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阳县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
海阳县是古代广东潮州府的一个县,属于宋元潮州三阳和明清潮州四阳之一。海阳县在明清时期归属潮州府,潮州府下辖九县邑,其中包括从宋元潮州三阳析置的海阳、揭阳、潮阳三个县。海阳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海阳国境,国名就是海阳国,又名南瓯国、正南瓯、瓯邓。除了海阳县,潮州府下辖的其他县邑也有〖阳〗之称,如惠来县别称葵阳、饶平县别称饶阳、澄海县别称莲阳、普宁县别称洪阳、大埔县别称茶阳。丰顺县则是潮州府最晚建立的县,因此得名〖新阳〗。海阳县位于广东省东南沿海潮汕地区南部,地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之间。
潮安县
发源地
历史上使用“海阳县”名时间最长的是南越国(今广东省)海阳县,从西汉初有设至民国元年(1912)废止,前后1600年。西汉初,南越国(前203-前111)在秦揭阳戍(汉初南海国)境内分置揭阳县、海阳县,这一时期揭、海两县并立,是海阳建县之始。西刘彻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灭南越国时置揭阳县(治所在今丰顺县),荒置南越国所设立的海阳县。东晋咸和六年(331)撤销揭阳县,设立海阳县,隶东官郡,县治在今潮州市。此后,历经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海阳县数度分置。民国元年(1912),海阳县更名为潮安区(今潮州市潮安区)。
海阳县名,西汉初有之,自公元331年(晋朝咸和六年)始常设,至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废止(因与山东海阳县同名),历近一千六百年,故失海阳之名实为潮州(潮安)之痛也!海阳乃岭东首邑,在民国之前将近二千年的时间里,一直为州、府、郡治所在地,是广东省东部(包括今汕头市、潮州市、揭阳市梅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后,在岭南设南海郡,南海郡又下设揭阳戍,揭阳戍辖区含今潮州市、汕头、揭阳、梅州四个地级市陆丰市地域,以及福建省漳州下辖的云霄县东山县诏安县、漳浦、平和等五县的县域。揭阳戍以地处于揭岭之阳定名。明代郭春震潮州府志》云:“揭阳山在县西北150里,秦名揭岭。”《潮州志》载:揭阳山在揭阳县城两北48公里,东北高1106米,南北二支抵丰顺陆河境,形势岩峤,县之主山也,或以此为揭阳岭。这是韩江流域设立地方行政区之始。
西汉初,汉朝为削弱闽越南越国两个藩国,令闽越、南越各分出部分土地,建立南海国。南海国国王(即南武侯,名织)由西汉中央直接任命,名义上下属东越国。大多数学者认为南海国首都应在广东省,因为其实南海国境相当于原 秦揭阳戍境。
西汉初,南越国(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1年)在秦揭阳戍(汉初南海国)境内分置揭阳县、海阳县(海阳县治在今潮州市),这一时期揭、海两县并立,是海阳建县之始。
西刘彻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时置揭阳县(治所在今丰顺县),荒置南越国所设立的海阳县。
王莽(公元8年—23年),原揭阳县设南海亭,亭治在今潮州。
东晋晋成帝咸和年间(325-342)南海郡东部分立东官郡,辖揭阳县、宝安县等。含今增城区东莞市深圳市及以东的粤东地区。
晋朝咸和六年(公元331年)撤销揭阳县,设立海阳县,隶东官郡,县治在今潮州市
分置
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建立义安郡郡治便设在海阳县(今潮州)。东晋义熙九年(413年)以恶溪上游5个“流民营”为基础,古海阳县北部析置了义招县(今大埔县)。
南齐永明元年(483年),析义招县置程乡县
南梁设置东扬州,後来又更名为瀛州。
隋开皇十年(590年)全国废郡设州,初义安郡地属龙川郡。十一年义安始称潮州,潮州州治仍在海阳县城(即今潮州)。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析海阳县永宁、延德、崇义三乡置揭阳县,治[阝留]隍,来属潮州市。绍兴三年撤销。海阳县永宁乡,今揭阳榕城及以东地方;海阳县延德乡,今金平区、龙湖区,包括潮安县庵埠镇;海阳县崇义乡,今揭西大洋、五经富、金和、塔头、凤江及揭东霖磐、玉湖,包括丰顺县汤坑等。
宋绍兴十年(1140年),重新设立揭阳县,县治迁至玉窖村(今揭阳榕城)。
至明代,始分海阳县置饶平县、大埔县、澄海县。
至清乾隆三年(1738),分海阳县北部永宁乡丰政都,合揭阳县崇义乡蓝田都、大埔县光德乡清远都,三县之边乡僻都设置丰顺县,丰顺县是从海阳县分出的最后一个县,县治初驻原海阳县地丰政都,故名丰顺县。
民国元年(1912)更名为潮安区
解放初定名潮安县(潮州市),1958年11月,划饶平县凤凰镇、大山镇归属潮安县。1992年建潮州地级市,旧潮安城与潮安郊区分治,郊区另设潮安县,县治庵埠镇
2013年6月28日国务院批准:一、同意撤销潮安县,设立潮州市潮安区。以原潮安县(不含磷溪镇官塘镇铁铺镇)的行政区域为潮安区的行政区域。潮安区人民政府驻庵埠镇潮安大道68号。二、将原潮安县的磷溪镇、官塘镇、铁铺镇划归湘桥区管辖。
至此,潮安区作为县的历史告一段落,设立区进入城市化的新阶段。
唐山市
西汉设,时属辽西郡,今河北省唐山市县西南。曹魏、晋、北魏因之。北齐省辽西郡入北平郡,省海阳县入肥如县。
休宁县
休宁县名称变更的过程:休阳(东汉建安)~海阳(吴元安)~海宁市晋朝太康)~休宁(隋开皇)
休宁自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建县,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县名为杨坚钦定,取休阳、海宁各一字,含“吉庆平宁”之意。作为徽州的“一府六县”之一,自古以来,休宁便以山水之美、林茶之富、商贾之多、文风之盛而名闻遐迩,被誉为“东南邹鲁”。今属安徽省黄山市
秦统一天下,设古、歙二县,汉属丹阳郡,东汉末丹阳败乱,土著首领金司、毛甘、陈仆、祖山分治之,无所属。逐附会稽郡建安十三年孙权中郎将贺齐平之,平黟、歙后从古歙县的东面(偏南)分出始新县、新定县,从古歙县西面分出黎阳县、休阳县,加上黟、歙二县共六县建置新都郡,治所始新(今淳安西),由此看出新都郡就是原古歙、黟二县的组合。这是徽州建置之始。
吴元安元年(258年因讳吴主孙休,改休阳为海阳市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之战,新都郡更名新安郡,辖区、治所未变,但新定县更名为遂安县,海阳县更名为海宁县。南梁大明八年(464年)浚县并入海宁县。梁普通三年(522年)寿昌镇划归新安郡。
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海宁为休宁,又于天宝十三年(750年)移休宁邑十三里西,即今之休宁;唐开元二十八年(741年)由休宁分出婺源。
唐元泰二年(766年)由黟县分出祁门;由歙县划出华阳镇置绩溪县(梁大同元年曾划出华阳镇为良安县,唐武德七年又废);划出歙、休部分地置归德县。
唐大历五年(770年)废归德县地复歙、休二县地,自此州领歙、绩、休、黟、祁、婺源六县。这六县也是建新都郡时古歙、黟二县之主体。
宋宣和三年(1121年)镇压方腊起义后改歙州为徽州。
自建安十三年以来近二千年的共同生活,在徽州各县形成了诸多共同文化。人们一提到徽州就会想到那里有独一无二的很多高大的粉墙黛瓦与马头墙又有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的古民居群;那里的文化底蕴很深厚,有着很多名人、高士,到处都有“状元及第”等的石雕牌坊及其群落,那里有闻名全国的四大文房四宝中的徽墨及歙砚;那里有全国十大名菜系列的徽菜;历史上那里有誉满全国的徽商,因而有无徽不成镇之说。有的被分割出去(例婺源县)的县,他们还是讲“我是徽州人”。这就是近二千年共同生活形成而割不断的情丝。
大嵩县
汉设观阳县,明置大嵩卫。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海阳县,因地处黄海之北而得名。据《登州府志》:“以其地在海之阳,故名。”1996年4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民行批[1996]27号文批复,撤销海阳县,设立海阳市(县级),仍属烟台市
今承“海阳”这个名字的地方,即今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潮安县
发源地
分置
唐山市
休宁县
大嵩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