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额金翅雀(
学名:Carduelis carduelis),
雄性体长124~146毫米,体重18~22克,
雌性体长135~150毫米,体重16~22克。别名红额金翅,
燕雀科金翅属的一种小型鸟类。额部、脸颊及颏均为红色;上体为灰褐色或乌褐色;两翅为黑色,翅上有黄斑;尾上覆羽为白色,尾黑色。下体喉部、胸部为灰褐色或乌褐色。飞翔快而直,叫声尖锐,鸣声多变且有鸣啭的重复,类似于
金丝雀(Serinus canaria)的歌声。
红额金翅雀分布于
欧洲国家(
德国、
丹麦、
英国、
俄罗斯等)、非洲国家(
摩洛哥、
阿尔及利亚、
埃及等)、
中亚国家(
叙利亚、
伊朗、
伊拉克、
土库曼斯坦等)、南亚国家(
尼泊尔、
印度等);巴西、
新西兰等国有引入
种群;在中国主要分布于西部省区。其栖于针叶林及混交林的林间空地及林缘或果园,
栖息地海拔可高至4250米。
红额金翅雀外形鲜艳美丽,作为观赏鸟类很受欢迎,不少国家的人都有饲养。在全球的数量趋于稳定,2019年6月12日,红额金翅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物种。
形态特征
红额金翅雀体长约124~150毫米,体重约16~22毫米;其额部、脸颊及颏均为红色,眼先和眼周为黑色;虹膜褐色,嘴肉黄色,尖端暗褐色。上体为灰褐色或乌褐色;两翅为黑色,翅上有黄斑;尾上覆羽为白色,尾黑色。下体喉部、胸部为灰褐色或乌褐色;脚淡褐色。
成年
雄性红额金翅雀的耳羽为灰褐色,眼上和脸颊后方为灰白色,并向下延伸至喉部。其上体大都呈淡灰褐色,腰部为灰色。翼上覆羽为白色,基部为黑色。小翼羽和初级覆羽、覆羽为黑色,且具有狭长褐色边缘。大覆羽呈金黄色,羽端呈灰褐色。尾羽为黑色,中央尾羽端为白色,外侧尾羽的外大部分为白色。其下体的前颈、胸、体侧和两胁均为灰褐色,胸兜带绿色,余部白色;翼下覆羽和腋羽为白色,飞翼边缘处呈黄色。成年
雌性红额金翅雀和雄性相似,但雌性脸部红色较淡,翅上黄色亦较浅淡。
红额金翅雀幼鸟的虹膜为黑茶色,嘴为灰褐色,羽毛为淡褐且具有暗色斑纹或斑点,大覆羽黄斑基部为黑色,内侧次级飞羽的外翈白色部分较多,脚呈肉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红额金翅雀分布于德国、
丹麦、
英国、
俄罗斯等
欧洲国家,
摩洛哥、
阿尔及利亚、
埃及等非洲国家,
叙利亚、
伊朗、
伊拉克、阿富汗、
巴基斯坦等
中亚国家,
尼泊尔、
印度等等南亚国家;巴西、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有引入的
种群。
亚种分布
中国分布
在中国分布于
甘肃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红额金翅雀在中国一共有2个亚种,分别是C. c. paroponisi,分布于新疆及甘肃西北部;和C. c. caniceps,仅分布于西藏西部。
栖息环境
红额金翅雀主要栖息在中高山针叶林和针
阔叶混交林,也栖息于附近的人工针叶林和邻近的农田、草原、果园和居民点附近,有时在有稀疏植物的半
荒漠地区边缘。红额金翅雀不喜欢茂密的森林,常在森林边缘、山边的
灌木丛溪流、沟谷灌丛草地和树上活动或觅食。
在中国新疆分布的红额金翅雀
栖息地海拔约1800~2500米,
西藏自治区的红额金翅雀则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带活动。夏季常出没于
松树、
云杉林缘或果园中,冬季多到牧场、花园和开阔地带活动。
生活习性
鸣叫行为
红额金翅雀的叫声为尖声“pee-uu”及音有起伏的联络声。鸣声为混合唧啾声杂以重复的“tew-tew-tew”及“tewee-it”声。在飞行时偶尔发出鸣啭的音调;受到惊吓或进攻时常发出“zeez”或“eeez”刺耳的叫声。红额金翅雀喜欢在树尖、电线杆或电话线上鸣唱,发出类似于“ts
SWI.Twitt-witt”急促的挡声,再加上“zee-zee”的莺莺声,从而产生一种快速和清脆的鸣唱效果。
社群行为
红额金翅雀喜欢群居,常成对或结小群行动,很少单独活动,一般从秋末集群至次年4月,有时一群可达百只以上。4月末5月初开始分散成对活动,8月份在新疆可以看到共同活动的红额金翅雀家族群,9月初其家族群可形成较大的群体。
节律行为
红额金翅雀夏季常出没于
松树、
云杉林缘或果园中,冬季多到牧场、花园和开阔地区。一些来自
欧洲北部和中部的红额金翅雀会在环地中海地区越冬,
伊比利亚半岛是西欧多数
种群的主要越冬地区之一,包括
法国、
德国西部、
英国和
爱尔兰。伊比利亚的红额金翅雀秋季迁徙时间为10月至11月或12月中旬,10月下旬达到迁徙高峰;春季迁徙期为3月至5月中旬,4月中旬达到迁徙高峰。
红额金翅雀迁徙过程中,幼鸟所占比例相对较大;在春季迁徙的红额金翅雀储备的食物也较多。此外,长距离迁徙的红额金翅雀比短距离迁徙的红额金翅雀要早一点开始迁徙。
觅食行为
红额金翅雀主要以
草籽、植物种子(包括成熟的和未成熟的)、果实、芽、
花蕊和嫩叶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部分农作物和昆虫。其多在林缘
疏林、山边稀灌丛、溪流、沟谷灌丛草地和树上觅食。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红额金翅雀的求偶展示、
配种等行为均发生在领域范围内,像
雌性或者其他
雄性展示领域时,通常腿部弯曲,前半部分身子低下,翅膀下垂,尾部完全展开。随着交配行为的发生,领域范围和领域行为均减少。雄鸟有时候会象征性的筑巢,但该行为不是真正的求偶展示,不过有时会被雌鸟混淆为求偶展示。
筑巢产卵
红额金翅雀繁殖期为4月至8月初,4月开始分散
联会、占区、筑巢。雌鸟负责筑巢,巢多筑在树木上部枝叶茂密的侧枝外端,较为隐蔽。鸟巢由柔软的草径、
苔藓植物、植物纤维和
羽绒、蜘蛛网、动物毛发和羽毛等材料组成小杯状,内部垫有植物绒和兽毛,看上去小巧精致,掩藏于树叶下,巢外有些许芳香花朵。
红额金翅雀雌鸟每年可产1~2窝卵,一窝有4~6枚卵,第一枚卵通常在密集筑巢结束后的一两天内产下。卵呈淡蓝白色,带有稀疏的红褐色或灰褐色斑点;偶见呈淡白色或淡粉色的卵,带有稀疏的
栗色或紫色斑点。
孵化育雏
繁殖期间,红额金翅雀雌鸟负责孵卵,雄鸟负责喂食。雌鸟从产下第一枚卵即开始孵化,直到最后一枚卵产下后才孵化完全。红额金翅雀孵化期为13天,
早成雏孵出后由雌鸟和雄鸟共同喂养。雄鸟在喂食雏鸟的同时,也喂食雌鸟,雌鸟会反食物。
红额金翅雀
亲鸟会拉扯雏鸟的背,或用力摇动雏鸟的头来刺激雏鸟排便。在育雏期间,红额金翅雀会清理巢穴;在幼鸟离巢后或没有重新筑巢的情况下,它也会清理巢穴。
红额金翅雀幼鸟留巢期约14天,幼鸟离巢后第一周仍需成鸟喂食。幼鸟离开巢穴后,它们的飞行能力迅速增强。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至2015年,
欧洲红额金翅雀的繁殖群体的数量估计为2780~4270万对,约占全球总量的55%,所以全球种群规模的初步估计是1.01~1.55亿只。1980~2013年间,欧洲的红额金翅雀种群数量有所增长。然而从1990年代至2017年,该种群数量在
北非衰减了50%以上。至2019年,全球范围内该物种的数量正在减少。
致危因素
红额金翅雀的鸣叫声很受人喜爱,很多人喜欢将其作为笼鸟饲养,这也导致其在大部分
栖息地内被捕获,北非
阿尔及利亚尤其严重。2021年,在阿尔及利亚的盖尔玛,圈养红额金翅雀的数量超过了1.7万只,平均每一户家庭有0.75只红额金翅雀。人们认为野生鸟类具有更好的歌唱能力,因此非法市场和宠物店对野生红额金翅雀的需求更甚。从1990年代至2019年,
北非的非法捕获率急剧上升。而
种群数量的下降导致了该物种的市场价值的增加,更加剧了其诱捕水平。
保护举措
1983-2021年,阿尔及利亚共建立了11个
国家公园,以保护景观和森林等各种生态系统中的遗产标本,促进生物群落和生物群落之间的
可持续发展。1983年8月20日,
阿尔及利亚针对保护非家养动物物种的第一份文件出台,这一行动随后得到了环境和狩猎法律的巩固,即1995年1月17日关于阿尔及利亚保护非家养动物物种的框架法律和2004年8月1日关于狩猎的第04~07号法律。
保护级别
2019年6月12日,红额金翅雀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定为无危(LC)物种。
主要价值
红额金翅雀的外形鲜艳美丽,作为观赏鸟类很受欢迎,不少国家的人都有饲养。但在中国它分布于边远地区,且数量不多,平时虽然会啄食一些植物种子和谷物,但对农作总体物影响不大。
参考资料
红额金翅雀.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