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保卫战(
俄语:Битва под Москвой,
德语:Schlacht um Moskau,英语:Battle of Moscow)又称莫斯科会战、莫斯科战役,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两军围绕
苏联首都莫斯科开展的一系列战役,主要发生于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1月7日,分为防御阶段(1941年9月30日至12月5日)和反攻阶段(1941年12月5日至1942年1月7日)。
1941年6月22日,
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意图通过闪击战在四个月内攻占莫斯科,虽在初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德军之后推进却由于
苏联红军的抵抗而减慢下来,特别是斯摩棱斯克战役阻延了德军向莫斯科进攻达两个月之久。1941年9月30日,
海因茨·古德里安率领所辖的
德国联邦国防军开始对
布良斯克率先发起进攻,苏联红军在莫斯科利用城市建筑和地形采取了防御战术。在防御阶段主要有:
奥廖尔布良斯克、
维亚济马、
米哈伊尔·加里宁、莫札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
图拉州、克林-
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
纳罗-福明斯克等战役。尽管
德国联邦国防军多次发动进攻,并取得了一些地区的控制,但他们最终无法攻破莫斯科的防线。1941年12月5日,
苏联红军反攻由加里宁方面军展开,最终,在
苏联军队的顽强抵抗和寒冷天气的共同作用下,德国军队于1941年12月初被迫撤退,并放弃了攻占莫斯科的计划。。
莫斯科会战是
苏联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取得的重要胜利之一,它打破了
德国联邦国防军的连胜势头,也彰显了苏联人民的抵抗精神和军事实力。同时,这场战斗也使得
阿道夫·希特勒对苏德之战的计划遭受了重大挫折。《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称赞莫斯科保卫战是苏联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过渡阶段,具有重大意义。
战前形势
战争态势
1941年6月22日,
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意图通过闪击战快速夺取
莫斯科。1941年7月,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由冯·博克元帅统辖)围歼
苏联红军,在
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中获胜,几乎占领
白俄罗斯全境。北路与南路的德军均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由勒布元帅统辖)逼近并包围了
圣彼得堡,南方集团军群(由隆德施泰特元帅统辖)歼灭了
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1941年9月,德军成功夺取了
乌克兰的首府基辅,对苏联的工业重镇
哈尔科夫、顿巴斯以及红色
黑海舰队基地所在的
克里米亚半岛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但是,同年9月10日结束的斯摩棱斯克战役破坏了
德军的闪电战战术,德军在攻占明斯克和基辅之后将南北方的部分兵力集中到中央集团军群,准备依照
阿道夫·希特勒与
纳粹德国将领们制定的“台风计划”进攻
莫斯科。
德军方面
1941年6月22日至7月9日,德军在西北方向推进约400至450公里,在西方方向推进450至600公里,在西南方向准进300至350公里,夺占了
拉脱维亚、立陶宛全部,
白俄罗斯、
乌克兰、摩尔达维亚大部,侵入了
俄罗斯西部各州,进抵
圣彼得堡远接近地,威胁了
斯摩棱斯克和基辅。7月10日,德先头部队到达斯摩棱斯克。斯摩梭斯克战役战线拉得很长,从北面的伊德里察、大卢基,到南面的沼耶夫、
诺夫哥罗德一塞维尔斯克,南北约600公里。1941年6月22日至7月9日,
德军在
比亚韦斯托克-明斯克战役中获胜,几乎占领白俄罗斯全境。1941年7月16日,斯摩梭斯克几乎全部被德军占领。
1941年7月30日,德军被迫在西方向转入防御。德军统帅部决定消除
苏联红军对“中央”集团军群两翼造成的威胁之后,再进攻
莫斯科。8月8—21日,战斗行动的中心向南转移。德军第2集团军和坦克第2集群推进120—140公里,深深楔入苏军
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之间,对苏军
西南方面军翼侧和后方造成了威胁。8月22日—9月10日,
德军对第22集团军实施了有力的坦克突击,突破了该集团军防御,并于8月29日夺取了托罗佩茨。由于
斯摩棱斯克交战是在近650公里的正面和近250公里的纵深展开的,德军作战部队异常疲惫,被迫停止了向莫斯科的推进。9月26日,
基辅战役结束,德军获得
乌克兰和顿涅茨盆地。
1941年8月底至9月初,德军布置在东线
苏德战争的部队取得了优异的战果,同时也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截止至8月底,东线陆军队伍伤亡达到40余万人,而
德军的兵员补充却并不顺利。尽管战争爆发时,
纳粹德国拥有124万后备陆军,但可动用的后备兵员仅剩32万人。早在夏天,
德军就向东线陆军部队就得到了20万人的补充,纳粹德国可调动的兵力所剩无几。截至8月底,德军仅获得21万余人的补充,有14个师缺额4000人,40个师缺额3000人,13个师缺额2000人,58个师缺额2000以下。德军的
装甲部队同样陷入疲态,被用于东线作战的17个
装甲师多达1800余辆坦克被摧毁或处于维修状态,仅有不到1600辆坦克可以作战,
海因茨·古德里安下辖的第2装甲集群仅剩190辆坦克可以使用。截至9月6日,东线航空部队可用飞机仅1000余架,相较于开战初期,
德军航空力量损失过半。
苏军方面
自
苏德战争开始,
苏联红军接连遭受
明斯克、
乌曼、基辅等一系列重大挫折,至1941年6月,苏军战死236372人,40680人重伤死于医院,153526人死于处决等非战斗原因,失踪、被俘高达1699099人,665961人受伤,21665人患病,总损失达到2817303人,同期相当于德军及其同盟军损失的4倍。尽管
苏联进行了大量的补充和动员,兵员数量依旧大大减少。
1941年7月16日,苏联红军第16和第20集团军在城市的北部陷入合围,但是他们没有缴械。在斯摩梭斯克市区,
苏联红军守卫部队奉命实行"总体防御”。7月10—20日,第13集团军一部兵力突过了索日河,其余兵力守住了莫吉廖夫。在这几天,苏军第21集团军在
西方面军左翼向博布鲁伊斯克方向实施进攻,解放了罗加乔夫市和日洛宾市。7月21日—8月7日,苏军统帅部企图使用
后备方面军在西方向组织反攻,在反攻过程中未能粉碎
德军斯摩棱斯克集团和取得显著战果,但却打破了“中央”集团军群对莫斯科的进攻。8月16日,苏军西方面军和
预备队方面军第24、第43集团军发起进攻,以粉碎德军杜霍夫希纳集团和叶利尼亚集团,但未得到发展。
1941年9月10日,苏军西方面军、预备队方面军和
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根据大本营命令转入防御,持续两个月的斯摩棱斯克战役到此暂告一段落,苏军为准备
莫斯科防御和尔后在莫斯科会战中粉碎德军赢得了时间。9月26日,
基辅战役结束,几乎整个
苏联红军的
西南方面军被
德军包围,65万人被俘。
截至1941年10月1日,
苏联红军用于对德作战的部队总数仅有324.5万人。在兵员减少的同时,
苏联红军战斗编制增加,共设有213个步兵师、5个
坦克师、2个摩托化师、30个骑兵师、18个步兵旅、37个坦克旅以及7个空降旅,各步兵师平均人数不到7500人,骑兵师与坦克师则平均只有3000人左右,仅相当于110个德国师。由于大量
苏联红军精锐部队被
德军歼灭,大量仅经过短促训练的新兵被编入队伍。
战前准备
苏联
战略部署
面对气势汹汹的德军,苏联最高统帅部希望凭借地势优势,建立纵深梯次配置的防御,在阻止德军夺取
莫斯科的同时对德军造成大量杀伤,为反攻创造条件。为了达成这一战略构想,
苏联方面向莫斯科方向派出精锐兵团。截止至9月底,
西方面军在
奥斯塔什科夫、叶利尼亚
西北方向宽300余公里的阵线驻防;
预备队方面军中的两个集团军驻守罗斯拉夫利方向100公里防线,余下部队驻守谢利扎罗沃、
多罗戈布日、斯帕斯杰缅斯科防线;
布良斯克方面军扼守布良斯克西面以及南面300余公里战区。
动员兵力
苏联红军为应对
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动员
西方面军(司令官为
伊万·科涅夫上将)下辖的第22集团军、第29集团军、第30集团军、第19集团军、第16集团军、第20集团军;
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官为
谢苗·布琼尼元帅)下辖第24集团军、第43方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第49集团军、第32集团军、第33集团军;
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官为
安德烈·叶廖缅科上将)下辖第50集团军、第3集团军、第13集团军以及一个集团军级集群。三个
方面军共计125万人,坦克990辆,各类火炮7600门,飞机677架,其中,半数以上装甲力量为旧式。
德国
战略部署
根据“台风计划”指示,
德军各坦克集团分别在
杜霍夫希纳、罗斯拉夫利、绍斯特卡等地区向东及东北方向实施3个突击,撕裂
苏联红军防御阵地的同时对苏军进行分化。在
维亚济马、
布良斯克两地,德军需要围歼苏联西方面军、
预备队方面军以及
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而后利用
装甲部队的高机动性,快速从南、北两侧对莫斯科完成合围。
动员兵力
莫斯科保卫战前,
德军通过“就地筹措”的方式获得大量食物,集中后勤力量保证弹药、
油料供给。在后勤方面,德军将15000千米铁路线修复至可供德军使用,2000座公路桥和400座铁路桥也重新恢复到可使用状态,德军后勤情况好转。为了攻占
莫斯科,在各集团军原有的部队基础之上,大量补充兵员与装备被
德军运往
苏德战争前线,同时来自西线战场的4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和1个
西班牙师被调到莫斯科城下。截止至1941年9月11日,东线战场的
德国陆军规模超过“巴巴罗萨”计划开始时的的规模,达到了331.5万人。为了台风计划的顺利进行,德军力量基本集中于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
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其中包括野战第9集团军、野战第4集团军、野战第2集团军、坦克第3集团、坦克第4集群、坦克第2集群,共74个半师,其中
坦克师与摩托化师占
苏德战争的的64%,另有第2航空队进行支援,合计180万人。进攻
莫斯科的部队集结了坦克1700辆、火炮与
迫击炮1.4万门、飞机1390架。
战争进程
苏军防御阶段
莫斯科保卫战的防御阶段主要是在1941年9月30日至12月5日,主要有:
奥廖尔布良斯克、
维亚济马、
米哈伊尔·加里宁、莫札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
图拉州、克林-
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纳罗福明斯克等防御战役。在此阶段,
德军对苏联红军造成了重大损失,但苏联红军仍然坚守着阵地,为后续的反攻打下了基础。
1941年9月30日,古德里安率第2装甲集群对布良斯克和维亚兹马的红军发动猛攻,迅速深入200公里至奥勒尔。北线德军也发动局部进攻。10月1日,希特勒发表讲话激励德军继续摧毁苏联。
10月2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主力对
苏联红军发动全线总攻,迅速攻占奥勒尔、卡拉切夫和布良斯克。德军第9、第4集团军向杜霍夫希纳与罗斯拉夫利方向猛攻,包围苏军第13集团军和第50集团军部分兵力。希特勒下令毁灭
莫斯科,不接受投降,用火炮、
燃烧弹和高爆炸药将其夷为平地,以消除对布尔什维克主义的仇恨。
10月13日,
德军歼灭苏军3个
集团军,部分退守
莫扎伊斯克防线,其余在敌后展开游击战。德军在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上取得重大进展,先后占领卡卢加、
米哈伊尔·加里宁和鲍罗季诺,德军的“台风计划”第一阶段完成,莫斯科防线出现巨大缺口。
10月16日,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仍有强劲攻势,但西方面军与预备队方面军残部坚守沃洛克拉姆斯克至卡卢加230公里战线。10月10日,两军整合为西方面军,
格奥尔基·朱可夫大将指挥。为构建莫斯科防御区,
苏联动员45万莫斯科居民,其中75%为妇女。10月20日,国防委员会在莫斯科及其附近地域实行戒严。当局命令居民在街道筑起防御工事,连
克里姆林宫附近都不例外,组建新的
地方武装师,使全城做好
巷战准备。10月中旬至11月初期间
苏德战争双方围绕
莫扎伊斯克防御地区多次展开战斗,秋后雨季到来,对
德军攻势造成一定阻碍,莫扎伊斯克地区多次激战,德军未能突破
苏联红军防线,被阻在拉马河、鲁扎河、纳拉河等地区。
红场阅兵
在德军兵临
莫斯科城下的危急时刻,
约瑟夫·斯大林设计了纪念
十月革命24周年的活动方案,包括音乐会、纪念会和大规模阅兵。他亲自协调解决了许多问题,并强调这些活动的“政治意义”,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来团结人心,激励士气,并打破“
莫斯科要撤离”的谣言。然而,每个活动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风险,因为
德军驻地距离
莫斯科只有70-100公里。纪念大会选择在
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举办,
红场阅兵则是最复杂和危险的部分。即使经验丰富的
阿尔捷米耶夫司令也对此表达了疑虑。
谢苗·布琼尼从
西方面军被紧急召回后,立即前往统帅部,了解了最高统帅的决定。捷列金
中将是当时的莫斯科防区军事委员会委员,当他得知这一决定时,深受触动,他认为这是向全世界展示“莫斯科仍然屹立不倒”的机会。
1941年11月7日8时,红场阅兵开始,受阅部队的分列式由炮兵学校的学员开始。在瓦·伊·阿加普金的指挥下,
莫斯科军区司令部乐队演奏了革命进行曲以鼓舞人心。炮兵和步兵,高射炮兵和海军战士行进在
苏联的主广场上,而后的骑兵和各型坦克也接受检阅。在阅兵过程中,在莫斯科近郊机场上有550架飞机处于一级战斗准备,
高射炮保持高度戒备,同时,参加阅兵的防空军混成高炮团的所有炮组都携有整套编制弹药。分列式的其他参加者也无不处于完全战斗状态。其中,
西伯利亚地区师及大量坦克则从
红场直接开往了前线。为配合与保障红场阅兵式的顺利进行,6、7日由
苏联红军统帅部对
莫扎伊斯克、沃洛科拉姆斯克和马洛雅罗斯拉维茨克方向的敌人计划并实施了一系列猛烈的打击行动。
坚守
1941年11月10日,
苏联方面撤销
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进而增强
西方面军与西南方向军的力量。在11月15日至18日期间,纳粹
德军重新向
莫斯科发起进攻,意图在克林、罗加切沃方向和
图拉州、
卡希拉方向分别实施主要突击,却没能在加里宁-
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和图拉等地的防御战役中攻克苏联红军的防守,苏联红军成功阻止纳粹德军继续接近莫斯科的攻势。
11月底和12月初,纳粹德军继续向莫斯科推进,同样遭到了
苏联红军的有力反击。苏联红军在卡希拉地区和首都以北分别对纳粹
德军南部与北部实施了反突击。而后,
亚赫罗马、红波利亚纳和克留科沃等地的纳粹德军部队也受到
苏联红军反突击袭扰,被迫停止攻势后退。在第33集团军和近卫骑兵第1军在
图拉州以北击退了纳粹
德军的进攻后,苏联红军成功夺回了在战场上的主动权,并通过顽强的防御和多次反突击,成功阻止了纳粹德军最后企图进攻
莫斯科的计划。仅在11月16日至12月5日,纳粹
德军在莫斯科附近就有超过15.5万人死伤,失去了约800辆坦克、300门火炮和近1500架飞机。
1941-1942年冬季异常严寒,
德军因战线过长、补给不足、消耗过大,缺乏冬季作战准备。道路虽可使用,但德军冬季装备不足,坦克和车辆因低温无法动弹。然而,
苏联红军士气高涨,有充足的冬季作战装备。1941年11月29日,德军已成强弩之末,苏联红军具备反攻和粉碎
莫斯科城下德军的条件。
法西斯主义德军的士气受到了严重打击,而
苏联红军则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已经准备好转入反攻并粉碎莫斯科城下的敌人。
苏军反攻阶段
莫斯科保卫战的反攻阶段开始于1941年12月5日,一直持续到1942年1月7日。在反攻阶段,苏联红军在
格奥尔基·朱可夫的指挥下,对
德军进行了持续的攻击。
德国情报机构错误地低估了
苏联有
预备队的能力,因此他们无法发动反攻。然而,
约瑟夫·斯大林根据情报得知
日本不会进攻苏联,于是他从
西伯利亚地区和
俄罗斯远东地区调集了新锐师团加强
莫斯科战线,并批准了
格奥尔基·朱可夫和
亚历山大·华西列夫斯基的反攻计划。1941年12月初,
苏联红军投入了58个师,总人数达到110万人的预备队,在一些重要据点上与
德军相比达到了2比1的优势。1941年12月5日,反攻由加里宁方面军展开,经过两天的战斗,
苏联红军收复了卡拉斯拉雅波利亚纳和
莫斯科附近的几个城市。12月8日,
阿道夫·希特勒签署了第39号命令,命令
德军转入防御姿态。然而,由于德军未能在现有位置建立有效的防御,并迫于日益加剧的压力,他们不得不进行撤退来重新组织战线。
德军高级指挥官们在12月14日的会议上一致认为无法在现有战线上坚守。12月20日,在与德军高级指挥官的会议期间,希特勒撤销了撤退命令,并下令士兵坚守每一寸土地,然而,士气低落的纳粹德军无法有效抵抗
苏联红军的攻势。北部的克林和
米哈伊尔·加里宁分别于12月15日和16日被解放,加里宁方面军继续向西推进,南部的
西南方面军也于1941年12月16日解围了
莫斯科。12月20日,
苏联红军解放沃格科拉姆斯克,苏联高层要求各
方面军加宽追击地带,进一步对纳粹
德军发动反攻。
至1942年1月初,苏联红军解放1.1万居民地,避免图拉被合围。面对汹涌的
苏联红军,纳粹德国的军队后退100—250公里,38个师(内含15个
坦克师与摩托化师)遭到重创。1月8日至4月20日期间,
西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
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继续向纳粹德军发动反攻,先后发动多次进攻战役,击退纳粹德军100—350公里,莫斯科保卫战以
苏联红军的胜利告终。
重要战役时间表
战争结果
苏联军队损失
在莫斯科保卫战防御战役期间2个月,交战损失将近66万兵员,其中,死亡失踪被俘514338人。除此以外,红军的战斗伤亡以及病员约有20万人(其中伤病员近14.4万人)。在反攻阶段,红军一共损失了370955人,其中139586人死亡或者失踪,伤病员达到213369人。
在防御阶段,红军的武器消耗也非常巨大。损失了2785辆坦克,大大超过德国人的约500辆。俄国人还失去了3832门火炮和
迫击炮。但苏联空军的损失比较小,只有293架。在反攻阶段,红军损失了429辆坦克,140架飞机和13350门各种口径的火炮和迫击炮(包括50毫米迫击炮)。其中,炮的损失竟然超过了
基辅战役以外的任何一次合围战役。
德国军队损失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纳粹
德军共损失50万人、1,300辆坦克、2,500门火炮、15,000余辆汽车和很多其他
技术装备,军队士气遭到严重打击。战役过后,
阿道夫·希特勒为首的
纳粹德国高层以违抗军令、擅自脱逃等罪名,通过军事法庭对6.2万名军官与士兵判刑。
瓦尔特·冯·布劳希奇元帅、
费多尔·冯·博克元帅、
海因茨·古德里安将军等35名高级将领被撤职。
战争影响
对苏联的影响
在
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军民的抵抗粉碎了
德军对
莫斯科的进攻,并通过反攻向西推进100~35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总的战略战役态势,使莫斯科获得了一定的喘息时间,但未完全实现围歼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企图。红军解放了11,000余个居民点,收复了克林、
卡卢加等城市,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场战役不仅击退了
德国军队的进攻,也打破了
德军“天下无敌”的神话,提高了
苏联人民抵抗德国侵略者的士气和信心,为
苏联红军在随后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
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也标志着
苏联军队素养得到提高,军官指挥能力提升,为日后的大反攻奠定基础。
对德国的影响
在
莫斯科会战中,
德军重兵集团第一次遭到战略性失败。此前,苏军同德军作战也曾经取得过一些局部性胜利,但都不能与此相比。莫斯科会战后,德军的有生力量被大大削弱,使
日本和
土耳其不再一心追随
德国的脚步,
法西斯主义受到遏制,并为欧洲人民抵抗法西斯主义的侵略带来了希望。
对整体局势的影响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拖延并歼灭
德军大量有生力量,削弱了德国对外侵略的实力,减轻了世界各国和人民抵抗德国法西斯军队的压力和斗争,有利于尽快战胜德国和其他法西斯势力,迅速结束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法西斯陷入了两线作战,使得
阿道夫·希特勒的计划失败,
苏联与
英国结成了反对希特勒德国的联盟,
反法西斯同盟进一步巩固,为中国抗日战场上的反攻奠定了基础。
战后评价
1941年,《
解放日报》的社论评论认为
莫斯科保卫战的顺利反攻确已由局部的战役反攻发展成为全面的战略反攻。
1941年,《
新华日报》发表社论称赞莫斯科保卫战是
苏联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的过渡阶段,具有重大意义。
后世纪念
纪念碑
在莫斯科保卫战中,马斯洛沃战役是一个持续几个月的激烈战斗,也被视为整个战役的转折点。为了纪念在这场战斗中牺牲的
苏联战士,苏联方面在马斯洛沃地区建立了一座尖方碑,这个地区还有一座阵亡将士公墓,供人们悼念和缅怀。2011年12月5日,俄罗斯总统
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前往马斯洛沃村的纪念碑,向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牺牲的官兵敬献了鲜花,他的这一行动表达了对这些英勇士兵的哀思和敬意。
纪念活动
战后,
俄罗斯多次举行阅兵仪式,纪念莫斯科保卫战中的红场阅兵。2008年11月7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的游行和庆祝活动,以纪念1941年
红场阅兵的67周年,而这一天也是
十月革命的91周年纪念日。
莫斯科市长
尤里·卢日科夫在游行活动前向
克里姆林宫旁的
无名烈士墓敬献了鲜花和花圈,并发表了一次讲话,表达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英烈的缅怀和敬意。随后,身穿不同历史时期俄罗斯和
苏联军服的骑兵、步兵、军校学生以及军乐队穿过
红场列队行进,70名曾参加1941年红场阅兵的老战士身着
苏联红军军装,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红场,与民众一同参加了当天的游行和庆祝活动。2018年11月7日,
俄罗斯在红场举行阅兵式,纪念1941年11月7日的红场大阅兵。
相关事件
其中涉及了三个事件,建议进行分段。此外,关于气候原因需要说明学界存在争议,最好阐述下不同的观点。
在
莫斯科保卫战期间,
约瑟夫·斯大林急电召回在
圣彼得堡作战的
格奥尔基·朱可夫,商讨关于莫斯科的防御。
为加强莫斯科的防卫力量,
苏联动员45万人修筑可靠的防御工事。
战后,关于气候原因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作用存在一定的争议:有一些军事学家提出了"气象武器"的观点,认为严寒的莫斯科天气为
苏联士兵和民众提供了有利条件,帮助他们战胜了
纳粹德国的军队。1941年10月18日,
德军遭遇了大雨,坦克陷入了泥泞之中无法高效前进。随后进入11月,寒霜即将降临,而德军却没有足够的冬衣,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士气。到了12月,莫斯科周围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下40
摄氏度,大量德军士兵被冻伤甚至冻死。严寒还导致战车无法动弹,武器也失去了功能。与此同时,
苏联的
T34重型坦克和T-35坦克在严寒的条件下仍然能够正常发挥作用。12月4日,当气温降至零下52摄氏度时,
德军决定开始撤退,这是自德国入侵波兰以来,德国装甲部队首次进行撤退。
另一些观点则认为,气候因素并不是莫斯科保卫战胜利的决定性因素。虽然严寒天气对
德军造成了困难,但德军在战役初期取得了一些进展,并且在苏联军队的反攻中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战争的胜负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战略战术、军队的训练和士气等。
相关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