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橙
清朝藏书家
龚橙(1817年-1878年),字孝拱,号昌,后易名公襄,浙江仁和(今余杭区)人,系晚清名士龚自珍长子、清代经学家。
龚橙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通经史、治小学、精校勘,熟识金石碑刻、多种文字。早年居京师,生活较为惬意,后参加科举落榜,遂开始放浪形骸;中年丧父后,生活渐次陷入困顿,四处颠沛流离谋生;晚年寓居上海市,靠着友人接济、鬻[yù]卖家藏和受雇翻译等为生,生活时而阔绰,时而拮据,后于清光绪四年冬(1878年)卒于上海,终年六十二岁。
龚橙承袭段玉裁、龚自珍家学,长期致力于著书和校勘工作,作有经学著作《诗本谊》一卷、历史学著作《元志》五十卷等,生前亦曾校勘前人著述数十部,但因晚年生活窘迫,无力刊版付梓,遂多散佚不传;晚清时期,龚橙的渊博学识颇受咸同学人郭嵩焘赵烈文谭献王韬等学者推崇,后世就其生平事迹,毁誉不一,多有争论。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九月二十七日,龚橙出生于上海观察署。祖父龚丽正(一说龚守正)是乾嘉时期学术大师段玉裁的女婿,官拜上海道台,系学本大家;父亲龚自珍系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近代改良主义先驱者,一度官拜礼部主事
早年学行
龚橙幼年,长期随父母同住在祖父官邸上海观察署,颇受家学熏陶,后在家馆从学于塾师郑师愈;爱新觉罗·旻宁六年(1826年)春,时年9岁的龚橙,随父母迁居京师(今北京市)龚府;少时除师从魏源、陈奂研读经史外,还曾学习满洲、 蒙古文字,其间常与满蒙人交游,挽弓骑马,放浪不羁,但同时也打下了较好的学问基础,养成了率直的性格;及至年龄稍长,在父亲龚自珍的干涉下,遂捐纳财货进国子监监生,在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举人考试)不中,嗣后便日趋颓废放纵,常自纵酒、嬉笑谩骂度日;中年以前,龚橙曾先后更名宣、公襄,另有称、诊、刷刺、太息、小定等怪名。
困顿中年
爱新觉罗·旻宁十九年(1839年),龚自珍辞官离京,龚橙即随父南下;翌年龚橙重返京师,其间著成《诗本谊》一书;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1841年),年方五十的龚自珍,暴卒于丹阳云阳书院;其时失去经济来源的龚橙,又因不善帖括文(科举考试文体)而屡试不中,后迫于生计便开始四处谋生。
龚自珍逝世次年,龚橙遵照父亲与魏源的生前约定,于夏天携带其遗书文集奔赴扬州市,交由魏源代为编定刊行。咸丰元年(1851年)起,魏源出任高邮州知州后,寓居上海市的龚橙随即被魏源招入幕府,协助他编撰《蒙雅》《元史新编 》等书;这一时期,受到魏源治学影响的龚橙,嗣后也开始自撰《元史》,研究编撰经学论著。
清咸丰四年(1854年),龚橙再度受到魏源邀约,前往莆田市助其校读修订《诗古微》一书。翌年,龚橙与同是科场失意的好友赵烈文相约前往江西省,意欲在时任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谋得一份差事,但最终却未能如愿。咸丰六年(1856年),生活困顿的龚橙,一度流寓杭州清泰门头,手头盘缠捉襟见肘,嗣后不得不靠鬻[yù]卖家藏为生;约咸丰八年(1858年)前后,龚橙复又旅居上海市,其间结识了粤人曾寄圃,靠其接济资助写成出版了《六经》一书。
1860年前后,龚橙因熟识外语,遂在曾寄圃的介绍下,成为英国公使馆汉文参赞威妥玛(Thomas F. Wade)的幕宾,负责翻译、起草、润色外交文书及其他中文书札,同时兼具传授中国经史、文字之学,籍此来赚取一些佣金,过着放浪形骸的生活;庚申之役(1860年)时,龚橙作为翻译,与英方翻译威妥玛一道随同英法联军北上进京。
1862年,太平军意欲进攻上海市之际,龚橙积极参与组织上海地方士绅与租界洋人进行联络,后在各自政府的授意下,于当年底在上海成立了中外会防局,作为借英法军队助剿太平军的专门机构,龚橙受聘出任英国驻局员董一职,负责办理逐日侦探及驱船筑路,并中外会办各事。嗣后,龚橙的活动受到湘军将领曾国荃的注意,遂致信欲将其招入帐下,被龚橙婉言谢绝。1864年,受邀赴曾国荃在南京市的大营访问,居数日后再度返回上海。
晚年潦倒
一直到1875年,龚橙仍在担任威妥玛的译员,长期与英方人士相互来往,但其工作多系断断续续的进行,生活有时阔绰,有时拮据,其间亦曾因囊中羞涩而靠出售典藏碑帖为生,故此也因计较价钱后与赵烈文闹翻。清光绪四年冬(1878年),时年六十二岁的龚橙卒于上海市,结束了他穷困潦倒的后半生。
治学成就
龚橙治学总体呈现广博渊雅的特点,通经、研史,治小学、治校勘,治金石碑刻,精通域外语文,主要表现为“承袭段、龚家学,治学以经学、小学为主;重视校勘;对金石学著墨甚深;兼受魏源学术影响”,涉猎内容颇为丰富。龚橙的学术成就,则主要集中在经学、文学与宋元历史学等三个方面。
勤于经学
龚橙的经学造诣,延续和发展了承自乾嘉的经师治学,尤其是段玉裁龚自珍的经学思想,在经学和小学方面皆有所成,所著《诗本谊》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诗本谊》一书系龚橙传世作品中最完整、也最具系统性的著作,该书以探求《诗》之“本谊”为要旨,以三家诗说为基点立论,在“序”篇即集中分析了《诗经》在创作、应用、传述、整理等不同阶段所衍生出的种种不同诗义,全书从“作《诗》之谊,读《诗》之谊,太师采《诗》蒙讽诵之谊,周公用为乐章之谊,孔子定《诗》建始之谊,赋《诗》引《诗》节取章句之谊,赋《诗》寄托之谊,引《诗》以就己说之谊”等维度出发,系统阐发了为《诗》的八种诗义,主张求取《诗》的本谊“当先求作《诗》之心,以通其词,而后知古太师与周公、孔子,与赋诗、引诗之用,岂可漫无分别”,颇为乐观地认为,只要把这些不同层次的诗义厘清,就可以求得《诗经》的正确“本谊”。他的这一主张,被谭献誉为“实有金汤之固”。与此同时,在研治《尚书》过程中,龚橙亦坚守今文家说,反对文言文之说,甚至不信马郑之说。
经通小学
龚橙治小学(文字学)渊源起自外曾祖父段玉裁,经龚丽正龚自珍一脉相传,其小学著述要旨多发许慎六书之义,所著《理董许书》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近人黄节所作《理董许书跋》指出:“其书凡八易稿,十余年而定”;龚橙在《自序》中指出“六书假借之用,大于形声,发明假借之意义为《六典》”,认为“许文叔重六书之学以假借为主”,并据大量的金石文字资料,重点订正了许书中的诸多舛误。清人谭献认为“龚氏家学推究遗经,治古文字,未尝无过高之论,要为洞明古学,不读三代以下书,虽叔重大师亦当畏此诤臣”,籍此称誉龚橙在文字学方面取得的不凡成就;但后学马叙伦、杨树达则认为,龚橙治小学乃系“说字多向壁虚造”“非真理董许书,实无足取也”。
治宋元史
龚橙继承了龚自珍西北舆地学风,自幼便开始研习满蒙古书文字,通晓喇嘛经咒,后又助魏源治修元史,进而受到魏源的学术思想影响;魏源逝世后,龚橙复又继承其遗志,积极为魏源晚年草创的《元史新编》进行校订编次,同时自著《元志》五十卷,并励志修宋辽金元四史,但因龚橙逝后文稿散佚,今不得见。
其它诸学
龚橙生前还曾涉猎礼学、音韵学、金石学等学科门类,出著有《明堂图说》一书,自诩“因明堂以定制以定《尧典》《夏正》《幽诗》《月令》昏旦中星”,因而取得了“举汉至今之谬伪一扫而空”“摧廓汉纬家妖言,豁然四通,得大无碍”的成就,嗣后受到精研礼学的清人郭嵩焘赞许,继而择要载录于《郭嵩焘日记》,誉其“颇有据证”;在音韵学方面,龚橙也曾发论称“说韵分十二类,盖以六律,六吕为次”,且兼通满蒙、天竺、木卫二人语言文;在金石学方面,龚橙同样具有相当素养,其生前著述中亦留有大量金石学的著作,近人邓实誉其《两汉金石记》校本金石墨本“金文考识至精”。
代表著述
龚橙一生著述颇丰,既有部分自有著作,亦有校勘前人著作,但嗣后多散佚不传,现摘选部分载录如下:
传世著述
校勘作品
历史评价
龚橙逝世后,清人王韬慨叹称 : “ 孝拱经术文章,皆臻绝顶,以我目中所见,无与之匹者。而又虚怀爱友如此,真近今所罕见矣。晚清学者谭献认为:“龚橙求微言于晚周、西汉,摧陷群儒,闻者震骇”,同时他还进一步评价指出:龚橙“怀抱大略,不见推达,退而著书,又多非常异议可怪之论,所谓数奇者也”。
近代学者邓邦述论及龚橙时,不惜以“学问淹贯”誉其渊博学识;现代学者瞿兑之则评价龚橙指出:“然其论学口气有时不免狂妄夸诞,充分显露出其狂士习气的一面。”现代学者车行健亦撰文指出:“龚橙学问渊博,个性狂诞,一生著述颇不少,对《诗经》《尚书》《礼》学、小学及金石之学等皆有相当程度造诣。”
现代学者叶斌考证龚橙生平事迹后认为:“龚橙是一个很有造诣的学者,为稻粱之故成为英国外交官的雇员。处在中国历史的大变局和中西文化冲突交融之中,他对清朝的泄泄 沓沓十分不满 , 但对中国文化却始终没有失去信心,穷一生精力研究中国学术。龚孝拱本不富裕,又不知搏节,遂无力亲自将先集付梓,而自己一生的著作,也零落不可收拾,令人惋惜。”当代学者胡学彦也曾评价:“龚橙博学多闻,为人跌荡负奇气。”
轶事奇闻
冒广生所作《孽海花闲话》曾载:龚橙在沪时,值岁暮,有乡人来,欲借贷,甫开口,龚即斥之曰:“我安得钱?”既而曰:“君远来,今晚请聚丰园吃饭,丹桂听戏。”乡人不敢不来,来则见戏院中间,凡十数方桌,来客及鼓,皆与龚周旋,问所费几何,曰四五百番。乡人曰:“我所求于君者,只百番,君少请数客,吾得度年矣。”龚又斥之曰:“百番亦值得向我开口耶?汝无出息,汝终身不必再见我。”籍此一则故事,来描绘了龚橙的怪异和不近人情。
人物争议
晚号半伦
龚橙去世后 , 关于他的流言日渐增多,“半伦”一说也开始甚嚣尘上,王韬刊版于1887年的《淞滨琐话》一书,曾在《龚蒋两君轶事》篇中提到“孝拱挟妾居沪、 出妻屏子、兄弟不睦; 1905年曾朴作《孽海花》时,对“龚橙与妻子、兄弟不睦一说”进一步发挥称,孝拱不谦于乃父文章,把父亲的木主放在桌上,遇着不通的就敲一下,欺人的敲两下,错误的敲三下;嗣后数年,又经多部野史、笔记传布,始成“龚橙目无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五伦,但尚爱其妾,故晚年自号‘半伦’一说”;今人胡学彦、叶斌等学者考证认为,世传其龚橙晚年自号“半伦”不足为信,实系时人故意中伤造谣杜撰而来。
引导英军焚掠圆明园
1860年10月,龚橙受聘担任英方翻译期间,发生了英法联军侵入北京事件,圆明园也由此遭到大肆劫掠焚烧。自民国初年起,社会上遂开始出现龚橙引导英军劫掠焚毁圆明园的传言,后经若干笔记、野史、小说的渲染发挥,此说传播甚广,信者颇多。早年间,傅增湘所著《藏园群书题记》一书即曾为龚橙鸣冤指出,过去龚橙自恃才高,对某些著作提出了尖锐而严厉的批评,甚至语含讥讽,得罪了不少人,长此以往,便被人歪曲扣上了“叛国”的恶名。现代学者叶斌汪荣祖王开玺等亦相继就此展开考证,一致认为“龚橙引领英军焚掠圆明园之说”当属市井之谈,不足为信。
参考资料
龚自珍.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2023-07-26
纳粟.《辞海》网络版.2023-07-26
乡试.《辞海》网络版.2023-07-26
龚自珍.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2023-07-26
帖括.《辞海》网络版.2023-07-26
小学.《辞海》网络版.2023-07-26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出身名门
早年学行
困顿中年
晚年潦倒
治学成就
勤于经学
经通小学
治宋元史
其它诸学
代表著述
传世著述
校勘作品
历史评价
轶事奇闻
人物争议
晚号半伦
引导英军焚掠圆明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