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胸丝冠鸟(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Serilophus lunatus),别名海南宽嘴,是阔嘴鸟科丝冠鸟属鸟类。体长15-18厘米,体重21-39克。雄鸟头顶、枕灰棕色;一条宽阔的黑色眉纹自眼先延伸至后颈两侧;颊部及耳羽浅灰褐色;虹膜暗褐色;嘴亮蓝色或天蓝色;两翅覆羽黑色,翼缘白色;第一枚初级飞羽外及其它飞羽近端部亦呈亮黑色;下体淡银灰白色;胸部及两胁多银灰色;尾黑色、呈凸尾形;跗蓝绿色、爪蓝色。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雌鸟上胸部羽毛的尖端亮银白色,形成项圈状。
银胸丝冠鸟世界分布于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缅甸、
泰国、中国等地。在中国分布于
广西壮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海南省、
云南省。银胸丝冠鸟是
热带森林鸟类,栖息于海拔90-1400米的热带和
亚热带山地森林中,也栖息于林缘、溪边小树上或灌丛上。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植物的果实和种子。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银胸丝冠鸟列为无危(LC)。2021年,银胸丝冠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分类和命名
1833年,
英国鸟类学家
古尔德(John Gould)通过观察来自缅甸的银胸丝冠鸟标本,将其分类于阔嘴鸟科(Eurylaimidae)
阔嘴鸟属(Eurylaimus),学名为Eurylaimus lunatus。1837年,英国鸟类学家威廉·约翰·斯文森(William John Swainson)创立了丝冠鸟属(Serilophus),将银胸丝冠鸟被移入其中,为该属唯一物种,学名改为Serilophus lunatus。
形态特征
银胸丝冠鸟体长15-18厘米,体重21-39克。
雄鸟前额淡蓝灰色,额基部近白;头顶、枕灰棕色;一条宽阔的黑色眉纹自眼先延伸至后颈两侧;颊部及耳羽浅灰褐色,稍染锈色;眼周裸露皮肤黄色,围眼蓝绿色,虹膜暗褐色;嘴亮蓝色或天蓝色;上背及肩羽烟灰褐,稍沾蓝色和锈色;下背灰棕红色,腰部及尾上覆羽转为深棕
栗色;两翅覆羽黑色,翼缘白色,翼角沾浅蓝灰色;第一枚初级飞羽外翈及其它飞羽近端部亦呈亮黑色,翅表面具有显著的亮蓝色翼镜,外侧初级飞羽先端突出形成白色的矛状羽端,内翈端部沾灰蓝色;次级飞羽外翈端部蓝灰色和白色,内翈端部棕栗色;翼下覆羽黑褐色,斑杂灰白色;下体淡银灰白色;胸部及两胁多银灰色,腹部中央较浅淡,有的微染
葡萄红色;尾黑色、呈凸尾形;跗蹠蓝绿色、爪蓝色。
雌鸟与雄鸟相似,但雌鸟上胸部羽毛的尖端亮银白色,形成项圈状。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银胸丝冠鸟世界分布于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缅甸、
泰国、中国等地。
中国分布
亚种分布
银胸丝冠鸟亚种分类有争议。克莱门茨世界鸟类名录(Clements, version 2022)认为有10个亚种;世界鸟类手册及国际鸟盟鸟类名录(HBW and BirdLife Taxonomic Checklist v6)认为前者划分的Serilophus lunatus rubropygius应独立成种灰眉丝冠鸟(Serilophus lrubropygius),故应有9个亚种;而世界鸟类学家联盟世界鸟类名录(IOC World
鸟纲 Names, version 13.1)不承认Serilophus lunatus aphobus和Serilophus lunatus atrestus,认为只有8个
亚种。此处采用克莱门茨世界鸟类名录10个亚种的观点,其中中国分布有2个亚种,如下表。
栖息环境
银胸丝冠鸟主要栖息于海拔90-1400米的
热带和
亚热带山地森林中,也栖息于林缘、溪边小树上或灌丛上,有时还栖息于寨边或田坝地区的小树上。在中国云南的银胸丝冠鸟分布区,全年干湿季分明,年均气温18-22
摄氏度,年均降水量1300-1700毫米,土壤以砖红壤、赤红壤和红壤为主,植被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常见植物种类有
小果锥(
锥栗属 fleuryi)、
截果柯(Lithocarpus truncatus)、
合果木(Michelia baillonii)、
大叶仙茅(Curculigo capitulata)、
节鞭山姜(
山姜属 conchigera)等。在中国海南的银胸丝冠鸟分布区,年平均气温24.5
摄氏度,平均年降雨量为1600-2600毫米,5-10月为雨季,其余月份为旱季。
生活习性
鸣叫行为
银胸丝冠鸟叫声为单音节的清脆长音“jiu~~~”,鸣声低弱。
觅食行为
银胸丝冠鸟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
蜘蛛目、小螺等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和植物的果实与种子。在
昆虫纲食物中,以
甲虫和象最多,此外还有蝗虫、
天牛、
鞘翅目、
直翅目、
半翅目等种类。
社群行为
银胸丝冠鸟喜欢集小群活动于森林或林缘的树冠层下,在相近的树枝上活动,以10-20余只的结群较常见。
活动特点
银胸丝冠鸟安静,不善跳跃和鸣叫。喜欢在离地面10-20m高度范围内活动,有时也在3-10m范围内活动,多活动于树冠层下。银胸丝冠鸟为
留鸟,不迁徙。银胸丝冠鸟反应较迟钝,听到研究人员开枪采集鸟类标本时,并不惊飞,有的仍停在树上。
生长繁殖
筑巢
银胸丝冠鸟繁殖期为3-8月。银胸丝冠鸟营巢于干燥的常绿林中,溪边矮树上或灌木上。银胸丝冠鸟的巢由草茎和细草叶构成,内垫树叶或竹叶。巢为袋状,侧面开孔,常悬吊于细枝末端。巢的平均高度为高出地面2米,巢的平均长度为46厘米,巢侧入口尺寸约为4.50厘米×3.50厘米。
产卵孵化
银胸丝冠鸟每窝产卵4-5枚,卵平均尺寸为1.73厘米×2.37厘米,颜色为白色,带有棕红色斑点,斑点在卵的顿端较多。雌雄双亲轮流孵卵,孵化期为15-18天,平均孵化温度为32.66
摄氏度。
育雏
早成雏为晚成性,出壳时全身赤裸无羽毛,眼睛不能张开。雌雄双亲共同参与雏鸟喂养,需要喂养约13天。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16年,银胸丝冠鸟分布范围较大,没有达到脆弱性阈值。尽管数量在下降,但下降速度缓慢,10年内或三代内数量降低率小于30%,未达到弱势标准。物种具体数量未知,但大于1万只。
致危因素
银胸丝冠鸟面临
栖息地的破坏和非法捕捉饲养等因素的威胁。
保护等级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银胸丝冠鸟列为无危(LC)。
2021年,银胸丝冠鸟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属于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中国在银胸丝冠鸟分布区建立了
云南省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地位
在中国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季风阔叶林中,银胸丝冠鸟是林下鸟类群落中的优势物种。林下鸟类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帮助植物种子扩散,对土壤种子库、群落演替等起着重要作用。
种间关系
银胸丝冠鸟容易感染
鸟虱类
寄生昆虫,主要有长角羽虱科(Philopteridae)的Brueelia属物种和短角羽虱科(Menoponidae)的Myrsidea palmai。此类寄生虫可引起宿主瘙痒,精神不安,影响宿主采食和休息,还会传播病毒细菌。银胸丝冠鸟可通过理羽来消除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