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鼓是一个俗称,通常指的是来自
西非的Djembe(金贝鼓、坚贝鼓),是西非曼丁文化的代表性乐器。非洲鼓是皮膜类
打击乐器,起源于十三世纪曼丁人建立的马利王朝,最早出现可以回溯到公元500年,最初是由铁匠们手工制造的,它的形状来源于捣碎杂粮的臼,
沙漏形状的外型,两端开口,用
山羊皮包住较大的开口端,用双手演奏。
传统上,Djembe是徒手演奏,主要有低、中、高三个音,而且需要和Dunun(墩墩鼓)配合,演奏与特定生活场景相关的鼓曲,来给舞者和歌手伴奏。传统Djembe鼓主要由男性演奏,近年来才渐渐出现女性演奏家。Djembe演奏家在曼丁语中通常被称为Djembefola,意思是“能让Djembe说话的人”。现在Djembe已经传播到世界各地,在不同的音乐、培训领域发挥着它独特的价值。黑人音乐的元素多样,鼓在其中是最常见的乐器,但是非洲鼓以它独特的魅力,不仅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同样也受到了世界各地热爱音乐的人们的青睐。非洲的鼓也是非洲各个国家对外交流的一大特色。
命名
Djembe可以追溯到公元500年,在那里它作为主要社会中仪式、
祖先崇拜、仪式和社交舞蹈的秘密鼓。根据
马里的班巴拉人的说法,djembe的名字来自“Anke djé, anke bé”的说法,意思是“每个人都和平地聚集在一起”,这个名字定义了鼓的目的。在
班巴拉语中,“djé”是“gather”的动词,“bé”翻译为“和平”。
还有另一种说法,“Djembe”一词由两部分组成:“djems”意指“密集树林里的树”,“be”指的是“山羊”。非洲鼓就是用整木掏空,以
山羊皮盖之端口制作而成的。以及Djembe的词源,“French djembé, from Mande jembe”。
历史流变
世界音乐的起源,大概都会可以追溯到鼓,它是最古老的乐器的代表。传说第一个鼓是用神话里的gabraffe(
长颈鹿和斑马杂交而成)的动物皮来做的。据历史学家考证,鼓在非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当时的主要作用是以远距离传输信息为目的,虽然现在鼓在军事上的作用已经逐渐减弱,但是作为
打击乐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鼓在非洲黑人以及非洲社会中的特殊地位是十分重要的。非洲鼓乐中最为常见的是金贝鼓(Djembe)。它起源于12世纪,为曼丁加(Mandinka)人所创造,此后开始并持续流行于
西非强国
马里帝国(The Mali Empire)下的非洲部落之中,地理上涵盖了当今的马里(Mali)
几内亚(Guinea)、
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
科特迪瓦(Ivory Coast)、塞拉利昂(Sierra Leone)、利比里亚 (Liberia)、
冈比亚( Gambia),以及
塞内加尔(Senegal)等国。
在原始人生活中为盛食物的陶器,蒙上兽皮,就成了鼓了。非洲鼓也是由人们生活器具一一用来捣碎杂粮的臼发展而来,这个记载来源于13世纪曼丁人建立的马利王朝。非洲鼓在黑人的日常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或者说已经和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不仅是娱乐,在很多宗教活动中也都有非洲鼓的影子,巫师治病重视的是节奏打击乐,祭师也是鼓手,可见非洲鼓在人们生活中具有神一般的崇高地位。在生活娱乐方面,当去离家很远的田里工作时,女人们就在新建营地里舞蹈和歌唱,丈夫也用鼓语赞美自己的妻子。当战士们凯旋或者农夫狩猎满载归来,首先迎接他们的也是非洲鼓那神圣的节奏声。非洲鼓演奏技艺的高低可以决定鼓手的社会地位。非洲鼓还有用信号语言传递各种信息的功能。鼓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的不同位置,加上变换
隔行扫描、急缓有别的节奏,形成特定的信号语言。非洲人常用这种信号语言传递抵御敌人的信号,号召人们参加集会和劳动,或者报告火警灾害等。
16世纪至18世纪,
西班牙殖民者从非洲贩运奴隶到
委内瑞拉北部沿海地带的
可可种植园,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殖民统治者严禁奴隶平时在庄园里击鼓取乐。然而,机智的奴隶们利用殖民者信奉的宗教节日来“放松”自己,施展自己鼓乐舞蹈的天赋。此阶段黑人保留着自己的音乐传统,同时逐渐吸纳了
欧洲、印第安的音乐形式,发展出
美国黑人独特的音乐形式。19世纪末产生的丽士乐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前的音乐形式。其中节赛的特色在融合其他音乐形式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节类强烈、复杂,而且常常是多线条的,对西方及其他地区的音乐产生了广泛影响。
非洲手鼓在古代通过埃及
尼罗河的贸易古道传播到
中东和世界各地。20世纪50年代,许多非洲国家独立。当时
几内亚的总统Sekou Toure,出于对外宣传的需要,成立Djoliba国家歌舞团,将他们的
传统音乐搬上舞台,到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外部世界由此开始接触非洲音乐文化。到了60年代,非洲鼓已经逐渐从一种伴奏乐器发展为独立乐器,由一批在美国训练的非洲鼓手将其介绍到欧美各地。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非洲鼓才作为流行文化的变身,吸引着世界各地爱好者的目光。
基本构造
非洲鼓由鼓皮、鼓绳、鼓圈、鼓腔等部分组成。
类型种类
此外,从用途上,非洲鼓可以分为音乐鼓,信号鼓和战鼓三种。
音乐特点
主题
非洲鼓作为一整套的高度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包括舞蹈、火祭、戏剧、面具、说书、
巫术等。其中,鼓常常出现在非洲宗教活动中,其中打击乐是巫师治病所比较重视的,祭司往往也会担任鼓手,这些都说明非洲社会申对鼓的地位有高度认同。在非洲人的生活申,当需要去离家较远的地方工作时,在新建营地里常常可以看见非洲女人们的舞蹈与歌唱,可以听到丈夫们的鼓声;当农夫行猎满载而归时,也往往用非洲鼓来迎接他们;在非洲,不同的鼓声可以传递不同的信号,给非洲人的集会、劳动等提供信号。
非洲人的音乐观是“参与才有意义”,鼓乐尤其强调与会者的共同参与,恰如(金贝鼓)的字面涵义正为“所有的人召集在一起”。群体性还体现在“多线条节奏”的演奏方式与鼓圈文化上,强调和谐与配合的组织原则。此外,非洲“音乐与舞蹈是密不可分的”。 它富有强烈感染力,以其节奏与激情带动听众。非洲鼓乐具备了非洲音乐的重要特质,如强节奏感、口头流传、即兴性等。
音色
非洲鼓的声音与其制作时的原材质息息相关。鼓的中心部分是从同一棵
树干上砍下的具有用于运输谷物的
砂浆形状,表面覆盖着山羊皮膜,但在此之前,它是一种特殊的
鹿皮。皮肤通过一组锻铁线固定到位,并通过熟练编织的绳索系统拉伸,产生共鸣的木材质量和皮革的质量取决于非洲鼓的声音质量。这样的鼓,低音厚重深远,中音坚实,高音嘹亮。用不同的音色就可以演奏出千变万化的节奏,古朴而纯真。也正是因为如此构造,如此音色,在融入到
现代音乐后,焕发了强大的生命力。在融入现代音乐节奏元素后,非洲鼓不但给现代音乐增加了许多神秘的、古朴的、动感的节奏,也丰富了现代音乐多元化的呈现形式。
节奏
非洲鼓没有记谱的传统,所以在世界各地为了记录非洲鼓的节奏型,标记方式多种多样。每一个独立的
非洲手鼓都有3个非常明显的音区:bass(意为低音,唱名为“咚”)浑厚,tone(意为中音,唱名为“嗒”)强劲,slap(意为高音,唱名为“嘟”)清脆嘹亮如金石之声,
音域的跨度之大在
打击乐器中是非常少见的。三种
根音又可以幻化出无穷无尽的节奏,有名的非洲传统节奏就有三百多种,而且每一种节奏都有特定的含义。
此外,非洲手鼓的演奏方式有
独奏、重奏与合奏。独奏和重奏的鼓的节奏复杂多变,阴阳顿挫,怪锵有力。集体合奏的时候,鼓声气势磅码,在集体演奏时,节爽整齐,大家同时演爽同一个的节奏型,不停反复,就形成了“整齐节奏”。当一雅人一起演奏,每个人演赛的节奏与别人或同或不同,各种书类
声部又都在同一个周期里独立地反复演奏,就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彼此跨越的”跨节奏”,这是非洲音乐最为典型的节奏。
演奏技巧
手势
非洲鼓在敲击的时候需四指并拢,手型稍有弧度,靠近鼓边,在离鼓面2至5厘米的位置开始敲击。敲击时从肩部到大臂、小臂、手腕、手指都要充分放松,初学者在练习时常常因为过度紧张而造成闷音。
拍打
非洲鼓演奏技巧时,需要通过在鼓皮附近用手掌和扁平手指敲击鼓而产生低音。靠近边缘敲鼓会产生高音。手指的接触区域确定声音是“中音”和“高音”。对于音调,手指的大部分区域和
手掌的尖端与皮肤接触,而对于巴掌来说,接触区域仅限于手掌和指尖的边缘。演奏技巧的基本声音是“开放”的感觉,这意味着手在接触鼓面后立即弹开,因此与皮肤的接触时间应尽可能短。
代表人物
谢赫·姆布(Cheikh M’Boup)
谢赫·姆布(Cheikh M’Boup)是非洲鼓专家,他出生于
塞内加尔的
达喀尔,从很小开始接触音乐。16岁时,他和世界著名的杜杜-恩迪亚耶-罗斯鼓手合奏萨巴尔(Sengal中最常用的鼓);20岁时成为塞内加尔国家
芭蕾舞舞团“非洲黑芭蕾”的鼓手。
Mamady Keïta(马马迪·凯塔)
1964年,时任
几内亚总统希扣多力(Sekou Toure)发愿以音乐和舞蹈来宏扬几内亚文化,举办各级比赛来筛选出最好的人加入新成立的几内亚国家舞团(National Ballets of Guinea),舞团名为Djoliba,最终Mamady Keïta以十四岁的年龄入选,成功得到了仅有的五个名额之一。从此的二十多年当中,Mamady随着这个舞团到世界各地演出,在这个期间,他赢得许多国际和泛非洲的比赛金奖,并且被认定为最强的非洲鼓手。
1988年,
比利时的一个非营利性组织ZigZag邀请Mamady到
布鲁塞尔,Mamady可以在他们的打击乐学校教鼓并在学校表演;同年,Mamady组建了自己的表演团队,名为Sewa Kan。1992年9月2日,Mamady在布鲁塞尔成立了他自己的打击乐学校,即Tam Tam Mandingue,意为曼丁之鼓。这所学校迅速获得了国际声誉,Mamady也开始在其他各国开设分校,其中包括
德国、
法国、
葡萄牙、
以色列、
美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
日本、
新加坡以及
澳大利亚。目前全球已经有超过十二所分校,Mamady亲自根据音乐技能以及教学技巧挑选出分校的负责人。作为该鉴定程序的一部分,Mamady还建立了曼丁鼓乐证书以及曼丁鼓乐能力认证文凭(Tam Tam Mandingue Diploma of Proficiency)。这也是世界上唯一正式的曼丁鼓乐资格认证。Mamady还拍过一部纪录片叫Djembefola。
穆罕默德·邦古拉(Mohamed Bangourake)
西非
几内亚的非洲鼓大师穆,Les Ballets Africains(非洲歌舞团)的首席Soloist(
独奏),他也是Boka Percussions Group(博卡打击乐团)的soloist(独奏)之一。Bangourake出生在西非几内亚的一个
传统音乐世家(Griot family),在几内亚,人们震慑于他的鼓声,所以Bangourake也被西非几内亚鼓手们喻为“威猛之狮子”和“燃烧之手”。
王利军老师,中国儿童中心非洲鼓教师。从事曼丁文化传播与教学多年,师从
几内亚非洲鼓大师邦古拉学习曼丁文化,中国文化艺术人才非洲鼓专业教师。
经典作品
价值与影响
功能价值
在
西非,鼓不仅是一种乐器,还是人群交流的工具,情感表达的媒介,甚至战时鼓动冲锋的信号。非洲鼓在鼓面的不同区域能打出高、中、低三个基本音;复杂多变的节奏则是鼓的灵魂。而“鼓”和“舞”在
斯瓦希里语中同为一字,在击鼓中高歌狂舞,用身体尽情宣泄生命的能量和热情,祭神庆丰,娱乐尽兴,是非洲人最原始最奔放的情感表现方式。
非洲历史与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特定性,在对音乐进行传播和保存的过程中,鼓通常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特殊的符号,在非洲很多地区的日常交往中,非洲鼓甚至可以取代语言的作用。非洲拥有着种类繁多的鼓类乐器,这些乐器往往被看作特殊的“语言工具”。“声调语言”,是非洲很多民众的语言。通过乐器的音高对语言的声调进行模仿进而实施“通话”,是很多非洲鼓手的惯用通话手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非洲人的这种说话声调特征,与汉语有一定相似性,对语调与歌曲旋律所表现出的关系尤为强调,以免发生语言声调变化导致语义受影响的情况。与其他乐器相比,鼓类乐器在非洲地区具有非常明显的语言代表作用,表现出非常特殊的“说话”能力。
社会价值
黑人音乐的元素多样,鼓在其中是最常见的乐器,但是非洲鼓以它独特的魅力,不仅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同样也收到了世界各地热爱音乐的人们的青睐。非洲的鼓也是非洲各个国家对外交流的一大特色。鼓在非洲音乐,乃至文化中的重要性是不容小觑的。每个国家的音乐都有自己独具的特点,每个国家之间的音乐交流同时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在这个全球化日益加快的时代,非洲鼓融入进了世界,它吸取了
现代音乐的元素,日益成熟,非富多彩。
在非洲很多国家中,鼓都是人们最为推崇的乐器。在探讨非洲艺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非洲鼓,鼓是研究非洲艺术的重要窗口,是非洲艺术的灵魂。非洲的每个国家都拥有着具有自身国家特点的鼓文化,也是非洲一些国家在对外交流中的极大特色。对于当地人来说,非洲鼓有多种用途,这些用途即为其独特的魅力,也是受人们喜爱的原因;对于世界各地游客和音乐爱好者来说,非洲鼓富于生命旋律的特征,也很容易让人着迷。随着非洲鼓在世界各地的传播,非洲鼓已经于近年来被纳入专业
音乐创作领域,有很多世界著名的演奏团都涉及了非洲鼓的演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
非洲鼓进入
中原地区后,就常被用在民谣音乐中,为中国流行音乐添加了新元素,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非洲手鼓的在华流行鼓乐的日益兴盛以及频繁的曝光率,使中国音乐元素音乐形式和音乐文化日新月异。非洲鼓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也影响了中国的旅游业。非洲鼓的在华传播,多集中在以旅游业为经济支柱的地区,如
丽江古城、平遥古城、
凤凰古城等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在
丽江市,非洲鼓主要与一些有节奏的音乐合作,如著名的本地歌手
丽江小倩的《小宝贝》等歌曲。丽江到处可见非洲手鼓店。因为非洲手鼓的流行,丽江形成了非洲鼓的“丽江打法”。
传承与发展
走向世界
在埃及
尼罗河贸易古道的引领下,非洲鼓不仅走进了
中东,而且走进了世界各地。上世纪五十年代,非洲国家纷纷独立,为了更好地宣传国家,Sekou Toure作为
几内亚当时的总统成立了国家歌舞团——Djoliba,该歌舞团收集了非洲各地典型艺术将其搬到舞蹈上,并进行世界巡回演出,极大地增加了外部世界对
非洲文化艺术的了解。进入上世纪六十年代后,非洲鼓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伴奏乐器,逐渐开启了其独立乐器发展之路。非洲一些国家专门对非洲鼓手进行训练,将非洲鼓推广到欧美各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非洲鼓一跃成为流行文化,吸引了众多爱好者。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非洲鼓的进一步传播,使人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非洲鼓艺术。
进入中国
伴随着中国和非洲友好关系的拉近,从
政治经济学一直辐射到艺术文化领域。之后产生了非洲鼓在华的流行,真正在流行其实要从2006年中国非洲手鼓网论坛成立的时候算起。之后,一些非洲鼓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如:北京魔人布欧非洲鼓杂耍俱乐部、猴面包非洲鼓俱乐部、悦曼丁非洲鼓俱乐部等。发展初期多为一群人围着一个鼓在野外随意地升起营火,集合各种
打击乐器,形成鼓圈圈,后来由于网络逐渐发达,于是爱乐者开始在网络上找寻非洲鼓教学影片、在网站购买相关演出与教学视频;最后甚至出国寻访非洲鼓大师学习,而后慢慢地在中国推广非洲鼓乐,这个过程中大家曾同心经营中国的非洲鼓大师营,而后因各自发展出不同特色。
参考资料
Djembe.Oxford Learner's Dictionaries.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