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瘪
黔东南地区特色食品
牛瘪,又称“百草汤”,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独特的一种食品,深受少数民族民众喜爱,被视为待客上品。牛瘪是一种液体,是将牛宰杀后,把牛百叶及小肠里未完全消化的内容物拿出来,挤出其中的液体,加入胆汁及佐料花椒生姜、陈皮、香草等,放入锅内文火慢熬,煮沸后将杂质等多次过滤,去渣干净后的粘稠液体即为牛瘪。
菜品介绍
牛瘪是使用牛肠胃中尚未消化的草液制作成的一味菜。牛宰杀后,肠胃中遗存着没有消化尽的草渣溶液,将其取出煮熟,用棕片滤去渣滓后留下的汤与熟牛肉薄片或炒肉片拌匀,加五香牛肉干、薄荷、吴茱萸、辣椒面或盐渍的苦瓜片等调料而成。其味清爽、略带苦味。具有清凉解热、健胃助消化的功效,俗称”百草之药“。
历史沿革
唐朝刘恂在《岭表录异》中记述了岭南异物异事,书中提到:“容南土风,好食水牛肉,言其胞美。或熙或炙,尽此一牛。既饱,即以盐酪姜桂,调而啜之。齑是牛肠胃中已化草,名日‘圣齑’,腹遂不胀。”“圣齑”就是“牛瘪”。
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载:“深广及溪峒人,不问鸟兽蛇虫,无不食之。……甚者则煮羊胃,混不洁以为羹,名日青羹,以试宾客之心。”此时的“圣齑”的称呼就变为“青羹”,估计源于羊瘪所呈现的黄绿色。而朱辅《溪蛮丛笑》提到牛羊瘪时说到:“牛羊肠脏,略摆洗,羹以客,臭不可近,食既之,则大喜。”
牛瘪现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区独有的美食,深受侗族苗族喜爱,被视为待客上品。侗族苗族喜欢吃牛羊瘪,也和黔东南潮湿的环境有关系,因为气候潮湿,常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而牛瘪则有清热化湿、健脾和胃、凉血解毒、消肿散结等作用,可防止各种胃肠疾病。
文化影响
牛瘪,流行于贵州黔东南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锦屏县的侗族、苗族居住区和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县一带。牛瘪不仅是当地居民的头牌名菜,还是招待客人最尊贵的大菜。当地人坚信牛瘪是上苍赐予的神物,现实生活中,牛瘪确实在发挥着很好的药物作用,清火退热,消炎杀菌,发烧感冒一类的毛病,牛瘪基本都能治好。
牛瘪这道至味大菜,不断地吸引外地人去探险尝新。如今已经有很多地方的吃货吃过,并且喜欢上它,牛瘪也成了贵州省的一道闪亮铭牌。走访过所有吃过牛瘪的人,他们都颇有“吸髓知味”的感慨。虽然不敢说是一生中吃过最美味的食物,却一定是印象最深刻的美食,终身不会忘记。朱辅的《溪蛮丛笑》是这样记载牛瘪的:牛羊肠脏,略洗摆羹,以飨食客,臭不可近,食之则大喜。
传统做法
第一步,制作牛瘪汤,首先要饿,饿到胃里的草料都排空的时候,再集中一次性的给牛喂食新鲜草料,包括牛爱吃的葛根、绿豆、党参、交藤、当归,半小时左右把牛杀了,然后将牛刚吃进到胃还没有消化的这些中草药取出,加水放大锅里煮半小时,然后晾凉,再把汁液挤到盆里,牛瘪汤就算基本制成。
第二步,炒牛肉,用调味料去臭去腥。主要是川芎茴藿香金钱蒲、橘子皮、花椒和辣椒,以及葱姜蒜油盐。牛肉切成不规则粗丝,先葱姜爆锅,放入牛肉爆炒,放香料,炒到断了水气,再倒进去牛瘪汁,熬熟就是。牛粪火锅也很简单,就是将牛瘪汤作为火锅底料,牛肉放进去煮熟。牛瘪火锅有汤锅与干锅菜之分,而干锅牛瘪较之普通的牛肉火锅,其香味更浓郁、味道更醇厚。
功效
通常杀牛前,会给牛喂中草药,而牛胆汁又有消炎的功效,因此牛瘪还具有消炎解毒、健胃、祛热、治疗炎症和感冒等功用。
目录
概述
菜品介绍
历史沿革
文化影响
传统做法
功效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