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缕玉衣
出土于江苏徐州的东汉银缕玉衣
银缕玉衣,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东汉彭城王家族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银缕玉衣的形状与人体相似,多用绿色软玉琢制,为男式,全长170厘米,由2600余块玉片加上银丝编缀完成,编缀玉衣的银丝重约800克。玉衣分头罩、脸盖、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拇指、左右裤筒、左右鞋子共十四个部件,头部由头罩和脸盖组成;上衣由前胸、后背和左右袖筒组成;裤筒由左右裤筒组成;手套由左右手套和拇指套组成;鞋作圆头平底高帮鞋状,分左右脚。玉衣每个部件的周缘都有丝织物缀边,以加固定型,便于组合。玉衣制度是汉朝独有的丧葬习俗,多为诸侯使用。
玉衣又称玉匣或玉柙,是汉代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这件银缕玉衣的出土为研究汉代丧葬习俗和玉器工艺水平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文物外观
银缕玉衣的形状和人体几乎一模一样。玉衣多用绿色软玉琢制而成,款式为男式,全长170厘米,共用玉片2600余片,共享银丝约重800克。玉片有长条、正方、三角、圆形、半月、橄榄等形状,玉片四角都有穿编银丝的小方孔,有的玉片上有为方便编缀而墨书的编号。玉衣分头罩、脸盖、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拇指、左右裤筒、左右鞋子共十四个部件,每一个部件都是彼此分离的个体。玉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含,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目的是防止人体的精气外泄,这些合称九窍塞。玉衣每个部件的周缘都有丝织物缀边,以加固定型,便于组合,同时使玉衣更加美观。
头部由头罩和脸盖组成。头罩部分包括全部头顶及后颈。长27厘米,由230片玉片组成。头罩形似风帽,其顶端为一璧形玉片,四周钻有26个圆孔,与周围26片三孔梯形小玉片相连,其外由一层层四孔梯形或方形小玉片连接。玉片从里向外层层加大,到后脑处的玉片为最大,再至后颈部位从上而下缩小。脸盖部分包括额部、下颚及左右两耳。长23厘米,由105片玉片组成。两眼呈橄榄形,下颚呈半月形。鼻子是用15片小条梯形玉片和一片半圆形玉片组成,鼻梁高2.8厘米。其余均用长方形和梯形玉片。
上衣由前胸、后背和左右袖筒组成。前胸部分长70厘米,由260片玉片组成。腹部微鼓,腰部稍收小。除肩部使用方形和少量三角形玉片外,其余都用长方略带梯形的玉片。后背部分玉片形状略同前胸,尺寸稍小。左右袖筒长65厘米,各由296片玉片组成。左右袖筒的结构相同,上部略粗,下部收小。袖筒肩部用近似头部的小梯形玉片,横排列,其余部分为长方形玉片。袖筒内侧从腋下至袖口有开缝,可以展开成为一片。
裤筒由左右裤筒组成,但没有裤腰。裤筒长64厘米、上端口径19厘米、下端口径9厘米,各由306片玉片组成。左右裤筒的结构相同,上粗下细,如人腿形。玉片都是长方略带梯形的。裤筒内侧亦有开缝,可展成一片。
手套由左右手套和拇指套组成。左右手套作四指握拳状,长12厘米,各由110片玉片组成。手指部分作套状,不分四指,在拇指部分留一方孔,以便与拇指套缀合。手套的开缝在手套的口径至拇指根及四指和掌心的交界处。拇指套一长8.5厘米,一长8厘米。各由1片主形玉片、3片长条略带梯形玉片和1片方形玉片组成方形盒状,正好缀合在手套的长方孔处,成为一个整体。
鞋作圆头平底高帮鞋状,分左右脚。鞋长27.5厘米,最宽处9.5厘米,帮高13.5厘米。左、右鞋各由189片玉片组成,玉片规格依部位而异。鞋底各由3大片缀成,鞋头用长方形玉片,鞋帮用较小的长方形和梯形玉片,从后跟向脚趾部逐渐缩小。鞋后跟当中开缝,鞋底后跟的4厘米的内外缘均无钻孔,不与鞋帮相连缀,因此鞋帮可向两边打开,显然是便于穿着。
出土发掘
银缕玉衣于1970年出土于徐州市土山东汉彭城王一号汉墓,位于该墓室的后室,对棺具位置堆积现象观察,靠近底部铺一厚层生石灰,灰面上有席痕。席的上面铺五铢钱、植物籽,玉衣亦出土于席的上面。玉衣内外都有丝织物痕迹,可以见到的是平纹经纬线,似属。约当人体头部附近出土漆枕残迹,系枕内木片,马蹄形状,底宽10、高12、厚约1厘米,旁有一些色漆皮。头部左右各置小漆盒一个,腰部右侧置铁带钩,手部位置发现玉猪两件,说明死者原来两手握有玉猪。
玉衣出土时,除右鞋靴、左臂和前胸有部分保存较好外,其他部分已经零乱。有些玉片是在清理前室淤土内发现的。玉片角上钻孔,正方形玉片出于肩部,三角形玉片出于玉衣袖筒与上体前胸连接转角处,不规则形则根据需要特制的,例如:脸盖的眼形玉片,下颚形玉片;手套的拇指套玉片。袖筒和裤筒的玉片上发现一些墨书编号,有“第五”“第九”“第十”“第十三六”等,应是当时匠师们为了编缀玉衣在玉片上书写的。后经过南京博物院专家4个多月的修复,又恢复了2000多年前的样子。这套银缕玉衣是中原地区第一件经考古发掘、科学复原且品相完好的汉朝银缕玉衣。
制作技艺
银缕玉衣属于玉器制品,最重要的便是对玉器形状的雕琢。中国古代治玉使用的主要是旋转型工具——砣具,是一种带有钢丝或圆形钢盘的工具,在工具上方悬挂盛有解玉砂和水的壶,在切割玉料时,将混有解玉砂的水滴在玉石上,增加了切割工具的锋利度,方便加工玉料。据《天工开物》 载“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瓮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这毕记载的即是明清两代琢玉匠人所使用的琢玉机,又名“水凳”,其主 要原理是利用铁制砣具的旋转加上解玉沙的摩擦对玉器进行切割琢磨。其次是将各种大小不同的玉片进行编缀。用银线将玉片组合成头罩、脸盖、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拇指、左右裤筒、左右鞋子等部件,不同的玉衣部位,工匠采用的编织方法也不同,有交叉式、套联式、并联式等。
相关研究
丧葬制度
墓葬中出土的玉器,其形制多有以玉护尸之意,此举于新石器时代即见,尤以良渚文化出土大量的璧琮为代表,或以玉片、玉珠遍施棺内。新石器时代晚期,江南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和东北地区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大型墓葬,均用大量精美的玉器陪葬,多的达100余件。根据《仪礼·士丧礼》记载,古时覆盖死者的脸部用“布巾”“模目”,裹首用“掩“。东周墓中死者脸部的玉石片,原来可能是缝缀在“布巾”、“惧目”一类复面织物之上的在复面织物上缝缀玉石片以象征人脸。”这种“缀玉面幕“和”缀玉衣服”可能就是“玉衣”的雏形。《墨子·节葬下》记载:“诸侯死渚,虚车(库)府,然后金玉珠玑比乎身。”《吕氏春秋·节丧篇》则载:“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其中,“鳞施”可能就是指缝缀玉片的殓服,即汉代“玉衣”的前身。战国时代死者脸上的缀玉复面和身上的缀玉殓服,但还不是真正的玉衣。汉代社会各阶层普遍祈求长生。《史记·封禅书》记载刘彻“作柏梁、桐柱、承露仙人掌科之属”,不惜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追求长生。《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赤眉军在盗掘西汉帝陵时说“有玉验者率皆如生”,这说明汉代人坚信玉能保持尸体不致腐烂。汉代尊崇儒术。汉代统治者大力提倡以孝治天下,为了标榜孝道,社会上普遍追求厚葬死去的亲人,甚至出现了“生不极养,死乃崇丧”的现象,这种思潮促进了玉衣的发展。
玉衣发展
玉衣又称玉匣或玉柙。从玉衣的形状观察,它的形制和编缀方法受到甲,特别是铁制甲胄的影响。铁质的铠甲出现在战国时期。《韩非子·内储说上》载:“夫矢来有乡,则积铁以备一乡;矢来无乡,则为铁室以尽备之。”注:“谓甲之全者,自首至足无不有铁,故曰铁室。”豳完整的玉衣由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组成,其形制可能受到“自首至足无不有铁”的“铁室”的启发。玉衣又称玉匣。《后汉书·礼仪志下》云:“以玉为襦如铠状,连缝之,以黄金为缕;腰以下以玉为札,长一尺二寸半为押,下至足,亦缝以黄金缕。《汉书·霍光传》颜师古注《汉仪注》则作:“要已下玉为札,长尺,广二寸半为甲”,所谓“札”,就是铠甲的甲片。
西汉时期,玉衣开始出现和发展,大致出现于西汉文景时期,但此时尚未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诸侯王的玉衣,既有金缕,也有银缕、丝缕。在后汉时期玉衣的使用已成定制,根据《后汉书》记载,皇帝的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三国曹丕曹丕认为使用玉衣是“愚俗所为也”,下诏禁用玉衣,至此玉衣随葬制度被废止。
主人身份
从墓葬结构来与其同时出土的黄肠石上的“官十四年省”铭文来看,其墓主应为诸侯王等级。此外,墓内随葬品众多,制作精致,其中南博的另一件镇院之宝——鎏金兽形铜盒砚也出自此墓,反映此墓非同一般。而从汉代玉衣制度来看,西汉的诸侯王会使用金缕玉衣,而东汉则制度严谨,只能使用银缕玉衣。因此,可以将时间聚焦在东汉时期。东汉时,徐州市称彭城,先后为楚国和彭城国的首府,故此推测土山一号汉墓墓主是东汉某代曹据
同类文物比较
目前,全国出土的文物中,超过2000片玉片的玉衣不超过8件,其中出土于河北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便是其中之一。
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
1968年出土于满城汉墓外中山靖王刘胜汉墓,刘胜玉衣通长188厘米,头罩、上衣、手套、裤筒和鞋五个部分,由各种形状的玉片组成,。玉片包括方形、长方、四边形多边形梯形、三角形、环璧形等。脸、头、手部玉片长1.5—3厘米,宽1—2厘米。上衣、裤鞋部较大,一般长4.5厘米,宽3.5厘米,厚0.2—0.35厘米。每片玉片磨光后,边角磨出斜边,每片四角或周围穿出小孔,用金丝编缀。玉衣由2498片玉片连缀组成,共用金丝重量约1100克。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中山怀王刘修金缕玉柙
1973年出土于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玉柙长182厘米,此玉柙分为头罩、脸盖、上衣前片和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和左右脚套等部分,共用玉片1203片,金丝约2567克,系分片连缀而成。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价值与意义
银缕玉衣作为随葬品,是汉代社会礼制、生死观念的产物,其衰亡也与东汉后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反映了汉代社会思想和墓葬习俗变迁。同时,玉衣作为工艺劳动产物,表明东汉玉器工艺的制作水平,是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保护与馆藏
银缕玉衣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参加了1973年6月在日本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之后多次在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国家进行展览。
目录
概述
文物外观
出土发掘
制作技艺
相关研究
丧葬制度
玉衣发展
主人身份
同类文物比较
中山靖王刘胜金缕玉衣
中山怀王刘修金缕玉柙
价值与意义
保护与馆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