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
美国作家赛珍珠(珀尔·巴克)所著长篇小说
《大地》(英文:The Good Earth)是美国作家赛珍珠(Pearl Buck)所著的长篇小说,于1931年首次出版。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当年就销售了180万册,并连续22个月荣登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第二年荣获普利策奖
该小说以中原地区普通农民王龙一家与土地的关系以及王龙的盛衰荣辱为线索,抓住当时中国社会突出的土地矛盾、土匪猖、兵阀混战问题,描写了王龙一家人数十年的生活史,编织出一幅上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生活的浩瀚长卷。王龙与土地的关系影响着王龙一家人的生命历程,也影响着王龙的精神世界,土地对于王龙来说是精神的寄托,也是生命能量的来源,哪怕到了晚年,王龙也常常回到土地上亲自耕种,并告诫后辈一定要守护好赖以生存的土地。《大地》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民内心深处对土地的眷恋,以及普通小人物在动荡时代顽强而不平凡的生命意志。
1938年,赛珍珠凭借《大地》三部曲因“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般的描述以及她的自传性的杰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截止到2023年,《大地》已被译成上百种文字。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1840年,因清政府奉行闭关政策、朝贡制度,并禁绝鸦片贸易,因此导致大清帝国与大英帝国产生一系列的战争冲突,最后清朝政府战败,并签订了《南京条约》。第一场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近代西方国家对中原地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争,这也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自辛亥革命后,大清王朝从此被终结,但此段时期的中国社会仍面临着内忧外患、军阀混战割据等局面,而中国农民不断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困扰,更在连续的战争中艰难度日。这些历史情形为赛珍珠的创作提供了真实的写照。
个人背景
赛珍珠,出生于美国,在中国生活了将近四十年。身为传教士的父亲在她出生3个月后带着一家人来到中国江苏。赛珍珠在学会英语之前,就会讲一口流利的中文,并在与奶妈、邻居、教书先生等人的朝夕相处中接触到中原地区的儒家文化、民间故事、风俗习惯等,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1910年,赛珍珠嫁给农学家约翰·洛辛·巴克(John Lossing Buck),随其长期生活在安徽北部的农村。她时常随同丈夫到乡下去,丈夫与男人们一起研讨农业技术,她则找一些女人孩子聊天,这样的经历很自然地成为《大地》的部分素材的来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与西方交流逐步加深,近代西方国家陆续出现了诸多妖魔化中国人形象的著作,1923年,自称老牌“中国通”的美国记者罗德尼·吉尔伯特(R·Y·Gilbert)在其所著一书中公开写道“中国是一个劣等民族”。赛珍珠针对此曾说:“我不喜欢那些把中国人写得奇异而荒诞的著作,而我最大愿望就是要使这个民族在我的书中如同他们自己原来一样真实正确地出现”。她写作此作品的目的便是想将一个真实的中国介绍给西方读者。
深受中国儒学和西方基督教的双重文化熏陶的赛珍珠博览群书,不仅仅包括《水浒传》《西厢记》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而且还包括许多西方作家的作品,赛珍珠格外推崇西奥多·德莱赛查尔斯·狄更斯;,对于文学的鉴赏能力让赛珍珠为《大地》的创作打下基础。1929年,在金陵大学寓所,赛珍珠完成小说《大地》的创作。
出版历史
1931年,《大地》由美国庄台公司(John Day Company)首次出版,听取了出版公司总裁沃尔什的建议,首版小说把原来定名为《王龙》的小说标题改为《大地》作为小说正式标题,突出其普适性以迎合欧美读者对异国情调的阅读趣味。中国早期在赛珍珠作品介绍和出版方面一直较为欠缺,直到1989年11月,她的《大地》三部曲才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后经北京联合出版社、人民文学社等不断再版。半个多世纪来,它被译成100多种文字,累计印数数百万册。
内容情节
出身贫穷的年轻农民王龙和父亲住在土砖房里,靠种地为生。父亲安排王龙娶了地主黄家女奴阿兰。阿兰起早贪黑、操持家务、服侍老人,与王龙一起下地干活,并诞下一名男婴。二人通过辛勤的劳动,不久就成为了村里最富裕的人家。大年初二,王龙夫妇抱着新出生的孩子到黄家拜年,发现黄家因铺张浪费、挥霍家产,败落至愿意卖地,王龙便从其手中买下一块水田,从此一家人生活迈入新的阶段。
王龙夫妇更加努力地耕种更多的土地。但好景不长,阿兰在怀第四个孩子时,各地因干旱而导致饥荒,全家人因缺乏食物而饱受折磨。嫉妒、饥饿的邻居在王龙叔父的挑唆下掠夺了他们仅剩的少量干豆和玉蜀黍属。阿兰不得不在第四个孩子出生后立即将她掐死。
极度贫困和饥饿的王龙为了一点钱卖掉了他的家具,带着家人南下,但坚决拒绝卖掉土地。他们搭火车至南京,住在街边的临时窝棚里,靠阿兰、祖父和孩子们乞讨食物、王龙为富人拉人力车维持生计,可王龙依然牵挂着北方家乡的土地。不久后,战争爆发,城市陷入混乱,王龙和阿兰误打误撞在富人的房子里获得了足够的黄金和珠宝,使他们得以重返北方家乡。
回家后,他们用意外之财购置农具、种子和更多的田地,一家人迎来了七年的繁荣,在此期间,儿子们长大并开始上学,阿兰又诞下一对双胞胎兄妹。通过不断收买土地并租赁佃户耕种,王龙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大地主,再也不用下地劳动,他与土地的联系渐渐淡了。
又一年,水灾爆发,可王龙富足得不顾田地淹没,整日游手好闲。他厌倦了朴素粗俗的发妻,在城里的茶馆度过了喝酒、赌博和嫖妓的时光。他爱上了身材纤细、精致美丽的妓女荷花,并一掷千金买下荷花,为其盖了一座院落,让她作为妻妾居住其中。后来王龙发现荷花与儿子王大疑似有染,盛怒下他将王大赶到南方念书,并将王二送到城里学做生意,对荷花的热情渐渐冷却。洪水退去,王龙重返农耕生活,在土地劳作中感受生命活力。
不久后,发妻阿兰积劳成疾,去世前充满愧疚的王龙为满足她的心愿为王大操办了成家之事,在亲眼看着儿子儿媳成亲后,阿兰去世。王龙的父亲和管家秦在阿兰之后随即去世。王龙的二儿子王二后来成为了成功的粮商,并成家生子。而王龙也逐渐衰老,他不再下地干活,便将农田租给佃户。
然而,虽然王龙的财富不断在累积,而且还买下了黄家旧宅,但家中子女并不让人省心,王大游手好闲、王二唯利是图、王三南下参军。垂暮之年的王龙又纳荷花的侍女梨花为妾,从她身上获得了些许慰藉。
最后,王龙在自己土地上所建的老屋中死去,只有他的土地才能为他带来安宁和安全。死前的最后时刻,王龙听到儿子在商量将土地卖掉,泪流满面的他将泥土捏在手中喃喃地说:“你们要卖田地,那就什么都完了。”
人物角色
王龙(Wang Lung)
王龙出身贫苦,视土地为“宝”,靠种地为生。长期的劳作练就了王龙强健的体格和十分吃苦耐劳的性格,靠辛劳耕种王龙积累下财富,并用以买下了更多的土地。然而时运倒转,因遭遇旱灾,王龙携全家南下躲避饥荒,在南京靠拉人力车为生,靠着坚强的意志和微薄的收入勉强维持生计。
在南京拉车期间,王龙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获得了一笔可观的财富,却并没有选择留在城市生活,而是毅然和家人重返家乡,继续以土地作为“营生”的重要生活来源。他对土地有着深切的爱,在他的眼中土地才是真正的财富,是唯一不会被人抢走的东西,也是他生命力得以勃发的源泉。因此,他一旦有钱就用来买地,而忍饥挨饿时也坚决不卖地,培养儿子读书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维持家族的土地财富。
然而不断买地、雇佣管家佃户、逐渐富裕的王龙也开始堕落,不仅对工人苛刻,也嫌发妻,人性随之发生变化。洪涝发生后,王龙与土地的联系被切断了,他沉溺于妓女荷花的温柔乡,终日声色犬马,直到洪涝退去,王龙重返土地,他又再次确认了自己对土地的爱胜于一切。
阿兰(O-lan)
阿兰是王龙的发妻,长相普通,并且未裹过小脚。由于出身贫苦,阿兰自幼因饥荒被父母卖到黄家为仆,受尽了打骂和凌辱,也练就了一身操持家务的本领,有着强健的体格及木讷的性格特点。阿兰是一位合格的妻子和母亲,在王家她起早贪黑操持家务,服侍王龙父子,包揽了王家所有人的生活起居。性格坚韧的阿兰在饥荒时期,被迫亲手掐死了自己的第四个孩子,并随王龙南下南京谋生,靠着年幼时流浪的经历,阿兰为全家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当王龙在富裕后将妓女荷花迎娶进门,阿兰对荷花和她的侍女杜鹃非常不满,甚至为此顶撞王龙。
阿兰对土地和家庭有着深切的感情,在诞下一对双胞胎儿女后,积劳成疾的阿兰逐渐病重,但严厉拒绝了王龙卖地为自己治病的打算,唯一的心愿是看到大儿子成家,以此将香火延续下去。王大成亲后,阿兰去世,被王龙用上好的棺木葬在自己的土地上。
王大(Wang the landlord)
王大是王龙与阿兰婚后诞下的第一个孩子。灾荒发生时,还是幼年的王大与父母一同前往南京乞讨度日。青春期的王大在王龙叔父的孩子的怂和影响下变得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在城里的茶馆浑噩度日,并且对父亲纳的妾荷花有了非分之想。一次和荷花在屋内打闹时被父亲撞见,父亲盛怒之下将他送至南方读书。后母亲病重被召回家乡,奉父亲之命结婚。
王二(Wang the merchant)
王二是王龙与阿兰的第二个孩子,幼时在南方乞讨时就展现出精明的性格。回到家乡后被父亲送至学堂读书,识字后又在粮行打杂,学会了基本的经商技能,并展现出经商的天赋,变得越来越唯利是图。王二与王大一样,对土地并无感情,王龙临死前首先提出卖土地的正是王二。
王三(Wang the tiger)
王三是王龙与阿兰的小儿子,出生于从南方躲避灾荒返乡之后。王三沉默寡言,性格木讷。王龙并未像对待另外两个儿子一样送他去读私塾,而是带着他下地干活,试图通过培养他来管理自己的土地,但王三对土地并无感情,也非常抗拒下地干活。后来王三对家中侍女梨花产生好感,想要娶她为妻,遭到父亲拒绝后,王三主动提出想要读书,想要获得荣誉,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后只身前往南方参军
叔叔
王龙的叔父好吃懒做,疏于理家,自私自利,常向王龙借钱,一次被顶撞后还打了王龙两耳光。叔父并未承担作为长辈的责任,在发生饥荒之后,他不仅不停地来要吃的,还在一次没得逞后怂恿村里人抢劫王龙的家,又带人到王龙家强迫他卖地,想要趁此获利,不料遭到拒绝。王龙一家南下时,叔父变成了“红胡子”土匪。王龙返乡发家后,叔父仗着自己的“红胡子”身份,赖住在王龙家不走。出于对他的忌惮,王龙不得不对叔父一家的寄生生活忍气吞声。最后,王龙想出了让其抽鸦片烟慢性安乐死的对策。
荷花(Lotus)
荷花是城里茶馆的一名妓女,后被王龙纳为妾。来自南方的她身材纤细、皮肤白皙、有一双精致的小脚,用昂贵的胭脂和香料打扮自己。荷花善于攻心,十分懂得挑逗男人,王龙对她充满激情,认识荷花之后为了她每天洗澡并戒掉了吃大蒜的习惯,后来更是为了她在老宅后面又修了一间新屋,迎娶荷花为妾后供她使用。
荷花搬进王龙家后由杜鹃服侍,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深受王龙宠爱。后来洪水退去,王龙重新回到土地上,荷花对于王龙而言便只是养在家中的宠物。荷花与王大在房间中嬉笑打闹被王龙发现后,王龙大怒,荷花自此渐渐失去了王龙的宠爱,在后院里浑噩度日。
主题思想
农民对土地的眷恋
无论周边环境发生了何种变化,王龙始终对土地抱着深切之情,并认为自己所有的一切都是由大地恩赐而得。王龙对土地执着的追求和眷恋,正是数千年来中国农民以土地为本、视之为命根的传统思想的表现。在写作中,赛珍珠渐渐意识到“这些人不仅仅是中国人”,全世界所有的农民,无论来自哪里,他们都辛勤耕作,有着相同的失意和痛苦,喜悦和欢乐,而这些情绪又都与土地相关。《大地》通过对王龙的精神世界和人生际遇的刻画,刻画出农民对土地的深切眷恋之情,为读者理解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提供了生动的视角。
普通小人物的生命意识
《大地》以安徽宿州和江苏南京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初的中原地区社会图景、特别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真实样貌,同时也写出了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下人们生活方式的没落趋势。但面对中国社会内忧外患的时景,赛珍珠所创作的《大地》更多着笔于普通小人物的生命历程中所体现出的顽强不屈的生命意识,此种生命意识以温暖的人性与坚定的信念,促使普通的小人物在艰难的时局中顽强生活着。
“命运主义”与“家庭精神”
《大地》作为呈现中国农民生存状态的小说,一定程度上揭露了中国文化有关“命运”和“家庭”的两大主题。书中有不少有关神灵的描写,如王龙对土地神的顶礼膜拜、小菩萨是婴儿的保护神等,赛珍珠将此种特点叫做“命运主义”,她认为这作为一种人生哲学,是一种值得西方学习的东方精神。正是这种命运观让他们有乐天知命的一面,也有不知命而惧命、迷信乃至消极待命的一面。
除此之外,赛珍珠在《大地》中通过父子、夫妻、母子等多对关系的描画,呈现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模式,并对和谐有序的家庭秩序给予了赞扬。在书中,家庭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人人有光宗耀祖等浓厚的家庭意识。家庭体制的完善造就了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天下一家,家给人足,处处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景象。
复杂人性的揭露
《大地》一书中,王龙的个人际遇与土地有非常大的联系,与土地关系的变化也折射出了王龙不断变化的心境,体现出人性的复杂。王龙对土地的执着来自其内心深处对土地的眷恋,与此同时这种眷恋也使得一家人面对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时牺牲自己也要保护土地;在土地亲密联系的生命历程中,王龙始终吃苦耐劳、勤奋质朴,但当王龙逐渐富裕后,他租赁佃户替自己劳作,他与土地的关系也淡了,在此期间他性情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暴躁易怒、剥削佃户、好逸恶劳、嫌弃发妻、漠视神明。此种变化反映出王龙作为人的劣根性,以及人性的复杂。
艺术特色
动作描写呈现人物心理
赛珍珠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使《大地》的创作颇显独特的审美情趣。而这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动作描写上:在处理王龙把埃米尔-奥古斯特·沙尔捷仅留的两颗珍珠抢去向青楼女子荷花献殷勤的情节中,赛珍珠没有像大多数西方现代派作家那样去写人物心理,而是着重描写阿兰的动作:“阿兰又回过来捣她的衣服,大颗的泪珠从她的眼里沉重地慢慢滴下,但她没有举起手来把眼泪擦掉;她只是用棒槌更使劲地捣在摊在石头上的衣服”。通过这种细腻的动作刻画,赛珍珠成功地表达出了阿兰的心灵受到了怎样巨大的伤害。
全知与限知交替叙述视角
《大地》主要采用了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主要是通过主人公王龙的眼光来观察外在世界。而当文中出现与西方文化有关的现象时,赛珍珠又恰当地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述。这样的写作手法,使偏处一隅的农民王龙成为了如实反映中国人审美准则的形象代表。这种无意间改换视角的处理方式,产生了“陌生化”艺术效果,使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
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大地》借鉴了中国小说常用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使得描绘的场景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她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旧中国遭受天灾人祸时的惨状,以及在这些毁灭性的打击中,中国农民与厄运进行抗争的生活情景,从《大地》总体来看,《红楼梦》中构建全篇、刻画人物的高明技巧,《水浒传/世界名著之旅丛书》、《三国演义》那种中国式说书或章回小说的情节性与浓郁味,都对《大地》的写作产生了影响。除此之外,她采用人物众多、头绪繁杂、情节交叉然而主线分明的网状结构。在作品中刻划了众多的人物,对这些人物的故事娓娓道来,用情节、动作、对话来刻划这些人物的性格。除此之外,赛珍珠还深层次再现当时社会种种意识形态与文化动机,而不仅仅局限在个人经验的世界和局部细节的真实。
作品影响
自《大地》出版后,立即成为当年的畅销书,销售了180万册,并连续22个月荣登畅销书排行榜首位,第二年荣获普利策奖。仅在美国就以各种版本销售了百万册以上。
1938年,赛珍珠凭借《大地》三部曲因“对中国农民生活的丰富和真正史诗般的描述以及她的自传性的杰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登上了她文学生涯的顶峰。迄今为止,《大地》已被译成上百种文字,与玛格丽特·米切尔的小说《飘》一起成为美国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影响最大的两部作品。
《大地》的影响力除了体现在销量和译本之外,更让更多的西方读者认识了一个更为立体的中国。西方人读了赛珍珠书中有关“长者为尊”、“父母之命、媒之言”的中国传统,引发了许多西方人对这个神秘国度的好奇心。1933年,赛珍珠在给一位中国学者的复信中说:“我收到了许多人的来信,信中谈到他们读了我的书后,第一次对中国产生了兴趣,还说他们觉得我的书中的中国人显得真实、富有人情味......"这本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美国人对于中国的看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赛珍珠被美国总统尼克松誉为“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一些西方学者对《大地》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评论家赛凡斯科曾说:“《大地》无可争辨地是赛珍珠最出色的中国题材小说,是她杰出的文学成就之一。”美国《星期六文学评论》曾评价:“《大地》是一部非常优美、非常优美的小说。我们终于从一部小说的字里行间读到真实的中国人民……我们在书中看到的不是人们经常描述的荒诞无稽的中国,我们看到的是诚实的农民、忠诚的妻子……”《波士顿书摘》指出:“一个人不需要在中国生活过,也不需要对中国人有任何了解,就可以理解中国人或回应中国人的诉求。”
瑞典学院常务秘书哈尔斯特龙指出,《大地》中阐述出了“一个最严肃最忧郁的问题是中国妇女的地位问题”。赛珍珠通过对隐忍坚强的埃米尔-奥古斯特·沙尔捷这一人物的刻画,展现了其对女性主义的思考。
在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上,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宣读颁奖词时说道:“赛珍珠杰出的作品,使人类的同情心越过遥远的种族距离,并对人类的理想典型做了伟大而高贵的艺术上的表现。为此,瑞典学院把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她。在这件事情上,瑞典学院感到符合艾尔弗列德·诺贝尔对于未来的期望。”
负面评价
然而,《大地》也不缺少批评的声音。1931年,在“红色三十年代”的中国,左派文学盛行,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作品被纳入左翼文学的阐释模式中,而赛珍珠的美国人身份让意识形态的质疑成为难以绕开的部分。鲁迅对《大地》评价不高,认为赛珍珠“所觉得的,还不过是一点浮面的情形”。此后又有一些左翼评论家相继对其进行了批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赛珍珠与其《大地》在中国长期遭受冷落的命运。
衍生作品
本书同名电影《大地》由西德尼·富兰克林(Sidney Franklin)执导,于1937年于美国上映,保罗·穆尼(Paul Muni)在片中饰演男主角王龙,露易丝·蕾娜( Luise Rainer)饰演王龙之妻阿兰,并因此获得第十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1938年)。除此之外,本片还荣获了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奖、奥斯卡最佳影片剪辑奖提名。
参考资料
镇江市赛珍珠研究会.pearlsbcn.2023-05-12
A Guide to Pearl S. Buck's The Good Earth.afe.easia.columbia.2023-05-12
..2023-05-12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个人背景
出版历史
内容情节
人物角色
王龙(Wang Lung)
阿兰(O-lan)
王大(Wang the landlord)
王二(Wang the merchant)
王三(Wang the tiger)
叔叔
荷花(Lotus)
主题思想
农民对土地的眷恋
普通小人物的生命意识
“命运主义”与“家庭精神”
复杂人性的揭露
艺术特色
动作描写呈现人物心理
全知与限知交替叙述视角
现实主义写作手法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