胚胎创造了绝佳条件。历经大自然以火山为瓷窑的烧制,终成一件天然带釉子层的陶瓷。其釉色层仅附着于表面,乃是由火山气熔玻璃胶附着而成,恰似大自然以自身之方式刷就了一层瓷釉,与人工制作的陶瓷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备注:树化火山瓷系二氧化硅与二次黏土在树木载体中相互交集,在
长石的辅助下形成了瓷坯,而后经由大自然以火山为瓷窑烧制而成。(二氧化硅乃生产制造瓷器坯胎及釉面不可或缺的原料之一)
冷凝瓷(瓷化蛋白石)成因
树化冷凝瓷学名为"瓷化蛋白石"分二类品种,白瓷胎
质体与黄瓷胎质体,树化冷疑瓷的形成,相较于冰种
树化玉而言,有着其独特的过程。其内部纳入了丰富的
硅土与相关黏土,在地下水中经历了漫长的冷凝过程,从而神奇地成为了一件浑然天成的瓷器。令人惊奇的是,它与现代人工制造瓷器所需要的原材料有着
同源同宗之处。
树化玉中的天然青花瓷,亦被称作瓷化蛋白石质体的
青花瓷,乃是由大自然于
白垩纪晚期(距今约 6500 万年至 6700 万年前)在
缅甸树化玉形成区域所造就。由树木与
蓝藻类植物共生经硅化冷凝所形成的天然青花瓷器。由此,
树化玉中的青花瓷足以被认定为
青花瓷,归属于“
自然历史文化遗产”的地质瓷器。
天然高古陶瓷展示图
树化瓷(
史前印记火山瓷),净尺寸;长28cm,高17cm,厚9.5cm,重量4.1kg。
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天平的正中树化玉》,亘古梵音十三级
佛塔(树化瓷
舍利塔)与树化瓷(富甲天下)。
树化瓷(火山窑湛)净尺寸;长14.1cm,宽7.5cm,厚4.3cm,重量677.5克。
树化瓷(火山瓷)"秦车马俑″净尺寸:高37.5cm,宽23cm,厚17.5cm,重量8.3
千克。
树化瓷(火山瓷)净尺寸:长 17 厘米,宽 11.2 厘米,厚 11.5 厘米,重量 3.1 千克。
树化瓷(瓷化
蛋白石)"
墨蓝丹青白瓷龙"尺寸;长71cm,高13cm,宽15cm,重量9.6千克。
青花瓷(瓷化蛋白石)"
弥勒佛"尺寸;长13.5cm,高11cm厚11.5cm,重量1465克。
墨蓝瓷化料(瓷化蛋白石)"
丹顶鹤"净尺寸,长25cm,宽4cm,厚3.5cm,重量282克。
瓷化料(瓷化
蛋白石)"将军"净尺寸,长43.7cm,宽8.8cm,厚6cm,重量2631克。
瓷化蛋白石(冷凝瓷)绿白瓷冰裂纹"玉白菜"尺寸:长29.8cm,宽11.8cm,厚10.5cm,重量4.5Kg。
人工瓷器(人类历史文物)
陶瓷英文
陶艺;陶瓷拼音Táocí;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传统陶瓷又称普通陶瓷,是以粘土等天然
硅酸盐为主要原料烧成的制品,现代陶瓷又称新型陶瓷、精细陶瓷或特种陶瓷。常用非硅酸盐类
化工原料或人工合成原料,如
氧化物(
氧化铝、
二氧化锆、
二氧化钛等)和非氧化物(氮化硅、
碳化硼等)制造。陶瓷具有优异的绝缘、耐腐蚀、耐高温、硬度高、密度低、耐辐射等诸多优点,已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传统陶瓷制品包括日用陶瓷、建筑卫生陶瓷、工业美术陶瓷、化工陶瓷、电气陶瓷等,种类繁多,性能各异。随着高新技术工业的兴起,各种新型特种陶瓷也获得较大发展,陶瓷已日趋成为卓越的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它们具有比传统陶瓷更高的耐温性能,力学性能,特殊的电性能和优异的耐
化学性能。
历史
新石器时代,我国已有风格粗犷、朴实的
软陶泥和黑陶。到了商代(公元前十六世纪——十一世纪)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便已出现。至
魏晋(公元220—420年)我国就已完成了用高火度烧成胎质坚实的瓷器这一重大发明。
唐朝(公元618—907年)陶瓷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造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东销
日本、西销
印度、
波斯和
埃及,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起了重要作用,博得了“瓷国”之称。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的陶瓷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了前代。
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是漫长的。从新石器时代早期
烧造最原始的陶器开始,到发明瓷器并普遍应用,技术和艺术都在不断进步;在适应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过程中,所烧制的陶瓷器物的种类在增加,样式在变化,内在质量在不断提高。陶瓷器物的手工艺制造技术,蕴藏着丰富的科学和艺术内涵,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通过造型和装饰、质地和色泽展示的。陶瓷生产从原材料到成品器物的转化过程,必须运用相应的工艺技术来完成,这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过程,也是创造性地开发和逐步形成传统工艺的过程。
从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历史,可看到陶瓷文化的时代特征:
秦汉人的豪放,隋唐人的雄阔,宋人的儒雅,
金朝的放浪,元人的粗犷,无不在其各自的历史阶段,闪烁着它自身时代的光焰。
新石器时期
新石器时期的
软陶泥,造型就很周正,胎体致密,装饰细密奔放,纹饰美丽,形态多变,艺术风格独特,实用且文化气息浓郁。
汉朝
至
东汉时期,已烧制出成熟的瓷器。三国二晋
南北朝时期的陶瓷以“古拙质朴,简淡空疏,富有厚重的装饰味”为其显著特征。
唐朝
唐代,是一个在时间上,在民族文化大融合基础上创造的文明,在空间上,华夏文明与西亚、东太平洋环岛文明以及阿拉伯、
地中海文明交融的时期。唐代陶瓷以其“博
清代新,浑厚有力,华丽丰满”的艺术风格著称。
宋朝
宋代,是中外文明交流成果上民族
理性化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有代表性的一个阶段,各种外来的东西被吸收、消化,变成中国人生活可视、可居、可玩、可游的实物空间。文化风变得清新、细腻、理性而富有幻想,又重于现实。宋代,是
中原地区瓷业蓬勃发展的时代。既有著名的“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又有磁州窑、吉州窑、龙泉窑及景德镇窑(湖田窑)。宋代陶瓷以“素淡含蓄、端庄挺秀、恬静幽雅”的文化特征而著称。
元朝
元代陶瓷以其“造型粗犷、豪放、刚劲、厚重、粗大、装饰丰满华丽、层次分明”的特色著称。
明朝
明代陶瓷得到全面发展,龙泉青瓷、德化白瓷、石湾广钧、宜兴紫砂、
山西省珐华彩瓷均负盛名,陶瓷品种齐全,丰富多彩,风格独特。明代陶瓷以“敦厚、端庄、富于浓厚的
装饰美,逸趣、秀美”的风格而独立于艺术文化之林。
清朝
清代陶瓷,是中国陶瓷发展的又一个
高峰,各种品种、材料、齐全,尤其是彩瓷方面成就非凡。清代陶瓷以“纤巧华美,质精艺重,精巧华美”而著称。
发展
新石器时代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其实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在大约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泥巴晾干后用火烧烤坚硬的盛器用于盛水,存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最新的考古资料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遗址是位于江西
万年县内的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广东英德青塘、灵山滑岩石洞、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甄皮皮岩。其主要品种有灰陶、
软陶泥、黑陶和几何印纹陶等,手法粗糙,构图新颖流畅,表现了当时制陶的技术水平。
夏至两晋时期
在商朝殷墟的遗址中,出土很多陶片、各种款式陶罐,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
商朝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着密切的联系,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局限于盛物器皿,应用范围广泛,大致可分为
大宗商品、建筑、殉葬、祭祀礼品类等。而后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
秦朝的
阿房宫遗址和汉代的
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 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两汉时期,釉陶大量替代铜质日用品,从而使陶器得到迅速发展,由于对于加工技巧的掌握,随之出现图案及造型生动活泼的陶器装饰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这是陶向瓷的过渡桥梁。两晋时期到
南北朝陶瓷主要成就主要体现是越窑,以青瓷为主极尽装饰之能事,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隋唐五代时期
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的突破,不但有青瓷
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一贴花,就是一例。到了
唐朝,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 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开,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产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
摄氏度1000℃以上,所以我 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代。
宋元时期
瓷业在宋代随各地新兴窑场不断出现而发展,涌现出不少驰名中外的瓷窑,所谓五大名窑——定、汝、官、哥、钧就是其中的代表,宋代形成品种丰富多彩、造型简洁优美、装饰方法多样化的特点。官窑名窑名瓷风格各 异,百花争艳,各现独特风格之美。元代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带动以后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
明清时期
我国的
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 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后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为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此时瓷胎也趋向薄,细、白的需求,在坯身上记住款式也从此开始,年代、堂号、人名都有,使研究考据有更确实的辨认。
清代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清代彩瓷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很大发展,工艺创新,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蓝彩、金彩也出现在五彩瓷器画面上,色彩淡雅是其特点,从而丰富了清代瓷器装饰。
现代陶艺
在现代陶艺的制作中,原料的取材是不拘一 格的。与多种材料的结合、并用、渗透,产生了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使现代陶艺既有丰富的表现性又有充分的协调性,表面装饰和空间处理也登上一个更高的层次。现代陶艺注重质地性能,不讲究是粗糙还是精细的原料,取材也不再仅限于瓷泥和
陶土,而是有意突破传统陶艺原料的使用范围,利用泥料的不同特性,发挥各种材质的潜在美感,只要能经窑烧的泥、沙等材料都可用来为之服务。
特性
说到陶瓷材料,难免将陶与瓷分开来谈,我们经常说的陶瓷,是指陶器和瓷器两个种类的合称。在创作领域中,陶与瓷都是陶瓷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陶与瓷却有着质的不同。
陶,是以粘性较高、可塑性较强的粘土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不透明、有细微气孔和微弱的吸水性,击之声浊。瓷是以粘土、
长石和
石英制成,半透明,不吸水、抗腐蚀,胎质坚硬紧密,叩之声脆。
分类
陶瓷材料目前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通常把陶瓷材料分为玻璃、玻璃陶瓷和工程陶瓷3类。其中工程陶瓷又分为普通陶瓷和特种陶瓷两大类。其中普通陶瓷又称传统陶瓷,特种陶瓷又称现代陶瓷。
陶瓷材料是用天然或合
成化合物经过成形和高温烧结制成的一类
无机化合物非金属材料。具有高
熔点、高硬度、高耐磨性、耐氧化等优点。可用作结构材料、刀具材料和模具材料,由于陶瓷还具有某些特殊的性能,又可作为功能材料。
普通陶瓷
普通陶瓷又称传统陶瓷,其主要原料是黏土(Al2O3·2SiO2·H2O)、
石英(SiO2)和
长石(K2O·Al2O3·6SiO2)。通过调整3者比例,可得到不同的抗电性能、耐热性能和机械性能。一般普通陶瓷坚硬,但脆性大,绝缘性和耐蚀性极好。
普通陶瓷通常分为日用陶瓷和工业陶瓷两类。
特种陶瓷
特种陶瓷又称现代陶瓷,按应用包括特种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两类,如压电陶瓷、磁性陶瓷、
电容器陶瓷、高温陶瓷等。工程上最重要的高温陶瓷,包括
氧化物陶瓷、
碳化物陶瓷、
硼化物陶瓷和
氮化物陶瓷。
①氧化物陶瓷
a.氧化物陶瓷的性质
Ⅰ.
熔点大多在2000℃以上,烧成温度在1800℃左右。在烧成温度时,氧化物颗粒发生快速烧结,颗粒间出现固体表面反应,从而形成大块陶瓷
晶体(单相),或有少量气体产生。
Ⅱ.氧化物陶瓷的强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但在1000℃以下一直保持较高强度,随温度变化不大。
Ⅲ.纯氧化陶瓷都是很好的高温耐火度结构材料,在任何情况下陶瓷都不会产生氧化。
Ⅰ. 氧化铝陶瓷
氧化铝的结构是O排成密排六方结构,Al占据间隙位置。自然界很少有纯氧化铝,根据含杂质的多少,氧化铝可呈红色或蓝色。实际生产中,氧化铝陶瓷Al2O3含量可分为75、95、99等几种瓷。
氧化铝的
熔点高达2050℃,而且
抗氧化性好,硬度高,微晶刚玉红硬性可达1200℃。常用于制造金属
拔丝模及切削火钢刀具。
以氧化铍为主要成分的陶瓷。纯氧化铍(BeO)属
立方晶系。密度3.03 g/㏄,熔点2570℃。具有很高的导热性,几乎与纯铝相等,还有很好的抗热震性。
粉末有剧毒性,且使接触伤口难于愈合。以氧化铍粉末为原料加入
氧化铝等配料经高温烧结而成。制造这种陶瓷需要良好的防护措施。氧化铍在含有水汽的高温介质中,挥发性会提高,1000℃开始挥发,并随温度升高挥发量增大,这就给生产带来困难,有些国家已不生产。
制品性能优异,虽价格较高,仍有相当大的需求量。主要用作大规模
集成电路基板,大功率气体激光管,
晶体管的散热片外壳,
微波输出窗和中子减速剂等材料。在模具应用方面亦有用制造精密玻璃模具。
Ⅰ.氧化锆陶瓷的
熔点在2700℃以上,能耐2300℃的高温,其推荐使用温度为2000℃~2200℃。因此,可以作反应堆绝热材料。氧化锆作为添加剂可大大提高陶瓷的强度和韧性,生产出氧化锆增韧陶瓷(PSZ)。
Ⅱ.氧化锆增韧陶瓷具有多相结构,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可有3种不同的晶形结构,从而在合适的条件下
应力可诱发
相变和相变韧化,大幅度地提高断裂韧性。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材料,其强度达1200 MPa,断裂韧性为15MPa·m。
Ⅲ.
二氧化锆增韧陶瓷具有满足热挤压模具要求的性能,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磨损的特点,特别是承受高温高压,永久变形小,比
碳化钨、基或钴基
钨钢更为适合热挤压模。
Ⅳ.氧化锆增韧陶瓷硬度超过金属,韧性比一般陶瓷高,有很高的
化学稳定性,至少耐高温800℃。金属粉末挤压模温度可达到600℃,铜棒挤压模工作在950℃,氧化锆增韧陶瓷制造的模具可比硬质合金模使用寿命高几十倍。含
氧化镁的PSZ其抗弯强度可达400 MPa。
Ⅴ.
二氧化锆增韧陶瓷的缺点是无延展性,热导率低,热膨胀与金属材料并不匹配,在设计和使用时应该加以考虑。氧化锆和由于其优良的使用性能生产拉丝模、拉深模等,常用于拉深
不锈钢工艺。
碳化物陶瓷包括
碳化硅、
碳化硼、碳化、
碳化钼、
碳化铌、
碳化锆、
碳化钛、
碳化钒、
碳化钨、
碳化钽等。这类碳化物具有很高的
熔点、硬度和耐磨性,但耐
高温氧化能力差(约900℃~1000℃),脆性较大。
a.碳化物陶瓷的性质
Ⅰ.碳化物陶瓷具有高熔点。例如碳化钛的熔点是3460℃,碳化钨的熔点2720℃,碳化锆的熔点3540℃。
Ⅱ.碳化物陶瓷硬度较高。例如碳化硼是仅次于
金刚石和立方
氮化硼最硬材料。
Ⅲ. 良好的导热性和
化学稳定性。
碳化物陶瓷不与酸发生反应,个别金属碳化物陶瓷即使加热也不与酸发生反应,最稳定的碳化物陶瓷甚至不受
硝酸+
氢氟酸混合液的腐蚀。
b.碳化物陶瓷的分类
碳化硅陶瓷密度为(3.2×10 kg/
立方米,弯曲强度为200~250 MPa,抗压强度1000~1500 MPa,硬度
莫姓9.2,热导率很高,热膨胀系数很小,在900℃~1300℃时慢慢氧化。
碳化硼陶瓷硬度极高,抗磨粒磨损能力很强;
熔点达2450℃,高温下会快速氧化,与热或熔融黑色金属发生反应,使用温度限定在980℃以下。主要用于作磨料,有时用于制造超硬质工具材料。
碳化钼、
碳化铌、
碳化钽、
碳化钨和
碳化锆陶瓷的熔点和硬度都很高,在2000℃以上的中性或还原气氛作高温材料; 碳化、
碳化钛用于2500℃以上的
氮气气氛中的高温材料。
碳化物陶瓷主要用于化工、
汽车工业、
中核集团、微电子工业、激光等领域作高温材料或高功率材料。在模具制造中,常用于耐磨、耐蚀性拉丝模、成型模、热压铸模具、蜂窝陶瓷模具等。
a.硼化物陶瓷的性质
Ⅰ.优良的高温特性。
熔点范围为1800℃~2500℃,具有较高的抗
高温氧化性能,使用温度达1400℃。在800℃的高温下其弯曲强度也几乎不下降,而且其硬度随温度上升而下降的比例也较其他材料小。
Ⅱ.具有高韧性。在室温下,其断裂韧性值KIC达30 MN/m功,此一数值相当于有代表性的工程陶瓷
碳化硅的6~8倍。当
碳化硼的晶粒细化到5μm时,强度为500~600 MPa,晶粒尺寸\u003c1μm时,强度达1000 MPa以上。
Ⅲ.硬度高,耐磨性好。硬度为1000 HV左右,具有高的
剪切模量。耐
化学浸蚀能力,难挥发,但高温抗蚀性、
抗氧化性较差。
常用的硼化物陶瓷分别以二
硼化锆(ZrB2)、
二硼化钛(TiB2)、
硼化镧(LaB6)等硼化物制成的硼化锆陶瓷、硼化钛陶瓷、
硼化铬陶瓷、
硼化钼陶瓷和
硼化钨陶瓷等。
硼化物陶瓷具有高
熔点、高硬度、高
化学稳定性以及高耐磨、耐腐蚀性等特点,是重要的耐火材料之一。在
中核集团、宇航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主要用于高温轴承、内燃机喷嘴、各种高温器件、处理熔融非铁金属的器件、电触点材料、
耐磨材料及工具材料等。在模具制造中常用于制造模具结构元件、耐热构件等。
氮化物陶瓷是氮与金属或
非金属元素以
共价键相结合的
难熔化合物为主要成分的陶瓷。
Ⅰ.氮化物陶瓷的性质
a. 以四氮化三硅陶瓷的
抗氧化能力最佳,1400℃时开始活性氧化,抗
化学腐蚀性很好。有的还具有特殊的机械、介电或导热性能。
b.烧结较困难。先制出优质粉末原料,然后采用氮化反应烧结法和热压法烧结法、热等静压烧结法等制成陶瓷制品。
Ⅱ.氮化物陶瓷的类型
应用较广的陶瓷有四氮化三硅(Si3N4)、
氮化硼(BN)、
氮化铝(AlN)等陶瓷。
制备工艺
原料
陶瓷及其他
硅酸盐制品所用原料大部分是天然的矿物或岩石,其中多为硅酸盐矿物。这些原料种类繁多,资源蕴藏丰富,在
地壳中分布广泛,这为陶瓷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早期的陶瓷制品,均是用单一的黏土矿物原料制作的,后来,随着陶瓷工艺技术的发展及对制品性能要求的提高,人们逐渐地在坯料中加入了其他矿物原料,即除用黏土作为可塑性原料以外,还适当添入
石英作为瘠性原料,添入
长石以及其他含
碱金属及
碱土金属的矿物作为
熔剂原料。目前,陶瓷原料的分类尚无统一的方法,一般按原料的工艺特性划分为可塑性原料、瘠性原料、熔剂性原料和功能性原料四大类。
①可塑性原料
可塑性原料的矿物成分主要是黏土矿物,它们均属层状构造的
硅酸盐,其颗粒一般属于显微粒度以下(\u003c10μm),并具有一定可塑性的矿物。如高岭土、多水岭土、
膨润土、瓷土等。可塑性原料在生产中主要起塑化和结合作用,它赋予坯料可塑性和注浆成形性能,保证干坯强度及烧后的各种使用性能如机械强度、热稳定性、
化学稳定性等,它们是成形能够进行的基础,也是黏土质陶瓷的成瓷基础。
②瘠性原料
瘠性原料的矿物成分主要是非可塑性的硅、铝的
氧化物及含氧盐。如
石英、蛋白石
叶蜡石、黏土煅烧后的熟料、废瓷粉等。瘠性原料在生产中起减黏作用,可降低坯料的黏性,烧成后部分石英溶解在
长石玻璃中,提高液相黏度,防止高温变形,冷却后在瓷坯中起骨架作用。
熔剂性原料的矿物成分主要是
碱金属、
碱土金属的氧化物及含氧盐。如长石、
碳酸钙、
白云石、
滑石、
锂云母、
花岗石等。它们在生产中起助熔作用,高温熔融后可以溶解一部分石英及髙岭土分解产物,熔融后的高黏度玻璃可以起到高温胶结作用。常温时也起减黏作用。
④功能性原料
除上述三大类原料以外的其他原料及辅助原料统称为功能性原料。如
氧化锌、
蓝锆石、色料、
电解质等。它们在生产上不起主要作用,也不是成瓷的必要成分,一般是少量加入即能显著提高制品某些方面的性能,有时是为了改善坯釉料工艺性能而不影响到制品的性能,从而有利于生产工艺的实现。
坯料配方
原料选定以后,确定各种原料在坯料和釉料中的使用量是一项关键的工作,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以及工艺制度的制订。
坯料配方的设计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工作。目前,陶瓷产品的日新月异,陶瓷产品的性能要求千变万化,而且,陶瓷生产上所用的原料种类繁多,在
化学组成矿物组成以及它们的工艺性能上有着很大的区别,还不能做到原料的标准化。各地企业的技术、设备、管理水平的不同,以及陶瓷产品的性能指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坯料配方的设计时,不能仅靠理论上的计算,否则,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总之,在配方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在化学组成上要满足陶瓷制品的性能要求。应对原料从化学组成上作充分的分析和性能比较,找出各原料的性能特色,视其是否具备或接近制品所需的性能。
(2)所用原料的性能和配比要能满足生产工艺及制品的最终的物理性能要求。应考虑原料的纯度、成形性能、烧成性能、烧后的色泽以及烧后的强度和透明性、热稳定性,有时在坯料的
化学组成上做一定的改动,以满足产品的物理性能要求。
(3)要充分地考虑现有工厂的规模和具体的生产条件。不能由于配方的使用而大量地改变现有的生产工艺参数和投入大量的资金来购买设备与技术改造。坯料配方设计时,应从原料的制备成形和烧成等方面考察它们的工艺参数,并以此作为根本的条件,只有这样的配方,才具有实用性和科学价值。
(4)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对原料要就地取材、量材使用、宁近勿远、物尽其用。
坯料制备
日用陶瓷坯料通常是指将陶瓷原料经过配料和加工后,形成具有成形性能符合质量要求的供成形用的多组分
混合物。根据制品的成形方法不同坯料具有不同的特征,分别制成含水率19%~26%的可塑成形用泥料、含水率为30%~35%的注浆成形用浆料含水率为4%~7%的干压成形用粉料以及热压注成形用的浆料或干粉与蜡均匀混合后的蜡饼等坯料有不同的制备工艺,应当根据所用原料的特性、设备使用条件、生产规模、产品的质量要求以及制备工艺本身的技术经济指标等因素来选择。坯料的加工方法或工艺控制不当,不仅会降低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而且还会影响坯料的工艺性能和产品的使用性能。
成形
陶瓷制品的成形,就是采用不同方法将坯料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件。根据坯料含水率和性能的差异,陶瓷的成形方法分为可塑法、注浆法和压制法。
(1)可塑法成形
可塑法成形是在外力作用下,使具有可塑性的坯料发生塑性变形而制成坯体的方法。由于外力和操作方法不同,目用陶瓷的可塑法成形可分为手工成形和机械成形两大类雕塑、印坯、拉坯、手捏等属于手工成形,这些成形方法较为古老,多用于艺术陶瓷的制造。而旋压和
滚压成形,则是目前工厂广为采用的机械成形方法,可用于盘、碗、杯碟等制品的生产。另外,在其他陶瓷工业中还用了挤制、车坯、压制、轧膜等可塑成形方法。
(2)注浆法成形
注浆成形是利用多孔模型的吸水性,将泥浆注入其中而成形的方法,这种成形方法适应性强,凡是形状复杂,不规则的薄壁、厚胎、体积较大且尺寸要求不严的制品都可用注浆法成形。如日用陶瓷中的花瓶、汤碗、椭圆形盘、茶壶手柄等都可采用注浆法成形。
注浆成形后的坯体结构均匀,但其含水率大,且不均匀,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较大。
另外,从生产过程来说,其生产周期长,手工操作多,劳动强度大,占地面积大,模型消耗多。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进步和注浆成形机械的不断发展,这些问题将会得到改善和解决,从而使注浆成形更适合于现代化的陶瓷生产。
(3)压制法成形
压制成形就是利用压力将置于模具内的粉料压紧至结构紧密,成为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坯体的成形方法。根据粉料的含水率,可将其分为干压成形(含水率小于6%)和半干压成形(含水率6%~14%)压制成形坯体水分含量低,坯体致密,干燥收缩小,产品的形状尺寸准确,质量高。另外,成形过程简单,生产量大,便于机械化的大规模生产,对于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扁平制。
釉料
釉是熔融在陶瓷制品表面上的一层很薄的均匀玻璃质层。
无釉陶瓷制品通常存在表面粗糙无光、易吸湿、易沾污、易侵蚀等弱点,即使
烧结程度很高,也会因此影响其美观、卫生及机电等性能。当在坯体表面上施敷一层玻璃态釉层时,可使制品获得有光泽、坚硬、不吸水的表面,不仅可以改善陶瓷制品的光学、力学、电学、
化学等性能,而且对提高实用性和艺术性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坯体表面施釉是非常必要的。
干燥
借助
热能使物料脱水的过程称为干燥。成形后的各种坯体,通常都含有较高的水分尤其是可塑成形和注浆成形的坯体,尚处于塑性状态,强度很低,不利于后续工序的加工和运输。因此,在坯体进入烧成前必须根据各工序的操作要求,分段进行干燥,直至达到符合要求的最终水分。
坯体干燥的目的在于:降低坯体的含水率,使坯体具有足够的
吸附釉浆的能力;提高坯体的机械强度,减少在搬运和加工过程中的破损;使坯体具有最低的入窑水分,缩短烧成周期,降低燃料消耗。
烧成
原料是基础,烧成是关键。在陶瓷生产工艺过程中,烧成是至关重要的工序之一。陶瓷制品的烧成过程就是在一定的温度和气氛条件下,对经过成形、施釉、干燥后的陶瓷坯体进行高温处理,使其发生一系列的
物理化学变化,形成一定的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最终获得陶瓷制品的各种特性坯体在烧成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如膨胀、收缩、气体的产生、液相的出现、旧晶相的消失、新晶相的形成等。在不同的温度、气氛条件下,所发生变化的内容与程度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决定了陶瓷制品不同的质量和性能。
坯体表面的釉层在烧成过程中也发生各种物理化学变化,最终形成玻璃态物质,从而具有各种理化性能和装饰效果。常见的烧成工艺可分为一次烧成和两次烧成。一次烧成,是将生坯施釉,干燥后入窑经高温一次烧成制品。两次烧成,是将未施釉的坯体,经干燥后先进行素烧,然后施釉,再进行第二次烧成(釉烧)。一次烧成工艺简化了工序,降低了烧成时的热损失,两次烧成提高了坯体强度,有利于后续工序的机械化、自动化,减少了破损,提高了釉面质量。实际生产时应根据产品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烧成过程是在被称为窑炉的专用热工设备中进行的。窑炉的种类很多,应根据不同的产品进行选择。同时,烧成时还常使用到各种窑具,合理地选择和使用窑具,对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也有重要的意义。影响烧成的因素很多,在烧成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当,不但浪费燃料,而且将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甚至造成大批废品,给企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因此,我们只有掌握了坯体在高温烧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正确地选择和设计窑炉,科学地制定和执行烧成制度,严格地执行装烧操作规程,才能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燃料消耗,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装饰
装饰是对陶瓷制品进行艺术加工的重要手段,它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通过对陶瓷制品进行适当地装饰加工,不仅可以提高制品的艺术价值,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且还能显著改善制品的外观质量,提高其经济价值陶瓷的装饰方法很多,它们各有其艺术特色。
根据陶瓷制品品种、工艺特点和装饰技法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装饰类型
彩绘装饰:包括釉上彩装饰,如新彩、古彩、粉彩、广彩等釉上手工彩绘和釉上贴花、印花、刷花、喷彩、照相装潢、电光彩以及亮金、磨光金、腐蚀金等;釉下彩装饰,如釉下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釉下喷彩和釉下贴花等;釉中彩装饰,如低温釉中彩、中髙温釉中彩等
艺术釉装饰:包括颜色釉、花釉、结晶釉、无光釉、裂纹釉、变色釉、
荧光釉等。
雕塑装饰:包括捏花、堆花、剔花、刻花、镂空、
浮雕、暗雕、圆雕以及塑造等。
综合装饰:包括青花玲珑、晶雕堆花、色釉刻瓷、青花斗彩、有色艺术釉等。
其他装饰方法:包括色坯、化妆土、色粒坯、渗花、磨光和抛光、丝网印花、拼花装饰等。
第一种,长期从事文博口的专家,他们对馆藏古陶瓷器物、出土文物和瓷片,古窑址的考察、研究、鉴别能力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指导着古陶瓷研究工作的方向。
第二种,文博口专业中热爱、钻研、刻苦学习古陶瓷的学者,他们对陶瓷鉴定有一定深度的鉴别能力。
第三种,热爱古陶瓷的收藏者中刻苦学习、钻研者。他们对陶瓷鉴定有较高的鉴别能力。
第四种,拍卖公司、古玩店掌眼的大师,他们的企业要盈利,必须掌握古陶瓷知识和鉴别古陶瓷方法,才能使企业生存。
第五种,盗墓者,他们对墓中器物较熟悉,对冥器有一定程度的鉴别能力,但对古陶瓷学术方面研究不深。
第六种,做高仿古陶瓷的大师们,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以古陶瓷器物作标准器,制造出许多仿古陶瓷并对其进行制旧。
我到过一些广西收藏家,家里,陶瓷满屋,元青花梅瓶、大罐,
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明早、中、晚期和
清代早、中、晚期官窑器物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他们对书本的理论知识比较熟悉,但书本上的器物照片不能说明与你所收藏的器物年代一致,只是器物外形与纹饰相似。按图索骥,光看书本上的器物照片来对照自己所收藏的器物,就容易误入歧途,就像在房间里走圈圈,找不到方向,误入歧途难以回头。殊不知,那些大师们,照着古陶瓷的器物、纹饰、胎釉来制作,照书本上是分不出新旧的。
但有一点是仿古陶瓷的大师们无法做到的,那就是古陶瓷在世间存在与空气、土壤中的各种不同类型物质所产生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特征。
要想深入研究新旧陶瓷的区别,应从研究古陶瓷残片学起,亲自到建筑工地采集一些埋藏在地下一百年以上的陶瓷残片,因为它们经历了世间许多水及土壤中化学物质的侵蚀,所发生变化是有历史记录的,这种古陶瓷神韵是新陶瓷没有的。
将古陶瓷残片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釉面和胎骨变化特征仔细观察,再与新陶瓷残片对比,反复研究,掌握新旧陶瓷的特征,通过学习、探索和研究古陶瓷残片,再观察完整器物,以点带面,结合器物的器型、纹饰、釉料、胎骨、款识等方面知识和古陶瓷生产的工艺流程,再拜读国内有权威性专家的论著,就能在瓷海中练就一双火眼金睛,鉴别新旧陶瓷和对其器物断代就不是一件难事。(舒而勤)
“
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不只以文治武功闻名于世,其对古陶瓷的品鉴水平,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亦或是陶瓷史上,都不可等闲视之。
清宫旧藏陶瓷器数十万件,实际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秘而不宣、极少示人的物件”,是“真正的收藏品”;另一类是“用以彰显皇家地位与品位而展示在外的”,是“陈设用品”(蒋得庄:《乾隆皇帝收藏再思考》)。在乾隆看来,清宫的古陶瓷有“甲”“乙”“丙”或“一等”“二等”“三等”的分别,只有入选“一等”或“甲”类的器物,才是真正的收藏品。“二等”或未入选者,只是一般的陈设器物,或用以赏赐臣工。
本文探讨的主要是属于“真正的收藏品”范畴的古陶瓷。
乾隆对古陶瓷的品鉴水平,实际上也代表了乾隆的陶瓷鉴藏水平。
耳濡目染:乾隆陶瓷品味之养成
乾隆对古陶瓷的品鉴,首先受到宫廷环境的影响。从
顺治时代开始,
清代皇帝仿效
汉族文人士大夫,闲暇之时,以古陶瓷为清玩,臧否品鉴,涵养性情。乾隆的祖父
康熙、父亲
雍正及帝师、词臣、画师乃至能工巧匠的启迪,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乾隆的古陶瓷
鉴藏品味。如葫芦文字笔筒,是康熙赏赐给乾隆的案头小物。乾隆二十三年,更作《咏葫芦笔筒》诗一首,记曰:“是器乃皇祖所赐也。”其不仅“十载伴朝昏”,也有“训垂燕翼见铭言”。可见康熙与康熙的鉴藏之物对
乾隆的直接影响。乾隆的咏瓷诗,多有反省警示之作,如《咏官窑方炉》云:“论器寓论世,用人弗可思”;《咏汝窑碗》云:“玩物敢忘太保言”。这种以警句镌于古陶瓷之上,或在鉴赏品评时,警示处世之道的鉴藏观,显然受益于
康熙。
雍正曾下令绘制《古玩图》,将琳琅满目的古器物,绘于手卷之上,营造出一种“博古”之境。乾隆则将纯粹的古玩图,发展为以“博古”为布景的“自画像”,《弘历是一是二图》是其代表。
乾隆的陶瓷品鉴能力,也受惠于宋明文人的赏玩心得及对古陶瓷的的实物观察。
清代的皇子教育,虽重满汉蒙文、四书五经、骑射之术,但并没有系统的古物赏析课程,
乾隆的陶瓷知识,多赖自修,尤其是《
古今图书集成》中的《瓷器部汇考》,是乾隆的常用参考书。其征引文献,既有《
遵生八笺》《
格古要论》《六砚斋笔记》《春风堂笔记》等集中论述古物赏析的文献,也旁及《坦斋笔衡》《
老学庵笔记》《
癸辛杂识》《
清异录》《闻见录》《茶经》乃至
陆龟蒙、
苏轼等人的诗词,可谓博通古今,旁征博引。有时,也由南书房的文学侍从嵬集相关文献以供乾隆引经据典之用。
品鉴过程
环环相扣:乾隆古陶瓷品鉴之过程
对于古陶瓷,
乾隆有着独特的品赏过程。从品貌观察、辨伪存真、考证校异到配置匣盒,镌刻诗文、绘制图册、编目典藏,已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品鉴流程。不仅展现了乾隆的学识修养,也体现了乾隆在建构清宫典藏体系中的规范与创新。
第一,品貌观察。乾隆在《戏题官窑盘子》中谈到其对《周礼·考工记》中髻、垦、暴、薜的理解,曰:“髻垦谓其器之不正,薜暴谓其釉之不纯”,换而言之,乾隆尤其看重古陶瓷的完残与釉色,位列“甲等”的瓷器,应当是完整无残、釉面洁净的。此外,对于支烧痕迹,亦甚重视。
乾隆对《咏古陶器尊》自注曰:“凡
烧造陶器,以细钉底入窑,故多有钉痕见底,是尊钉痕弗见,而见口,与他器异。”
第二,辨伪存真。乾隆对古陶瓷的真伪辨别,也颇有眼力。陶瓷专家谢明良指出,目前发现的经乾隆题咏并传世的哥窑瓷器有19件,其中大多数为宋元时期的官窑系产品。“经乾隆鉴别出的真正汝瓷却也有6件之多。”当然,乾隆的鉴赏也多有错误,如其常将汝窑判定为钧窑,把钧窑鉴定为汝窑,甚至可能将明清仿制品视为宋瓷(谢明良:《
乾隆的陶瓷鉴赏观》)。经乾隆品鉴,被视为真品者,将著录于册,或配匣盒,或绘图册,以为永藏。
第三,考证校异。陶瓷器上的铭文,常受到乾隆的重视。其对宋瓷铭文“奉华”“殿”“坤宁”等字的考释,至今仍被陶瓷史家所珍视。如汝窑纸槌瓶“奉华”字铭,乾隆已指出:“考
赵构明达皇后有奉华大小二印,
南宋杂字诗吴焯所撰卷内,知是风流女画师之句,注引画史刘妃工画人物云云。”
冯先铭则指出,“奉华”是指奉华堂,南宋高宗
德寿宫的配殿,是刘妃的居所。二种说法,皆有所据,并行不悖。
第四,复原修补。在
乾隆看来,古陶瓷的“髻垦”与“暴薜”是一种缺憾,《咏哥窑葵口碗》言:“古器虽髻垦,人亦珍之”。乾隆希望通过当时的修复技术,在掩饰瑕伤痕的同时勉力恢复瓷器的原有外观。常见的方法有补釉、补胎、磨边镶扣,或使用粘合剂、锔钉锔补等。《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乾隆十九年正月十九日,“
员外郎白世秀将哥窑洗一件(
口舌生疮,随木座)刷洗好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将哥窑洗破口磨些,另镶铜烧古口。”重镶口沿的古瓷器,与宋代官窑的“紫口铁足”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这也是
乾隆热衷于为古瓷镶边的动机之一。
第五,配置匣盒。凡是入选“一等”“二等”或“三等”的古陶瓷,都配有特制的匣盒。如乾隆三年二月到五月,先由管事太监准备
檀香紫檀木匣、
花榈木匣、黑漆螺钿匣等各式不同尺寸的木匣约758件,呈请乾隆裁定。其中,一等品选用上好木匣,在匣盖和匣头标记古陶瓷名称等信息。酌情选取青、黄、绿三种颜色之一,填补字迹。而二等品、三等品只在匣头一处标注品名。略有瑕疵的古陶瓷,只留在宫廷,而不为之配匣。
第六,镌刻诗文。
乾隆一生作诗四万多首。其中,有近200首是吟咏古陶瓷的诗,多半镌刻在古陶瓷器上。在乾隆看来,完美无瑕的瓷器象征帝王的高尚德行。在“御制诗中追溯舜陶于河滨的典故,并且将之连结至圣人以德治天下的情操,从中建构以古代圣君为楷模的窑冶理念。”(余佩瑾:《乾隆皇帝的陶瓷品味》)换而言之,降旨刻诗,不仅是为了宣扬政治理念,也是为了塑造一种皇权
正统的形象,乾隆在主导官窑生产活动中,也兼具帝王、督陶官与工匠三种角色,是其仿效大舜督促官窑产烧,宣扬德政的方式,体现出
乾隆对三代社会的理解与愿景。
第七,绘制图册。乾隆也具有文人所特有的集古雅趣,为此配置了多组多宝阁,每组多宝阁,又绘有配套图册。保存至今的清宫陶瓷图册有四种,分别是《珍陶萃美》《精陶韫古》《埏流光》和《功彰色》。每册都选录陶瓷10件,涵盖宋代定、汝、官、哥、钧、龙泉及明代的
宣德、成化、万历等不同年代、不同窑口的古陶瓷。图册作对开装裱,上页绘制陶瓷图像,题写品名,下页记录尺寸、形制、釉色、款识乃至前人评述。这也是清宫各类典藏图册的标准样式。
乾隆通过环环相扣的古陶瓷鉴藏体系,建构起了清宫的典藏体系,并以此彰显治国理政的理想和愿景。乾隆,以广袤的大清江山为依托,以丰厚的宫廷收藏为基础,上承
康熙、
雍正的鉴藏理念,直接受益于古代文人的鉴藏心得和身边的士人工匠,熟典籍,摩挲细观,形成了独特的古陶瓷鉴藏品味与赏鉴能力。虽在真伪鉴别方面,并不能“运筹帷幄”,但在官窑探源、铭文考释、陶瓷修复、典藏著录等方面,皆有后人可借鉴的成就。乾隆的古陶瓷品鉴,不只是颐养性情,更将品鉴的心得用于指导乾隆官窑的实际生产,推动了清代中期官窑瓷器的创新与发展,其将古陶瓷的赏玩与政治理想相结合,成功塑造了一个堪比尧舜的德君乾隆,成为盛世清朝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