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容龄
中国舞蹈家
裕容龄(1889年—1973年),中国舞蹈家,满族,出身于汉军白旗,清代官员裕庚之女,精通日语、英文、法文。
裕容龄天生喜爱舞蹈,其父裕庚曾先后出任中国驻日、驻法公使,裕容龄随家人走访各国,自小受欧洲文化的洗礼,于法国国立歌剧院、巴黎音乐舞蹈院接受舞蹈训练,师从西方现代舞鼻祖依莎多拉·邓肯。
随家人归国后,裕容龄进入宫廷,成为慈禧御前女官,开始了自己的宫廷舞蹈家生涯。在创作与表演过程中,裕容龄用中国文化与其他国家结合,创造出有自身特色的舞蹈技能,具有中国风格的舞蹈作品,其艺术活动虽然主要限于宫廷之内,但却为振兴中国舞蹈艺术作出了贡献。
1902年,裕容龄因在《玫瑰与蝴蝶》中饰演蝴蝶仙子名声大噪,因而被誉为“蝴蝶舞后”。裕容龄的作品包括《希腊舞》《玫瑰与蝴蝶》《清宫琐记》《扇子舞》等,这些舞蹈在中国近代舞蹈史上具有开拓性的地位。
裕容龄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历史上学习西方舞蹈的第一人,也是唯一接受过现代舞蹈鼻祖——伊莎多拉·邓肯亲自传艺的中国人。
人物经历
生平
1889年,裕容龄生于天津市,为满族汉军正白旗人。裕容龄天生喜爱舞蹈,自小学时教师就觉得其特别擅长学习舞蹈,在教师的引导下,裕容龄的舞蹈动作越发规范和动人。1895年,裕容龄的父亲裕庚出任日本公使,裕容龄随父赴日。在公开的宴会上,一位日本舞姬的古典舞蹈给当时才13岁的裕容龄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于是裕容龄开始让家中一位能歌善舞的女仆偷偷教自己日本舞。起初父母是不同意裕容龄学舞的,在她的苦苦坚持下,父母终于同意了裕容龄继续学习舞蹈的请求,但明确规定只能业余学习消遣,不能真的登台表演。之后裕容龄的父亲给她请了一位日本有名的舞蹈教师,裕容龄跟着这位教师学习日本舞蹈的同时,还学习英文、日语以及音乐和插花艺术等。
1899年,她的父亲改任法国公使,裕容龄又随父亲赴法。这个时候的裕夫人对女儿学习舞蹈已经不再反对,于是便给姐妹俩买了一架钢琴,并请了巴黎音乐学院的一位教师教授她们音乐。1901年,被誉为现代舞之母的伊莎多拉·邓肯(IsadoraDuncan)来到巴黎,通过驻巴黎外交使团的公使夫人牵线搭桥,容龄拜见了邓肯,跳舞给邓肯看,其舞蹈才华得到邓肯的高度赞赏,并跟随其学习。裕容龄在向邓肯学习舞蹈的三年中,取得了相当优异的成绩。在跟随邓肯的这段时间里,邓肯编了一支关于古代希腊神话的舞剧,并在多番的斟酌后让裕容龄担任主角。舞剧上演时,裕容龄的父母也在法国友人的邀请下去现场看了裕容龄的表演,当发现表演者是自己的女儿时,他们的封建思想还是接受不了,回家后就把裕容龄关了整整一周的时间。但在这一周时间内,裕容龄想得更加透彻,并坚定了成为舞蹈家的愿望。父母拗不过裕容龄,最终同意裕容龄向法国歌剧院著名教授那夫尼学习芭蕾舞的请求,1902年,裕容龄20岁,开始向那夫尼学习芭蕾舞。
1902年,裕容龄在巴黎公开登台,这是小行星3789芭蕾舞史上的第一次。表演内容包括《希腊舞》《奥菲利亚》《玫瑰与蝴蝶》等舞剧。。她表演的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希腊舞》和表现美好青春和大自然的《玫瑰与蝴蝶》。当这位中国姑娘穿着五颜六色象征蝴蝶的美丽舞裙风采动人地在舞台上与百花共享大自然美景时,观众是那样惊奇,那优美、娴熟、动情的表演使他们真诚地为这位美丽而大胆的中国姑娘热烈鼓掌。中国人表演的芭蕾舞一开始就征服了巴黎
1903年冬,裕庚驻法公使四年任期已满,携全家回国。1904年3月,在庆亲王载振的推荐下,裕容龄成为慈禧太后的御前女官,也开始了自己的宫廷舞蹈家生涯,得到太后的宠爱和赞赏。从此,容龄开始了陪伴慈禧太后的宫廷生活。在宫中的日子,裕容龄学会了昆曲和很多戏曲舞蹈。在“秧歌”与“高跷”的启发下,裕容龄编制一支《扇子舞》,受到了慈禧的好评,风靡后宫。之后在慈禧在荷花莲座上诵经的启发下,裕容龄又创作出了《菩萨舞》,在戏曲《霸王别姬》的启发下创作了《剑舞》。日俄战争,为使慈禧试图排解心中的忧惧烦闷,专从天津市袁世凯处调来了西乐队进行伴奏。光绪等贵族陪同观看。裕容龄跳了一支热情奔放的《西班牙舞》,然后跳了一支由中国戏曲和古画中侍女舞姿编成的《如意舞》,以及在法国学习的《希腊舞》。这些舞蹈使慈禧大饱眼福,深得慈禧之心,整个演出震动了大清宫廷,对宫门内外的舞蹈都具有一定影响。裕容龄从此开始经常在皇宫中表演舞蹈,她也成为清廷最著名的宫廷舞蹈家裕。从入宫到1907年出宫,仅三年的时间,是容龄一生中表演舞蹈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
1907年3月,由于容龄父病重,容龄姐妹不得不离开皇宫陪父亲一同到上海市为父亲看病。1912年,裕容龄与唐宝潮在法国巴黎结婚。1916年至1928年,裕容龄出任北京总统府女礼官。在这期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义演,其舞蹈表演与实践从未停歇。1922年,在上海真光剧院,参与为救济北平市灾民筹集善款而举行的义演;1928年,在北平协和礼堂,参与京津中外慈善家举行的义演大会,时年46岁的她表演了《华灯舞》《荷花龙船》等舞蹈。1935年,裕容龄任冀察政务委员会交际员。她还曾经开设中国第一个女子服装设计研究社,从事时装设计。“七七事变”后,裕容龄以教舞为业。可惜的是,她未能如愿开办自己的舞蹈学校。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裕容龄一度和其他国家的友人交谈。在1955年,周恩来总理提名裕容龄为国务院文史馆馆员。她著有《清宫琐记》等书,记载了清宫演戏、民间“走会”入宫表演等珍贵的历史资料。“文革”期间,裕容龄在文化大革命的冲击下,失去了双腿,后来生活过的十分潦倒,最终在1973年病逝。
人物关系
父亲裕庚(?—1907),本徐姓,字朗西,汉军正白旗人,世袭一品官。光绪时优贡生,初参两广总督英翰幕事。1895 — 1903年先后出任大清驻日、驻法特使。1903年回国后官太仆寺少卿,1906年因病逝世。
母亲露易莎· 皮尔森是法国人。
姐姐裕德龄(1886-1944),代表作《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御香缥缈录》《瀛台泣血记》。裕德龄在美国为改变华人处境做了很大的贡献,曾被媒体誉为“时评女作家”,并被美国国会指定为中国平民救济会的主席。
丈夫唐宝潮,字俊夫,祖籍广东珠海唐家湾,为唐族子英房第二十一传嫡孙。
老师伊沙多拉·邓肯,她是现代舞派的创始人,她创立了一种与古典芭蕾舞相对立的自由舞蹈,其特点是抛弃了古典芭蕾舞的舞步和动作,自然地随着音乐表演,形式更自由,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代表作
裕容龄的《西班牙舞》,头戴两朵大红花,身穿黄缎子裙,肩披红色带穗披肩,手打西班牙响板。其表演熟练自如,节奏鲜明,身体柔软,动作开朗,将西班牙特有的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如意舞》是裕容龄创作的第一支中国民族舞蹈。《如意舞》,以中国古画与戏曲中的仕女形象为原型创作而成。裕容龄梳两把头,身穿红蟒袍,手握“如意”,伴着民族音乐翩翩起舞。
在民国时期表演的《观世音》(又称《菩萨舞》《佛舞》),既来自中国戏曲的影响,亦来自慈禧李莲英等人扮演观世音和童子的直接触发的灵感。她使用的观音端坐的“莲花台”的装置,也很像裕德龄在回忆录中“在皇家剧院看戏”一节中描述戏曲的“蟠桃会”中观音出现时的场景:“一朵两瓣绿叶映衬的粉红色大荷花从戏台后面慢慢升起,随着花瓣慢慢张开,一位身披绸衣、戴着白头巾的观音菩萨出现在了花中央。叶子缓缓张开,一对金童玉女也分别站在了叶子中间……”1928年是其和女儿唐丽题(Lidya)合作表演的,名为《观世音》。而1929年的三人舞《佛舞》,则由裕容龄和女儿唐丽题、徐懿德女士分别扮演了观世音和童子小龙女,为了进一步塑造人物真实的形象,裕容龄的观世音形象则采用了袒露肩膀与手臂的服饰。显然,这和整个时代的趋势一致:这一时期除了女性裸体画、裸体舞姿以“人体美”的名义大量出现在《北洋画报》上,而且现实生活中的张学良夫人着泳装的照片亦赫然登在画刊上,充分反映了中国社会和女性身体的开放程度。
《荷花龙舟会之荷花仙子舞》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裕容龄在中国传统节日七月十五中元节随慈禧在中南海放万盏河灯,以及化妆划船游园泛舟赏荷的生活感受。她以拟人的手法,将荷花塑造成盛装的古代仕女,以高雅的舞步与情调,轻盈地浮游在水面,创造出一幅美丽的芙蓉出水般圣洁的舞蹈画面。
在戏曲舞蹈的基础上,容龄吸收 “秧歌”和“高跷”中的“舞扇”,创作了《扇子舞》。舞蹈表现了一个少女在百花园中舞着扇子,一面扑打飞蝶、一面聆听鸟叫声和溪水声的春日游玩的景象,栩栩如生、引人入胜。这一舞蹈,还吸收了其早年学习的日本《鹤龟舞》的精华。
《蝴蝶舞》原在清宫创作时名为《扇子舞》,在民国时期表演时,裕容龄将其改编为《蝴蝶舞》,表现了少女游春和扑蝶的生活情趣。显然,这一创作来自中国传统舞蹈中的“扑蝶”题材,今日的戏曲舞蹈、民间舞蹈和舞台表演舞蹈依然可见其多种传承。从民国时期《北洋新闻画刊》上刊登的《蝴蝶舞》剧照和裕容龄于1926年签名的《蝴蝶舞》剧照的舞姿来看,这支舞蹈经过美化和雅化,与中国戏曲舞蹈的韵味和造型相似。
《玫瑰与蝴蝶》是以盛开的玫瑰花和翩翩飞舞的蝴蝶来展现追求自由的主题。裕容龄的表演,博得了观众的好评。观众们称她为东方的“蝴蝶舞后“,《玫瑰与蝴蝶》成为她在欧洲演出的代表佳作。
《剑舞》中的照片上,我们既看到一位满族英姿飒爽的侠女形象,亦看到戏曲京剧《霸王别姬》”的影响,以及剑器舞蹈文化的传统韵味(见图12)。但是据《世界华人周刊》刊文所发现的裕容龄唯一一段存世的早期舞蹈录像(该影像是1926年由美国摄影师拍摄的,该录像拷贝现藏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见图13)来看,这张图片上的动作是其中的一个亮相动作;只是录像中的裕容龄身穿白色中国古代的戏装,手持双剑起舞,主要动作是云手、绕腕、涮腰、晃手、顺风旗、转身、跳蹲等古典戏曲舞蹈的动态,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剑器的动作、招式和剑花,而脚下的步态和戏曲舞蹈不同,以半脚尖和圆场步交错,以半脚尖居多,重心较高,表现出行云流水的飘曳感,亦透露出裕容龄受芭蕾舞训练的痕迹和影响。
成就与影响
人物成就
在中国舞蹈史上,裕容龄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她是第一位在外国学习和表演芭蕾舞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位在中国土地上表演芭蕾舞的人;在中国近代史上,她又是一位有影响的人,她以满清贵族小姐的身份,担任过慈禧实际上的首席御前女官,且历经清、民国、新中国三代,颇具传奇色彩,她所著《清宫琐记》是研究清末历史的珍贵史料;在中国文学史上,她也占有一定地位,她精通日语、英语和法语,除《清宫琐记》外,还于三十年代用英文写过历史小说《香妃》而知名一时。
新近出版的《中国舞蹈大辞典》中,裕容龄以“近现代第一舞人”进入辞典。
艺术影响
裕容龄作为20世纪中国现代民族舞蹈先驱的意义在于,她以独立的舞蹈家的身份创作了第一批民族舞蹈的处女作,报出了中国民族舞蹈的现代晓声。其舞蹈创作,在生活中激发的灵感是其创作的主要源泉;古代绘画中仕女图及其人物姿势、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动态,尤其是中国的古典戏曲舞蹈和民间舞蹈成为她舞蹈运用的主要语汇;而西方舞蹈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舞蹈创作结构。
在20世纪之初,中国民族的舞蹈创作艺术仿佛处于一片沙漠旷野之中,裕容龄的舞蹈足迹显然是“空谷足音”。中原地区民族舞蹈的现代模式和雏形却在其对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中悄然地萌生,中国舞蹈在一种稳步而渐变的形势下推进。民国初期,裕容龄将中外舞蹈融合的艺术成果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对中外文化的融合成果进行了推广、传播。1937年以后的一段时间,裕容龄曾以教授舞蹈课为生。学习西方现代舞蹈第一人——裕容龄在中西舞蹈融合、西方舞蹈艺术的传播、中西文化的传承、促进舞蹈培训与交流等方面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民国时期舞蹈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
影像史料
2012年4月1日,经过艺术史学者刘恒岳的不懈努力,在海外发现了天津市籍“蝴蝶舞后”裕容龄86年前的珍贵影像史料。
中法合拍文艺巨片《红蝴蝶》是一部以裕容龄为原型的歌舞电影。
相关事件
2002年5月,为纪念裕容龄诞辰120周年,在她的出生地天津举办了“裕容龄舞蹈艺术论坛”,全国各地的舞蹈史专家云集津门。本市艺术史学者刘恒岳先生,在掌握大量详实鲜活的史料后提出,裕容龄是中国现当代舞蹈史上,学习西方芭蕾舞和现代舞的第一人。天津歌舞剧院2005年完成的大型乐舞《异彩流金》在日本巡回演出百场,其中按容龄《如意舞》创意重新编排的舞蹈《吉祥如意》反响强烈。
人物评价
裕容龄出身贵族,由于她酷爱舞蹈,能冲破封建礼教的重重压力和束缚,坚持学习、创作、表演舞蹈。在创作中,努力运用自己在国外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创作表演具有中原地区风格的作品。她的艺术活动虽主要限于宫廷,但她毕竟是在独立的舞蹈艺术已逐渐衰落的清代对振兴中国舞蹈艺术作出了贡献。她是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学习外国舞蹈的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个接受过现代舞鼻祖——伊莎多拉·邓肯亲传技艺的中国人。她的事迹,应该载入中国舞蹈史册。(中国舞蹈通史 评)
裕容龄出身高贵,是大清外交官裕庚的女儿。自幼天赋异禀,13岁便登上世界舞台,惊艳众人。然而命途多,晚年在时代的浩劫中被打断双腿,最终凄惨孤独地死去。但是她一生热爱舞蹈,寻求个性解放,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追寻自己的梦想,在中国近代舞蹈史上,留下了自己灿烂的一节。也让她有别于其他命运凄惨的晚清格格,优雅美丽了一生。(邓肯舞蹈 评)
慈禧身边有这么一个女官,她和大多数的女子不同,不仅生得美丽,而且也受过高等且先进的教育,在舞蹈上颇有造诣,她便是慈禧身边的女翻译官裕容龄。裕容龄13岁时就已被法国当地观众称为“东方蝴蝶舞后”,可见她当时之优秀。在裕容龄的舞蹈中,有很多人性化的地方,她将舞蹈和社会相结合,在她的舞蹈中,可以感受到震撼,也会流露出感动。裕容龄一直从容、高雅,即便在晚年时也依旧气质超群。(中华网 评)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生平
人物关系
代表作
成就与影响
人物成就
艺术影响
影像史料
相关事件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