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昶
元末政治人物
张昶(?—1367年7月),北平宛平(今北京市西南)人,元末政治人物,西吴中书省参知政事。
张昶起初在元朝担任户部尚书,元至正二十二年(韩宋龙凤八年,公元1362年),张昶奉元顺帝之命南下招降,被还未称帝的朱元璋留用,为其制定典章制度并参与裁决军政大事,深受朱元璋信任,其官位累迁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张昶因曾是元朝大臣,虽然归顺了朱元璋,但仍心念元朝。张昶上书为朱元璋歌功颂德,劝其及时行乐,被朱元璋的谋臣刘基当廷呵叱为想效仿秦朝时的权臣赵高。张昶还劝朱元璋重刑法,对民众实行严厉的统治,以削弱朱元璋的力量,帮助元朝复兴,但这些建议没有被朱元璋采用。张昶暗中托人向元朝捎带书信,被同在中书省为官且嫉妒张昶才华的杨宪告发。事情败露后,张昶在自己的书信背面写下“身在江南,心思塞北”的句子,朱元璋认为张昶决议反叛。元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公元1367年)六月,张昶因谋叛罪被朱元璋诛杀。
明代学者郎瑛评价,张昶归顺朱元璋的行为,是有蜀汉姜维之志,但在生死关头,张昶的行为显示出他还是忠于元朝的。当代学者尹蕾认为,张昶被诛杀,是朱元璋稳定政局,巩固地位,加强统治的政治目的需要。
人物生平
南下出使
张昶是北平宛平(今北京市西南)人,最初为元朝末年户部尚书。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十二月,张昶与户部郎中马合谋奉命南下,出使农民起义领袖方国真、吴王张士诚等部,进行招降活动。经过集庆(今江苏南京)的时候,被红巾起义军首领朱元璋部下的士兵抓获。元朝欲将朱元璋任命为荣禄大夫、江西行省平章政事,赐以龙衣御酒。张昶和马合谋二人刚到朱元璋处,元朝将领察罕帖木儿就被刺杀,因此朱元璋没有接受元朝的封赏,并杀掉了马合谋。因朱元璋很赏识张昶的才华,将张昶挽留了下来,为朱元璋效力。
归顺朱元璋
当时明太祖朱元璋还未称帝,于元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被红巾军建立的韩宋政权加封为吴国公。张昶刚开始在朱元璋手下担任左司都事,后任中书省参知政事。当时,朱元璋的政权刚刚建立,很多制度都没有完善。张昶因为熟悉历代典章制度,深受朱元璋信任,被委以重任。张昶尽心为朱元璋谋划,国家建章立制、赏罚等级,很多方面朱元璋都听从了张昶的意见。朱元璋很倚重张昶,每天要接见张昶三次,军政要事多一半由张昶裁决。很多早先就跟随朱元璋起事的故旧也比不上张昶受重用的势头。
官场斗争
张昶与同在中书省为官的杨宪、陈宁、叶高标胡惟庸等人都交好。时任中书参议的陈宁曾因“不孝、不德”之罪被判死刑,在张昶的劝谏下才逃过一劫。有一次大朝会的时候,朱元璋与朝臣讨论周礼中的五辂。朱元璋认为,祀天时如果没有玉辂,也可以用木辂;但张昶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木辂不可以祀天。朱元璋驳斥张昶说,祭祀在于诚心和恭敬,而不在于拘泥于礼仪规定。
当时,元顺帝以为张昶与马合谋一同被朱元璋所杀,下诏追赠张昶官谥,并且提拔了张昶的儿子。张昶得知后,为自己投降朱元璋的行为愈加感到羞愧,经常怏怏不乐。彼时,元朝将领王保保兵力仍然强盛,朱元璋还未攻下元朝首都,张昶曾对亲近的人流露出如果自己回归元朝,依然能够安享富贵的想法。
张昶怀念元朝,曾向朱元璋上书称颂功德,劝朱元璋及时行乐,被时为朱元璋谋臣的刘基当廷呵叱,斥责张昶意欲效仿赵高。张昶很生气,指派齐翼岩等人监视调查刘基的阴私之事。张昶还曾建议朱元璋在治理国家上,使用重典重刑,破兼并之家,对民众采用严厉的治理手段,想要是朱元璋失掉民心,以此来帮助元朝复兴,但这些建议没有被朱元璋采纳。
谋叛被诛
张昶与杨宪同在中书省为官,杨宪嫉妒张昶的才学比自己高,就想陷害张昶。当时东南尚未被朱元璋平定,元朝的号令在西北仍然通行。张昶在闲暇时曾向杨宪提起,他曾经是元朝臣子,虽然勉强留在这里,但不能忘掉元朝故主,并且挂念身在北方不知存亡的妻子和孩子。杨宪假装很同情张昶,张昶于是便越发将内心的真心话吐露给杨宪。
后来,朱元璋的养子李文忠杭州市押解元朝的平章长寿、丑的来到南京市,朱元璋欲将长寿、丑的遣返回元朝,张昶于是让长寿、丑的为其捎带书信,查问妻子的情况。之后,元朝大将王保保的军队侵袭南京市(今江苏南京),杨宪在张昶生病的时候,在探望张昶的时候想办法得到了张昶亲手给元朝书写的书信。杨宪将张昶的言语断章取义,向朱元璋告发张昶谋叛,并且拿出张昶亲手书写的书信攻讦张昶。
朱元璋爱惜张昶的才能,还想留下张昶,但张昶接受审讯的时候,在自己所写的书信背面写下了“身在江南,心思塞北”几个字。朱元璋大怒,认为张昶决意反叛,下令把张昶处死,碎其尸骨,投入水中。吴元年六月二十八日(公元1367年7月25日),张昶以谋叛罪被朱元璋诛杀。张昶死后,齐翼岩向朱元璋上奏刘基擅权专断之事,但是这些事刘基已经向朱元璋汇报过了,有些还是朱元璋安排刘基去办的。朱元璋发怒,责问后得知齐翼岩是受张昶指使,便下令将齐翼岩也处死并分尸。
人物评价
《明实录·太祖实录》评价:张昶才思敏捷,能言善辩;虽然看起来诚恳可靠,但内心还有阴私计谋;他熟知前代的规章制度,处理事务很迅速、有决断。
明代政治家刘基评价:张昶想效仿秦朝的权臣赵高以把持朝政。
明代学者郎瑛在《七修类稿》卷八中评价,张昶归顺朱元璋的行为,是有蜀汉姜维之志,但在生死关头,张昶的行为显示出他还是忠于元朝的。
清代査继佐撰写的《罪惟录》中评价:张昶有才华,虽然是降臣,但内外分明,志节上仍然算是坚定。
人物争议
与刘基之争
当代学者朱忠文认为,史籍在记载刘基斥责张昶想当赵高这件事情时,张昶都是作为反面的形象出现来陪衬刘基的正名形象。张昶虽然有欠风骨,但以张昶位卑权轻的地位几乎不可能像赵高那样控制朝政。作为降臣,张昶的这种做法有可能是为了迎合朱元璋以自保。这是刘基有意致张昶于小人之地,并敲山震虎。而张昶等人对刘基的调查很可能是出于朱元璋的授意,且在此之前就已开始了。发生了刘基当廷斥责张昶的事情之后,张昶派人调查刘基的便显得更加引人注目,故而被认为是张昶对刘基的报复。
死因争议
关于张昶被朱元璋下令处死的原因,后世多有争议,主要有暗通元朝与罢相弭灾的两种说法:
依据《明实录》《罪惟录》等史料的记载,张昶因为自己曾是元朝臣子,失节归顺朱元璋后,经常闷闷不乐,曾经向和他亲近的人流露出如果回归元朝,仍能享富贵的念头。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张昶暗中托人向元朝捎带书信,意欲谋反。后被杨宪告发。
当代学者尹蕾认为,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统治的境内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朱元璋采取减膳素食、免田租、罢女乐、诛张昶的行为,弭灾,对抗国家灾异。这些手段也是朱元璋笼络民心、积累政治资本。灾异的发生有时竟可成为统治者排除异己的政治契机。万斯同所著《明史》与《明实录》同时载有“诛张昶”一事,诛张昶、罢女乐发生在朱元璋弭灾之时的同一天。《明实录》载张昶“以谋叛诛”。朱元璋疑心张昶,欲除之已久,这是事实,也应是主因。刚好遇到弭灾之时,借罢相的惯例处置张昶更是顺应天时之举,使得“诛张昶”更加合天道、顺民心。既解决了朱元璋的心病又为天下消灾避祸,达到稳定政局,巩固地位,加强统治的政治目的,一举多得。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南下出使
归顺朱元璋
官场斗争
谋叛被诛
人物评价
人物争议
与刘基之争
死因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