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剧是由NHK(
)制作和播放的长篇历史电视连续剧,衍生于
法国“大河小说”一词,在日本拥有十分庞大的观众群体。
大河剧自1963年开播以来(至2023年)走过了60年的历程,共产出62部作品。大河剧于每周末晚间播出,剧集真实还原了
日本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每部作品基本持续播出一年时间。大河剧对于演员的形象、演技等要求十分苛刻,但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也开始更多启用偶像演员。
作为衍进了半个多世纪的电视剧系列,大河剧的发展创新经历了风雨变化的历练。其制作模式与文本形式,也被其它国家和地区借鉴。
名称来源
日本大河剧经常被误会和“大和民族”有关,但
中大河剧的拼写为“大河
Drama”,而大和民族的拼写则为“やまとみんぞく”,二者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大河剧”衍生于法国的“大河小说”,“大河小说”一般是通过描写个人或家族的经历来反映其所处时代的变迁,
著的《
》被认为是其开山之作。而日本大河剧也不是改编于大河小说,只是将大河小说的概念进行延伸。
历史沿革
类型产生
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电视产业刚刚起步,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媒体迅速成为了日本观众的新宠。然而由于电视产业发展尚未成熟,技术也未达到电影的水平时,电视节目一直被视为“浅薄”“庸俗”的代名词。为了改变人们认为电视节目粗陋缺少文化性的偏见,1961年就任于日本艺术文化局局长的长泽泰治先生向NHK提出要求,希望能创作几部长篇的电视剧。正是在这样的诉求下大河剧的最初构想诞生了。《花之生涯》播出后首集就得到25.6%的高收视率,为大河剧日后成为系列剧奠定了基础。
发展探索
20世纪70年代,NHK大河剧在内部出现财政危机、外部已有竞争对手的大背景下,大河剧要迎合观众的喜好,就在原有的定位风格上展开了一系列新的探索。一方面找知名作家原创剧本,保证了题材的丰富与剧本的质量,希望能倚靠作家的知名度获得定的观众源;另一方面,早期大河剧在剧本视角和风格方面显示出极强的男性审美取向,一直缺乏女性市场。为了赢得女性观众,这一时期的大河刷加入了更多的感情戏份;还有就是,为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群体,在保持大河剧启用实力派主演传统的同时,整体演员阵容年轻化,并在主要角色中适度加入当时走红的偶像演员。
从上表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大河剧收视挽回了上一阶段的下滑态势,保持了平稳,这说明针对观众的策略调整开始发挥作用
鼎盛繁荣
经历了观众意志完胜的“收视率风波”之后NHK在70年代末期有意识地加强与观众的互动。考虑到庞大的女性观众群体,大河剧在80年代加入了更多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剧集,适度加人家庭情感与娱乐化的戏说成分,在进行充分的民意调研后,无论是题材还是演员阵容的选择上,大河剧都更具目的性与针对性。在外部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内部创新积极的发展措施前提下,大河剧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步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在1984-1986年间
NHK综合频道对大河剧进行大胆创新,推出了三部近代戏,分别是《
山河燃烧》、《
春之波涛》和《命》,这个时期的大河剧也被称为“水曜
时代剧”。这三部大河剧虽然带来评论界一片哗然,但是却带动了大河剧的变革。到1987-1989年,终于迎来了大河剧的黄金时期、《
独眼龙政宗》、《
武田信玄》和《
春日局》接连掀起收视狂潮、其中的《独眼龙政宗》依然独霸着大河剧历史收视冠军的王座。
持续低迷
外部面临经济不景气及与商业电视台的激烈竞争,内部NHK节目风格单一且自身问题频出。面对内忧外患,这一阶段的大河剧一直试图通过自身的改革创新,来扭转亏损并扭转持续下落的收视态势。
为了争取女性观众和年轻观众群体,大河剧进行“戏说化”“家庭化”的发展策略,使得大河剧大幅增加虚构部分以及与史实相违背之处,这让习惯将大河剧等同于
正史的观众在感情上无法欣然接受。以节省开支为目的的对外包制作与“短期化”尝试,因为触及到核心观众的收视习惯而告失败。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为了争取人气而选用当红偶像派演员担任主演的方式虽然暂时提高了收视率,但也成为“大河剧废止论”一派的最大口实。
正是由于改革计划在前期就未能准确定位目标观众,而使这一时期的大河剧的发展策略与核心观众严重“背离”。到了21世纪初大河剧在历经了四十余年之后已走到了被废止停播的边缘。
重获新生
“以民众利益为先”的观念已渗透到了
日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日本的电视产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以观众的意愿与利益为重的前提下,NHK逐渐从与商业电视台竞争失败的阴影中走出。
大幅回暖的外部环境给大河剧的重整旗鼓提供了机会,NHK本身针对观众推出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在总结了发展策略上存在的根本性问题之后,经历了“废止”危机的大河剧,重新正确定位自身的风格与发展方向,并确定了以核心观众(年龄层偏大的忠实观众)为主体渐进式发展的观众策略。为了稳定其忠实观众,大河剧针对这一观众人群做出了一系列调整措施,从选题叙事风格以及演员阵容选择方面都力求回归到正统大河剧的风格上来。
2008年《
笃姬》以平均收视率24.5%,创造了自21世纪以来大河剧的最高收视率。《笃姬》在吸取了前作的经验教训之后,总结出了在保持大河剧给予观众正统严谨并具有历史文化感的前提下,加大女性题材情节比重并注重与现实的结合来塑造女性形象,采用演技与人气并重的演员选择标准的全新制作模式。
主要特点
内容严谨
NHK作为
唯一的国营电视台,始终要保持严肃公正的立场,大河剧也秉承了这一作风。大河剧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一个历史时代或者一个历史人物、内容上多比较严谨,故事内容多选择日本战国时代,或者幕府的故事,也有一些是改编自篇幅浩繁的长篇历史小说。
一年一作
大河剧通常是一年一作,播出的时间多是在晚间七点的黄金时间,每年会拍摄五十集左右,播出近一年。除了1993-1994年间的《
琉球之风》播出6个月、《
炎立》与《
花之乱》均仅播出9个月。
演员的选择
大河剧对演员的挑选十分严格,
日本许多演员都将出演这部史诗巨作视为最高的荣耀。导演对演员的挑选除了外在形象、演技之外,还会将演员的自身素质甚至结合演员之前出演作品的收视率作为综合考量因素。出演大河剧的演员都是公认的实力派,2016年大河剧的主演
堺雅人曾因在《
LEGAL HIGH》和《
半泽直树》中有过精彩表现而入围摄制组的演员挑选范围。大河剧导演谈到为何最终选择雅人做主演时曾说,“堺雅人的演技是合格的,也可以说是优秀;但是他最优秀的部分并不在于演技,而是演技和底蕴的结合”。[4]此外,堺雅人在
日本出演的电视剧均具有极高的收视率也是他入选大河剧主演的又一原因。尤其是2013年上映的《半泽直树》,全剧平均收视率为28.7%,刷新了
日本民放台日剧“零收视下降”的纪录。日本大河剧中的演员,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都令人叹为观止。例如在日本极有影响力的演员
唐泽寿明、坂町隆史、
竹野内丰等均在大河剧客串过配角。因为导演对演员的严格选取,使得每一部大河剧都有着上乘的质量。即便有些大河剧剧本比较平庸也可以从演员的演技上获得一定程度的弥补。
角色的塑造
日本大河剧中的角色背景主要集中在
平安时代、
幕末时代、战国时代。这是因为日本观众很喜欢乱世中的人物故事,而且这一时期的人物更容易描写。但
日本的历史并不长,乱世中的历史名人大多就那么几个——
平安时代的
源义经,幕末的
坂本龙马、
新选组。到日本战国时期,历史名人稍微多了一些。但是大河剧毕竟已经走过了54个年头,人物角色的重复几乎不可避免。对此,大河剧的编剧通过塑造同一人物在不同剧中的不同形象来缓解这种尴尬。其中以“
德川家康”这一历史人物最为典型。德川家康在日本史中可谓是毁誉参半的人物。一方面他终结了
战国乱世,开创了数百年和平的
江户幕府;另一方面他从丰臣家手中篡夺天下,并在攻下
大阪后将丰臣满门斩草除根,甚至连小孩都不放过。大河剧的制作方则根据德川家康的双面形象选取不同类型的演员进行演绎,进而将同一角色的多面性充分塑造出来。在《
葵德川三代》中饰演德川家康的是
津川雅彦。津川雅彦是一个正派角色的演员,适合演严肃的角色。其在剧中饰演的
德川家康也是其正面形象的部分,即开启江户幕府,在退隐后仍辅佐秀中,为之后的将军政治打下基础。在《
真田丸》中饰演德川家康的是
内野圣阳。内野圣阳曾担任2007年的大河剧《
风林火山》的主角,其行事卑鄙的精彩演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在《真田丸》中制作方选择内野圣阳来饰演德川家康,成功地将德川家康篡夺丰臣天下的老狐狸形象塑造出来。
同时,在《
天地人》与《真田丸》中对
真田昌幸和
上杉景胜的角色塑造也具多面性。真田昌幸在日本史中被评价为“表里
安东·比兴之人”,通过背叛笼络的方式在
上杉显房、北条等大大名(实力极其强大的诸侯)之间周旋。在《天地人》中真田昌幸被刻画为小人的形象,其言行有时连自己的儿子
真田幸村都觉得发指。然而抛开政治因素,真田昌幸也有着重情重义,谋略过人的一面。在《
真田丸》中真田昌幸着重突出其注重情义的一面,为了自己家族的存续而不惜背负反复无常的恶名。[5]此外,角色多面性的塑造能成为大河剧的独特之处也得益于
日本观众对历史人物认识的“脸谱化”并不严重。
织田信长在日本民众心中是公认的残暴,但是也有许多日本人认为如果织田信长夺取天下,日本的发展将会有极大的改善。
武田信玄虽然因善战而被日本民众视为民族英雄,但他放逐亲生父亲的行为也被人诟病。日本民众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并不单一化概念化,因此大河剧的编剧们在人物角色塑造的时候,对同一个人物有不同塑造也不会引起太大争议。日本大河剧通过角色多面性的塑造成功化解了人物重复的问题,这虽然是出于日本史较短历史人物较少而迫不得已做出的“下策”,但也使得观众对同一历史人物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角色多面性的塑造也因此成为
日本大河剧的独特之处。
挑战与创新
收视率下滑
自1963年日本
NHK综合频道播出第一部大河剧《花之生涯》之后,“大河系列”以一年一部的速度进行播出。1987年的《
独眼龙政宗》以平均39.8%,单集最高47.8%的收视率创下日本大河剧收视率巅峰。1993-1994年期间NHK电视台破例两年出了三部大河剧,然而那时的大河剧已不再是黄金时期了。纵然有着可以借助红白歌会(类似于
春节联欢晚会)做宣传的优势,大河剧仍面临着许多挑战。近年来大河剧开始走下坡路,2010-2015年期间大河剧连续五年平均收视率低于20%。面对收视率不断下滑的趋势,大河剧的创作者们开始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变革。其体现在演员选取侧重点的转变,题材选取局限性的突破。
演员选取侧重点的转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河剧中演员的选用不可避免地发生着重复。渥美国泰、
北大路欣也、
内野圣阳、
长泽雅美等堪称为大河剧“高频演员”。其中渥美国泰在21年间共出演过10余部大河剧,北大路欣也在20年间出演过4部大河剧,内野圣阳在15年间则出演过3部。同时,一旦某个演员的演技引起NHK的注意并在之后拍摄大河剧的过程中获得NHK的认可,就会被频繁邀请去出演大河剧。内野圣阳因出演《德川庆喜》而引起了NHK的注意,一年后便被邀请拍摄大河剧《
蝉时雨》,随后因为其优异的表现接连出演大河剧《
风林火山》及《
真田丸》。无独有偶,
长泽雅美在2003年凭借《
黄泉归来》开始出名并受到NHK关注,随后连续出演了大河剧《
天地人》和《真田丸》。然而近年来演员的重复出演直接为大河剧带来了收视率下滑的不良影响,观众很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对此,制作方不得不大量选取年轻的新一代演员出任主演,在演员的选取中也越来越将演员自身的“人气”纳入考虑的因素。例如《天地人》中的主演
妻夫木聪、
小栗旬均是80后,并且属于在
日本国内具有极高人气的演员。2017年上映的《
女城主直虎》由
柴崎幸、
高桥一生、
三浦春马等年轻演员出演。其中柴崎幸和高桥一生是80后,而三浦春马则为90后,剧中整体主演年龄可谓是相当年轻。年轻演员的“人气”也为大河剧带来了收视率的回升,在选用“小鲜肉”做主演的同时,制作方也会选取一些有经验的“老戏骨”来出演配角,进而达到互补作用,使得大河剧在短期内重获新生。
题材创作局限性的突破
家私营电视台竞争,其始终保持着严肃公正的立场使得大河剧也秉承了这一作风;而日本私营电视台相对宽松自由,靠出位的娱乐综艺节目吸引了大量的年轻观众。如今与大河剧竞争最激烈的即日剧。其中日剧的主流是季播剧,每周放集共十二集左右,其剧集题材新颖,故事节奏较快,每集结束后都会给观众设置悬念以保持收视粘度。反观大河剧,其制作题材主要为历史故事且必须体现着对历史的真实还原及严谨考证,堪称“历史
教科书”的选题模式也就导致了大河剧娱乐性的大打折扣。此外,大河剧力求对历史事件的真实还原也使得编剧难以设置悬念,很多观众只看了开头便可知晓结尾。对于
日本观众来说,快节奏,多悬念的日剧吸引力无疑要优于大河剧。
对此,大河剧积极应对挑战,在选题中首次将优秀的小说作品进行改编来拓宽其取材范围。例如大河剧《
风林火山》取材于被奉为日本经典历史小说的同名文学作品《风林火山》;大河剧《天地人》则取材于获得第十三届
中山义秀文学奖的同名文学作品《天地人》。其中《
风林火山》开创了大河剧从“大河小说”中取材的先例,剧中主角
山本勘助在日本历史中记载较少,只能在日本兵书《
甲阳军鉴》中寻得一些生平事迹。然而,人物的生平不详反而为编剧提供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风林火山》上映后首集便取得21%的较高收视率,挽回了大河剧往期首集收视率低于20%的颓势。此外,大河剧的剧集创作中开始选取特殊人物作为剧情的主人公,例如公主剑客等。他们同处于动乱时代,但并非动乱年代下的中心人物。譬如《利家与松》中以
织田信长手下家臣
前田利家和其妻松之间作为主人公;《武藏》中以
日本战国时期的剑圣宫本武藏为主人公;《
江:公主们的战国》中以织田信长的三个侄女为主人公;《
女城主直虎》中以
井伊直政的养母
井伊直虎为主人公。大河剧大量采用动荡时期下的“次中心”人物作为主人公,在充分引发观众的新鲜感的同时调动了观众的猎奇心理,为大河剧的发展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2019年大河剧定为日本从参加到举办现代
奥运会的历程,编剧由
宫藤官九郎担任。
大河剧为了博取收视率,大河剧也开始增加一些虚构的部分,引来不少非议,甚至有人提议要“废止大河剧”。
价值与影响
促进日本旅游业发展
以大河剧的制作模式为例,为了能更好地借助剧集内容介绍本国的历史和
人文地理,制作团队会在每部剧的正剧部分播放结束后附以单独制作的特辑内容,主要介绍剧中涉及的历史背景、登场人物、取景地和制作花絮等。这样使观众在进一步了解剧集故事背景的同时,增加了对拍摄地风光、历史和人文知识的兴趣。另外,大河剧放映周期一般比较长,通常以一年为周期,加上重播,可以让观众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闭环内加深对剧情相关的人物、历史、拍摄地风光的了解。同时,大河剧的关注度和收视率很高,在2010年以前,其综合收视率常年保持在25%以上,即使是在近十年整体收视率出现下滑的情况下,也仍然能保持10%—20%的平均收视率,其影响辐射的人口基数很大。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将关注度转化为游客观光动力,带来观光潮和消费红利。而各地的地方自治团体为了拉动本地观光,也会在相关剧集播出后成立大河剧推进协会,以此来配合新剧宣传,以期借助大河剧红利来吸引游客,并积极借助媒体的密集报道来提高大河剧热度并形成话题性。
据统计,每年受新剧影响而前往取景地(通常也是旅游资源丰富的观光胜地)及周边地区观光的游客会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规模。这些游客在当地住宿、餐饮消费和购买大河剧周边产品,形成较强的消费能力。受此影响,平均每部大河剧播放都产生至少数百亿
日元规模的直接观光效益。这对目前整体消费疲软的
日本来说很难得,特别是对
群马县、
山梨县、
鹿儿岛县等
东京、大阪都市圈之外的经济相对欠发达、地理位置较为偏远的所在县而言,这种经济效益带来的价值更显珍贵。如上所述,大河剧刺激了地方观光产业的回暖,成了日本灵活运用传媒资源盘活“内容主题观光”的成功范例。
影响其它国家历史剧
受日本大河剧影响,
韩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也开始使用“大河剧”这一名称,制作大河剧。
kbs大河剧大多以朝鲜时代为题材,其次则是三国时代、后三国时代与近代。1979年11月KBS正式开设“大河剧”档期,首部作品为周一播出的《土地》(1979年版),自1981年《大命》开始冠上“大河剧”之名,并在周末播出,且刚开始时仿效
日本NHK,一年内播出完毕,但KBS大河剧1年内播出100集多。另外,19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当时的KBS大河剧多根据当时的小说发展虚构剧情,从1982年到1994年播出的15部大河剧系列中,有10部改编自当时的小说。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代的大河剧中,1996年的《龙之泪》、1998年的《王与妃》、2000年的《太祖王建》、2004年的《不灭的李舜臣》、2006年的《汉城1945》及《大祚荣》播出时,成为了热门话题。2009年,《千秋太后》因制作费用出现赤字而删减集数。此后,KBS大河剧以50集为制作基准。
kbs于2017年开始因财政状况恶化,加上大河剧制作费用高昂及难以置入广告,决定停止制作大河剧。2021年,大河剧恢复制作。
2017年9月,中国台湾公共电视宣布将改编《傀儡花》,将作品以大河剧形式制作为电视连续剧,该剧于2021年8月14日起播出。
剧集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