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镇
四川绵阳盐亭县下辖镇
永泰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下辖的一个乡镇级行政单位。
历史沿革
据《盐亭县志》记载:
永泰场,又名演武厅。唐武德四年(621)析梓州之盐亭,剑州之黄安,阅州之西水置永泰县,属梓州。朱徽宗建中靖国中改名安泰。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复置永秦县,元废。解放前属盐亭、南部两县交界处。
1951年,从灵龙乡划出三个村(即解放前的8、9,10保)新建永太乡(驻地永太场),属黄甸区。是年土地改革,划出街子村入黄甸乡。1955年省黄甸区入富驿区至今。1956年省新民乡,划入陈家井,太元观、陶家沟三个村。1958年秋属上游公社永太管区。1961年撤管区,更名为永太人民公社。1962年划出4、5大队组建净铭人民公社,1981年地名普查时因重名,将“永太”更为“永泰”有永远安泰之意。
林农场,原名灵龙场,又名张二河。因场建于灵溪之上,对面是玉龙山,溪山各取一字得名。
1942年5月1日,建灵龙乡,辖10个保,144个甲,属城厢(一)区。1949年12月解放。1950年沿用旧名成立乡人民政府,属黄甸(四)区。同年冬减租退押后划出六、七保新建三岔乡,八、九保新建永泰乡。1952年将原四、五保垒部,三保一部分划出新建和平乡。由八角乡划出原三保属灵龙乡;从当时南部县富驿乡划出刘家沟、王家岩归林农建制,本乡由黄甸区划归新建的八角区辖。1958年秋成立灵龙人民公社。1977年因造林著称改为林农。
和平场,清乾隆兴场,因择地高山大坪,故名大坪场,旧县志记名太平场。1953年从会真乡划出桃园、天宝村;三岔乡划出玉成村;林农乡划出安定、石河、龙山、书房村建和平乡,取义“盐亭和平”。1955年撤销建制1962年恢复和平公社。
1984年,撤销公社建制,复设永泰乡,属富驿区;复设林农乡、和平乡,属八角区。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林农、和平2乡合并设立林农镇,永泰单设为永泰乡。
2019年12月,绵阳市人民政府决定:撤销林农镇和永泰乡,合并设立永泰镇,以原林农镇和原永泰乡文同故里社区、七一村、景凤村、太元观村、陈家井村所属行政区域为永泰镇的行政区域,永泰镇人民政府驻新政街6号(原林农镇人民政府)。永泰县镇辖永泰、林农、和平3个办事处。
行政区划
人口
根据2017年数据,该镇人口为13168人。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经济
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在灵溪、长星建成林棚蔬菜15亩。玉城村大力发展种中药丹参与德阳华润三九公司签订合同,以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定为丹参基地,种丹参100亩,亩平收入900元。全镇发展种养殖大户500多户。以大户、专业户为龙头,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全镇个体经济发展迅速,新办砖厂1个,床垫厂4个,建筑公司2个,上交税款12万元,强化税收征管,增加财政收入。
镇政府积极引导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外出务工在全国范围内均有所分布,全镇劳务输出4500余人,邮政汇款全年达2321万元,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盐亭县林农镇初级中学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实施素质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按教育规律办学,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积极做好教师和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的工作方针,领导和组织教学工作,领导和组织体艺卫工作,努力开创学校特色建设,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本校现有学生550余人,教师33人,服务盐亭县林农镇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为国家社会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主要景区
林农镇森林覆盖率较高,自然环境优美,也有一定的人文气息。
玉龙山位于林农至八角射花线龙洞丫处沿顺山公路而上。常年郁郁葱葱,清代著名文学家李调元写到“世上无双境,人间第一山”,常年游客不绝。山中有多处庙宇,其中以敬献嫘祖的庙为当地一风俗人情。每逢农历二月初九日,便要请川剧团到山唱戏,当地村民多有前往观看。春节正月初一,山顶更是非常的热闹,游玩的,观光的,敬献菩萨的更是人来人往,络绎不绝。
命名由来
永泰镇,因古永泰县而得名,唐武德四年(621)置县,属梓州,治所在今四川盐亭县东六十里永泰乡。《元和郡县图志》卷33永泰县:“地号永泰,因以为名。”天宝初属梓潼郡乾元初复属梓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废入盐亭县。十年(1077)置永泰尉司,南宋绍兴初改为永泰县,未几废。三十一年(1161)复置永泰县。元初废。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人口
经济
主要景区
命名由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