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应急,是指为了减轻地震灾害而采取的不同于正常工作程序的紧急防灾和抢险行动,包括临震应急和震后应急。
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规定: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相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应急政策法规
地震灾害分级
2012年
国务院党组发布的《国家地震应急预案》规定:地震灾害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级。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300人以上死亡(含失踪),或者直接经济损失占地震发生地省(区、市)上年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
重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50人以上、30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6.0级以上、7.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重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
较大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5.0级以上、6.0级以下地震,人口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较大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
一般地震灾害是指造成1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一定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
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4.0级以上、5.0级以下地震,初判为一般地震灾害。
分级响应
地震灾害应急响应相应分为Ⅰ级、Ⅱ级、Ⅲ级和Ⅳ级。
应对特别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Ⅰ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机构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和协调全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重大地震灾害,启动Ⅱ级响应。由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情况,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国家地震应急工作。
应对较大地震灾害,启动Ⅲ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应对一般地震灾害,启动Ⅳ级响应。在灾区所在省、市级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支持下,由灾区所在县级抗震救灾指挥部领导灾区地震应急工作。
中国地震局等国家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灾区需求,协助做好抗震救灾工作。
地震发生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其他特殊地区,可根据需要适当提高响应级别。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后,可视灾情及其发展情况对响应级别及时进行相应调整,避免响应不足或响应过度。
临震应急
地震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
直辖市人民政府依照国务院有关
发布地震预报的规定统一发布,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发布地震预报。
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发布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宣布预报区进入临震应急期,临震应急期一般为10日;必要时,可以延长10日。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向预报区的居民以及其他人员提出避震撤离的劝告;情况紧急时,应当有组织地进行避震疏散。
震后应急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有关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宣布灾区进入震后应急期,并指明震后应急期的起止时间。
震后应急期一般为10日;必要时,可以延长20日。
各有关地方和部门根据灾情和抗灾救灾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搜救人员
组织基层应急队伍和广大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同时组织协调当地解放军、武警部队、
地震、消防、建筑和市政等各方面救援力量,调配大型
吊车、
起重机、千斤顶、生命探测仪等救援装备,抢救被掩埋人员。现场救援队伍之间加强衔接和配合,合理划分责任区边界,遇有危险时及时传递警报,做好自身安全防护。
开展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
组织协调应急医疗队伍赶赴现场,抢救受伤群众,必要时建立战地医院或医疗点,实施现场救治。加强救护车、医疗器械、药品和
血浆的组织调度,特别是加大对重灾区及偏远地区医疗器械、药品供应,确保被救人员得到及时医治,最大程度减少伤员致死、致残。统筹周边地区的医疗资源,根据需要分流重伤员,实施异地救治。开展灾后心理援助。
加强灾区卫生防疫工作。及时对灾区水源进行监测消毒,加强食品和饮用水卫生监督;妥善处置遇难者遗体,做好死亡动物、医疗废弃物、生活垃圾、粪便等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加强
鼠疫、
狂犬病的监测、防控和处理,及时接种疫苗;实行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卫生事件每日报告制度。
安置受灾群众
开放应急避难场所,组织筹集和调运食品、饮用水、衣被、帐篷、移动厕所等各类救灾物资;在受灾村镇、街道设置生活用品发放点,确保生活用品的有序发放;根据需要组织生产、调运、安装活动板房和简易房;在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配备必要的消防设备器材,严防火灾发生。救灾物资优先保证学校、医院、福利院的需要;优先安置孤儿、孤老及残疾人员,确保其基本生活。鼓励采取投亲靠友等方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安置受灾群众。
做好遇难人员的善后工作,抚慰遇难者家属;组织灾区学校复课。
抢修基础设施
抢通修复因灾损毁的机场、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协调运力,优先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和伤病人员的运输需要。抢修供电、供水、供气、通信、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保障灾区群众基本生活需要和应急工作需要。
加强现场监测
地震局组织布设或恢复地震现场测震和前兆台站,实时跟踪
地震序列活动,密切监视震情发展,对震区及全国震情形势进行研判。气象局加强气象监测,密切关注灾区重大气象变化。灾区所在地抗震救灾指挥部安排专业力量加强空气、水源、土壤污染监测,减轻或消除污染危害。
防御次生灾害
加强次生灾害监测预警,防范因强余震和降雨形成的滑坡、
泥石流、滚石等造成新的人员伤亡和交通堵塞;组织专家对
水库、水电站、堤坝、堰塞湖等开展险情排查、评估和除险加固,必要时组织下游危险地区人员转移。
加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设备、输油气管道、输配电线路的受损情况排查,及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对
核电站等
中核集团生产科研重点设施,做好事故防范处置工作。
维护社会治安
严厉打击盗窃、抢劫、哄抢救灾物资、借机传播谣言制造社会恐慌等违法犯罪行为;在受灾群众安置点、救灾物资存放点等重点地区,增设临时警务站,加强治安巡逻,增强灾区群众的安全感;加强对党政机关、要害部门、金融单位、储备仓库、监狱等重要场所的警戒,做好涉灾矛盾纠纷化解和法律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
开展社会动员
灾区所在地抗震救灾指挥部明确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人员,加强志愿服务管理;及时开通志愿服务联系电话,统一接收志愿者组织报名,做好志愿者派遣和相关服务工作;根据灾区需求、交通运输等情况,向社会公布志愿服务需求指南,引导志愿者安全有序参与。
视情开展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活动,加强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和款物接收、统计、分配、使用、公示反馈等各环节工作。
必要时,组织非灾区人民政府,通过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等形式,对灾区群众生活安置、伤员救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抢修和生产恢复等开展对口支援。
加强涉外事务管理
及时向相关国家和地区驻华机构通报相关情况;协调安排国外救援队入境救援行动,按规定办理外事手续,分配救援任务,做好相关保障;加强境外救援物资的接受和管理,按规定做好检验检疫、登记管理等工作;适时组织安排境外新闻媒体进行采访。
发布信息
各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按照分级响应原则,分别负责相应级别地震灾害信息发布工作,回应社会关切。信息发布要统一、及时、准确、客观。
开展灾害调查与评估
地震局开展地震烈度、发震构造、地震宏观异常现象、工程结构震害特征、地震社会影响和各种地震地质灾害调查等。民政、地震、国土资源、建设、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灾区范围、受灾人口、成灾人口、人员伤亡数量、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破坏程度、环境影响程度等,组织专家开展灾害损失评估。
应急结束
在抢险救灾工作基本结束、紧急转移和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地震次生灾害的后果基本消除,以及交通、电力、通信和供水等基本抢修抢通、灾区生活秩序基本恢复后,由启动应急响应的原机关决定终止应急响应。
应急案例
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
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四川省委、省政府立即启动Ⅰ级应急响应预案,抗震救灾工作全面启动。8日晚,
中国地震局启动Ⅰ级应急响应。9日0时24分,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根据九寨沟7.0级地震震情灾情综合判断,决定将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由Ⅰ级改为Ⅱ级。民政部9日凌晨3时发布消息表示,
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针对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紧急启动国家Ⅲ级救灾应急响应。
解读:根据《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主要标准是两点:人口死亡(含失踪)人数和经济损失,地震级别。国家地震局当晚初步决定启动Ⅰ级应急响应,是按照该法规中“当人口较密集地区发生7.0级以上地震……初判为特别重大地震灾害”而作出。之后的调整,是因为该法规要求Ⅰ级响应的死亡(含失踪)人数应在300人以上。随着灾情震情最新讯息的获取,9日0时24分,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决定将应急响应由Ⅰ级改为Ⅱ级;9日3时,地震造成
九寨沟县7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国家减灾委员会、民政部启动国家Ⅲ级救灾应急响应。这一变更,与该法规规定的Ⅲ级应急响应的条件“1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含失踪)或者造成较重经济损失的地震灾害”相适应。
应急相关组织
应急管理部地震和地质灾害救援司,负责组织协调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指导协调地质灾害防治相关工作,组织重大地质灾害应急救援。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简称搜救中心,成立于2004年10月28日,其前身是中国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承担全球地震应急救援技术研发、信息服务、装备保障、人员培训等任务,是中国在地震应急救援领域的业务牵头和技术指导单位。
应急准备
应急工作
在已发布破坏性地震临震预报或易发生地震的地区,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应急工作:
1.备好临震急用物品,地震发生之后,食品、医药等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和供应都会受到影响水塔、水管往往被震坏,造成供水中断。为能度过震后初期的生活难关,临震前社会和家庭都应准备一定数量的食品、水和
大宗商品,以解燃眉之急。
2.建立临震避难场所:房舍被震坏,需要安身之处;余震不断发生,要有躲藏处。这就需要临时搭建防震、防火、防寒、防雨的防震棚。各种帐篷都可以利用,农村储粮的小圆仓,也是很好的抗震房。
3.划定疏散场所,转运危险物品:城市人口密集,人员避震和疏散比较困难,为确保震时人员安全,震前要按街、区分布,就近划定群众避震疏散路线和场所。要把易燃、易爆和有毒物资及时转运到城外。
4.设置伤员急救中心 在城内
抗震能力强的场所,或在城外设置急救中心,备好床位、医疗器械、照明设备和药品等。
5.暂停公共活动得到正式临震预报通知后,各种公共场所应暂停活动,观众或顾客要有秩序地撤离;中、小学校可临时在室外上课;车站、码头可在露天候车。
6.组织人员撤离并转移重要财产,如果得到正式临震警报或通知,要迅速而有秩序地动员和组织群众撤离房屋。正在治疗的重病号要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对少数思想麻痹者,也要动员到安全区。农村的大牲畜、拖拉机等生产资料,临震前要妥善转移到安全地带,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车辆要开出车库,停在空旷地方,以便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作用。
7.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城市发生地震可能出现严重的次生灾害,特别是化工厂、
煤气厂等易发生地震次生灾害的单位,要加强鉴测和管理,设专人昼夜站岗和值班。
8.确保机要部门的安全城市内各种机要部门和银行较多,地震时要加强安全保卫,防止国有资产损失和机密泄漏。消防队的车辆必须出库,消防人员要整装待发,以便及时扑灭火灾,减少经济损失。
9.组织抢险队伍,合理安排生产临震前,各级政府要就地组织好抢险救灾队伍(救人、医疗、灭火、供水、供电、通信等)。必要时,某些工厂应在防震指挥部的统一指令下暂停生产或低负荷运行。
10.做好家庭防震准备在已
发布地震预报地区的居民须做好家庭防震准备,制定一个家庭防震计划,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防震的隐患:
(1)检查和加固住房,对不利于抗震的房屋要加固,不宜加固的危房要撤离。对于笨重的房屋装饰物如女儿墙、高门脸等应拆掉。
(2)合理放置家具、物品固定好高大家具,防止倾倒砸人,牢固的家具下面要腾空,以备震时藏身;家具物品摆放做到“重在下,轻在上”,墙上的悬挂物要取下来成固定位,防止掉下来伤人;清理好杂物,让门口、楼道畅通;阳台
护墙要清理,拿掉花盆、杂物;易燃易爆和有毒物品要放在安全的地方;
(3)准备好必要的防震物品,准备一个包括食品、水、应急灯、简单药品、绳索、收音机等在内的家庭防震包,放在便于取到处。
(4)进行家庭防震演练进行紧急撤离与疏散练习以及“一分钟紧急避险”练习。
安全准备
家庭准备
1.对大衣柜、餐具柜厨、电冰箱等做好固定、防止倾倒的措施。
2.在餐具柜厨、窗户等的玻璃上粘上透明薄膜或胶布,以防止玻璃破碎时四处飞溅。
3.为防止因地震的晃动造成柜厨门敞开,里面的物品掉出来,在柜厨、
壁柜的门上安装合叶加以固定。
4.不要将电视机、花瓶等放置在较高的地方。
5.为防止散落在地面上玻璃碎片伤人,平时准备好较厚实的拖鞋。
6.注意家具的摆放,确保安全的空间。
7.充分注意
煤油取暖炉等用火器具及危险品的管理和保管。
8.紧急备用品
(1)饮用水 (2)食品、婴儿奶粉 (3)急救医药品 (4)便携式收音机、
超级手电筒、干电池 (5)现金、贵重品 (6)内衣裤、毛巾、手纸等。
协作体制
1.发生大地震时,可以预计在广大区域造成巨大灾害。在这种情况下,
消防车、救护车不可能随叫随到。所以,有必要从平时起通过街道等组织,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建立起应付发生火灾、伤员时的互助协作体制。
2.积极参加市民防灾组织和训练。
物资储备
为了突发状况准备趁手的应急物品:
为了保证足够的量,应考虑以下因素:建议购买一些瓶装水。要注意保质期。如果准备用自己的容器装水,应该从军用品或者野营用品专门店购买那种不漏气的、专门储存食品的盛水容器。在装水之前,要用餐具专用洗涤剂和水清洗容器,并用水冲净,以免洗涤剂残留。容器内的水必须定期更换。除了水之外,还需要一些净化用的药片,比如哈拉宗(Halazone)、高碘甘氨酸(Globaline),但在使用这些药片之前,一定要先看看瓶子上的标签,并向专业人士或医护人员咨询上述药品的使用。
避震指南
学校避震
家庭避震
公共场所避震
1.听从工作人员指挥。
2.不要急于涌向出口,保持跟前面人的距离。
3.如果遇到拥挤,解开领扣,双手交叉胸前,护住胸口。
4.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一般依托公园、绿地、操场、广场建设,里面具备突发应急事件应急的基本功能。
5.地震发生后,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不要急于拥向楼梯口,容易造成挤踏。不要随便点灯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不要急于打电话,以免线路拥挤,影响救灾指挥通讯。
自我救助
急救方法
震后自救
地震后,往往还有多次余震发生,处境可能继续恶化,为了免遭新的伤害,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环境。
1.首先要保护呼吸畅通,挪开头部、胸部的杂物,闻到煤气、毒气时,用湿衣服等物捂住口、鼻;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和其它容易引起掉落的物体;扩大和稳定生存空间,用砖块、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发生后,环境进一步恶化。
2.设法脱离险境。如果找不到脱离险境的通道,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向外发出呼救信号,不要哭喊、急躁和盲目行动,这样会大量消耗精力和体力,尽可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闭目休息, 等待救援人员到来。如果受伤,要想法包扎,避免流血过多。
3.维持生命。如果被埋在废墟下的时间比较长,救援人员未到,或者没有听到呼救信号,就要想办法维持自己的生命,防震包的水和食品一定要节约,尽量寻找食品和饮用水,必要时自己的尿液也能起到解渴作用。
4.如果你在三脚架区,可以利用旁边的东西来护住自己,以免余震再次把自己伤害,再把手和前胸伸出来,把脸前的碎石子清理干净,让自己可以呼吸,等人来救你。
5.地震是一瞬间发生的,任何人应先保护自己,再展开救助。先救易,后救难;先救近,后救远。
震后互救
1.采用喊话、敲击等方法判定幸存者的确切位置,也可向家属或邻居询问情况。
2.首先要使被埋压者头部暴露出来,清除口、鼻内的尘土,保证幸存者呼吸顺畅。在抬救过程中不可强拉硬拖,避免被救者身体再次受到损伤。
3.对受伤者进行特殊应急护理时,最好蒙上他们的眼睛,使其免受强光的刺激;不可让他们突然接受大量新鲜空气;不可让他们一次进食过多;避免被救人员情绪过于激动。
4.对一时难以救出的受伤者,可在保证通风(通气)的前提下,做好标志,等待专业救援人员前来救治。
5.要特别注意的是,救人时要注意安全,不仅要注意被救人员的安全,而且要注意施救者的安全,还要预防余震带来的危险。
震后注意事项
检查伤情
如果有人呼吸停止,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有流血的外伤,立即直接压迫伤处止血;不要移动重伤员,除非有伤情扩大的紧急危险;用毛毯包裹伤员,以保持体温。
检查隐患
1.尽可能熄灭火苗。如果火势已无法熄灭,要迅速离开家中,尽可能通知消防队,并提醒邻居。
2.用干电池供电的手电筒检查房屋。进屋前就要打开手电筒,因为如果屋内煤气泄漏,打开手电筒可能会引起火花。检查燃气管道、电线和水管,检查电器的受损情况。如果闻到煤气味,或看到管道破裂,要关掉从外面进屋煤气管道的主阀门。在供电局来你家做安全检查之前,不要再合上电闸。
谨记:在燃气闸关闭后,必须由专业人员重新打开。不要点燃火柴来寻找燃气泄漏处。
注意:若怀疑煤气管道泄漏,不要拨动电源开关或使用电器,因为产生的火花会点燃泄漏的燃气。
3.如果家里电线受损,要切断电源。如果情况不安全,要离开房屋,寻求救援。
4.切莫触摸掉落的电线或受损的电器。
5.检查建筑是否有裂缝和损坏,尤其是烟囱与砖墙周围。如果建筑有塌的迹象,要迅速撤离。除非确定烟囱没有受损,也没有裂缝,否则不要使用壁炉。
6.清除溢出的药品、
过氧化钠、汽油和其他易燃易爆液体。
7.如厕前要检查水管与下水管道,确保它们完好无损。
8.塞好浴缸与水槽的下水口,以免污水倒流。
9.检查水与食物供应。如果水源被切断,可使用热水器里的水或融化食用冰块救急。扔掉所有可能会变质或受污染的食物。
10.检查
壁柜和食橱,开门要当心。注意躲避架上可能掉落的物品。
赔偿问题
社保
关于社保能否赔付因地震房屋倒塌造成的人员伤亡损失的问题,社保中的
医疗保险是“保而不包”,只提供基础医疗费用的报销,根据社保缴费的年限计算,一年报销上限几千到几万不等,报销的比例不高,并且有明确的报销限额,比如特定疾病要求等等。同时,一些地方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规定,意外事故不包含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其他保险
目前大多数
人寿保险公司已经将地震纳入承保范围。以人的身体和寿命为保险标的人身险,包括寿险(
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两全寿险等)、个人意外伤害险、个人意外医疗保险、旅游意外险等,保险责任中一般都包含地震责任。购买这些保险的客户,在地震中不幸身故或伤残都会获得相应赔偿,受伤以及住院治疗也会获得保险金赔付。但如果被保人是在地震中出现突发心脏病、
脑出血等意外疾病,保险公司需要调查突发疾病与地震的关联程度。
另外,寿险中意外险的保费较低,且一般不用核保。所以赔付力度有限。
谣言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