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白泉,1928年生于
合川区,
南京博物院原院长。1946年梁白泉年考入原
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后进入南京博物院工作,1986年任南京博物院院长。1992年获国务院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任
中国文物学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
江苏省民俗学会会长、南京古都学会副会长,兼任
复旦大学、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等职位。
曾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博物馆》卷中的《
中国博物馆》《国宝大观》《
南京博物院藏宝录》《南京的六朝石刻》等图籍,主持
天山汉墓、东阳城和镇江甘露寺等考古发掘项目;把《江苏史陈列》革新改陈为《长江下游5000年文明史》展览;发表各种体裁的文章100多篇约数十万字。
梁白泉1928年出生于
合川区,初中未毕业,来到
嘉陵江中游的北镇,进入私立兼善中学高中部。1946梁白泉年考入原
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理系,两年后后转入历史系。194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1年,梁白泉毕业后进入南京博物院工作。期间参加了高邮神居山
西汉广陵王刘胥陵墓和1960年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地宫的发掘等考古工作。
1980年梁白泉调任中国《珍宝展览》随展组组长,去
瑞士、
德国工作一年。还参加了的中埃文化代表团对
埃及古文明进行访问。
1986年,梁白泉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他开始尝试着探寻这
长江和
南京市两个地理概念背后的文化关联及精神。1989年梁白泉亲自动手参与设计了“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设计了“文明与创造”以及若干专题。此外,他还支持在《
东南文化》杂志上开设“长江
文化研究”专栏,联合各界学者共同研讨探究。90年代初,梁白泉把南博的基本陈列《江苏史陈列》,革新为《长江下游5000年文明史》展览。
在1992年至1998年期间,梁白泉出版了《
南京博物院藏宝录》《国宝大观》《南京的六朝石刻》等书籍。1998年11月,卸任南京博物馆长职位。
梁白泉致力于文物古迹保护工作,曾在2002年向政府呼吁保护
南京市六朝台城遗址,2009年联名多位专家致信国家文物局,呼吁保护南京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6月梁白泉被国家文物局颁发《文物、博物馆工作30年荣誉证书》。
2015年和2017年,梁白泉为南京市档案馆捐献了部分个人档案,包括著作手稿、考古笔记、文物照片档案等,其中记载了甘露寺铁塔发掘文物、
大报恩寺出土舍利、盱眙马湖店村出土西汉金兽等珍贵资料。这些资料为有关人员进行文物、考古研究,有效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一手翔实的史料参考。
2023年9月12日晚,梁白泉因病在
南京市逝世,享年95岁。生前共发表各种体裁的文章100多篇约数十万字。
1957年,梁白泉和夫人结婚,育有两个儿子。梁白泉的夫人毕业于南大学德语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央水电部水电仪表厂,给
德国专家做翻译。因下放到农村,生活差距大、精神压力大,
肺结核复发没有得到及时救治,1975年7月去世。
梁白泉的主要学术观点有:社会科学的研究须环绕人类学,
民族学来进行;人类文化是人类的生态文化,是继承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根基于高度发展起来的专制政治和农业文明;科学与艺术殊途同归;民族前途的根本希望在于合理利用资源和培养人才;教育需要以“美育”为关键。对文化方面研究主要有
长江文化、运河文化和吴越文化。
梁白泉自传《一脚踏上下关码头,从此留在南京》,刊登在2016年2月4日的《
现代快报》。
一生在文物学、
考古学、
民俗学等领域成果丰硕。生活在
南京市70多年,他热爱脚下这片土地,守护着城市生长的根脉,为老城保护奔走呐喊.归期有期,夜雨秋池。从巴山蜀水到吴楚之地,先生一生所到,皆是壮阔。(现代快报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