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1878年—1905年9月24日),字梦霞,后改孟侠,安徽桐城县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近代民主革命烈士。
吴樾幼年时在父亲吴尔康的私熟里读书,1900年,考入“广方言馆”。1902年,入保定高等师范学堂就读。1903年,其与杨笃生在上海发起成立军国民教育会,后创办保定两江公学和《直隶白话报》,担任主笔,传播革命思想,热衷于暗杀活动。1904年,图谋暗杀
户部侍郎穆尔察·铁良未成。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同年9月24日,吴樾怀揣炸弹,潜往北京正阳门火车站,他伪装成仆人登上五大臣
专车,在试图进入五大臣包厢时,遭遇士兵盘问,吴樾唯恐事情败露,引爆身上的炸弹壮烈牺牲,年仅27岁。
吴樾牺牲后,他暗杀五大臣的事迹迅速传遍天下。秋瑾、陈独秀等
革命党人为吴樾撰写了悼诗,孙中山先生亲自撰写了祭文“爱有吴君,奋力一掷”。吴樾的《暗杀时代》一书,也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吴樾的暗杀行动和其引起的影响,对中国近代
民主革命高峰的到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吴樾家境清寒,其父亲吴尔康有5子,吴樾位居第四。其8岁丧母,父亲外出谋生,靠兄抚养。吴樾幼时喜欢和村里的孩子们一起玩,他们把牛当作马来骑,还会在池塘里划着木盆,假装进行水上和陆地作战的游戏,而且每次都要分出胜负才肯结束。他读书很聪明,特别喜欢朗读古文,并且对历史书籍情有独钟。之后,吴樾在父亲吴尔康的私熟里读书,他12岁起参加童子试,6次应试而不第,遂放弃科举业。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吴樾到
上海市,考入“广方言馆”。1901年,吴樾北上
保定市投靠时任总势习的同乡前辈
吴汝纶,吴汝纶将他推荐给
清苑区知县金寿民,谋到了清苑县支应局司事的差事。1902年,吴樾考入保定高等师范,入学第一年就取得了优异成绩,担上了班级班长学校发给他“品端学粹”牌示,以资鼓励。学堂里有不少爱国志士,吴樾和他们经常议论国事,他受到西方
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影响,开始走上
民主革命的道路。
投身革命
1903年,吴樾得邹容所写的反清书籍《
革命军》,反复阅读,受到启发。但是,他不久又受到《
清议报》宣传的影响,反而一度推崇改良主义者
康有为、
梁启超。过了一段时间,吴樾接连阅读了《警世钟》《孙逸仙》《黄帝魂》及《
中国白话报》等革命书籍和报刊,同时也受到了蓬勃开展的爱国运动的影响,思想上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同年8月,吴樾、马鸿亮、
金慰农、金燕生4人来到
上海市,拜会革命党人陈独秀、
张继、
杨毓麟等,畅谈民主共和,探求
振兴中华、救国救民之道。不久,经杨毓麟等人介绍,吴樾加入兴中会,参与了
黄兴、杨毓麟、张继、
蔡元培等发起的在爱国学社的基础上组织的军国民教育会。这是一个专门集纳勇于舍身成仁的革命志士、谋划暗杀方案试制暗杀武器、从事暗杀等活动的革命组织。吴樾回到
保定市后,组织了军国民教育会保定支部,担任支部部长。在国家内忧外惠日益严重的时候,吴樾以天下为已任,投入到了反清革命活动中。
为了唤醒广大民众,灌输革命思想,培养大批革命爱国志士,1904年夏,吴樾与
金慰农等在保定的两江会馆创办了“两江公学”,自己任公学总办并担任教员。公学建成后,吴樾不仅把它当成一个培养人才传播革命的基地,而且还把它建成为一个商讨革命行动的秘密集合点和联络点。
1904年,潘进化以考察北洋察的名义到了
保定市,住在两江公学,和吴樾、张啸岑等交换对时局的看法,商讨革命的工作和组织并传达陈独秀的指示。不久,吴樾与因考察北洋新军制度到了保定的赵伯先相识,赵伯先将吴樾介绍给在北京编译馆工作的杨笃生(宗仁)和胡经武(瑛)。杨笃生了解到吴樾是一位实干的革命者,就把自己制造的香烟罐式炸弹送给他两枚,但没有来得及告诉详细使用的方法。吴樾又把炸弹送了一枚给张岑,从此两人经常密商如何来振唤人心,推动革命。同年,吴樾会见革命党人
赵声,共商反清革命行动。又由赵声介绍结识
杨毓麟,在杨毓麟的主持下,成立“北方暗杀团”,吴樾任支部长。当时,有些革命者在策动起义遭挫折以后,转而主张进行恐怖活动,暗杀之风一时大盛。
兵部侍郎穆尔察·铁良是清廷中一个极为凶恶的满洲贵族,吴樾选择他作为目标实施暗杀。他在《暗杀时代》中有专章胪陈铁良之罪状及刺杀铁良之原因。革命志士
万福华、
王汉的刺杀行为均遭失败,吴樾赞赏他们的英雄行为,认为其志可嘉,其风可慕,决心除掉铁良而后已。他尾随铁良,待机行刺。但铁良两度遇刺,如惊弓之鸟,时时防范,难于下手。吴樾并不气馁,继续侦其行踪。
吴樾作《暗杀时代》一书,书中包括“暗杀主义”“
复仇主义”“革命起义”“揭铁良之罪状”“敬告我同胞”“复妻书”“与
章太炎书”“致同志某君书”共13篇,长逾万言,说明刺杀铁良的意义和决心。樾典卖衣物,购置
日本手枪,并与
杨毓麟、
胡瑛一起试制炸弹,决心以身报国。
1905年2月,创办《直隶白话报》,自任编辑。同年春,吴樾写了一篇长约一万字的《意见书》,眷清后交给张啸岑,并嘱咐张啸岑称,如果他为革命死了,请张啸岑交给可以发表的人,如不能发表,就送给湖南杨笃生或
安庆市陈仲甫。
人物牺牲
1905年,在
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冲击下,一部分清朝皇戚
康有为、
梁启超、
袁世凯、
张之洞等,为了继续把持朝政,提出君主立宪的主张,用以抵制革命势力的发展。
慈禧慈禧采纳了这个建议,派戴泽、
托忒克·端方、
绍英、戴鸣葱、
徐世昌五人,分赴东西各国考察宪政。吴樾得到消息,异常气愤,“决不甘为拜服异种非驴非马之立宪国民也”。为了揭露清王朝的立宪丑剧,他改变了原来准备刺杀
穆尔察·铁良的计划,转而把刺杀的矛头指向出洋五大臣。不告而辞离开
保定市,住在北京西城根的桐城试馆。
1905年6月,吴樾因父亲生病,回安徽探亲,途经
芜湖市,拜访了革命同志陈独秀。他们在芜湖长街科学图书社楼上,缜密地研究了吴樾的暗杀计划。在此之前,陈独秀曾应
章士钊之邀,赴
上海市加入了由杨笃生发起成立的暗杀团,对暗杀有了一定的了解。陈独秀告诫吴樾行动要小心。吴樾称他没有妻子儿女,只有老父亲有些舍弃不下。只是世事难料,陈独秀与吴樾的这次短暂相见,竟成为他们的永别。
1905年9月24日,五大臣出国的当天早展,吴樾身穿蓝布长衫,手提小
提包,头红缨小帽,扮作工友,在车站人丛中不断往来,认识他的人以为他是借此机会出国“勤工俭学”呢。火车刚要开动,吴樾突然踏上火车梯登,警卫问他是跟谁的,吴樾说他是跟绍大人的。绍英正好在这个车廂里,警卫走进车廂去问绍英的随从,吴樾知道事不宜迟,立即打开手提包,不幸拉开了炸弹的引线,还没有扔出去,就爆炸了。五大臣中,只有两人受了轻伤,吴樾却在爆炸中牺牲。吴樾牺牲时年仅27岁。
吴樾牺牲后,清政府并不知道他的姓名,于是把他的首级割下,拍成照片,沿街避行,让人识别。过了一个月,警察拿着照片经过北京桐城试馆,被一个小女孩发现,失声惊呼,说这就是在试馆里住过的吴老爷,这样人们才知道原来是吴樾。吴树炸五大臣身殉后国内外报纸都当作重要新闻刊载,陈独秀从报上得到消息,写信给张啸岑,推测这就是吴樾,并要张把吴樾的事迹告诉他。张啸岑把吴樾的遗作《意见书》寄给陈独秀,后来发表在陈独秀主编的《
安徽俗话报》上,按着同盟会的机关报《
民报》和
上海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报纸也相继转载。
1912年5月26日,在安徽旅京同乡会会长
徐谦的主持下,于北京桐城试馆的礼堂里举行了吴樾追悼大会,会后,吴樾弟弟吴楚将其遗体迎回
安庆市。在吴樾殉难7周年的日子,人们为其举行了庄严的葬礼,将他同熊成基领导的马炮营起义时牺牲的8位烈士同葬于安庆市西门外鸭儿塘东侧的平头山上。
孙中山亲题“皖江烈士墓”碑和撰写祭文,文中有“爱有吴君,奋力一掷”之句。
人物思想
吴樾主张除了荒淫无道、卖国求荣的清朝宗室、王公、大臣外对其余各界人士都要力求团结一致,共图大业。
吴樾常说:他们革命的目标,不仅在于取得政权,最重要的还是拯救同胞于水火之中,以免遭受亡国奴的惨痛命运。推翻清朝以后新建的政府,如果腐败,也不惜再作一次政治上的改革。一定要求将来的国家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堵绝依赖思想,抵制外来侵略。
人物影响
1905年,革命志士吴樾刺杀清政府出洋五大臣失败,吴樾壮烈牺牲。铁的事实让陈独秀对暗杀作出了清醒准确的评价:“暗杀是第一谬误的方法。
暗杀者之理想,只看见个人,不看见社会与阶级;暗杀所得之结果,不但不能建设社会的善阶级的善,去掉社会的恶阶级的恶”,“我敢说,暗杀不但不是革命的行为,而且是革命之障碍;我敢说,暗杀只是一种个人浪漫的奇迹,不是科学的革命运动。科学的革命运动,必须是民众的阶级的社会的。”由此可见,陈独秀这时已初步意识到了群众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科学的革命运动必须组织民众,武装民众,才有胜利之可能”。于是,他倾向以
孙中山为首的有组织有纲领的革命派。
吴樾牺牲后,他暗杀五大臣的事迹迅速传遍天下,全国各地纷纷举行
追悼会,对吴之死表示深深的哀悼。秋瑾、陈独秀等
革命党人为吴樾撰写了悼诗,孙中山先生亲自撰写了祭文“爱有吴君,奋力一掷”。
陈天华在《
民报》发表文章,高度评价吴樾的壮烈举动,称他“在中国历史上真不可多见”,号召广大民众继承吴樾遗志,撕去清政府假立宪的真面目。吴樾的《暗杀时代》一书也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吴樾的暗杀行动和其引起的影响,对中国近代
民主革命高峰的到来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人物评价
皖中地区志士名吴樾,
百炼钢肠如火烈。爆裂同拼歼贼臣,男儿爱国已忘身。前赴后继人应在,如君不愧轩辕孙。(
革命党人、鉴湖女侠秋瑾悲吟《吊吴烈士樾》评)
伯先京口夸醇酒,孟侠龙眠有老亲。仗剑远游五岭外,碎身直捣虎狼秦。(陈独秀题诗《存殁六绝句》评)
昊樾是有道德、有诚意、有牺牲精神,由纯粹之爱国心而主张革命的人。(陈独秀评)
吴樾炸五大臣虽然失败,但他所掷出的炸弹的光焰照亮了全国,为
辛亥革命的成功做了先导。(
蔡元培评)
壮举英雄,促使我,挥笔忆君。思那刻、一心报国炸掉贼臣。广读群书开视野,认清满帝是灾根。反俗规、弃旧着时装,烘气氛。求实效,莫虚云。亡清室,敢捐身。意决先作试,暗杀呼民。爆血同拼虽未愿,
吴公爱国气长申。举目瞻、对壮士当歌,民族魂。(诗人
张喜海评)
吴樾以“手提三尺剑,割尽满人头”为目标,只身闯险境,壮烈牺牲。当时的革命者们抱着必死的决心,反抗腐朽的清廷统治,把自己短暂的生命化作幽暗历史岁月里璀璨的星光和轰鸣的春雷,敢于斗争并为此牺牲的精神值得永远地尊崇与敬仰。(
江西省国防动员办公室评)
人物关系
个人生活
1903年,25岁的吴樾经同志介绍,成为一个老夫人女儿的家庭教师,老夫人女儿的女子叫严无畏,他们常在一起阅读革命书籍、交流思想。爱情就这样悄悄在心底发了芽,但吴樾心怀革命,常常和严无畏谈起那些牺牲的革命义士。吴樾经常来往严家,并且教严母的女儿严无畏学习英语和历史。严母曾经问吴樾:“你将来要做什么样的人?”吴樾说:“做顶天立地之人。”吴樾和严无畏相处日久,彼此感情深笃。
某日,严无畏听到吴樾在低吟“桐城吴某身长存,不杀满奴誓不休”,便鼓起勇气问他。吴樾面露决然,说道:“我此番去京,誓除五贼,恐凶多吉少,望小妹保重!”令人意外的是,这个女子听完大义凛然地说:“只恨我体弱多病,恐为你累赘,不能同你一起去!”自此,吴樾舍小家、为大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吴樾离开
保定市时,把珍藏的书报全部送给严无畏。
吴越就义前,给
金慰农、马鸿亮、
杨毓麟、张啸吟等同志和战友写了信,告知他们不用再往这儿寄钱了。给金慰农等人写过信,吴越又想到了严无畏,他知道严无畏一定在保定期待着他,急切地盼他回去。吴越心里知道,自己回去的可能性是极小的,他要写封信早早地劝慰她,要她在自己牺牲后,不要悲伤。随即,他提笔给无畏写信,信寄走后,觉得还有好多话未说,他又写了第二封信。
吴樾给未婚妻的复妻书系其就义前,指示其妻,如何确立革命人生观,并勉其能自尊、自爱、自立、自治,以完成革命之意义。语话皆以国家民族为重,绝无儿女情长,留恋悲情之态。
吴樾牺牲后,差役们在安徽会馆吴樾住房的枕头下,找到了一封信,是吴樾的绝笔。在信中,他详细地说明行刺是他一人所为,目的就是为避免安徽老乡受牵连。可歌可泣的是,吴樾的未婚妻严无畏听闻吴樾殉难的消息,立时自刎殉夫。
主要作品
人物纪念
烈士墓安葬
1912年,张啸岑向安徽都督府申请,备文拨款,由吴樾的胞弟吴楚将吴樾的灵柩运回安庆葬在西门外烈士墓,孙中山先生还亲撰了祭文,委托孙毓筠代为祭寞。
在
安庆市西门外平头山畔的烈士陵园里,安放着9位辛亥烈士的遗骸。孙中山先生亲题“皖江烈士墓”,并亲撰祭文。文中有“爰有吴君,奋力一掷”句,就是颂扬著名烈士吴樾为揭穿清廷“预备立宪”骗局,在北京车站谋炸清廷五大臣而英勇献身的革命壮举。
吴樾街
1929年,安庆庆云街拓宽,新建一条大道。这条新建之路成为安徽首条柏油路,建成之后如何命名成为焦点,在当时以“吴樾”命名的呼声最高,这个提案转到当时的市政处处长手里。当时的市政处处长正是与吴樾合办《直隶白话报》的
金慰农。经过金慰农等人的努力,这条街最终得以以吴樾的名字命名。吴越街北自宣家花园街,南到人民路,长320米,宽12米。
孟侠学校
为了进一步纪念吴樾,桐城故里建“吴樾祠”,城关改为“孟侠镇”(因为吴樾字孟侠),并且办了“孟侠中学”“孟侠小学”以示纪念。
桐城市东关小学始建于1932年秋。为纪念
辛亥革命先烈吴樾而创立,始名“私立孟侠小学”。学校的老校门南临老东城明秀路,正对东大街,历经风雨。
吴樾故居
吴樾故居则位于桐城市区西后街中段西侧延陵巷内,坐北向南,原占地面积较宽,分前厅、后厅、厢房、后院等。因年深日久,陆续改建,旧貌稍有改变。今存其幼年书房、卧室等五间平房,面阔19米,进深三间,长5.2米,面积为187平方米。系砖木抬梁结构,两坡瓦顶,前设
檐廊,撑拱承檐。每室前后开窗,上为开启式竖窗,下为固定式横窗,宽敞明亮。今西头一间木窗,仍为原物。室内西山墙挂有吴樾殉难照片。1986年7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吴樾故居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