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松雀鹰(Accipiter gularis)是鹰科鹰属的鸟类。又叫松子(雄)、摆胸(雌)等名字。日本松雀鹰为小型猛禽,体长约25~34厘米,体重约75~173克,
雌鸟体型较雄鸟大。雄鸟虹膜为
栗色,雌鸟和亚成鸟为黄色;嘴为蓝灰色,尖端为黑色;蜡膜为黄色;脚为黄色,爪为黑色。雄鸟上体为深灰色,喉乳白色,中央黑纹较细窄;胸、腹和两胁为白色,下体为棕红色;尾灰色具几条深色带。雌鸟上体褐色,下体具较粗的褐色横斑。
日本松雀鹰主要分布在
亚洲,繁殖季分布在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蒙古、
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等地;越冬季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等地,偶见于
印度。
栖息地的海拔一般在500~2600米之间。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在林缘和疏林地带等生境,也会选择
城市公园等人工环境。
2021年,日本松雀鹰
种群数量稳定,全球约2万~10万只。2021年,日本松雀鹰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
形态特征
日本松雀鹰为小型猛禽,体长约25~34厘米,体重约75~173克,雌雄鸟形态特征相似,
雌鸟体型较雄鸟大。
日本松雀鹰嘴为蓝灰色,尖端为黑色;蜡膜为黄色;脚为黄色,爪为黑色。
日本松雀鹰雄鸟虹膜为
栗色,头的两侧颜色较淡,为淡灰色;喉为乳白色,中央黑纹较细窄;枕和后颈羽毛基部为白色。上体为灰色;胸、腹和两胁为白色或淡
葡萄乳白色,具淡灰色或棕红色横斑;肩羽基部具有宽阔的白色斑,通常藏而不露。三级飞羽内大部为白色,仅尖端和外翈灰色;初级飞羽内翈和次级飞羽为淡灰色,基部白色,初级飞羽尖端黑色并具黑灰色横斑。翅下覆羽为白色,具有灰色斑点;腋羽为白色,具有灰色横斑。下体棕红色;尾为灰褐色,具3道黑色横斑和1道宽的黑色端斑;尾下覆羽为白色,覆腿羽为淡灰色并且带有葡萄粉红色横斑。
雌鸟虹膜为黄色;上体褐色,下体具较粗的褐色横斑。
日本松雀鹰幼鸟体色和雌鸟类似,头顶黑褐色,具栗褐色羽缘;后颈为白色,羽端黑褐;上体为暗褐色,各羽均带有赤褐色羽缘。喉乳白色,有暗褐色纵纹,上胸乳白色,具黄褐色纵纹;腹和腿上覆羽具黄褐色横斑;尾下覆羽白色。
日本松雀鹰的一些常见测量数据见下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日本松雀鹰主要分布在
亚洲,繁殖季分布在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蒙古、
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等地;越冬季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等地,偶见于
印度。
中国分布
日本松雀鹰在中国分布很广,繁殖季分布于
东北地区、
河北省北部以及
云南省等地;越冬季分布在中国东部以及中国
长江以南等地区,主要在北纬32°以南的地区。
栖息环境
日本松雀鹰
栖息地的一般海拔在500~2600米之间。日本松雀鹰为典型的森林猛禽,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在林缘和疏林地带等生境。在日本,也会选择
城市公园等人工环境。在迁徙时会经过平原地区。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日本松雀鹰主要在白天活动,为日行性的鸟类。
日本松雀鹰主要为迁徙的候鸟,每年来往于繁殖地和越冬地;在
亚洲部分地区亦为不进行迁徙的
留鸟。迁徙的日本松雀鹰在4月末至5月初迁徙到
俄罗斯、蒙古、中国北方等繁殖地,在9月末10月初离开繁殖地、前往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等越冬地,也有少数推迟至10月末才迁离繁殖地。在中国主要为候鸟或旅鸟,少数地区为留鸟,在中国
北方地区为
夏候鸟,在中国南方为冬候鸟或旅鸟,在
云南省则为留鸟。
觅食行为
日本松雀鹰为肉食性的鸟类,食物主要为
雀形目的小型鸟类等动物性食物,也会
捕食昆虫、小型哺乳动物、小型
爬行纲以及中型鸟类等。常在林缘上空盘旋寻找食物;有时在大树顶端停息观察,发现地面或路过的猎物时会突然直飞而下捕猎。
飞行行为
日本松雀鹰在飞行时,会快速鼓动两翅进行鼓翼飞行,常在快速鼓翼飞行之后接着进行一段直线滑翔,有时还发出着高而尖锐的叫声。
社群行为
日本松雀鹰一般单独行动,常见停息于林缘高大树木的顶枝上,有时亦见在空中飞翔。日本松雀鹰在迁徙时会集大群飞行。
交流行为
日本松雀鹰通常在迁徙期间会发出“kyik-kye-lye-bgve”样的高而尖锐的鸣叫声;有时也会发出尖锐、响亮的“bip-qip”的鸣叫声。
生长繁殖
日本松雀鹰的世代长度约为4.12年。日本松雀鹰的繁殖期通常在5~7月。在繁殖季节倾向于躲在隐蔽、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
求偶
繁殖季节开始时,日本松雀鹰
雄性和
雌性会进行几次求偶表演的行为。它们会在空中表演包括高位盘旋、慢扑和起伏等动作的空中舞蹈。
营巢
日本松雀鹰一般会把巢穴选择在茂密的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尤其喜欢在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的河谷、溪流附近的高大树木上营巢,也会选择林缘疏林中的
果子松、
落叶松等植物;在日本,该物种偏好在日本红松(Pinus densiflora)上筑巢。巢穴距离地面10米以上,一般在10~25米间。
日本松雀鹰的巢主要由细的松树枝和其他细树枝构成,巢穴外缘会带有新鲜的松树枝,会用
松针和鸟的羽毛作为内垫材料。日本松雀鹰的巢呈现圆而厚的皿状或盘状,小而坚实。巢的外径约为29~35厘米,内径约15~17厘米,高约15~20厘米,深约5~6厘米。
孵卵
日本松雀鹰每窝产卵2~5枚,不同地区的窝卵数不一样,
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为4~5枚,日本约2~3枚。卵的颜色为浅蓝白色,带有少许细小的紫褐色斑点,其中钝端的斑点较密;卵的大小为37~38毫米×28~29毫米,卵的重量约10~11克。日本松雀鹰的孵卵期约25~28天,在孵卵期内
亲鸟的护巢行为显著,当发现有其他动物进入巢区时,会摆好姿势准备俯冲攻击要靠近巢穴的动物。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在2010年至2016年间,平均每年有14320只日本松雀鹰迁移经过
泰国。根据2021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调查,日本松雀鹰的全球种群数量稳定,全球种群数量约为2万~10万只,成年个体约1.34万~6.7万只。
致危因素
农业活动扩张、伐木导致
栖息地破坏和改变是包括日本松雀鹰在内的许多猛禽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比如在
印度尼西亚的
巴厘岛的伐木活动,减少了日本松雀鹰越冬栖息地的面积。在
福特猛禽繁殖地、迁徙停歇地和越冬区,猎捕现象致使包括日本松雀鹰在内的许多猛禽数量减少。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2020年,日本松雀鹰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CMS)附录Ⅱ,属于需要国际合作保护的迁徙物种。日本松雀鹰被列入《保护非洲和欧亚大陆捕食候鸟谅解备忘录》(又叫《猛禽谅解备忘录》)(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the Conservation of Migratory Birds of Prey in Africa and Eurasia)类别3,该谅解备忘录旨在促进国际协调行动,以实现和维持非洲-欧亚地区整个范围内候鸟的有利保护地位,并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扭转它们的物种多样性丧失。
2023年2月,日本松雀鹰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物种,其国际贸易受到管理和控制,避免人类的利用威胁到它们或者相关物种的生存。日本松雀鹰在中国受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有关法律法规的严格保护。
物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