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经
中国古代民间导引术、养生术
《易筋经》,又称《达摩易筋经》、《达摩洗髓易筋经》,是中国古代民间用以强身健体的导引术,旨在通过练习一些特定的功法,活动筋骨,使人的气血运行更加舒畅,四肢有力,延年益寿。《易筋经》的功法名称最早见于明朝天启年间的同名书《易筋经》,后世又称为《内功图说》。现存最为完整的资料是清朝后期周述官编撰的《增演易经洗髓内功图说》易筋经在流传中具有多个增演版本,这些版本基本上都是以“易筋经十二势”为基础创作而成。
《易筋经》作者有“达摩”和“紫凝道人”两种说法,但后来都被学界否认,至今还没有定论。《易筋经》源于古代道家的导引术,是一种养生术,因此在道家、佛家以及民间武术学者之间广为流传。二十一世纪以来,它的养生功效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不仅如此,现代医学还发现《易筋经》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2004年,《易筋经》被少林寺列为“少林武功秘”。2021年,国务院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代表性项目,《易筋经》名列其中。现如今,《易筋经》也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一张名片。
书名
《易筋经》的“易”字意思来源于《周易》之“易”,为“变幻”、“变化”、“变易”之义;“筋”指附在肌腱或骨头上的韧带,人体的经络。人体四肢百骸,无一处不是“筋”。《灵枢》:“筋为刚。”正如《易筋经》“易筋洗髓名义”所言:“按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易·系辞》:‘生生之为易’。注:阴阳转易已成化生,是易为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经”指“经典”。《易筋经》从字面上理解即一种通过强筋健骨从而打通经络、循环气血、祛病延年的健身养生方法。
作者
《易筋经》的创作者究竟是谁,自古以来便一直争论不休。总的来说分为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是南北朝时期的僧人达摩创作了易筋经;第二种观点认为易筋经的创作者是明朝天台紫凝道人宗衡。
达摩说
相传在南北朝萧衍时期,有一位来自南天竺的僧人来到了中原,他就是后来创建中国佛教流派禅宗思想的达摩祖师。他来到中原之后就居住在了嵩山,留下了“九年面壁”的传说。寺庙中的僧侣修行以静坐打坐为主,长期下来,他们筋骨疲乏,甚至气血亏损,慢慢的身体也变得虚弱。达摩在发现了这一现象之后,就传授给了他们“易筋经”及相关拳法。帮助僧侣们锻炼身体,去除弊病,从而更好的参悟佛法。
典籍中最早记录“达摩说”的是明天启四年的伪李靖序。李靖在这篇序文中说,后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77-500),达摩四处游历,后来到了河南省,在少林寺面壁。达摩离开少林寺之后,达摩面壁的地方被风吹雨打,以致于被毁坏。僧人们决定修复被风雨毁坏的地方。然而在修的过程中,僧人们发现了一个铁盒,盒中放着两本经书,一本是《洗髓经》,一本是《易筋经》。《洗髓经》后来流传到了慧可手里,而《易筋经》则留镇少林
据说《易筋经》原是天竺文,少林寺的僧人们只能认出十之一二。后来他们在峨眉山偶遇了西竺僧人般剌密谛,便请求他翻译出《易筋经》全文。般剌密谛译出《易筋经》后,此经曾流落海外,后被徐鸿客得之,并传授给了公,虬髯公后来又把《易筋经》给了李靖。宋代的时候《易筋经》转落到了一位游僧手中,这位游僧让一个叫牛皋的人把《易筋经》转交岳飞,后来岳飞又把此经给了牛皋。牛皋将“此册传于嵩山石壁之中”。
也有人认为达摩作易筋经系伪托。清代经学家、史学家凌廷堪在他的《校礼堂文集·与程立仲书》中说,《易筋经》“旧传初祖达摩所授,盖依托也。”后亦不断有人支持此观点。
紫凝道人说
“紫凝道人”创作《易筋经》这个观点是唐豪首次提出的。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就在自己的文章《易筋经洗髓经牛李二序之伪》和《易筋洗髓经之作者》中,阐述自己的观点,即长期以来被世人认为是“李靖”和“牛皋”两人书写的序文,其实并非这二人所写,这两篇序文是伪作。同时唐豪还认为“余故疑是书为羽流所作”。但这个“羽流”是何人,唐豪并未说明。直到1958年,唐豪正式明确《易筋经》为紫凝道人所作。1917年,上海大声图书局出版《少林拳术精义》本《易筋经》,这本书后有一个跋文落款是“天启四年岁次甲子三月天台紫凝道人宗衡跋”。这个跋文明确说明了“紫凝道人”俗名叫“宗衡”。如果这个跋文是真的,那么《易筋经》是紫凝道人所作就有了充足的证据。但这个观点也遭受了学者的质疑,当代学者周伟良认为这一“跋文”也可能是伪作,紫凝道人系易筋经作者这一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因此,“紫凝道人”之语是否为真尚待考证。现如今,对于《易筋经》的成书尚未有一个确切的定论。但不论成于谁手,《易筋经》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源流
《易筋经》作者不详,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关于此书的源流也大致分为两派:一谓源于印度达摩为南天竺人,即南印度人。达摩于少林面壁,留下《易筋经》和《洗髓经》。除此之外,更有人认为《易筋经》源于印度的瑜伽。这一观点背后的根据是“达摩说”,但此说法早已经被众多学者否认。台湾学者龚鹏程在其《达摩\u003c易筋经\u003e论考中》云“少林武术不出于达摩”。原因有三:(1)“达摩说”李靖序文系伪造(2)佛教经典中凡是称为“经”的,除少数例外,皆为佛说。然而《易筋经》一书不符合佛教经典的惯例,因此此书绝不可能是达摩所作。不仅如此,《易筋经》也不是般剌密谛翻译出来的。般剌密谛曾翻译过《楞严经》,将其与《易筋经》作对比,就能发现经文纯属杜撰。(3)达摩少林面壁之事系附会而成。并且唐代文献都没有提及达摩面壁之事。由此可见,“达摩说”是伪说。第二种观点认为《易筋经》实则源于中国古代道教的导引术。导引术起源于先秦,根据《引书》和《导书》等资料证实,导引术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早期就已经被记录于书帛,是一种以呼吸运动为主的养生活动。导引术本质是“导气利和,引体令柔”。《易筋经》内以静坐运气为事,外以强筋练气为事,实为导引术。禅宗修行多以静坐为主,久坐则气血滞,必须以导引术活血化瘀,活动筋骨。又因南北朝时期佛教与道教纷争不断,佛教众僧为防止落道教口柄,必须托名於佛教祖师。因此,《易筋经》源于道教导引术,并经佛教僧人改编而成。
内容
目前流行的《易筋经》功法种类很多,一般都是十二势。现有“古传内功十二势”和“古传外功十二势”。
古传外功十二势
第一段
面向东方站立,两脚自然分开。两脚之间间距为一尺远。站立必须平直。不能站成八字形。嘴巴闭紧,同时头要昂起。将气聚于腹部。两手提起,朝向地面。手臂的力量必须下注。接着用力将手指向上方翘起,翘手指的速度要快。手掌根则用力向下按,向下按的时因缓缓行之。这样一翘一按,为一度。这一势得运行四十九度。在锻炼的时候自己的内心必须默默的计数。见第一图。
第二段
在练习完第一段之后,稍稍调整气息,让全身的筋骨舒展开来。再接着开始练习第二段。面向前方站立,两脚紧紧闭在一起,手肘挺直。两手握拳,放在大腿的前方。两个拇指相对,掌心紧贴大腿。然后紧握拳头,拇指随机用力向上方翘起,翘的越高越好。在握拳上翘拇指的同时,两个手臂的力量必须向下注。这样一握拳一翘指,为一度。在做的时候自己摸摸数数,也是要作四十九度。练习这一势的时候也要凝神静气,全神贯注。见第二图。
第三段
第二段结束之后,稍稍调整气息,再做第三段。身体向前站立,两脚分开,两脚之间相距一尺远,站立的时候要平直,不能做八字状。闭上嘴巴张开眼睛。先将拇指曲于掌心,再用剩下的四个手指紧紧裹住,这样两手就变为两拳,两拳直立在左右,拳背向外,这时手部不必用力,但需注意不能弯曲手臂。然后紧紧握住拳头,手臂向下挺,使手肘的关节突出。全身的力气就聚集在拳头和手臂之间。这样握拳挺臂,为一度。在做的时候默默数数,一共作四十九度。见第三图。
第四段
第三段结束后,稍稍调整气息,开始第四段的练习。首先将两脚闭在一起,站立像第一图。拇指曲向掌心,然后用剩下的手指握住拇指,手部成拳状。紧接着将拳头从下向上缓慢的举起来。拳背向外,拳心相对。拳心之间的距离与肩同宽。两拳的高度也与肩同高。身体的上半部分需静立,不能摇晃。然后紧紧握住拳头,两只手臂用力一伸。在伸握的时候,切忌拳头和手臂不能左右摆动。这样拳一握臂一伸为一度,共运行四十九度。见第四图。
第五段
第四段结束后,调整气息,进行第五段。首先紧闭双足,全身像第一图所示那样直立。两手握拳,从左右两边缓慢的举起来,垂直于地面,拳背向外,拳心相对。一会后两臂微曲,不能紧紧贴在头上,距离耳朵大概一寸远。踮起双脚,脚跟距离地面约二三寸。然后紧紧握拳,两只手臂蓄力向下挫,做出拉物的样子。脚跟随即落下,拳头暂时松动,臂力也暂时回收。这样一起一落称为一度。自己默默数数,一共做四十九度。见第五图。
第六段
第五段结束后,稍稍调整气息,接着进行第六段。两脚分开相距一尺,須平直站立。两手作握拳状,拇指不要放在拳心之中,弯曲的放在手指的第二关节处,和其他的四指第一节紧紧相扣。然后从左右两边举起,抬到与肩同高的位置,随即折纣向内,折到最大程度。拳头与两耳相对,与耳朵距离一寸。手臂平举。在做这个动作时,忌讳前后倾倒,上下歪斜。掌心向肩,紧紧握拳一下,微微用力向内折,上臂蓄力向上方抬起。这样一握拳,手臂一折一抬为一度。内心默默计数,共作四十九度。见第六图。
第七段
第六段结束后,调整气息开始第七段的练习。两手握拳,拇指在拳外,拇指第二节与其他四指的第一节相扣。拳头提到胸部,掌心向外。肘臂与肩齐平。然后用力缓慢地向左右两边分开,与肩齐平,像“一”字。上身略微向后仰去。但是下体不能弯曲。脚尖向上抬而力行至脚跟。紧紧握拳,缓缓一松。握拳的时候吸气,松开的时候吐气。这样一紧一松称为一度。共运行四十九度。见第七图。
第八段
结束第七段之后,调整气息,开始第八段。第八段与第四段大致相同,唯拳心相对,相距二三寸。两拳上举的时候,两脚跟向上提。完全用脚趾点地。脚跟距离地面二三寸。然后紧紧握拳,微微松开。这一握一松称为一度。自己默数,共做四十九度。见第八图。
第九段
第八段练习结束后,调整气息。开始第九段。两脚紧紧闭拢。目视前方。拇指曲于掌心,剩下的手指握成拳。接着弯曲肘部将双臂向上提。拳头、手臂、肩部应相平。这个时候拳心向下,两拳之间相距约二三寸。然后将两拳紧紧一握,小臂上举。手腕用力向上翻转。掌心向外。手腕和小臂向上翻转的时候,小臂不能随着手腕上抬。然后将拳头缓缓松开。小臂和手腕复归原位。这一翻一落为一度,做够四十九度。见第九图。
第十段
结束第九段的练习,调整呼吸后开始第十段。两脚紧闭,全身立正,拇指曲于掌心,剩下的手指握成拳,然后曲折肘部,将两臂从前方向上抬。使得上臂与肩部齐平。小臂直立身体左右。拳口相对,掌心向前。使得两臂和头部呈现“山”字形。接着握拳,两臂蓄力向上托举。像托举重物的样子。两个手肘蓄力向外,使之凑合。接着慢慢把拳头松开。收回双臂的力气。这样一握放为一度,共做四十九度。见第十图。
第十一段
第十段结束后,调整呼吸,开始第十一段。两脚紧闭,全身站立。两手握拳,拇指第二节和其他四指的第一节紧紧相扣。接着,将双拳慢慢提起至小腹上方。手肘微屈,拳头离腹部一寸远。握拳,拇指随即上翘的同时,两臂蓄力向上提。然后缓缓松拳。拇指仍然弯曲置于原来的位置。握拳时吸气,松拳时吐气。这样一紧一松为一度。做四十九度为止。拳足复归原位。静下心来,默默诵读“呵嘘呼吹嘻”六字九遍。见第十一图。
第十二段
调整呼吸,开始第十二段。两脚紧闭,全身端正,两臂自然垂直身体两侧,两掌向前,指尖向下。然后用力慢慢向前举起双手,与肩齐平。双臂上举之时,脚跟同时向上抬,脚尖用力,脚跟离地面约二寸。然后将两手缓缓放下,脚跟也慢慢下落。这样一起一落为一度,共行十二度。接着手掌举于前方,将肘部一折,手掌往上抬,手肘随即向下,再复原。然后再一抬一放。左脚跟上抬,右脚轻轻落地。两脚替换上下。以一抬一落为一度,共做十二度。见第十二图。
古传内功十二势
一、韦驮一献杵
练法:两手缓缓从身侧抬起,掌心向下。然后双臂外旋,使两掌心向前。接着上臂缓缓向前方合拢,两拳相距二三寸,双臂与肩膀齐平,微微弯曲,微屈肘部,缓缓下沉。然后两手缓缓回收,大拇指按在自己的胸前,眼睛看向前方。
二、韦驮二献杵
练法:接着第一势的动作,两手上台,同时向左右两侧分开,双臂与肩齐平。然后两手下落,再上台,举过自己的双肩,掌心向上,眼睛看向前方。
三、韦驮三献杵掌心向上
练法:上举双臂,双手过头顶,掌心向上。脚跟上提,同时两掌用力向上撑,足尖按地,伸长身体。双手合拢,右掌背放在左手掌心中,两眼向上看。接着两手缓缓向身体两侧下落,放于小腹之前,两眼正视前方。
四、摘星换斗
练法:右手先动,右手向左侧伸出,接着左手向后到右大腿外侧,向右上方举过自己的头顶。左手上举逐渐和右手靠拢,右掌背放在左掌心上方。一会儿后,双手缓缓向身体两侧下落,收抱于小腹丹田之前,右掌背放在左掌心上。接着换左手先动,动作与刚才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五、倒拽九牛尾接着右手向
练法:接着第四势最后一个动作,上手缓缓上举过头顶。身体向右转,两手分开,右脚向前方踏出一步,成右弓步。同时,左右手下落抱拳于胸前,左拳在外,右拳在里。左脚缓缓向后滑,眼睛正视前方,左手向上拖起,右手向前伸出。接着身体向左转,动作与刚刚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左右各做六遍。
六、出爪亮翅
练法:接着第五势最后一个动作,两手缓缓上举过头顶,到两臂伸直的时候,左右手向两边缓缓下落,下落到小腹前方的时候在向上收,掌心相对。两手向前推出,掌心斜向地面。这个动作需要做七遍。
七、九鬼拔马刀
练法:用左手的掌背贴在后腰处,右手向右侧下摆,然后向上绕弧形,到左边肋骨处停。右手继续划弧,再下落,五指扳住自己的左下巴。接着头部缓缓向左侧转动。松开左手,头部向前转动。左手向上举,与右手在上方交叉,然后缓缓下落,双手抱于小腹前方。接着做左侧的动作,和右手相反。
八、三盘落地
练法:左脚向左侧伸出,成马步,同时两手手指张开向身体两侧下按,舌尖顶住上颚。接着两手上台,与胸部同高,同时两腿直立站起。这个动作做七遍,收回左脚。
九、青龙探爪
练法:右手向左侧伸出,右手也向左伸出。右手向右下方划弧,握拳放在腰部,两眼平视。重复上面的动作,注意方向相反。
十、卧虎扑食
练法:右脚上前一步,下蹲,同时左腿伸直,身体向前倾,两手指尖按地,向上抬头。身体站起,两脚并住,双手抱拳。重复上面的动作,注意方向相反。
十一、打躬
练法:收回左脚,身体站直,两手抱住后脑,头部尽可能向下弯曲,舌尖顶住上颚。接着身体站直,两手放在两侧。
十二、掉尾
练法:两脚分开站立,两手缓缓交叉在腹部,接着两手向下伸,尽量够到地面,同时要抬头向前看。接着身体站直,两手缓缓上举,脚跟上提,再急促落地。上面的动作重复做二十一次。收功,动作同第一势。
影响
“易筋经十二势”是中医导引学的经典,通过针对人体十二经筋系统进行锻炼和调摄,来改善和加强人体的自组织能力和自康复能力,历来是国人强身健体和治未病的重要手段。2004年《易筋经》一书被少林寺列为“少林武功秘笈”,此事经媒体公开报道后,受到了社会的极大关注。2014年以突出中医导引养生保健内涵的“古本易筋经十二势导引法”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目录,《易筋经》得到了传承与发扬。最新医学研究发现,《易筋经》在治疗及改善膝骨关节炎及精神疾病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早年间,《易筋经》因其神秘性质,多被武侠小说引用。金庸在其《天龙八部》中将“易筋经”塑造成上乘功法,在普及易筋经的同时,也神话了它在大众眼中的地位。现如今,《易筋经》在体育、临床医学等方面价值已被发掘,对易筋经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目前对于《易筋经》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关于《易筋经》研究的相关文献不足,且多集中在其临床特点及疗效。
版本
《易筋经》,从天启四年(1624)到爱新觉罗·旻宁二年(1822),都只有传抄本。从道光三年起才有印本。此后版本众多,内容各有不同。学者周伟良在《\u003c易筋经\u003e的作者、主要版本及其内容流变》一文中详细论述了目前能见到的版本。《易筋经》在流传过程中版本增演良多,主要有以下几个版本。
西谛本《易筋经义》
此本为抄本,全书共有上、下两卷,共七十二页。这一抄本现在存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末页有“长乐郑氏藏书之印”。这一抄本是学者郑振铎先生捐赠的,郑振铎字“西谛”,故称此本为“西谛本”。据考证,这一抄本最晚成于明末,也就是说,我们现在能见到的关于《易筋经》的所有版本中,这是最早的一版。
述古堂本《易筋经》
抄本,分上、下两卷,共45页,每页十行,书栏外刻有“述古堂钱遵王藏书”数字,最后书有“后人钞藏于述古堂”,现藏于台湾图书馆。钱遵王,清代著名藏书家,藏书室名“述古堂”,号“篯后人”、“述古主人”。“西谛本”《易筋经义》与述古堂本相比起来内容基本一致,不同点在于多出一则“用战”。述古堂本与道光年间来章氏刻本一致。
来章氏辑本《易筋经》
该辑本分为上、下两卷,至今还未考证出具体的刊印时间。首页右边有“宋少保岳飞鉴定”的字样,“总论”右边有“西竺达摩祖师著西竺圣僧般剌密谛译义南洲白衣海岱游人订正”的字样,有“李靖”、“牛皋”所写的序文。此辑本与“西谛本”《易筋经义》和“述古堂本”《易筋经》相比区别较大。不论是字数还是内容,辑本都要多于后者。
《卫生要术》
卫生要术》是清代江苏吴县人潘霨咸丰八年(1858)刊印而成的,没有“李靖”、“牛皋”两篇序文。《卫生要术》中的“易筋经”十二图势,来源于来章氏辑本《易筋经》。但是,来章氏辑本中的十二图势从何而来却无人可知。辑本云“此功自释门”,但是《卫生要术》却说是“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此外,对于“十二图势”的文字注解,《卫生要术》和辑本之间也有着不少差异。辑本中的注释时有时无,而《卫生要术》通篇都是或四言、或五言、或七言的韵文。除此之外,《卫生要术》还增加了以下内容:“厥功维备,总考其法,图成十二,谁实贻诸,五代十国之季,达摩西来,传少林寺。有宋岳侯,更为鉴识,却病延年,功无与类。”
《真本易筋经·秘本洗髓经》
此书由台湾自由出版社于1968年出版,萧天石编辑。书中说该本为清代蒋竹庄家藏刻本,原本是钱遵王的藏书,后来为台湾“中央”图书馆所藏。但就其内容而言,书中有一些名目和来章氏辑本《易筋经》相同。但有一些名目则是该本。该书所云“取自中央图书馆珍藏钞本,述古堂钱遵王藏书”实为虚言,实则也是《易筋经》的一个增演本。
目录
概述
书名
作者
达摩说
紫凝道人说
源流
内容
古传外功十二势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第六段
第七段
第八段
第九段
第十段
第十一段
第十二段
古传内功十二势
一、韦驮一献杵
二、韦驮二献杵
三、韦驮三献杵掌心向上
四、摘星换斗
五、倒拽九牛尾接着右手向
六、出爪亮翅
七、九鬼拔马刀
八、三盘落地
九、青龙探爪
十、卧虎扑食
十一、打躬
十二、掉尾
影响
版本
西谛本《易筋经义》
述古堂本《易筋经》
来章氏辑本《易筋经》
《卫生要术》
《真本易筋经·秘本洗髓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