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
法国人道主义作家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年~1944年。出生在法国,是20世纪法国人道主义作家,也是一位戏剧家、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社会活动家。他的小说特点被人们归纳为“用音乐写小说”,也是传记文学的创始人。
罗曼·罗兰(1866-1944)出生于法国克拉美西城的一个中产家庭,他从小就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他后来的创作产生影响。1886年罗曼·罗兰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接受哲学和历史的教育。1895年,罗曼·罗兰完成他的学位论文《近代歌剧之起源》并获得博士学位,得到法兰西学士上院的褒奖。1897年罗曼·罗兰渴望“为新的社会创造一种新的艺术”。第二年他发表剧作《群狼》《哀尔帝》《理智的胜利》等“信仰悲剧”,但是反响平平。1903年,罗曼·罗兰撰写几部名人传记,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合称为《名人传》。与此同时,他还发表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获1913年法兰西学院文学奖,自此罗曼·罗兰身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曼·罗兰定居在瑞士。他利用瑞士中立国的环境,写许多反战文章。1915年,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曼·罗兰与阿纳托尔·法朗士、巴比塞,H.等知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罗曼·罗兰发表许多重要作品。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1933年,他发表《阿格里让特城的恩培多克勒》《哥拉·布勒尼翁》《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露丝》《欣悦的灵魂》等。此外,他还著有七卷本的重要乐理和音乐史著作等多种文体的作品。1921年,罗曼·罗兰发表《战败者》和《甘地传》。1938年5月罗曼·罗兰从瑞士回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曼·罗兰遭到法西斯主义严密监视,完成回忆录《内心旅程》和长篇传记作品《贝多芬的创作时期》和《贝吉传》。1944年12月31日罗曼·罗兰安详去世,于第二年葬于故乡克拉姆西镇。
罗曼·罗兰的戏剧以史诗般的规模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他通过戏剧作品描绘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动荡与风暴,将历史时期中浑浊的纷争和激烈的斗争展现出来。他的小说带有音乐性,展现出交响乐般宏伟的气魄、结构和色彩。罗曼·罗兰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色彩,英雄主义和个人意识,他的一生都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人类的自由、民主和光明前途奋斗。他的作品成为20世纪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真实、自由和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作家斯蒂芬·茨威格评价罗曼·罗兰完美体现诗歌、音乐和科学三者之间、以及法国、德国、意大利文化之间的交融,是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的良心。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罗曼·罗兰于1866年出生在法国克拉姆西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名公证人,母亲是旧教徒。罗曼·罗兰还有一个妹妹,但在很小的时候夭折。在童年时期,罗曼·罗兰就展现出对音乐的热情和才华。他四岁时就喜欢模仿母亲唱歌,五岁学习钢琴,七岁开始学习作曲。尽管罗曼·罗兰的音乐天赋并未成为他日后的主要领域,但这段童年时期的音乐训练对他日后的写作有很大的影响。1880年,为给他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他们一家搬到巴黎定居。同年罗曼·罗兰考入路易中学,后于1886年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在这里他接受哲学和历史的教育。在此期间,他受到18世纪启蒙思想的影响和法国民主主义文化的优良传统,对法国资本主义的丑恶嘴脸产生厌恶。
1889年,罗曼·罗兰顺利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史学系专业,求学期间读大量文学作品,深受维克多·雨果莎士比亚的影响。同年他获得中学教师终身职位的资格并与他崇拜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展开通信。通过与列夫·托尔斯泰的通信,罗曼·罗兰与他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这段通信关系进一步丰富罗曼·罗兰的思想体系,并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灵感和启示。
1889年11月,罗曼·罗兰被派往罗马进行考察。在罗马期间,他结识72岁的德国理想主义思想家玛尔维达·冯·梅森柏女士,并与她长期保持通信,探讨各种问题。这段交流对罗曼·罗兰的思想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启发。在与梅森柏女士的交流中,罗曼·罗兰进一步深化自己的艺术观念,更加关注人性、人类命运和社会问题,逐渐在作品中表现出哲学性和思想性。1895年,罗曼·罗兰完成他的学位论文《近代歌剧之起源》并获得博士学位,得到法兰西学士上院的褒奖。
创作历程
1892年,罗曼·罗兰与巴黎名教授布雷耶之女克洛蒂尔特结婚。克洛蒂尔特是一位富家千金,也是社交界的名流。他们的爱情在当时引起轰动。1897年,罗曼·罗兰首次在《巴黎杂志》上发表他的处女作《圣路易》。罗曼·罗兰对资本主义堕落和帝国主义严峻现实表现出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他渴望“为新的社会创造一种新的艺术”,以此来批判社会弊病并激励人们采取行动。他与文化界的进步人士合作,尝试创建“人民戏剧”,并着手撰写一系列有关戏剧理论的文章。此外,他制定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十二部曲创作计划,希望通过这些作品来探讨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1898年,罗兰发表为德雷福斯申辩的剧作《群狼》,并将这部作品与《丹东》和《七月十四日》一起称为“革命戏剧”。他还创作《哀尔帝》《理智的胜利》等“信仰悲剧”。这些作品显露出罗曼·罗兰后来的创作倾向。然而,由于所描写的历史内容多处严重失实,且在艺术上也不够成熟,因此未能取得成功。
1903年,罗曼·罗兰在巴黎大学担任艺术史讲师。连续撰写几部名人传记,旨在让读者体会到英雄的力量。这些传记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1906)和《托尔斯泰传》(1911),合称为《名人传》。与此同时,他还发表长篇小说杰作《约翰·克利斯朵夫》。1904年,《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第一章在巴黎的《半月刊》上刊载。1905年,该小说的前三章获得费米纳奖,并更名为《幸福的生活》。同年,奥朗道夫书店开始出版该作品,与《半月刊》展开竞争。1901年,由于罗曼·罗兰无法满足妻子物质方面的欲望,两人最终离婚。离婚后,他改变创作方向,全力投入撰写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1913年《》获法兰西学院文学奖,自此罗曼·罗兰跻身法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一战爆发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罗曼·罗兰定居于瑞士日内瓦。他利用瑞士中立国的环境,写许多反战文章,受到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等人的指责。同年,《超然于纷争之上》一文在《日内瓦日报》上发表。1915年,罗曼·罗兰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因为法国政府的反对,直到1916年11月15日,瑞典文学院才正式通知他获奖。罗曼·罗兰将这笔奖金全部捐给法国红十字会和福利机构。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罗曼·罗兰与阿纳托尔·法朗士、巴比塞,H.等知名作家一起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动。他公开表示自己虽然不是布尔什维克,但他认为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雅各宾的代表。同年,他放弃国际红十字会奖和其他文学奖金。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罗曼·罗兰发表许多重要作品。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他发表《阿格里让特城的恩培多克勒》。1919年,他发表1913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他发表两部反战小说《格莱昂波》和《皮埃尔和露丝》。1922年至1933年期间,他又发表另一部代表作《母与子》(又名《欣悦的灵魂》)。此外,他还著有七卷本的重要乐理和音乐史著作《贝多芬的伟大创作时期》(1928-1943),以及诗歌、文学评论、日记、回忆录等多种文体的作品。
1921年,罗曼·罗兰在瑞士的维尔奈夫居住。在这一年,他发表《战败者》和《甘地传》。1934年,他与俄国妇女玛丽·库达切娃再婚。1935年6月,应马克西姆·高尔基的邀请,他访问苏联并与约瑟夫·斯大林会面。1931年,他发表《向过去告别》。1937年9月,罗曼·罗兰在故乡克拉木西小镇附近购买一座房子,并于1938年5月底从瑞士返回定居。
晚年经历
罗曼·罗兰生于动荡的时代,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国沦陷,罗曼·罗兰选择蛰居于巴黎郊区的维兹莱家中,并遭受法西斯主义严密监视。在这段时间里,他专心致志地从事著述工作,完成回忆录《内心旅程》(1942),长篇传记作品《贝多芬的创作时期》和《贝吉传》(1944)。直至巴黎解放之际,罗曼·罗兰才重获自由。1944年12月31日,身患疾病的罗曼·罗兰安详去世,于1945年1月2日葬于故乡克拉姆西镇。
主要作品
戏剧
传记
小说
回忆录
创作特点
大革命戏剧
罗曼·罗兰的戏剧创作以其史诗般的规模和深刻的主题而闻名。他致力于通过戏剧作品描绘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动荡与风暴,将历史时期中浑浊的纷争和激烈的斗争以戏剧性的形式展现出来。在他的作品中,罗曼·罗兰善于塑造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通过细腻的对话和情节安排,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纠葛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戏剧风格常常充满了激烈的冲突和情感的交锋,同时也注重对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的真实还原和再现。他以独特的视角审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试图通过戏剧作品深刻地探讨人性、权力和理想主义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在《大革命的戏剧总集》中,罗曼·罗兰通过对丹东派和罗伯斯庇尔派冲突的刻画,呈现了大革命中导致共和主义者命运悲剧的关键。他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了历史时期中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和矛盾,以及个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命运。罗曼·罗兰的戏剧风格充满了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关怀和审视,同时也展现了他对人性、正义和社会理想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音乐性
同时,他的小说带有“音乐性”,《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音乐小说”,其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在于展现出交响乐般宏伟的气魄、结构和色彩。罗曼·罗兰本人对音乐有着精湛的修养,他不仅精通欧洲音乐大师们的作品,而且还是一位优秀的钢琴家、音乐艺术史教授、音乐评论家和音乐家传记作者。这些使他能够在长篇小说中创造出类似交响乐般的华美效果。在结构上,《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各卷就像交响乐的几个乐章,分别包括序曲、发展、高潮和结尾,具有磅礴的气势,并且整体浑然一体。罗曼·罗兰巧妙地穿插对音乐作品和音乐家的评述,带领读者领略欧洲古典音乐的辉煌,仿佛让读者沉浸在音乐的海洋中,享受音乐曲调的愉悦。
现实主义塑造典型人物
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遵循现实主义塑造典型人物的方法。他借鉴德国伟大音乐家路德维希·范·贝多芬的生平,并综合其他欧洲音乐家的生平素材,创造克利斯朵夫这一具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家形象。在小说中出现众多人物,如嗜酒成性又贪财的丹妮拉·曼希沃、善良懦弱的鲁意莎、慈祥温和的米希尔、淳朴的高脱弗烈特、自命不凡、爱卖弄风情的弥娜、开朗快乐的高丽纳以及猛动不安、精神无所寄托的雅葛丽纳等。这些女性形象各具特色,描绘细致。
人物思想
人道主义
罗曼·罗兰的思想具有明显的人道主义色彩,深受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思想的影响。他从小资产阶级知识者的阶级意识出发,将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视为永恒不变的真理,并认为它们是振奋人心、复兴民族的关键。在他看来,这些理念不应当仅仅停留在口号上,而应当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
1935年,罗曼·罗兰写下游记《莫斯科日记》。在这篇游记中,罗曼·罗兰对社会主义苏联人民的精神风貌、理想信念、幸福集会、领袖特质以及对和平的热爱都给予高度赞扬。他深信社会主义理念,并对苏联所展现的社会主义实践感到钦佩。罗曼·罗兰一生追求民主、自由、光明的斗争传统及其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有着密切关联。他秉持着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始终保持着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和批判精神。
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的作品中对英雄主义的阐发可能是多方面的,既有对历史英雄的赞颂,也有对普通人的肯定和启发。他可能通过文学作品向读者展示不同形式的英雄主义,使人们思考和感悟。无论是对抗压迫、捍卫正义,还是对艺术追求、人格高尚的追求,都可能成为他作品中英雄主义的重要主题。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罗曼·罗兰展现人类意志和精神的伟大力量,以及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
个体意识
罗曼·罗兰非常重视个人、自由和个体意识,他认为个体意识是神在每个人心中的显现。个体意识的崇高目标是对"爱"和"真理"的永无止境的追求。这就是罗曼·罗兰将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密切结合的原因。正如他对人道主义的态度不能与资产阶级统治势力、即上层资产阶级虚伪险恶的人道主义相提并论一样,他的个人主义也不能与市侩式的唯利是图的个人主义相提并论。他的个人主义不追求个体享乐,无论是物质享受还是精神享受。他反对文学艺术中的纯美主义,认为那是一种供给精神享受的奢侈品。罗曼·罗兰的个人主义强调依靠个人的力量来推动广泛的人类爱的实现,他的个人主义是他乌托邦式的世界大同思想的一部分。
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作者通过书中对反动社会的大无畏反抗精神,赢得全球青年的赞扬。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约翰·克里斯朵夫》在青年群体中起到一定的进步作用,激发他们对反动统治下社会的强硬反抗精神。约翰·克里斯朵夫虽然出身中下层小资产阶级家庭的,但是他直率、坦白、天真、坚强,在遭遇富人孩子的欺负时敢于反抗,正是对个体意识的强烈表达。
荣誉
反战成就
罗曼·罗兰是作为反战主义战士,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挥其积极的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国际“战俘通讯处”从事反战活动。两次大战期间,他发起组织“国际反法西斯主义委员会”并担任名誉主席。1932年8月,罗曼·罗兰在世界反战大会上当选大会主席。1933年 ,他被德国政府授予“歌德勋章”,公然和法西斯对抗,并参与营救纳粹分子陷害的保加利亚共产党。他一生致力于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被人们称赞为“欧洲良心”。
文学成就
他在小说创作中具有开拓精神,将史诗、悲剧、抒情诗和哲学元素融入作品中。他通过主人公的内心体验来构建故事情节,并着重描绘人物的心理状态,以此深刻展现当时的社会风貌和生活环境。他致力于刻画人物内在的性格特点,强调主人公的坚定品格和道德追求,同时关注正面的社会价值观,并将这些特质融入作品之中。罗曼·罗兰的美学理想在于展现对社会变革的期许,描绘真实的人性,努力刻画出具有多重性格特征的积极形象。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文坛一举成名,是文学经典中的经典。1916年,罗曼·罗兰《哥拉·布勒尼翁》获诺贝尔文学奖
荣誉奖项
人物影响
对世界影响
罗曼·罗兰的一生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为人类的自由、民主和光明前途奋斗,为发扬人类进步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他从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经历艰苦的探索,逐渐转向无产阶级,倾向社会主义。在《十五年斗争》的序文中,他表达自己追随马克思的决心和态度,要以雄壮的姿态将真实的人从抽象的生命中解放出来。
罗曼·罗兰的作品交织着激情的诗意、哲理的探求和对现实的反映,成为20世纪上半叶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他的思想和创作深深地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他的笔触描绘出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引发读者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的深思。他的作品激励人们不断追求真实、自由和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对中国影响
政治影响
罗曼·罗兰在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表现出极大的关心。他同情那些被帝国主义者压迫的中国人民,并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31年"九一八事变"事变发生后不久,他向全世界的进步人士发出呼吁,要求快速援助那些遭受攻击的中国人民,抓住凶手。在1932年8月27日的全世界反战大会上,罗曼·罗兰为中国人民争取正义和解放,并呼吁全球进步人士支持中国的抗争。
文学影响
罗曼·罗兰的作品很早就被引进中国,新中国成立至今,斯蒂芬·茨威格的《罗曼·罗兰》先后有10个中文译本出版,在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属于翻译出版最多的一部。中国文艺界非常注重对他的研究,写了很多关于他的研究著作。如马宗融写的《罗曼·罗兰传略》、张若谷写的《音乐方面的罗曼·罗兰》、赵少侯写的《罗曼·罗兰评传》等。在罗曼·罗兰去世时,重庆市出版的《新华日报》和《群众周刊》都写了长篇纪念文字。战时的重庆也在3月份给他举行了追悼会。《抗战文艺》在6月编辑了《怀念罗曼·罗兰特辑》,郭沫若为其写了悼念文章。
人物评价
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中,描述两人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我在他的房间里感受到一种人性和道义上的优越感;一种内心自由但不带骄傲情绪的自由,这种自由对于一个坚定的人来说是理所当然的。我能一眼看出,他在关键时刻将代表欧洲良知。”茨威格还评价罗曼·罗兰:“他完美地体现诗歌、音乐和科学三者之间、以及法国、德国、意大利文化之间的交融。他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也是世界的良心。”
罗曼·罗兰在荣获1915年的瑞典文学院评价他的作品具有"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的高度理想主义,以及对不同类型人物的同情心和真实性描写"。
文学家、教育家称赞罗兰为:“和平主义教皇。”
诗人在《》中评价罗曼·罗兰是混沌与黑暗的世界里指点迷途和启示光明的智者。
作家郭沫若评价罗曼·罗兰对人类的贡献非常宏大,像天空中的星群一样照耀人类。
人物轶事
走出迷茫
罗曼·罗兰在22岁时,经历一段内心的彷徨和动摇。为寻求答案和安慰,他写一封长信给俄罗斯作家,向他倾诉自己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在信中他表达自己对人生意义和艺术使命的思考,并希望得到的指导和启发。令罗曼·罗兰感到惊喜和鼓舞的是,他收到长达几十页之多的回信。在信中托尔斯泰对他提出的问题给予诚恳且深刻的回答,鼓励他为人类崇高的理想而奋斗。
拜访弗洛伊德
1924年,罗曼·罗兰在的陪同下拜访奥地利心理学家。那时他们三人都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因此思想都有巨大转变。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战争爆发初期对德国政府的战争政策缺乏深刻的认识。但随着战争的持续,他开始厌恶当时的时代,因为战争给人民和科学文化事业带来巨大破坏。罗曼·罗兰和茨威格表达对弗洛伊德的赞赏,并与弗洛伊德一同探讨文学创作和人生观等问题。
和音乐家交往
罗曼·罗兰与许多音乐家有着广泛的交往。1899年,他在柏林结识了理查德·施特劳斯,并从那时起二人保持长期的通信。罗曼·罗兰认为理查德·施特劳斯是当时德国唯一的音乐天才,对他的音乐才能非常赞赏,他特别欣赏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创作的《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认为它在艺术价值上超过理查德·施特劳斯的《艺步乐美》。
后世纪念
人物传记
墓碑
罗曼·罗兰和他的夫人被葬在柏赫威村的公用墓园。他们的墓地位于墓园的一个靠墙的角落,非常简朴,没有任何装饰。墓碑是一块平躺着的大理石,上面刻有罗兰夫妇的姓名。
罗曼·罗兰学会
罗曼·罗兰学会是一个既是学术团体又是热爱罗曼·罗兰的群众团体。它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每年会举办一到两次年会,并每两个月出版一期名为《柏赫威》的会刊。学会的一切活动都由会员义务承担,包括会刊的编辑、排版和撰稿工作,他们并不收取报酬。
衍生作品
文集
剧集
电影
参考资料
罗曼·罗兰.豆瓣.2023-10-18
罗曼·罗兰 Romain Rolland.豆瓣电影.2023-12-30
茨威格与罗曼·罗兰.中国作家网.2023-10-19
贝多芬传.豆瓣读书.2023-10-19
米开朗基罗传.豆瓣读书.2023-10-19
托尔斯泰传.豆瓣读书.2023-10-19
约翰·克里斯多夫.豆瓣读书.2023-10-19
哥拉·布勒尼翁.豆瓣读书.2023-10-19
母与子.豆瓣读书.2023-10-19
罗曼·罗兰传.豆瓣读书.2023-11-01
约翰·克里斯朵夫.豆瓣电影.2023-10-19
香闺春情.豆瓣电影.2023-10-1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创作历程
一战爆发
晚年经历
主要作品
戏剧
传记
小说
回忆录
创作特点
大革命戏剧
音乐性
现实主义塑造典型人物
人物思想
人道主义
英雄主义
个体意识
荣誉
反战成就
文学成就
荣誉奖项
人物影响
对世界影响
对中国影响
政治影响
文学影响
人物评价
人物轶事
走出迷茫
拜访弗洛伊德
和音乐家交往
后世纪念
人物传记
墓碑
罗曼·罗兰学会
衍生作品
文集
剧集
电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