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南巡始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止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共计六次。
经济的繁荣最直接的表现是城镇的繁荣。远古时地域狭小,诸侯国有百里的封疆,已是极致。而
清代一县就有百里,可见清代城镇的兴盛,经济的繁荣。在文化上,乾隆采用“宽严并济”的执政理念,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的同时又采取怀柔政策。康乾时期河患频仍,对清朝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稳定有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两淮地区官员多次上书请求乾隆南巡。
爱新觉罗·弘历的历次南巡都是从北京出发,陆路兼水路方式途径直隶、
山东省,前往江淮、江南地区。往返水陆行程约5800余里。
对于
乾隆南巡,评价呈两极分化局面。一种观点认为,乾隆南巡功大于过,“虽然开支浩繁、耗银无数,但也起到了安定民心、稳固清朝统治的效果”一种观点认为,乾隆南巡过大于功,挥霍没有限度,劳民伤财,也激发起了一定的民族矛盾。学者
刘文鹏评价:“南巡本质上是对奢华的追求、对官员的纵容和对小民的无情与戏弄。”
事件背景
政治背景
乾隆时期因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库充实,人口大增,社会各个层面均达到了封建社会盛世状态。
掌权后,认为
“多有宽纵之弊”,
“多有严刻之弊”,决定采取“宽严相济”的政策。在文化上,他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限制人们的言论自由;另一方面为了巩固政权,稳定封建秩序又采取怀柔政策,拉拢
士人,安抚贫民百姓。同时
善文治,对于原来传统文化比较尊重。而江南地区由于自然资源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历来是经济文化繁盛之区,吸引着乾隆帝进行南巡。同时,江淮官员以江南民众十分盼望为由,垦请南巡。
治河需求
赵惇绍熙五年(1194),
黄河决堤改道,开启了此后六百多年的夺淮入海,黄河中下游一带形势非常严峻。
清代,黄河常年没有治理,导致黄淮的下游泥沙淤积,水流也不通畅,自碣山以下经常决口,
航运因此受阻,所以对黄河的治理直接关系到清王朝的安危。
乾隆南巡,治河是第一要务,为此投入了巨大的物力、财力、人力。
江淮平原因为水患,加之明清换代的战争带来的重创,这一地带也成为清廷政策着重施行之地。
个人背景
乾隆南巡是遵循
康熙的轨迹,对康熙南巡的延续。除
康熙帝的原因外,乾隆下江南的另一个因素是“奉母巡游”,乾隆首次南巡是在皇太后六十大寿那年,这也向民众反映了
爱新觉罗·弘历用“孝”统治天下。他以携皇太后南巡,以身作则的方式宣扬孝道。这让南巡更加合理,也更能赢得广大
汉族人民的拥护,来收拢人心,从而得到接受万民祝福的作用。
事件过程
乾隆帝在位60年以来,进行了6次南巡,从乾隆十六年(1751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南巡都是于正月或二月从北京出发,陆路经直隶、
山东省到
江苏省的清口渡黄河,乘船沿运河南下主要经
浙江省等地,回銮时,绕道江宁(今南京)祭
朱元璋陵、检阅部队,于四月下旬或五月初,返京。
乾隆帝南巡时主要活动围绕彰显皇恩,维护统治的目的展开,同时兼观赏游玩山河美景。乾隆在南巡期间,在政治上,免除部分地方赋税,每次南巡直隶、山东、江苏、浙江所过州县当年应征额赋都要减免十分之三;注重
水利工程设施的视察和修建,他多次到浙江巡视海塘。除此之外,阅兵也是
乾隆南巡的重要活动之一。南巡途中阅兵地点集中在
杭州市、江宁两省城在京口、
苏州市、
嘉兴市也有过小规模的检阅活动。
在游赏时,乾隆也广交才子,展示自己的才学和祭祀前代名人。每次南巡都增加
江苏省、安徽、
浙江省三省考试录取的名额,并向沿途进献诗赋、书籍、字画的文人颁发奖品。有时还临时出题对士子们进行考试,择优录取。像蒋壅植、
钱大昕、
褚寅亮、吴志鸿等人,都是临时考试考中被特赐
举人、授
内阁中书。
第一次南巡
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日开始,
爱新觉罗·弘历陪同皇太后从京师出发,这次南巡前后历时110天。乾隆帝先通过经过直隶、
山东省、江苏到达
黄河,然后通过水路途径
扬州市、常州、
苏州市至浙江杭州。初次南巡时赐江浙书院殿板经史,上谕说“经史,学之根砒也。会城书院,聚赞摩之秀而低砺之,尤宜示之正学”,命将
武英殿所刊《十三经》、《
二十二史》各一部发给各个书院。经过
江苏省和山东时,
乾隆还下谕将乾隆元年至十三年其积欠
地丁草银280万余两、山东欠谷97万余石免除。经过
淮安市,乾隆看到城北一带内外皆水,只筑土堤防御。他认为,“人烟凑集之区设经异涨,其何以堪”命改建石堤以资保障。到达
杭州市后进行阅兵、参观
西湖,然后祭祀
大禹陵,在回去路上到江宁祭奠明太祖陵,之后又到泰安府东庙拈香,五月四日回京。
第二次南巡
乾隆二十二年正月十一日,乾隆陪同皇太后从京师出发第二次开始南巡,历时105天。与第一次南巡路线基本相同,渡过
黄河后到达天妃闸阅木龙。乘船到
苏州市后,
乾隆临视织造机房。到达杭州后,进行阅兵看
北洋水师操练。回京时,又再次绕道
江宁区,祭奠明太祖陵。随后又对沿途
洪泽湖、
徐州市、徐家集等地进行巡查。除阅视清、黄交汇处及高堰石工外,回变时由顺河集前往徐州,壁划黄河在徐州一段的修堤防汛措施。乾隆先命河臣白钟山、
张师载、裕磺、
高晋等前往勘察,然后亲自去阅看。他说“河湖要工所关尤距,一切应浚应筑,奏犊批答,自不如亲临相度。”之后又再次经过
曲阜市孔林,四月二十六日回到
圆明园。陆路四月二十六日
乾隆先行还京,皇太后于五月初七回宫。
第三次南巡
乾隆二十七年正月十二日,乾隆陪同皇太后开始第三次南巡,历时112天。
爱新觉罗·弘历依然对
黄河进行巡视,并在
焦山阅水操、在
苏州市谒
孔子庙行礼,到
杭州市后再到海宁阅海塘,这是乾隆第一次阅视海塘。回京途中,再一次的祭奠明太祖陵,并对回程的
水利工程进行巡视。在返回途中再次至
曲阜孔庙行礼,并登泰山,五月初四日回京。乾隆在第三次南巡中作了具体部署:深浚河底、改修清口、拆毁拦黄坝、引水归江,并在随后的两次南巡中亲自检验施工情况。巡视河工时,“定清口水志以卫下河”,这是
乾隆很得意的一笔。向来遇到
洪泽湖盛涨,河臣都开下河,使下河一带经常受患。乾隆这次规定高堰五坝水志,“上坝增一尺之水,下坝开十丈之门”,续到
徐州市阅视堤工,查看徐州北门外志桩的水势。可以说,第三次南巡是
康熙治河方案的具体体现,后三次是对其方案进行检查和补充,从而在治水理论和实践中比前人进了一步。
第四次南巡
爱新觉罗·弘历三十年正月十六日从京师出发,乾隆陪同皇太后开始第四次南巡,此次南巡历时95天。由清口徐家渡渡黄河,阅清口东坝木龙、惠济闸,至苏州谒文庙。沿运河坐船看视绕城石塘,观潮,
乾隆看到海宁绕城石塘是全城抵御海潮的屏障,塘下护卫石塘的坦水只有两层,眼前潮势似有冲顶,外沙渐有汕刷。乾隆认为,纵览全局,应将绕城石塘五百三十余丈全部筑成三层坦水,才能有效地护城保塘。同时,命于施工时将二层坦水内有桩残石缺的地方也查明更换,后到达
杭州市。但皇后在杭州帝旨剪发,乾隆命皇后先回京师。回京的时候,又再一次祭奠明太祖陵。随后沿运河北上至直隶厂阅高家堰堤工,至德州登岸,四月二十一日回京,之后皇太后因为年纪大不再参加南巡。
第五次南巡
距离第四次南巡已经是十五年以后,
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十二日从京师出发开始南巡,此次南巡历时117天。乾隆此次重点依然渡过
黄河后,查看黄河的清口东坝堤工。通过
航运到达浙江石门县,乘马车到达度城,随后坐船到海宁观潮,阅视石塘堤工后到达
杭州市,进行阅兵。回京的时候再次祭明太祖陵。北上渡黄河时,再次对黄河的武家墩阅高家堰堤工进行巡视。坐船到
得克萨斯州换成陆路回京,五月初九日回到
圆明园。
第六次南巡
乾隆四十九年正月二十一日,乾隆已经是74岁高龄老人,这次是由皇子与他一起由京师启程进行南巡,历时92天。与之前不同,先到
山东省至
岱庙行礼,进行祭拜。渡过
黄河后沿运河至浙江石门县,然后到海宁阅视海塘,至
尖山新区观潮。抵杭州后阅
福建水师。回京的时候再次去
江宁区祭奠明太祖陵。与之前一致乘船北上到德州换陆路回京,四月二十三日回到圆明园。六次南巡结束时,他写了一首诗:“六度南巡止,他年梦寐游”,缅怀往事,充满眷恋之情。。南巡中为向百姓显示“皇恩浩荡”,南巡时
乾隆对办理南巡差务的文武官员,受处分者取消处分,未受处分者官爵提升一级。对犯人也表示一定的宽大处理。此次南巡时,因天旱成灾,乾隆为向百姓表示自己的仁爱之心,一度将减刑的范围扩大到直隶、
山东省二省。
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
督促水利建设
乾隆的这六次南巡,有五次视察
黄河水利治理,四次视察海塘工程,遇到水利问题亲自部署整治河道,他曾说“江南河工,清口为
黄淮交汇,河防第一要区。”
乾隆大兴河工,主要有两大工程:一是在第三次南巡期间,定清口水志,加固高堰大堤,其中对
徐州市附近的一段黄河筑堤防讯工程乾隆十分重视,进行三次巡视,命添筑的石堤一律用石十七层,共筑七十余里,通过加固高堰大堤,保护了附近富庶地区免受水淹。第二是在
乾隆四十一年,为解决倒灌的问题,改迁
引河工程,在陶庄开挖一条引河,防止
黄河河水倒灌清口。至乾隆四十九年闰三月底,
济宁市以南运河堤埝、闸坝等工程也全部完竣,共计修复官堤51817丈,两岸民埝统归官办,计长14563丈。又修复大闸24座、单闸19座、桥2座、滚水坝2座、水口裹头42座、泄水涵洞12座。
除治理黄河以外,南巡期间,乾隆也对浙江海塘的修建非常重视,这也是乾隆时期重要的水利建设,对于防止海潮进入,保护途径地区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清代海塘修建从
康熙开始,到了
乾隆时期已经是最大
水利工程之一,乾隆针对海塘极其重视,自第三次南巡起,
爱新觉罗·弘历认识到“海塘为越中第一保障”,连续四次南巡均莅临
海宁市,阅视海塘事务,安排现场办公,指导海塘修筑。
首先到海平尖山勘察,在老盐仓一带,对旧设备进行修缮,并进行根部加固,并放上坦水石篓,来确保安全,还把尖山、塔山之间关键地方的海塘所有石坝都进行改进。第二是建石坦水,保证海宁不受海潮侵袭。三是在老盐仓一带的柴塘内加盖石塘,以确保长久安全。四是到海宁阅视竣工的海塘时,又命添筑迤南一带的石塘。通过海塘的修建,包括
雍正时修建的在内,先后在
钱塘江境内全长二百四十八里的鱼鳞石塘,为确保安全,在钱塘江南岸也修建了石塘和土塘。通过海塘的修建,从原来的土塘换成了石塘,让
吴越地区变成了富饶安宁的地区,使浙江海塘成为中国历史上三大工程之一。
乾隆南巡,除治理
黄河、修建海塘外,采取“酌中两利”的办法清理
西湖,也是一大贡献。
清代的时候,附近的居民使用西湖进行灌溉,长年累月就使西湖面积缩小。乾隆在第二次南巡的时候,驻西湖行宫。乾隆得知西湖面积仍在缩减,附近居民筑堤为荡,培土为田,周围已不及二十里,最后决定采取“酌中两利”的办法,清理后的西湖,于堤岸栽种柳树,既可以坚固堤本身,又可为美化环境,并在湖岸四周竖立石碑,“以后如有侵占,立即刨挖归湖,照占官湖律治罪。”
维系民心,巩固统治
江南历代都是人才汇聚地方,
爱新觉罗·弘历通过南巡摆明崇儒重道的态度,使民众信服,收拢民心,从而巩固其统治。比如乾隆帝南巡曾经多次到达
曲阜市祀孔,是充分肯定其地位的体现,这一举措拉拢了
汉族的官民,增加了其对清朝的认同感;其次让
浙江省、
江苏省、安徽三省增加一部分录取的名额,吸纳一批有才华的读书人到中央为官,不仅笼络了南部民心,也上加强了对江南的控制;为了表示对老者尊重,顾念旧臣之情,乾隆每到一地,对前来接驾的回到当地的老臣都给予优厚待遇,乾隆也采用
怀柔区的手腕,充分笼络当地官员。
在对待明朝问题上,
乾隆六次祭奠
明孝陵,对前朝表示尊重,也提到需要进一步保护维护
两周王陵,传达了清朝的
正统地位。早在乾隆首次南巡时,就开始祭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礼,并亲手写下“开基定制”;这对全国全民的统一民族意识具有重大作用。
乾隆曾有说:“爱民之道,以减赋租为急务也。”
爱新觉罗·弘历的六次南巡,都颁布体恤民情的法令,主要有蠲免赋税、截漕平羅、赦免人犯等项,共免除经过州县赋钱粮达二千余万两。除此之后,他还颁诏将途径的省军流以下人犯各予减等发落,“用播德音,以符宽大”从而安定社会秩序,收买人心。
消极影响
乾隆南巡劳民伤财
乾隆南巡本意提倡节俭,多次下旨降谕,但是本人纵情山水,喜好奢侈,使南巡最终花销倒向奢侈无度,劳民伤财的结果。如著名的“
两淮盐引案”,仅乾隆十一年至三十三年,两淮盐商就挪用应缴库银460余万两,供“办贡及预备差务”之用。
引发了广大农民的反抗斗争
据统计乾隆朝60年间其灾害异常频发和严重,天灾造成农业经济损失惨重,灾害救助已经使得国家财政不堪重负,灾民流离失所,已经在多地产生反抗斗争行为。与乾隆南巡过度靡费相对应,则是
山东省、
江苏省、
浙江省人民群众尤其是灾民生活困苦。乾隆南巡期间,“府州县官,私派侵取,馈送上司”“以致民生失所”的现象更为严重。
乾隆南巡激化了经过地区的阶级矛盾,引发了广大农民的反抗斗争。在山东、江苏、浙江,农民抗租、争田、夺粮、抗粮、斗争不断发生,最终导致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起义。比如乾隆二十三年秋,江苏
崇明区向化镇地方,因为租佃矛盾,致使佃户抗租,烧毁了租户的草房。县官及营弁前往查拿,有乡民“聚多人,执持竹篙拒捕,殴伤兵役”。乾隆三十一年正月,浙江斳县所属吴家山地方,吴卜元等人组织了武装起义。
爱新觉罗·弘历三十九年,
王伦趁机利用清水教组织教徒八月起义,历时近一个月,它预示着更大规模农民起义风暴的来临。
历史评价
后世学者一直把南巡当作康乾研究的标志性事件,但如何评价则颇具争议。
上海政法学院政治系教授何立平认为“康乾盛世”万千气象可称是建筑在巡狩之上的。但中华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的
刘文鹏教授认为,康乾南巡其实都是戏剧味十足的演出,所谓“盛世繁华”不过是建立在专制权力对百姓无情掠夺之上的假象。而且,由于康乾二帝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性格也存在差异等,对康乾二帝南巡的作用和影响存在截然相反的结论,
苏州大学王卫平教授认为对康乾南巡的评价不应“褒康贬乾”。
济南大学林吉玲教授评价道:“乾隆南巡,客观上加重了封建政风的败坏,激化了阶级矛盾。
乾隆中期以后是清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六次南巡则推动了这一转变的进程。”
轶闻传说
虽史书言明乾隆南巡的原因是奉皇太后游赏,但是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是:乾隆南巡为寻亲生父母。
相传世宗为皇子时,与浙江陈氏关系极好。恰逢两家生子,孩子生辰相同,世宗听闻十分高兴,命令陈氏将孩子抱进宫中。等孩子送归陈氏家中,非陈氏之子。书中记载:“久之,始送归,则竟非己子,且易男为女矣。”陈氏深知此事关乎身价性命,不敢声张,并极力隐瞒下了此事。
乾隆登基后,对浙江陈氏家族褒奖尤为丰厚。南巡时,亲临陈氏家,升堂垂问家世。
艺术作品
《乾隆南巡图》
《乾隆南巡图》,一共有十二卷,总长度为154.17米,均由圆明园如意馆的宫廷画师徐扬绘制,现馆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传统写实手法描绘了乾隆第一次南巡经过。
《南巡盛典》
《
南巡盛典》,一共120卷,
高晋等人写,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刻进呈本。《南巡盛典》记录乾隆第前四次南巡两江两浙的情况。后因为只有南巡江南一带的记录,南巡之事记录并不完整,
乾隆于是下旨,荟萃巡幸
浙江省、直隶、
山东省等地之事,由
萨载等续编。书前有卷首一卷,分上下收有《御制南行记》、《御制南巡盛典·序》、《南巡盛典·初编表》(高晋)、《南巡盛典·续编表》(萨载)和凡例等。但《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却只介绍了高晋的《
南巡盛典》(初编)120卷本。
南巡纪道图
《南巡纪道图》是作者徐扬关于南巡又一重要作品。本幅高28厘米,长1915厘米。只画景,不画人的特点在纪实性宫廷绘画中,实为创格。
相关遗迹
云龙山行宫
又名徐州行宫,
乾隆二十七年地方官员兴建,地理位置位于徐州府城南二里云龙山,即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山北麓。“旧志云山有云气,蜿蜒如龙,故名;东岩有大石佛,又名
石佛山”
天宁寺行宫
乾隆二十一年(1756)第二次南巡之前,因
高旻寺行宫僻居城南,离城市核心区尚有距离,于是择扬州城天宁寺一带修建天宁寺行宫。天宁寺东近运河,南面紧邻因盐商靡集而发展起来的新城区,至17世纪末,已成为扬州城较为繁华的地段。
西湖孤山行宫
康熙四十二年辟孤山建行宫,
雍正五年改为寺,赐名圣因寺,
乾隆十六年南巡期间,兴建乾隆行宫,位于西湖孤山。《
杭州府志》记载西湖孤山行宫有“西为花园,有四照亭、竹凉处、绿云径、瞰碧楼、贮月泉、香庭、领要阁、玉兰堂御题八景,又有曲尺楼平台诸胜”。自行宫建成后,历次南巡
杭州市,帝王都会从
杭州府行宫移驻孤山行宫,且在孤山行宫驻跸的时间较杭州府行宫为长。
相关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