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席筒》,别名《白玉簪》《斩张苍》,俗称《曹保山中状元》,河南曲剧传统的经典剧目,编剧周任,是曲剧海派创始人海连池先生的代表作。
《卷席筒》蓝本据说源自于清朝末年的贫苦秀才周任,百年来各种地方戏班将此故事衍生续写,编成了连台大戏。1951年,中国启动了全国性的戏曲改革。1954年,登封县文化馆接收了赵保和文村戏班,正式成立了登封县曲剧团,开始酝酿改编《卷席筒》。1978年
郑州市曲剧团整理排演《卷席筒》,一年后西安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摄成戏曲艺术片。1983年海连池排演了由李清芳编写的《卷席筒》续集,随后又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由赵滋民导演,海连池主演,该电影在1985年上映。
《卷席筒》主要讲述了员外曹林的妻子赵氏虐待曹林前妻之子曹保山一家,赵氏趁曹保山出京赶考之际毒死曹林并陷害曹保山的妻子张氏,苍娃为了救嫂子而自愿承担罪责,最终在状元曹保山的干预下冤屈得以澄清,惩办赃官,一家团圆的故事。该剧目的唱腔音乐优美、抒情、细腻而又明快、跳跃、活泼,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全剧条理简单、线索清晰,简单的剧情构造融汇朴素的唱腔设计,直观地触及观众心理。
曲剧《卷席筒》演出获得成功后,先后被京剧、吕剧、晋剧、越剧、秦腔、山东梆子、二人转等30多个剧种所演绎。《卷席筒》成了曲剧的代名词,小苍娃也成了
海连池的别名。
创作背景
创作蓝本
《卷席筒》蓝本据说源自于清朝末年的贫苦
秀才周任,百年来各种地方戏班将此故事衍生续写,编纂成了连台大戏。其中最主要的故事来源以老艺人流传的《白玉簪》为原型。《白玉簪》故事中,一个贯穿整个情节的线索是嫂子张氏。另一位是反面人物赵氏,她表现出好吃懒做、贪心狠毒的特点。故事背景设定在
安史之乱时期,逃难的过程中,杨贵妃将与
李隆基的定情之物
玉簪花托付给宫女张凤莲。
张凤莲后来被外出做生意的曹林所救,回到河南老家。这一情节引发了一系列故事,包括保山娶亲、蜜蜂之计、赶考献宝、赵氏下毒以及苍娃坐牢等情节。
在剧目的发展中,《白玉簪》曾是
豫剧等多个地方戏的经典剧目。然而,1949年前后,它成为曲剧
丑角老艺人的招牌戏。具体演变过程虽然难以考证,但《白玉簪》中关于帝王家的奇情故事逐渐演化为以小苍娃为主角的《卷席筒》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创作环境
1951年,中国启动了全国性的戏曲改革,主要涉及“改人”、“改制”、“改戏”。这一时期的改革旨在推动戏曲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其社会影响力。1954年,登封县文化馆接收了赵保和
文村戏班,正式成立了登封县曲剧团。不到三十岁的团长何国正与编剧李国章开始酝酿改编《卷席筒》。1959年,作家李准到登封体验生活,对这部戏极为欣赏。据说,他对“苍娃起解”中的一段文字进行了修改,使得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1961年,演员
王善朴参加“全国文艺工作会议”时,曹禺特意提到应该推广《卷席筒》。因此,提出了将其拍成电影的提议。然而,1964年全国“小四清”运动爆发,导演谢添受到了冲击。虽然何国正曾致信谢导,表示秋季时将带摄制组来
登封市,但由于各种原因,电影拍摄最终未能实现。
随后,文化大革命爆发,导致《卷席筒》被定为不正当的文艺作品。1979年初,
郑州市曲剧团开始重排曲剧《卷席筒》,并在郑州各大剧院相继演出。由
海连池演苍娃,使《卷席筒》在戏曲界大受欢迎。此后,《卷席筒》成了曲剧的代名词,小苍娃也成了海连池的别名。1982年,曲剧《卷席筒》的剧本由黄河文艺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署名为何国正、李国章整理。后来,郑州市曲剧团推出了《卷席筒后传》,成为该戏的续编。
剧情介绍
员外曹林的续弦赵氏带着儿子苍娃(仓娃)来到曹家后,将曹林前妻之子曹保山及其妻儿百般虐待,苍娃却反对母亲行为,千方百计对兄嫂和侄儿侄女加以维护。
赵氏乘曹保山进京赶考,支开苍娃去舅舅家后,下毒药害死曹林,然后又嫁祸于曹保山的妻子张氏,贿赂县官,将张氏屈打成招,打入死牢。苍娃从舅舅家回来后,见状大惊,前往探监问情。为救回嫂子张氏,自己承担了毒死继父之罪。县官因理屈心虚,只好放了张氏,将苍娃收监,决定秋后押赴洛阳问斩。
进京赴试的曹保山得中状元,钦命巡按来到洛阳,在复审案卷中,发现了这桩奇案,赶到刑场提审苍娃,澄清了冤案。当张氏为表对苍娃感激之情,买芦席来到刑场准备卷埋苍娃时,苍娃故意装死,和嫂嫂开了一个玩笑。张氏吓得昏死过去,醒来后得知丈夫中了状元,为苍娃平了冤案,惩办了赃官,转悲为喜,这时赵氏已死,一家团圆。
主要角色
参考资料来源
艺术鉴赏
唱腔特点
卷席筒的唱腔音乐优美、抒情、细腻而又明快、跳跃、活泼,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其旋律走向总趋势是高起低落,多以五声音阶式进行,曲调悠扬、委婉,旋律性强,在卷席筒的唱腔音乐中,既有
调式的交替运用,又有“清角为宫”“变宫为角”的自然
移调现象,使唱腔既有色彩变化,又转换自然、流畅。
主题内涵
《卷席筒》的风格不同于现代戏曲风格,这部经典作品凭借着贴合家庭伦理的吸众特点,运用简单的人物矛盾勾勒出不同的鲜明的人物性格。全剧条理简单、线索清晰,简单的剧情构造融汇朴素的唱腔设计,便能很直观地触及观众心理,让观众清楚地分辨“善”与“恶”。
《卷席筒》在喜剧中含有悲情的因素,悲剧又含某些可笑的情节,造成戏曲结构上的大起大落,曲折奇巧,这也正是地方戏曲的可贵之处。这出戏中的主角苍娃随母改嫁,旧社会被人们称为“拖油瓶”,受到偏见歧视,这是一种很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这出戏却把他写成憨厚善良,具有舍身救人的正义感,应为旧时代的“英雄”类型,彻底颠覆了社会上陈腐的偏见。
创作手法
剧中的角色苍娃跪在监察院,给他的继兄说明他的冤情。这一部分从捐银帮助继兄参加考试,其母杀害了继父,并诬告苍娃的嫂子,以夺取家庭财产,苍娃可怜两个侄儿年幼,坚决为嫂嫂顶罪,一直述说到如何在
洛阳市收押候审。这几百板十几分钟旋律较低弱的唱腔,采用了曲剧中常用的叙事技巧“倒粪”,即从头到尾重复说一遍之前的事件。它是全剧的高潮,也是观众最喜欢的部分。
地域特色
《卷席筒》中的一些习语非常有趣。比如当主人公苍娃遇到要去京城参加考试的哥哥时,他说:“我说哥呀,你包捉急蛮”(音译)。此外,在该剧最著名的桥段“起解”中,苍娃唱到:“问解差,离洛阳还有多远?”解差:“二十里!”苍娃:“唉呀,我的妈呀!”这句俚语的出现,刹那间为这悲情选段增添了幽默诙谐的戏剧效果,充分地丰富了
河南曲剧的艺术表达。
曲剧在演唱风格上使用了河南话,在对白中引入“口语化”是最突出的特点。在《卷席筒》中,演员之间的演唱就像平常说话一样容易理解,没有拐弯抹角,故事叙述简明扼要,语言中流露出喜怒哀乐,合理地突出了故事情节。这种最直白、最朴素的语言往往是最亲和、最有表现力的。在《卷席筒》中,我们到处都能听到简单的日常语言,不知不觉中产生了一种熟悉感。故事中赵氏的凶悍也通过她的语言表达出来。流俗的语言加上眼神显现出她贪婪的一面,苍娃在狱卒面前谨慎的话语也反映出他孩子气的一面,符合苍娃的性格形象,这些朴实无华的真情,正是
语言艺术的魅力所在。
重要演出
1979年初,
郑州市曲剧团开始重排曲剧《卷席筒》,并在郑州各大剧院相继演出。由
海连池演苍娃,使《卷席筒》在戏曲界大受欢迎。1979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将《卷席筒》剧拍摄成戏曲艺术片,由马二章、
董秀娟、海连池等人主演。1980年,《卷席筒》荣获全国
大众电影百花奖戏曲片第三名。
1983年,海连池排演了由李清芳编写的《卷席筒》
续集,1985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又将其拍成电影,在全国放映,海连池、
王克丽、马二章和董秀娟等人担任主演。
2007年7月15日下午,“九州大戏台”走进
河南省——英协戏曲综艺晚会在河南人民会堂演出并录制,曲剧《卷席筒》在晚会上进行表演。
2013年02月15日,河南省曲剧团在郑州英协剧院演出曲剧《卷席筒》,
杨帅学、
刘青参与演出。
2019年正是曲剧电影《卷席筒》上映40周年,12月27日晚,由
河南广播电视台移动戏曲频道和
河南省海宣池曲剧团联合推出的曲剧《卷席筒》在河南省人民会堂开演。本次演出的主角小苍娃是
海连池的亲传弟子
周少军。
幕后制作
人物揣摩
曲剧名家海连池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反复揣摩“小苍娃”这一人物,确立了“以情感人,以曲招人”的表演原则。在塑造
丑角形象时,将自己的高嗓粗调改成大腔大调,同时缩短了实际年龄与戏中苍娃年龄的差距,这种调整使得表演更为贴近人物,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此外,为了更好地塑造苍娃这个角色,海连池花费大量时间泡在小孩堆里,仔细观察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这样的亲身体验帮助了
海连池更好地理解儿童的天真和活泼,使得他能够将这些特质真实地融入到角色小苍娃中。
人物形象
在苍娃的设定上,海连池提出了一项大胆的改变,即让苍娃净脸,并将涂在眉间的豆腐块改成梅花状,寓意着他的清白无瑕。这种独特的化妆设计不仅赋予了角色更深层次的寓意,也在视觉上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此外,为了突显苍娃的朴实活泼个性,海连池在头发上加了一撮冲天小辫,并特意扎上一朵小红花。这些细节处理更加符合角色的性格,使苍娃在观众心中更加生动可爱。
作品影响
演出影响
河南省《
河南日报》等多家报纸均在显要的位置报道关于《卷席筒》的新闻,还配发评论《卷席筒》的文章,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全场录音,并多次播放。20世纪70年代,
海连池和西安电影制片厂合作,将《卷席筒》搬上了电影屏幕。有了当时最先进的媒体传播模式,《卷席筒》立刻成为了当时戏曲艺术片发行量最大的影片,一时间火遍全国,主角小苍娃也深入人心,海连池成了家喻户晓的明星。
剧种移植
曲剧《卷席筒》演出获得成功后,先后被
京剧、吕剧、晋剧、
越剧、
秦腔、山东梆子、
二人转等30多个剧种所移植。2017年6月13日,
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在南宫剧场演出晋剧《卷席筒》,这部剧吸收了秦腔、曲剧的长处,又保留了晋剧的特点,尤其在音乐唱腔上进行了重新设计。2017年8月,
淄博市周末戏曲大舞台迎来吕剧专场,盛源艺术团为市民演出吕剧《卷席筒》。
评剧《卷席筒》也有多个不同的版本,但大体上与曲剧相似,只是由于演员个人演唱风格的不同稍有差异。2020年10月21日,
天津评剧院排演的传统评剧《卷席筒》在红旗剧院演出。2020年,由
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复排的邵阳花鼓戏《卷席筒》上演。
作品评价
1961年
河南省著名演员王善朴到北京参加全国文艺工作会议,国家文联主席
曹禺曾到过
登封市,观看过曲剧《卷席筒》。他对
王善朴说:“你们河南有一部以
丑角为主演的《卷席筒》戏,这是一部好戏,很有推广价值。”为此,河南省文化厅专门召开了一次戏剧《卷席筒》研讨会。与会戏曲界的知名专家们对这部戏又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著名导演
谢添、
陈方千在登封均对《卷席筒》的剧情和演技给予了高度评价。
郑州市曲剧团田冠军评价《卷席筒》所传达出来的情感是令人震撼的至高亲情,其中小苍娃与家庭众多成员所产生的“弟兄情”“叔嫂情”“叔侄情”“母子情”都是很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光明网评价,惩恶扬善的主题是《卷席筒》吸引观众的首要因素,整出戏围绕着善与恶展开情节,并对人物极力区分善恶,写了善者的弱小,恶者的强大。观众也会随着剧情的推进为弱者愤愤不平,渴望着弱者的胜利,因此最后结局的逆转对观众则有着更大的吸引力。
衍生作品
河南曲剧电影《卷席筒》
1978年郑州市曲剧团整理排演《卷席筒》,1979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摄成戏曲艺术片,由刘斌导演,
海连池主演,本剧讲述了张苍娃代嫂受斩,后获释一家团圆的感人故事。1983年海连池排演了由李清芳编写的《卷席筒》
续集,随后又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电影,由赵滋民导演,海连池主演,该电影在1985年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