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康皇贵妃(1874年-1924年),满族,镶红旗满洲
他塔喇氏。光绪帝仅有的三位后妃之一,也是光绪帝
珍妃他塔喇氏的亲姐姐。
端康皇贵妃出身岱图库哈里系他塔喇氏,其父长叙仕至户部右侍郎。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和妹妹一同参加选秀,被选为瑾嫔。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正式入宫。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晋为瑾妃。同年十月,因事被降为贵人,自此端康皇
贵妃变得更加谨小慎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一月恢复瑾妃位号。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
八国联军进逼北京,随太后、
光绪帝西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
爱新觉罗·溥仪溥仪继位,尊封为瑾贵妃。到了民国二年(1913年),溥仪尊其为端康皇贵妃。民国八年(1919年)前后,其参与针对宣统帝“母权”的争夺,并在争斗中逐渐得势。民国十一年(1922年),端康皇贵妃尊封为端康皇贵太妃。民国十三年(1924年) 省亲回宫后,病情加重,并于九月二十二日于
永和宫病逝,终年51岁,谥号温靖皇贵妃。
端康皇贵妃入宫后,持守唯谨、内敛沉静,心忠厚而福泰,宫中人都称其为“胖娘娘”。慈禧太后也曾称端康皇贵妃“向称淑慎”。其侄子唐海炘评价她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端康皇贵妃
他塔喇氏出身岱图库哈里系他塔喇氏,其祖父裕泰为
爱新觉罗·旻宁朝的地方大员,官至
总督,父亲长叙,曾官至户部右侍郎,生有一子五女,而端康皇贵妃是第四女,而她的妹妹
珍妃,也就是光绪帝宠妃
珍妃为第五女。在选秀之前,端康皇贵妃一家住在白庙胡同,后在
光绪帝选秀的光绪十二年(1886年)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中搬到粉子胡同。
他塔喇氏氏姐妹参与了光绪十二年至光绪十四年(1886年至1888年)光绪朝的首届选秀,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日的决定性挑选中,15岁的端康皇贵妃和13岁的妹妹同时入选,被封为嫔。并在隔年元月行大婚礼,之后分别以瑾嫔和珍嫔的身份入宫。两姐妹进宫前,她们的母亲深知
慈禧威严,两位女儿入宫以后前途茫茫,接旨之日起就忧心忡忡。二人上轿时,母亲打了她们一人一耳光,并说“只当我没生你们这两个女儿”。
被封瑾妃
在入宫之后,端康皇贵妃以瑾嫔的身份住在
永和宫,妹妹住在
景仁宫。妹妹珍嫔凭借着美丽的外貌获得
光绪帝的宠幸,与之相反,瑾嫔受到冷落,但瑾嫔在入宫之初即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喜爱,懿旨中称她“向称
辉发那拉·淑慎”。光绪二十年(1894年),恰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寿之际,便大封后宫,而端康皇贵妃由瑾嫔晋升为瑾妃。同年十月,因
慈禧太后认为她和妹妹珍妃作为后宫干预朝政,跟皇帝表示了相关的私人请求,慈禧下懿旨降位。次月初,端康皇贵妃又接到懿旨,要按照宫中规矩穿戴服饰,并且可以和妹妹珍贵人一起随侍光绪帝。这次降位并未持续太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十月十五日,便恢复了姐妹二人的妃位。端康皇贵妃在经过此次降位处分之后,便谨小慎微,循规蹈矩,没有继续干涉政治。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
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前夕,慈禧携宫眷西逃出故宫,瑾妃便是其中一员。而其妹珍妃恢复妃位后未改作风,导致被迁居幽禁,以至于在光绪二十六年七月殉死宫中。光绪朝后期,以慈禧太后为核心的“内廷外交”展开,瑾妃偶尔陪同慈禧太后接待外宾,例如为慈禧太后作画的美国女画师
凯瑟琳·卡尔,她直言瑾妃不如
隆裕太后有魅力。不过内廷太监
信修明曾说瑾妃与孝定景皇后,即后来的隆裕太后关系处得不错。
争夺“母权”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1908年11月),
光绪帝和
慈禧先后去世,
爱新觉罗·溥仪溥仪继位,隆裕太后听政,瑾妃始终生活在隆裕太后的阴影之下,从不冒尖出头。溥仪继位后,瑾妃被尊为“兼祧皇考瑾贵妃”。民国二年(1913年)正月,隆裕太后去世,导致小朝廷内后宫的势力矛盾发生变化,原本后宫中的势力分为献哲皇贵妃一派与隆裕太后一派,两派因宣统帝承继穆宗、兼德宗,在法理上均有“母权”,但因嫡庶之分,德宗遗孀一派占了上风。民国二年二月(1913年3 月),溥仪颁旨尊封瑾妃为端康皇贵妃,两派的名分变得势均力敌,便展开了以
爱新觉罗·溥仪“母权”为目标的争斗,一开始献哲皇贵妃一派领先,到了民国八年(1919年),端康皇贵妃因拉拢了宣统帝生父和硕醇亲王
爱新觉罗·载沣一家,又在
袁世凯的干预下,端康皇贵妃有了宣统帝“母后”的架势。
端康皇贵妃作为同治和光绪帝的四妃之首,对溥仪的管束很严厉,虽然自己的胞妹
珍妃死于
慈禧太后之手,但她晚年却效仿慈禧。不仅毒打宫中太监,还派太监监视皇帝。皇帝不满端康的干涉,苦于年幼,每次都只能妥协。直到端康皇贵妃未征求溥仪的意见擅自辞退太医院的范大夫,引发溥仪极度不满,跑到端康面前控诉理论。怒极的端康皇贵妃深感失了面子,将皇帝的祖母和生母召入永和宫斥责。两天后,溥仪听到生母自杀的消息。端康顾忌皇帝溥仪追究,心有余悸。为了缓和两人间的矛盾,一反常态,再也不对溥仪管束,见面时也对皇帝十分亲和。民国十一年(1922年),端康皇贵妃扶持郭布罗氏成为宣统帝的皇后,同年九月十五日,端康皇贵妃尊封为端康皇贵太妃。
思亲身故
民国十一年(1922年),端康皇贵妃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还患上了甲状腺肥大病。据清宫医案记载,端康皇贵妃入宫伊始就患有
肝病和劳嗽症,还曾染上
疟疾。升为妃位后,由于肝病影响,端康皇贵妃屡次出现神志不清、抽搐等症状。到了
宣统年间,肝病仍然存在,并伴有
血虚经停等问题。民国八年(1919年),
慧贤皇贵妃出现了胀症。在这种情况下,端康皇贵妃更加思念自己的母亲和亲人,于是在民国十三年(1924年)五月十七日,她回家中老胡同邸第与家人团聚,省亲回宫后,端康皇贵妃病情逐渐恶化,最终于九月二十二日丑时在
永和宫去世,享年51岁,在
慈宁宫停灵。十月初九日,
鹿钟麟率军驱逐
爱新觉罗·溥仪出宫。同月二十三日,端康皇贵妃的金棺被移至
广化寺暂安,后在十二月初十日,安葬在崇陵妃园寝。宣统皇帝溥仪即位后,尊其为“兼祧皇考瑾贵妃”。宣统帝逊位后,小朝廷为之上徽号“端康皇贵太妃”。民国十四年(1926年)九月,溥仪赐谥曰温靖皇贵妃。
人物评价
端康皇贵妃入宫之初,受到
慈禧太后的喜爱,懿旨中称她“向称
辉发那拉·淑慎”。
美国女画师
凯瑟琳·卡尔评价端康皇贵妃身材矮胖、鼻子扁平、嘴巴很大、胖胖的脸庞显得有些臃肿,她的整个外表与高贵的身份很不相称,人既不聪明又不善于待人接物。
端康皇贵妃入宫后,持守唯谨、内敛沉静,心忠厚而福泰,宫中人都称其为“胖娘娘”。
曾任
故宫博物院馆员的曹振卿总结道:“
隆裕太后死后,在
袁世凯的干预下,瑾妃成了‘四妃之首’。自此,这位在隆裕面前曾低声下气的瑾妃,因扶摇直上而得意忘形。她效法
慈禧玩弄权术,动辄训斥、责打太监,像慈禧对待光绪那样来控制溥仪。”
端康皇贵妃的侄子唐海炘在《忆我的两位
姑母》一文中回忆道:“
珍妃进宫十几年,瑾妃进宫三十几年,她们过着极为奢侈腐化的生活,同时也受尽了封建礼教的约束和摧残;虽得到了地位和财宝,却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东西——爱与自由。二位姑母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在那座阴森森的故宫里,度过了自己抑郁凄清的一生。”
人物关系
相关争议
盗墓疑议
端康皇贵妃死后葬于崇陵妃墓园。1938年,一群匪徒盗掘了崇陵妃墓园中的珍妃和瑾妃墓中的一座。据当地的老人说,被盗的应该是珍妃墓。但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有人认为被盗的是瑾妃墓。1989 年,电影《夜盗珍妃墓》在中国大陆公映。电影的热映,也让这件事重返大众视野。虽然不少清史研究专家都认为当年被盗的是瑾妃墓,而非珍妃墓,但此事件仍存争议。
生辰疑议
关于端康皇贵妃的具体生辰,不同的史料有不同的记载。光绪朝中后期曾经短期在宫内服役的
裕容龄记载“瑾妃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说法也得到了端康皇贵妃的侄子唐海炘的赞同。不过在
唐邦治《清皇室四谱》一书中描述端康皇贵妃是八月二十日生,《星源集庆》一书也有此说法。另外根据
升平署的档案记载,从民国二年(1913年)至民国十二年(1923年)这十年间,端康皇贵妃的生辰都是在农历八月二十二日过,而且北京档案馆编的《
那桐日记》也记载“八月二十二日(1923年9月28日)为端康皇太贵妃五旬千秋”,可见端康皇贵妃的生辰是存疑的。
幼年经历疑议
有很多文章和小说提到温靖皇贵妃和
珍妃姐妹从小跟着
伯父长善在南方长大,但这种“南方长大说”以其父早逝为基础,与史实不符。端康皇贵妃一家是京旗旗人,“旧宅”即在北京,而且其父亲长叙从
同治四年(1865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一直在京生活,温靖皇贵妃和恪顺皇贵妃原本家住在北京,父母也都在北京。因此,在旧时代交通不便利且医疗不发达的情况下,没有理由让她们作为幼儿被送到伯父长善所在的南方广州生活。
轶事典故
性格温和
入宫后的端康皇贵妃并不得
光绪帝喜欢,但她面对皇帝的冷落,其实并不介意,而是时常以丹青书法自娱。其寝宫内有数样的瓶盘盆景,上面都镶嵌着精致的钟表和花鸟人物。据溥佳记录称,端康皇贵妃“开通一些”,说话比较亲切。端康皇贵妃的本家侄子唐海炘也记录她和蔼,且“最爱喝青果茶”“踢毽子的姿势很好看”。
喜好美食
端康皇贵妃是个喜欢美食的人,并且有专门雇用的名厨,该厨师不仅果桌做得好,烹也颇出色。每逢端康皇贵妃的生日,王公旧臣都喜欢吃她赏的那一顿饭。另外,端康皇贵妃经常派人到京城附近的
天福号买
酱肘子吃,可以说是一位地道的美食家。
训斥皇帝
端康皇贵妃因
爱新觉罗·溥仪溥仪追求时髦,便狠狠训斥了他一顿,而且派自己宫中的六七个太监轮流“服侍”溥仪,后来溥仪和这些太监大闹了一场,才被撤走。另外,端康皇贵妃下令将太医院的御医范一梅开除,这引起了溥仪的不满,溥仪直接去质问端康皇贵妃,并扬言不承认端康皇贵妃是他的母亲。端康皇贵妃大怒,便将溥仪的祖母
刘佳氏和生母瓜尔佳氏叫到宫里来,并迁怒于她们,作出了严厉地斥责。后来溥仪在祖母和生母的说服下,去端康皇贵妃面前下跪认错,平息了风波。
研究书目
《清代后妃杂识》
艺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