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林鸮[xiāo](学名:Strix leptogrammica),别名木鸮、森鸮、山崖,是鸱鸮[zhī xiāo]科林鸮属鸟类。成年体长46~56厘米;体重750~1000克。为大型鸮类。头圆,无耳羽。头顶暗褐色,面盘分明,颈侧至上背具淡棕黄色领环。上体概为栗褐色,胸淡染巧克力色,其余下体呈皮黄色,遍布有褐色的细窄横斑。跗和部分趾被羽,浅黄色。喙角绿色,基部暗蓝。虹膜暗褐色脚蓝灰色。爪角黄色,尖端较暗。
褐林鸮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及东南部,如中国等东亚国家,
印度、
尼泊尔等南亚国家,
泰国、
越南等东南亚国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包括
海南省及台湾省在内的
长江以南各省区。主要栖息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或浓郁的沟谷林中。为肉食性鸟类,主要以
啮齿动物为食,也吃
益鸟、蛙类、蛇类、小型兽类和昆虫。
褐林鸮于202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成年褐林鸮在鸮中体型较大,雌雄体型差异不明显。其成年体长46~56厘米;体重750~1000克。头圆,无耳羽面盘分明,淡褐色,边缘黑褐色。眉纹污白色,较短。喙角绿色,基部暗蓝。眼大,深褐色,眼周均为深褐色,虹膜暗褐色。脚蓝灰色。爪角黄色,尖端较暗。其具体衡量大小如下表所示:
成鸟头顶暗褐色,没有点斑或横斑。眼先具灰白色须状羽和黑色羽轴,常常掩盖其白色须状羽。其颈侧至上背具淡棕黄色领环,颏黄褐色,上喉黑褐色,下喉白色。其上体概为栗褐色,具不明显的暗色羽缘,飞羽黑褐色,内基部转浅,第1枚初级飞羽斑点少,近纯色,至第2枚具少许棕褐色或棕黄色横斑,以后横斑增多,并具白色端斑,第4至第6枚飞羽最长。肩羽及大、中覆羽均为暗褐色,肩羽外侧皮黄白色,具细小的褐色横斑;大覆羽具显著的黄白色横斑及白色端斑;中覆羽具有灰褐色横斑,外翈近白色。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但较浅淡;小翼羽、小覆羽与背同色。腰及尾上覆羽较背部浅淡,具棕黄色横斑。尾羽暗褐色,先端白色,中央尾羽和外侧尾羽外翈具淡褐色横斑,内翈转浅淡,具白色端斑。其除胸部淡染巧克力色外,其余下体呈皮黄色,遍布有褐色的细窄横斑。跗蹠被羽,浅黄色;趾被羽至趾端第1关节处,羽色与跗蹠羽相似。腿上羽均具细密的褐色横斑。
幼鸟上体呈绒状,羽端近白色。两翅和尾羽的白色端斑较成鸟宽,下体被淡棕白色绒羽。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褐林鸮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东亚(中国)、南亚(
印度、
斯里兰卡、
尼泊尔、
不丹、
孟加拉国)和东南亚(
泰国、
越南、
文莱、
柬埔寨、
老挝、缅甸、
马来西亚、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一共有15个
亚种,具体分布如下:
中国分布
栖息环境
褐林鸮主要栖息于海拔500米左右的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或浓郁的沟谷林中。尤喜河岸地带,也见于林缘疏林和灌丛中。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褐林鸮多单独或成对活动,夜行性,昼伏夜出,白天多蹲伏在树冠的顶部,傍晚及夜间活动觅食。
觅食行为
褐林鸮为肉食性鸟类,主要以
啮齿动物为食,也吃
益鸟、蛙类、蛇类、小型兽类和昆虫,偶尔在水中捕鱼。觅食的方法有在定点守候、自高处尾随俯冲追击以及在洞口守候等。其飞行缓慢,轻盈无声。
防御行为
褐林鸮性机警而胆怯,在白天遭到骚扰时,体羽紧缩,眼半睁来观察动静。稍有异动,立即迅速飞离。性凶猛,尤其是在孵卵和育雏期间,护巢性极强,对入侵的人畜等都会发起猛烈的进攻。
鸣叫行为
褐林鸮在夜晚十分嘈杂,会发出一连串快速而低沉的“咕咕咕咕——唔——”的声音,其尾音绵长,也会发出一种凄凉恐怖如婴儿哭声的“啊呜——”的声音。此外,其在激动或兴奋时会频繁地发出短促的叫声,如“呵——”、“哇哇哇——”。幼鸟常发出“eeeerrrr——”的微薄的声音,其尾音颤动。
生长繁殖
繁殖
褐林鸮繁殖期3~5月,营巢于地上、
树洞或岩洞中,巢主要由枯枝构成。每窝产卵2枚,也有仅产1枚的。卵为宽阔的卵圆形,淡白色,大小为49~58毫米×41~49毫米,平均大小为48.8毫米×43.2毫米。孵化期约为25~30天。由
雌鸟负责孵卵。雄鸟负责供给食物和守卫,在雏鸟2周大之后,雌鸟也会外出觅食。
生长
早成雏约25天后离巢,其后会在离巢1千米的范围内栖息4~5个月。在雏鸟孵化后近两个月的时间内,其完全依赖于
亲鸟投喂。喂食的食物主要为小型的哺乳动物。雏鸟的面盘呈现黑褐色,两翅具有淡棕色的横斑,余体绒羽均为白色。其一般于5月底开始由面盘和飞羽换正羽,在8月底全部换完。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至1999年,褐林鸮在全球的
种群数量未知,其在大部分地区均不常见。至2009年,中国大陆的种群数量小于100个繁殖对,中国台湾的种群数量小于1000个繁殖对。至2016年统计为止,其种群数量被怀疑正在下降。
保护级别
褐林鸮于2024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褐林鸮于2021年被列入中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褐林鸮被列入2023年《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二中。
相关知识
褐林鸮的耳孔很大,呈两条很深的长缝,耳孔前后各有一个活盖,可以控制耳孔的大小,调节听觉功能。另外两耳的耳孔位置也不对称,右侧的比左侧的略高,这样可以获得声音对两侧的错位效果,便于迅速校正声源的距离和位置。在它的大脑听区的神经细胞也比较多,所以听觉非常发达,能清晰地听到微弱的声音,特别对鼠类活动时发出的每秒钟振荡8500次以上的高频音波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