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洋,男,1990年出生于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博士毕业于
西澳大利亚大学天体物理学,天文教育工作者、火箭摄影师、星空摄影师。
2007年,刘博洋考入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系,其后前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攻读硕士学位,后来又去往
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其博士毕业回到中国后,其选择成为一名天文科普创作者与天文摄影师,2021年4月29日,刘博洋萌生了拍下
中国空间站建设成长的全过程的想法,次年3月,刘博洋开始拍摄进程,4月,凭借自主开发的光学跟踪技术,刘博洋成功拍出了截至2022年最高清的中国空间站特写影像,成为国内采用该技术拍摄到高清中国空间站的第一人。2023年1月25日,刘博洋在北京户外进行了第65次跟拍中国空间站的拍摄。同年7月7日,其参加的首档中国前沿科学思想秀《未来中国》第二季节目播出。
2022年12月1日,刘博洋获评2022博青年领袖青年探寻者奖项。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90年,刘博洋出生于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在刘博洋6岁时,其父母发现其对星空的情有独钟,便花了700元买了一台60毫米口径、700毫米
焦距、带
赤道仪的标准入门望远镜送给他,致使其对天文产生了兴趣。
中学时期,刘博洋开始真正迈入了“天文”领域。一方面,对于科幻作品的喜爱引发了他对于物理领域的兴趣;另一方面,他加入了学校的天文社团,在前辈的引导下越来越多地习得了天文学基础常识。
2007年刘博洋参加高考,恰逢北大物理学院天文系因系内生源不足而恢复单独招生的“历史机遇”。刘博洋在机缘巧合下成为了天文系恢复单独招生之后的第一批学生。进入
北京大学之后,刘博洋的学习之路其实并非坦途。大一第二学期,由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总工程师
姜晓军老师来主讲基础天文学课程上,刘博洋凭借自己扎实的天文学基础拿到了最高分,但他的优势并没有保留太久。北大天文系不仅开设
天文学课程,还在物理、数学和
计算机的专业水平上对学生有着极高的要求。除了天文课以外,刘博洋在大部分数学和物理类课程上都学得很吃力。虽然在上大学之前就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是缺乏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基础的刘博洋,在面对力学、电磁学等课程时经常一头雾水,高等数学对他来说亦是一大难关,他意识到自己需要更清晰地找到自身优势,走出适合自己的路。于是,在同学们继续攻坚于学术时,刘博洋成为了“播撒星星”的人。
其后,刘博洋曾跟随家乡的
呼和浩特市天文爱好者协会到香港天文学会参观交流,对当地中小学、自然科学教育机构、大学天文社团和社会天文爱好者组织开展的天文科普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度考察。而在上大学前就听说过的
北京大学青天会,他也早就心向往之,于是他决心通过分享和实践自己在交流中的所获经验,帮助北大青天会成长为一个更好的天文社团。北大青天会尚未招新之时,刘博洋就“不请自来”,主动找到青天会的成员,向大家描绘了他对学会发展的种种愿景。后来,他成为了青天会的副会长,在大一和大二的暑假时带队远征观测日全食,并两次获评“优秀社会实践团队”;在大三时,他又接连主办了
北京市的高校天文社团研讨会与首届全国天文社团发展论坛,与来自全国的天文爱好者一同漫游
天文学的美妙世界。
从
北京大学毕业后,刘博洋到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在2012年,刘博洋“实名上网”,成为
知乎答主,走上了用图文进行科普的道路。2013年,在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和院士一起做科普”征文比赛中,刘博洋在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忠和的指导下,完成了与古生物相关的科普作品《失之卵巢,收之碧空》,并获得第一名。随后,他成为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后来又去往
澳大利亚的
西澳大利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在刘博洋博士毕业回国后,其选择成为一名天文科普创作者与天文摄影师。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发射入轨,标志着
中国空间站的建设正式开启。刘博洋意识到,2022年将是中国空间站建设最为密集的一年,每个月,甚至每一天的形态都可能不一样,因此萌生了拍下中国空间站建设成长的全过程的想法。2022年3月,刘博洋开始拍摄进程,因市场上没有成熟的软件,打听到国内一家厂商正在开发
空间站跟拍软件,但要价上万元,刘博洋放弃了。3月18日,刘博洋决定自己写代码,自己开发软件。3天后,刘博洋完成了第一版程序:让望远镜按照预先计算的轨迹粗略跟踪,同时再用游戏手柄对望远镜指向进行手动微调。他在空间站过境时做了第一次尝试,但因为望远镜指向错误,什么也没拍到。两天后,第二次户外试验,寻星镜未能捕获目标。之后又进行了三次户外拍摄,均以失败告终。但在试错中,算法得到修正和完善。第17天,4月2日,刘博洋自编的程序拍摄到了400公里外
国际空间站细节。
2022年4月,凭借自主开发的光学跟踪技术,刘博洋成功拍出了截至2022年最高清的
中国空间站特写影像,成为国内采用该技术拍摄到高清中国空间站的第一人。他的作品一经发表,就被
新华出版社、人民日报、
央视新闻等数十家主流媒体相继报道。其后,刘博洋并未停止脚步,辗转
北京市、
河北省、
海南省、
甘肃省、
陕西省、
江西省、
江苏省等中国各地,并曾为了寻找具备更好拍摄条件的地点,去过
荒漠、上过高原,拍摄过程中经常风餐露宿。从“一”字型、“土”字型、“L”型,再到“T”型、“十”字型,刘博洋总是载着100多公斤重的天文观测仪器,在凌晨时分的野外进行分秒必争的观测与调试,只为抓住
中国空间站过境的那几分钟。其后刘博洋加入了由
北京大学牵头的“6-8米口径成长型通用光学望远镜”项目筹备团队,这一望远镜项目,包含着北大继续攀登科技高峰的决心。尽快建成这样一台6-8米口径的望远镜,能够让
小行星3789天文界尽早有自己的大口径望远镜可用,而这个望远镜也会成为中国进一步发展更大口径的望远镜的技术发展跳板。2022年9月6日晚7:30,上海天文馆在
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生活频道进行了一场
中秋节直播,刘博洋在直播中向观众解说了“月球的浪漫”。2022年12月1日,刘博洋获评2022博鳌青年领袖青年探寻者奖项。
2023年1月25日,刘博洋带上全套
天文摄影设备,到户外进行拍摄过境
北京市的
中国空间站,这是他第65次跟拍中国空间站,并于当周,刘博洋接受了《
面对面》栏目的专访,分享了自己拍摄中国空间站的历程。同年7月7日,其参加的首档中国前沿科学思想秀《未来中国》第二季节目播出。2023年12月5日,全国广电新媒体联盟发布了刘博洋用天文望远镜记录中国空间站的成长过程。
主要作品
科普作品
出版译著
《宇宙》《太空》《火星》《太空全书》等。
综艺节目
所获荣誉
人物评价
“‘天宫’被成功地捕获在画面中,天和核心舱的节点舱、柔性太阳翼、机械臂等全都清晰可见。50多次拍摄,记录了中国人的‘太空之家’不断完备的过程,也反映了一名‘追星’青年心怀热爱、勇于探索的精神。(人民日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