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化(1920年11月30日—2008年5月9日),男,曾用笔名洛蚀文、方典、函雨等。1920年11月30日生于湖北武昌,祖籍
江陵县,毕业于上海
大夏大学。著名
文学理论家、评论家、现代作家、学者。
代表作《
思辨随笔》《向着真实》《〈文心雕龙〉创作论》。
在
中原地区古代文论研究、当代文艺理论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开辟新路,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中国1949年以来学术界的标志性领军人物。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5月9日22时40分王元化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8岁。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于1920年出生于湖北武昌一个信仰
基督教的知识分子家庭。一岁时母亲带着他来到父亲任职的
清华大学团聚。童年都在清华南院度过,住在南院12号。
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
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战爆发後,辗转
天津市、
青岛市流亡到
上海市。
写作经历
王元化早年深受进步文学家,尤其是
鲁迅的影响,三十年代就开始了文学生涯。起先从事创作,大部份作品收入小说散文集《脚踪》中。後转向以写作评论文章为主。1939年发表了《鲁迅与尼采》。1941年写了《民族的健康与文学的病态》,遭到反动势力的围攻,在“孤岛”文艺界引发了一场论战。这一时期的论文结集为《文艺漫谈》(1945)等。
王元化三十年代开始
文学批评活动,曾发表《文艺漫谈》(1947)、《向着真实》(1952)、《
文学沉思录》(1983)等一系列作品,其中《文学沉思录》是新时期最富创发力的重要理论成果。
1952年出版论文集,题名《向着真实》,作为从1939到1954这一历史阶段所写论文的
选集。
1955年以后,王元化在长期困厄的境遇中,潜心书海,研读了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
西方哲学著作,做了大量笔记。还撰写了长篇论文《论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此稿於“文革”中被毁。他同妻子张可一起翻译了国外
莎士比亚评论达50万言,後编成《莎士比亚研究》出版。在上海作协文学研究所工作期间,又致力於《文心雕龙》的研究,《
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初稿就在此时写成。
从1979到1990十年内初版和重版的著译有:《文心雕龙创作论》(1979年初版,1983年增补版),《向着真实》(1982年重版)、《文学风格论》(译文集,1983年)、《王元化文学评论选》(1983年),《
文学沉思录》(1983年)、《
传统与反传统》(1990年)、《思辨短简》(1990年)。其中《文学沉思录》一书收入了他在1979到1982年所写的大部份文字。
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王元化编辑和出版了《新启蒙》和《学术集林》,前者代表了他在80年代倡导的新启蒙的学术与反思,后者体现了他的“学术的思想与思想的学术”的治学实践。
1988年10月,《新启蒙》第一册《时代与选择》出版。原计划是每月出一册,但是由于出版发行方面的种种障碍,实际上每两个月出一册,其他三册分别是《危机与改革》、《论异化概念》、《庐山会议教训》。
早在"万马齐喑"的年代,王元化就潜心治思想史,撰写《龚自珍思想笔谈》、《韩非论稿》等长篇史论,以犀利的分析和透辟的史识见长。90年代后他更为关注文艺学、哲学背后的思想基础和文化传统,这就是《
传统与反传统》(1990)、《清园夜读》(1993)、《
清园近思录》(1998)等一系列论著。《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书后》、《无梦楼随笔序》等文。
工作经历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省委的文委领导下工作。
曾在
上海戏剧学院交谊社工作。后在上海《文艺通讯》负责组织工作。
1940年至1941年参加编辑《奔流》和《奔流新辑》。
1942年任上海地下党文委。
1945年负责编辑《
时代日报》副刊《热风》;同年下半年至1946年下半年,负责编辑《
联合晚报》副刊《夕拾》。此后在北京铁道学院任中文讲师,在上海负责编辑《展望》杂志。
1949年初《展望》被反动派查封,后又负责编辑《地下文萃》。
解放后曾任
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党组成员、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文学处处长、上海
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和上海分会会员。并任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筹备组)领导小组成员,上海文联党组成员,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复旦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任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名誉教授,
中国作家协会顾问等职业。
1990年,他作为国务院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赴京参加会议。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亲
王芳荃少时家贫,得教会资助,为
圣约翰大学首届毕业生,后赴美留学获
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15年在
清华大学任教;母亲桂月华曾在上海圣玛丽学校就读,外祖父则为一名传教士,曾为沙市圣公会第一任会长。
感情生活
1948年,王、张二人的婚礼在
上海市以
基督教仪式举行,1986年与2006年,王元化先后在同一个地方——上海
衡山路国际礼拜堂,为母亲、妻子送别。
健康状况
2008年5月9日22时40分王元化在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8岁。
个人作品
出版作品
翻译书目
代表文章
获得荣誉
《文心雕龙创作》一书,曾获全国首届(1979-1989)
比较文学图书评奖荣誉奖。
社会活动
1996年,王元化先生先后在
南京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杭州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郑州三联越秀讲坛,作了有关五四方面的演讲,题目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再认识再评价。
人物评价
胡适:他谈民主,对民主的复杂性不了解,只是停留在常识的层次上。
季羡林:他对学术以外的东西,往往分辨不清。他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是好的,看人则有时难免有误。
张中晓:如果命运不是那样残酷地把多种不幸降在他身上,而使他享有天年,我相信他会在现代中国思想史上作出很少有人可以匹敌的贡献的。
后世纪念
“王元化学馆”筹建
王元化是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学馆就设在校园丽娃河畔的“红楼”。起先,倡议者名其为“王元化学术馆”,可是王元化先生说自己在学术上并没有太大的成就,称“学馆”更妥当。王元化先生还反复告诉大家,这个学馆不要搞成纯粹纪念性质的,而要切实办成一个人文研究基地,完成他的未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