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中华人民共和国
云南省保山市下辖县,位于云南省西部、保山市南部、怒江东岸,总面积2009平方千米,政府驻地
甸阳镇甸阳东路31号。截至2022年末,施甸县
户籍人口为347934人。
施甸县境内地形属于山地峡谷区,地势北高南低;气候类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夏、商、周至
春秋,施甸县境属哀牢部族地。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不韦县,隶属
益州郡。
南北朝(齐)时期,改名不建县。
隋朝时期,县境隶属部。元至元十年(1274年),设石甸长官司,以坝南石鼓山取名,间为坝子,隶镇康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五月更名施甸长官司,隶属
永昌府,“施甸”一名始于此;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设施甸巡检司。清顺治六年(1649年),裁巡检司、长官司,设施甸平彝州;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裁州设
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隶永昌府。1912年,裁巡政厅,设施甸分治县佐公署。1932年,裁施甸分治县佐并入保山县。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123次会议批准,建立施甸县。截至2024年1月,施甸县下辖5个镇、8个乡。
施甸县境内干栏片制作技艺、土罐茶制作技艺入选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施甸抗日江防遗迹群被评为云南省第七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2年,施甸县
地区生产总值1066373万元,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7548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27.7:28.1:44.2,全县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230元。
历史沿革
在县境南部姚关乡
蒜园村的小汉庄北侧万仞岗发现完整的智人
颅骨化石,称姚关人,据有关专家鉴定考证,距今约8000年左右。全县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发现多处旧石器、新石器遗址,出土大量石器、陶片和兽骨化石,表明距今约3500~4000年左右,古人类活动频繁,各族先民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生息、繁衍。在姚关境内先后出土
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的青铜器,展示2000多年前,境内的人民从事原始农业、牧业和狩猎的场景。
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不韦县,今施甸(另说今
隆阳区),属
益州郡。
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设益州西部
都尉,辖不韦、倦唐、比苏、
叶榆、邪龙、
云南省6县。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设
永昌郡,新置博南、哀牢2县、永昌郡共辖不韦等8县。
蜀汉时期,永昌郡领嶲唐、不韦、博南、哀牢、比苏5县。
晋朝元康四年(294年),
郡治南移不韦。元康末年(299年),再南移
永寿县(今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
东晋至
南梁,云南和
贵州省合称
宁州,县境隶宁州永昌郡。
北朝(齐)时,名不建县,隶永昌郡。
隋朝,云南设南宁州总管府,隶濮部。
唐朝南诏时,属永昌节度辖地,南诏灭亡后,隶
大长和国,仍属永昌节度。
五代十国时,属
大理国政权的永昌府辖地。
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设
云南等处行中书省,县境设石甸长官司,隶属大理金齿宣慰司镇康路。
明代
洪武十五年(1382年),设云南布政使司,沿袭元制,十七年(1384年)五月,更名施甸,设施甸长官司,改隶
永昌府。二十年(1387年),设老窑寨百户。二十一年(1388年),设施甸巡检司。二十三年(1390年),属
金齿军民司。
永乐五年(1407年),设木瓜榔百户。嘉靖元年(1522年),属永昌府。万历十三年(1585年),筑镇姚城,设镇姚守御千户所。
清代顺治六年(1649年,
南明永历三年),置平彝州,州署大石桥,实行
改土归流。顺治十二年(1655年,南明永历九年)筑州城(今施甸街东河西),时州署从大石桥迁入施甸。始称“八乡地”。顺治十八年(1661年),裁撤,并入保山县。
康熙帝五年(1666年),裁镇姚守御千户所。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设永昌府分防施甸巡政厅,隶永昌府。
民国元年(1912年),废巡政厅和巡检司,置施甸分治县,设
县佐公署,隶保山县时,施甸称为乡地,设区乡。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裁分治县,属保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1月5日,保山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境和平解放,施甸设4、5、6区,辖乡、镇、保。同年10月,改设区辖行政村。
1952年,改设区辖乡。
1953年5月,增设第3区(今太平、等子)和第7区(今酒房、旧城),共5个区,辖2镇94乡。
1958年,置施甸人民公社,辖43个管理区,1959年,设施甸片区,辖38个大队。
1961年,设5个区,辖22个二级公社,176个大队。
1962年12月1日,经国务院123次会议批准,设立施甸县,辖太平、由旺、施甸、姚关、酒房5个区,区下辖50个二级公社,43个三级公社。
1963年2月1日,中共施甸县委员会、施甸县人民委员会正式办公,隶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同年12月29日,改隶保山地区行政专员公署。
2020年5月1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正式批准昭阳区等31个县(市、区)退出贫困县序列,施甸县是退出贫困县其中之一。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施甸县地处滇西南边陲,怒江东岸,地处东经98°54′—99°21′,北纬24°16′—25°00′之间,东至昌宁县枯柯河,西以怒江为界与龙陵县相望,南至勐波罗河与永德县相连,北与隆阳区毗邻。县城位于县境中部,县境东西最大横距4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79公里,总面积2009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施甸县坝区面积18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9.26%;山区面积1517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5.51%;半山区面积30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23%。施甸坝面积为89.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46%。
施甸县境内地形属怒山尾翼山地峡谷区,地势大致北高南低,三面有江河环绕,两山夹一坝。高山,
丘陵纵横交错,海拔高差较大。东北部四大山主峰大水河头山最高海拔2895.4米,西南部的三江口最低海拔560米。山脉主体为南北走向,靠怒江东岸的山脉分两股:一股从北向南延伸,由大箐山、弥勒喜山、老坎山、董家山头、五里凹山等组成;另一股从南部的亮头向北延伸,由木莲花山、大亮山、大尖山、象山等组成。
水文
全县河流69条。总长586.6公里,径流总量7.38亿立方米,年产水21.8亿立方米。现能控制利用的占2.6%。属怒江
水系。主要有怒江、
勐波罗河、施甸河、姚关河、太平河。
怒江,环绕县境西部深谷,流经境内约126公里,年过境水量为526.06亿立方米,未开发利用。
波罗河,上游是枯柯河,从老坝窝入境与永德镇康河汇合组成。境内流程12.2公里,经旧城峡谷至三江口注入怒江。
施甸河,古名银川河。发源于施甸坝南端的鹰窝山,由南向北纵贯施甸坝,至由旺天生桥转向西南到鱼脊梁山麓鱼坝,注入怒江,境内流程54.5公里,是施甸坝的主要排灌河道。
姚关河,发源于摆榔乡鸡茨凹的老黑龙一带,全长29.3公里,从北向南流至河尾关风桥转向东经帕旭,汇入湾甸河,年径流量1.13亿立方米。
太平河,发源于莽林村笔架山,自南向北流10公里出县境经保山市核桃乡杞木林村后注入怒江。
气候
施甸县属中亚热带为主体的低纬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6℃;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9.9℃,最热月(6月)平均气温21.8℃;活动积温5786℃。极端最高气温32℃(1968年6月30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2℃(1985年1月16日)。
施甸县全年无霜期273天,初霜日12月3日,终霜日3月4日。年平均雨量883.2毫米,年平均降雨日数153.9天。雨量多集中在5—10月,降雨量777.8毫米,占全年雨量的88.1%。年平均相对温度76%。年
日照市时数2274.1小时。处于西风带气候,风向多为南风和西风,风力一般1.2米/秒(1级),1975年5月4日最大风速23米/秒(9级),局部山地达25米/秒(10级)。自然灾害主要是
洪灾。其次是风灾、冰雹和
霜冻。
自然资源
水力资源
2014年,施甸县河川径流总量7.9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14.8万千瓦,其中12.3万千瓦待开发利用。
矿产资源
施甸县主要矿产是
铅锌矿,
探明储量共5个矿床,其次有少量的汞(已枯蝎)、铁、煤、泥炭、
石膏。境内已发现
碳酸钙、
大理石、铅、锌、铁等16种矿产。其中煤、铁、铅、锌、汞、石膏、
石灰岩、
大理石、泥炭9种获得资源储量(资源储量为:煤1656.18
矿石千吨、铁70.4矿石千吨、铅45716.76金属吨、锌211727.4金属吨、汞138金属吨、石膏69.98矿石千吨、石灰岩568.45矿石万吨、大理岩178.48、泥炭2550矿石千吨),但地质工作程度低,多数储量级别低。有1处
钻探,1处详查,10处普查,其它为预查和简测等;全县共发现矿床(点)48处,其中中型矿床2处、小型矿床11处、矿点35处。
土地资源
以2019年12月31日为标准时点汇总数据:
一)耕地42056.79公顷(630851.85亩)。其中,水田6668.02公顷(100020.3亩),占15.85%;水浇地773.08公顷(11596.2亩 ),占1.84%;旱地34615.69公(519235.35亩),占82.31%。
(二)种植园用地6675.27公顷(100129.05亩)。其中,果园3725.5公顷(55882.5亩),占55.81%;茶园999.03公顷14985.45亩),占14.97%;橡胶园69.61公顷(1044.15亩),占1.04%;其他园地1881.13公顷(28216.95亩),占28.18%。
(三)林地110401.49公顷(1656022.35亩)。其中,
乔木林地93893.91公顷(1408408.65亩),占85.05%;竹林地1452.94公顷(21794.1亩),占1.32%;灌木林地13561.28公顷(203419.2亩),占12.28%;其他林地1493.36公顷(22400.4亩),占1.35%。
(四)草地7524.77公顷(112871.55亩)。其中,人工
牧草地7.89公顷(118.35亩),占0.10%;其他草地7516.88公顷(112753.2亩),占99.90%。
(五)湿地300.21公顷(4503.15亩)。湿地是“三调”新增的一级地类,包括7个二级地类。施甸县湿地地类为全部为湿地的二级地类内陆滩涂,面积300.21公顷(4503.15亩)占100.00%。
(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8712.34公顷(130,685.1亩)。其中,建制镇用地1015.06公顷(15225.9亩),占11.65%;村庄用地7080.29公顷(106204.35亩),占81.27%;采矿用地407.05公顷(6105.75亩),占4.67%;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209.94公顷(3149.1亩),占2.41%。
(七)交通运输用地2966.24公顷(44493.6亩)。其中,铁路用地17.98公顷(269.7亩),占0.61%;公路用地1261.27公顷(18919.05亩),占42.52%;农村道路1686.94公顷(25304.1亩),占56.87%;
管道运输用地0.05公顷(0.75亩),占0.00%。
(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977.54公顷(29663.1亩)。其中,河流水面967.9公顷(14518.5亩),占48.94%;水库水面542.71公顷(8140.65亩),占27.44%;坑塘水面221.68公顷(3325.2亩),占11.21%;沟渠138.23公顷(2,073.45亩),占6.99%;水工建筑用地107.02公顷(1,605.3亩),占5.42%。
行政区划
截至2016年,施甸县辖5个镇,8个乡,137个村民(居民)社区;1627个村民小组。县政府驻
甸阳镇。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5年末,施甸县总人口344418人,其中:农业人口282150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81.92%;
非农业人口62268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8.08%。其中:男性176057人,增加296人,女性168361人,增加25人,男性比例为51%,女性比例为49%。总户数109195户,平均每户家庭人口3.2人。
人口出生率为13.32‰,死亡率7.39‰,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93‰。
户籍人口密度171人/平方公里。
2021年5月,
保山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常住人口293022人。
民族
截至2015年末,施甸县有少数民族26个,少数民族人口28981人,占总人口的8.41%。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
布朗族重要的聚居地,其他还有
彝族、
回族、
傣族、
白族、
傈僳族、
佤族等少数民族。
经济
综述
2015年,施甸县生产总值(GDP)完成50.1756亿,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2014年增长12.2%。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30:29:41,人均生产总值(GDP)达到16016元,同比2014年增长11.6%。
2016年,施甸县实现生产总值56亿元,同比2015年增长12%,三次产业结构为29︰28︰43。农村、城镇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8705元和23973元,同比2015年分别增长11.5%和10%。
2020年,施甸县完成
地区生产总值900820万元,同比下降4.9%,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45816万元,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240034万元,下降20.7%,第三产业增加值414970万元,增长3.5%。
工业增加值183809万元,增长0.4%,建筑业增加值56259万元,下降57.3%,三次产业比重为27.3:26.6:46.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3、-7.6、1.4个百分点。
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GDP)完成100198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同比增长6.5%。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284989万元,增长8.8%。
第二产业增加值276023万元,增长3.7%,工业增加值210208万元,增长0.7%;
建筑业增加值65873万元,增长14.3%。第三产业增加值440968万元,增长6.8%。三次产业比重为28.4:27.6:44.0,分别拉动经济增长2.4、1.0、3.1个百分点。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04618万元,增长8.1%,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2015年,施甸县农业总产值完成29.7783亿,同比2014年增长6.4%,其中:农业产值11.5514亿,同比2014年增长3.0%;林业产值2.5405亿,同比2014年增长11.5%;牧业产值14.2002亿,同比2014年增长8.6%;
渔业产值0.7881亿,同比2014年增长3.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6981亿,同比2014年增长5.7%。
2015年,施甸县粮食总产量160533吨,同比2014年减少1.2%,烤烟收购量26.65万担,茶叶产量1065.3吨,水果产量23142.6吨,蚕茧产量997吨,核桃产量3074.5吨,板栗产量647吨,食用菌产量1393.3吨。
2015年,施甸县年末生猪存栏数达652034头,同比2014年增长1.9%,肥猪出栏967146头,同比2014年增长1.1%;年末牛存栏103608头,同比2014年增长3.5%,出栏30788头,同比2014年增长21.0%;羊存栏46662头,同比2014年增长4.6%,出栏31027头,同比2014年增长12.9%;年末家禽存栏1060384只,增长4.9%,出栏2052692只,同比2014年增长0.9%。肉类总产量达72585吨,比上年减少2.2%。放
养鱼水面面积43680亩,其中:坝塘养鱼3380亩;水库养鱼5300亩;稻田养鱼35000亩。水产品产量达11544吨,同比2014年增长8.7%,其中人工养殖5729吨,同比2014年增长8.8%。
2016年,施甸县实现农业总产值33亿,同比2015年增长7%。粮食产量16.7万吨;烟叶收购任务圆满完成,收购烟叶25.2万担;蔬菜产量8.9万吨;畜牧业产量8.3万吨,同比2015年增长14.7%。
第二产业
2015年,施甸县规模以上工业
总产值23.9030亿,同比2014年增长23.1%;规模以上
工业增加值6.9788亿元,增长15.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完成21.7824亿,同比2014年增16.1%。
蔗糖产量22581.30吨,减少19.1%;发电量20590.84万千瓦时(不含电力公司),同比2014年增加93.4%;生产水泥1804411.07吨,同比2014年减少13.9%;自来水生产量324.63万立方米,增长9.5%;大理石板材273322平方米,同比2014年减少15.0%;生产商品混凝土408386.40立方米,同比2014年增长111.8%。
2015年,施甸县完成
建筑业增加值4.6762亿,同比2014年增长17.1%。全县具有资质的
建筑企业3户,年末从业人员1550人,完成
总产值8.32474亿,同比2014年增长(现价)19.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6008平方米,竣工面积44164平方米,竣工产值0.8111亿。
2016年,施甸县实现工业总产值34亿,同比2015年增长15%。华兴园区道路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入园企业达11户,入驻企业规划总投资达20亿以上。完成现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2254亿,比2015年同期增长16.7%;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完成25.1710亿,比2015年同期增长15.6%;规模以上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2.45%,比2015年同期上升1.3个%。
第三产业
2015年,施甸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2.88158亿,同比2014年增长12.4%。餐饮收入2.54075亿,同比2014年增长16.9%;商品零售完成10.34083亿,同比2014年增长11.3%。
2015年,施甸县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6.2465亿,同比2014年增长29.8%,保险业全年保费收入0.612702亿,同比2014年增长19.1%,已决赔款金额0.172868亿,同比2014年增长5.3%。
2016年,施甸县全年接待游客总人数62万人次,同比2015年增长33%,实现旅游总收入6.9亿,同比2015年增长68%。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8.4277亿,比2015年增长33.5%,其中,个人存款50.1167亿,比2015年增长23.2%;各项贷款余额48.7278亿,比2015年增长27.7%。
2016年,施甸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43406亿,同比2015年增长12.1%。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亿,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实现6.1亿,乡村消费品零售实现8.3亿,同比2015年增速分别实现11.0%,12.9%。
文化
民族文化
•综述
布朗族是施甸古老的
土著民族,古
哀牢国土著民族“百濮”后裔,
中原地区特少数民族之一。布朗族能歌善舞,有语言无文字,文化艺术主要靠父母或长辈口传身授,长辈在各种节日活动中向青少年传授天文、地理、历法、节气、种植以及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
•布朗族跳会
布朗族跳会农历二月初七,来自木老元乡哈寨、新地基、旱谷山、下哈寨、水沟脚5个村的男女老少聚集在
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哈寨村的打歌广场,参加该村布朗群众自发举办的“布朗族跳会”活动。
布朗族跳会是布朗族群众一年一度的文化活动。
•羊皮会
羊皮会是太平镇民间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传统节日盛会,俗称二月十一,盛会的当天进行文艺表演活动。参加表演的成员均为太平镇所辖的部分村寨,即太平街,克里平、董家湾、等7个自然村寨的民间艺人,羊皮会期间表演耍龙,舞狮、踩高翘等形式多样的节目。
特色饮食
•河图大烧
大烧,又称“烤香猪”,素为
保山市盛筵上的一道大菜,以河图乡人所烤负盛名。其制作尉:将适龄壮猪宰杀除毛清腔后缝上破口,通体涂上以芝麻油、蜂蜜、
酱油及多种香料调制的混合调料,再将其整个地架在栗炭火上边翻边烤,边烤边涂调料,直到熟透为止。
•施甸水豆豉
施甸水豆豉是施甸城乡人家尤其是山乡人家的“当家腌辣”,以大豆(黄豆或
黑豆)蒸煮发酵后加入姜丝、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渍而成。
文物古迹
•抗日江防遗迹群
滇西抗战胜利后,在施甸境内怒江东岸沿江渡口、要道及险要位置,留下了堡、掩体、阵地、战壕等大量遗迹,主要有大山头炮兵阵地、孩婆山战场遗迹等17个单位,具体分布在太平、何元、姚关、酒房4个乡镇,各单体文物和环境保存好,是滇西抗战主要军事防御设施。
经云南省人民政府〔2012〕4号文件批准,公布为第7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姚关人”遗址
“姚关人”遗址位于姚关盆地北侧小汉庄村后万仞岗岩厦
台地。包括万仞岗上、下两个岩厦,遗物分布面积500余平方米。
文化层厚约1米,1987年9月下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从上个岩厦下出土“姚关人”
颅骨化石一具,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化石标本100余件,石、骨、角器100余件,火塘两个。动物化石品种有鸟类、
猕猴、虎、熊、牛、鹿、、麝、
豪猪、羊等,石器中有单平面
砾石手锤和琢孔环形器、砍器、敲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火塘内炭屑、烧骨、
红烧土密集,灰烬层与
钙华胶结为坚硬板块,化石的石化程度及石器特征与蒲缥塘子沟遗址基本一致,年代距今亦当在8000年左右。
•邓子龙平叛遗址
明万历十年(1582),云南滇西陇川宣抚司记室
岳凤弑主叛国,投靠缅甸洞吾王朝瑞体,里应外合,犯我边境。
朱翊钧皇帝任命
邓子龙为永昌
参将,携兵三千,日夜兼程赶到永昌(今
保山市)。邓子龙以施甸为主战场,在姚关、湾甸、三尖山等地抗敌,三战大捷。
清平洞位于施甸县
姚关镇乌龟山南麓,距县城20公里处。姚关是首战之地,万历十三年(1585年)春邓子龙驻姚关开凿清平洞,寓滇西战乱平息,各族人民安居乐业之意,名为“清平”。1983年1月,清平洞被列为
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缅酋
莽应里勾结叛逆,
岳凤发动内侵,滇西告急。
朱翊钧准云南巡抚请诏移
邓子龙为永昌
参将率军三千星夜驰援云南。同年5月,邓子龙将率军到达永昌(今
保山市),六月初三移师姚关,在姚关境内各重要通道设立防御关卡,共五个,分别是大关、小关、里骚关、芭蕉关、茨竹关,称五关。
•施甸长官司署衙
施甸长官司署衙,位于县城北侧3公里处的峻岭之中,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
清代重修,分上下两院。上院原为署衙生活区,后改为佛寺,有山门、过厅和
大雄宝殿等建筑;下院原为行政机关,有过厅、厢楼和正堂等建筑。
据《明史·云南土司》记载,正式建盖此府署的时间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清光绪五年至十三年(1879~1887年),施甸地方官员及绅耆民众再度重建长官司衙门和寺庙殿宇。
地方特产
•太平元红
太平元红选用施甸太平戈家山山楂果,削皮去籽,采用特殊工艺除涩,用优质冬蜂蜜装罐密封,浸渍数日后制成,其滋味特别,有健胃消食、润肠益肺、提神醒脑、防暑降温之功效。富含
维生素c,胡萝卜素和钙,具有丰富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碧毫茶叶
万兴碧毫来自打水岗坪子茶厂。碧毫茶外形紧卷,色泽绿润,银毫显露,滋味鲜纯,汤色翠绿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亮。在光绪年间就曾作为贡品送往朝庭,1994年5月,被云南省农业厅鉴定为“云南名茶”,1996年6月被第四届滇西民族艺术节作为指定商品。1997年5月,荣获
马来西亚国际金奖。
•姚关火腿
姚关火腿选用新鲜猪肉后退,用
米酒、
麻栗坡草果、盐巴等调味品,在冬季精制加工,反复重压10天后晒干而成。
交通
2015年,施甸县完成客运量1062万人,同比2014年增长28.0%,完成货运量768万吨,同比2014年增长29.1%。完成客运周转量88721万人公里,同比2014年增长30.3%,完成货物周转量98237万吨公里,同比2014年增长17.0%。
社会
城镇建设
2016年,施甸县建成县城道路36公里,地下综合管廊7.7公里,“三馆”、白龙河景观轴、青牛白马文化广场、惠民公园等一批彰显城市特色的精品工程相继建成;城南农贸市场、县城二水厂相继投入使用;实施
棚户区改造953户,兑现补偿资金4.7亿元。2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100个美丽宜居乡村试点建设有序推进。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达7.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35%。
教育
2015年,施甸县有各级各类学校223所,其中:普通中学18所,小学114所,职业中学1所,进修学校1所,幼儿园88所,
特殊教育学校1所。学校共办1411个班,有教职工3378人,专任教师3243人,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51903人,毕业生14934人,小学入学率99.79%,小学毕业升学率98%,初中入学率118.58%,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8.2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3.98%,高考上线率85.35%。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投入经费2898.39亿元,享受免杂费、教科书费的学生达到34877人,小学辍学率0.33%,初中辍学率1.52%。
2016年,施甸县县一中迁建、木老元中烟教育园区、职业高级中学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稳步推进,县实验中学、二小、二幼完成规划。
文化事业
2015年,施甸县年末有
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50938册,图书流通7246册次、11635人次;文物保护机构1个,文物保护机构人数6人,文物藏品248件,参观400人次;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13个,办展览3次,组织文艺活动30次;艺术表演团体1个,送戏下乡70场;农村“2131”工程电影放映队6个,放映电影1644场次,观众10万人次;在137个行政村、2个村实施“农家书屋”工程,共建图书阅览室2780平方米,图书总价值444亿元。年末有13个
广播站,2部广播调频
发射机,有
卫星电视地面收转站3座,有线电视用户26680户,户户通用户14600户。
科技体育
2015年,施甸县全年印发技术资料22.67万份,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2643期、培训20.13万人次。举办农函大20个专业、30个班,共有1100名学员,进一步提高了劳动者素质和科技意识。大力推广各项科技措施,推广杂交
玉米棒良种22.52万亩,推广包谷育苗移栽2.01万亩;推广
杂交水稻1.89万亩,水稻良种率达98.7%,举办各种样板3.94万亩。
2015年,施甸县成立体协1个,举办运动会2次,参加人数800人。参加地级比赛6次,比赛获个人第一名10人次,比赛获个人第二名7人次,比赛获个人第三名6人次,团体获第一名1次。
医疗卫生
2015年,施甸县有卫生
医疗机构31个,其中:
县级医院2个,乡镇卫生院13个,其他医院3个,门诊部11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351张,每万人拥有床位数40张。卫生技术人员920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人。有137个村级卫生所,443名村级卫生技术人员。全县广泛开展“禁毒防艾”工作,加强卫生防疫,使人民健康状况不断得到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70%。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普及面不断提高,参合人数达300152人,参合率为99.8%,补偿967396人次,补偿医药总费用21867.6亿元,补偿基金13485.59万元,年度基金使用率95.59%。
2016年,
施甸县人民医院、县妇幼保健院迁建项目顺利开工,县中医医院迁建项目完成规划,每千人拥有病床数预计达3.9张,新农合参合率达99.8%。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
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试点县。
社会保障
2015年,施甸县有孤寡老人3874人,敬老院3所。享受国家救济的城乡居民47895人,发放救济专款1941.4万元。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625人,发放补助金1605万元。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486人,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2716.6万元。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9998人,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5339.3万元。
2015年,施甸县年末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211635人,其中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8430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03205人。收缴
养老保险基金总额13204万元。参加
失业保险的单位237个,城镇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9419人,收缴
失业保险金领取754.37万元。城镇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
大病统筹的人数15000人。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基金当年支出额分别为11059万元、217.98万元、2920.97万元。城镇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综合覆盖率99.3%。
2015年,施甸县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69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61%。开发就业岗位3699个,其中
公益性岗位576个。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723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445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82050人次,其中向市外有序输出劳务人员2765人次。
2016年,施甸县开发就业岗位3900个,转移农村劳动力8.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以内;开工建设并配租
保障性住房1020套。
旅游
自然景观
野鸭湖位于施甸西南
姚关镇境内,距县城16公里,属天然湿地。因湿地常年栖息着
野鸭,当地人便称之为野鸭湖。湿地水清见底,宽阔的水域里生息着芦苇、
碧丽和海子鱼、螺蛳、
白鹭等
水生物。湖中有座
小岛名叫鱼洞山。
获得荣誉
2019年2月2日,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县级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命名名单。
2021年1月18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命名为“2018-2020年全国
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
2021年9月8日,入选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
太阳能光伏开发试点名单。
参考资料
施甸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