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1884—1905),字竹庵,湖北蕲水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1904年,王汉在
武昌参加革命团体“科学补习所”,同年10月,王汉因响应湖南华兴会起义,事败后隐居汉阳,寻机再起。此时革命党人听闻
清朝户部尚书
穆尔察·铁良南下搜括民脂民膏,王汉毅然请命刺杀铁良,为民除奸。他辞别新婚爱妻,义无反顾的踏上征途。王汉原准备在
汉口站行刺铁良,但铁良所乘火车已开,于是一路追踪铁良至河南彰德。1905年2月,王汉乘铁良下车换轿时,朝轿内连开两枪,可惜均未命中。在清兵大搜捕之下,王汉愤而投井牺牲,年仅21岁。
少年壮志
王汉(1884—1905),字竹庵,湖北蕲水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出生于1884年,其父兄皆为当地知名文士,受家庭影响,王汉自幼学习经史,旧学扎实。他的姊夫何阁是本县熊太晶的弟子,有姚江学的师承渊源,尤善治《易》,手中常持一卷。何焜阁还
吕振羽黄冈市何自新、
熊十力等邻邑学人召集学会,进行学术交流,受其影响,王汉与何自新、熊十力二人结成莫逆之交。王汉随何焜阁学《易》,颇有兴趣。曾感慨道:《易》自有数理在,奈何竟流于术?何焜阁认为大易需时义,王汉反问道:人各需时,奈何。《需》之曰:利涉大川。大川,险也。维涉险,然后可以济天下之险,故曰利也。何焜阁无以难之。又读乾卦用九之群龙无首句,妙解为:人各自立,人各自主,即为群龙;天下不得有君,即是无首。时
熊十力、何自新在侧,与之相对大笑。他学《易》本属二程一脉,
熊十力与何自新向他推荐
王夫之著作。王汉读王夫之《周易内外传》之后,认为足以弥补
程颐(伊川)的不足,不过对于伊川拘泥于躬行的特点,
王夫之尚无根本性的突破。以上种种,均可见王汉的学识修养,而且他认为学不厌难,实在有着成为优秀学者的资质。
王汉的挚友熊十力日后成为一代名家,便是一个旁证。只是王汉痛感清政不纲,外侮日亟,推崇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决意匡济时艰。何焜阁曾往
北京市游历,携回不少新学书刊。王汉更知
清代政府之弱茸阘,读到丧权辱国的章节,辄怒发冲冠,恨不能将祸国殃民者全部诛杀。他尤其推崇
谭嗣同的《
仁学》,与
熊十力、
何自新砥砺新学,引为同道。当时科举未废,三人貌似书生,却离经叛道,颇遭乡人诟病。后结伴赴
武昌,开阔眼界,遂接触到《革命军》等革命书刊,渐生革命反清思想,时时以光复汉室为念。
投身革命
不久熊十力
参军入伍,王汉、
何自新则加入由
张难先与
胡瑛提倡发起的科学补习所,这是湖北最早的革命团体之一,组织中人才济济,如
宋教仁、
刘静庵、
吕大森、
曹亚伯等,都是日后著名的革命党人。王汉与刘静庵最为知己,常抵掌纵谈,认为当前形势,革命须从两方面入手,一为组织秘密团体寻机起事,一为暗杀
清朝要人令敌人胆寒。王汉倾向于暗杀,认为奋身行刺,行事较易且效果迅速,并表示愿意承担这一使命。1904年,
黄兴筹划长沙起义,王汉及其所在的科学补习所积极响应,拟于十月
万圣节即
慈禧寿辰、两湖文武官员集中庆贺时,突然发难,一举歼之。
何自新负责赴
荆州市、
宜昌市一带联络会党,王汉则与
胡瑛一起负责军械供应。不料
湖南省党人行事不密,被官府侦知。湖南巡抚
陆元鼎大肆搜捕革命党人,并将科学补习所根由电告湖广总督
张之洞。
暗杀铁良
科学补习所被查禁后,王汉与胡瑛将枪械运至鹦鹉洲藏匿,王汉也藏身密室,激愤不已,乃欲行非常之举。适闻
清朝为预备立宪,倚望江南财赋,充实内府,令户部尚书
穆尔察·铁良以钦差大臣身份南下考察,已历江、浙、皖、赣而方抵鄂。王汉向
刘静庵、
胡瑛道:“革命空气何其岑寂,而天下之祸已亟,士大夫犹昏昏然无所知觉,如之奈何!今
清朝重臣南下,将以百姓为奴,猜疑防范之心,无时或竟。我欲拼却一身,刺杀此獠,如何?”
鉴于刘静庵体弱,终由王汉与
胡瑛二人衔此使命。初拟行刺
穆尔察·铁良于
武汉市,刘静庵认为如此则会影响未来在
武昌起事的大局,应在省外行刺。王汉也担心自己家人受到牵连,因此与
胡瑛商议,决心先赴河南彰德火车必经站,等候铁良北上。二人携手枪赶赴
彰德府准备行刺。行前,王汉对新婚不足一个月的妻子高氏说道:“夫妻原以恩义结合,君无负我,而我将以老母累君,若何?”高氏不知此行为永诀,以尽心侍奉相答。王汉大为所动,更不忍相告,只好留诗《别内》作别:人生历尽许多艰,方能打破生死关。今朝一死乃真死,非比往昔徒空言。未知此去何时会,生死悠悠一寸心。若使断头成永诀,愿卿含笑贺孤魂。王汉与胡瑛到彰德后,
穆尔察·铁良数日未至,胡瑛渐生胆怯之意。王汉对
胡瑛说道:“我一人行刺即可,不想累君与我俱死。君可别觅
客栈,待我死后,为我收尸,并将我之死状遍告武昌同志,足矣。”
于是
胡瑛退出,王汉独自承担起暗杀使命。几日后
穆尔察·铁良乘火车到彰德,王汉早已携枪潜赴于火车站内,见铁良下车,便举枪射击。然而王汉连开两枪,可惜均未击中铁良。清兵立即围追而来,王汉逃出人群,后在清兵全城大搜捕下愤而投井牺牲,年仅21岁。铁良下令
彰德府知府严查此事,在井中发现王汉遗体,在王汉遗体上有绝命书数千言,言多激烈,皆阐明民族民权大义,及愤权贵乱政,愿以身殉,敢为天下先。
胡瑛闻讯,即假扮为商人,与彰德士绅交涉,辗转保出王汉遗体,安葬于当地。事后,
胡瑛返回
武汉市,将王汉行刺牺牲之事告知同志,众人悲恸万分,竟因此振奋精神,成立日知会,
熊十力、
何自新等均列名会员。胡瑛则东渡
日本求学,在留学生报刊上宣传王汉壮举,引起强烈反响。
人物评价
王汉虽然一击不中,但他“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壮烈行为使当时先进青年为之振奋。(湖北省政协文史办公室评)
人物纪念
二百多名留学生在
东京举办王汉烈士追悼大会,群情激愤,许多敢死之士乃生报燕之心,进而组建暗杀团组织,产生了上升到理论的暗杀主义者,如
刘思复、
彭家珍、
汪精卫、
蔡元培、
章士钊、
徐锡麟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王汉的影响。王汉事迹被国内报纸转载,
江苏省一家报社甚至因此而遭查禁。
中华民国成立后,
章太炎提出表彰先烈,并列出名单,王汉为第一人。此事见于报端,但是政府表彰之事却迟迟未行。后王汉堂兄王子书,专为表彰王汉烈士之事,拜访
熊十力。当时熊十力为湖北军政府秘书,欣然草拟呈文,请命于
黎元洪,要求表彰王汉,优恤烈属,并行文于
彰德府,查明墓地,立碑为记或迁棺
武昌举行公葬。不料黎元洪文胆
饶汉祥仇视党人,竟横加阻挠,以须报请中央为推托之辞,事遂不果。与此同时,熊十力在
南昌市遇见一个彰德青年,问起王汉之事。这名青年表示,王汉刺杀
穆尔察·铁良之事,自幼有所耳闻,只是已历十余载,不知其墓地何在。
熊十力哀悯王汉遭遇,恐其事湮没不闻,乃撰写《王汉传》,收入《
十力语要》一书行世。且论王汉道:“
王汉之精神与功德,皆从易学中得来。两湖学者,如王圻水、谭浏阳皆以身命实践其所学,昭然与日月争光矣。”王汉牺牲后,其妻高氏未背誓言,虽无子嗣,然侍奉高堂,终以苦节终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