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兔之死
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
《赤兔之死》是2001年江苏省的高考满分作文,作者蒋昕捷。这篇文章采用古白话文体,讲述赤兔马誓死追随名将关羽的故事。该文章发表后中国各省市受到影响,出现了一批古文言体模仿的作文案例。
江苏教育学院附属高级中学高级教师赵家书评价这篇文章故事新奇、立意高远且语言老到,令人称赞。
创作背景
2001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题目: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船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了水里。
在这个寓言故事中“诚信”被抛弃了。考试要求考生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当时蒋昕捷并没有过多关注社会上的诚信问题,但他十分崇敬《三国演义》里赤兔马对主人关羽的忠诚,因此创作了《赤兔之死》。
作者介绍
蒋昕捷高中时就读于南京市第十三中学高三理科班,2001年高考作文《赤兔之死》因采用古白话文而出名,后被南京师范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系录取。2005年,蒋昕捷毕业后签约中国青年报,后为冰点特稿部记者,2010年3月,又因文章“围剿地沟油”和“是什么让揭开地沟油‘盖子’的教授改口”的调查报道轰动全中国,之后成为天猫公关总监。
全文内容
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21年,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为孙权所害。其坐骑赤兔马为孙权赐予马忠。
一日,马忠上表:赤兔马绝食数日,不久将亡。孙权大惊,急访江东名士伯喜。此人乃伯乐之后,人言其精通马语。
马忠引伯喜回府,至槽间,但见赤兔马伏于地,哀嘶不止。众人不解,惟伯喜知之。伯喜遣散诸人,抚其背叹道:“昔日曹操作《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吾深知君念关将军之恩,欲从之于地下。然当日吕奉先白门楼殒命,亦未见君如此相依,为何今日这等轻生,岂不负君千里之志哉?”
赤兔马哀嘶一声,叹道:“予尝闻,‘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今幸遇先生,吾可将肺腑之言相告。吾生于武威郡,后为董卓所获,此人飞扬跋扈,杀刘辩,卧龙床,实为汉贼,吾深恨之。”
伯喜点头,曰:“后闻李儒献计,将君赠予吕布,吕布乃天下第一勇将,众皆言,‘人中吕布,马中赤兔。’想来当不负君之志也。"赤兔马叹曰:“公言差矣。吕布此人最是无信,为荣华而杀丁原,为美色而刺董卓,投刘备而夺其徐州,结袁术而斩其婚使。‘人无信不立’,与此等无诚信之人齐名,实为吾平生之大耻!后吾归于曹操,其手下虽猛将如云,却无人可称英雄。吾恐今生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后曹操将吾赠予关将军;吾曾于虎牢关前见其武勇,白门楼上见其恩义,仰慕已久。关将军见吾亦大喜,拜谢曹操。操问何故如此,关将军答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他日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得见矣。’其人诚信如此。常言道:‘鸟随凤凰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吾敢不以死相报乎?”伯喜闻之,叹曰:“人皆言关将军乃诚信之士,今日所闻,果真如此。"
赤兔马泣曰:“吾尝慕不食周粟之伯夷、叔齐之高义。玉可碎而不可损其白,竹可破而不可毁其节。士为知己而死,人因诚信而存,吾安肯食吴粟而苟活于世间?”言罢,伏地而亡。伯喜放声痛哭,曰:“物犹如此,人何以堪?”后奏于孙权。权闻之亦泣:“吾不知云长诚信如此,今此忠义之士为吾所害,吾有何面目见天下苍生?”后孙权传旨,将关羽父子并赤兔马厚葬。
参考资料:
相关争议
有人觉得作文题目本是要求学生讲述“诚信”,但考生没有准确地把握词意。把“忠诚”当成了“诚信”,行文上也有一些细小的表述瑕。
文章影响
江苏省高考阅卷组长何永康亲自改动了这篇文章,把“诚信”的立意深化,并修正了一些文字,再将文章发表。之后中国各省市受该作文影响,出现了一批古文言文体模仿的作文案例。香港企业家、古稀老人宋先生在网上阅读《赤兔之死》后被蒋昕捷的古文功底折服,表示愿意奖励作者3万元。
作品评价
虽然文章开篇就有错误,但瑕不掩瑜,是一篇难得的好文章。——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理事、许昌市三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史友仁
读罢此篇临场作文,令人拍案称奇。一是故事新奇。作者以熟谙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其想象力实在丰富。二是立意高远。文章将赤兔马拟人化,让它在同伯喜的对话中,显示对关羽董卓吕布两类人物的褒贬,实现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且以“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一联,“物犹如此,人何以堪”一句,抒写了人生当择善而从、唯诚信是瞻的志向,使文章的立意更上层楼。三是语言老到。通篇遣用纯熟的古白话,散整错综,明白畅晓,文采飞扬,这种老到的语言功夫,是众多考生无法望其项背的。——赵家书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作者介绍
全文内容
相关争议
文章影响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