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的春天》由
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于1955年,由
谢晋执导,
奇梦石、
孙景璐主演。
主要讲述了
淮河下游的
南湾村过去因受水灾影响,村里的一片良田变成了水荡。土地改革后,南湾村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但村里稻田少、荡田多,农业生产依然落后。村长吉春林为村民着想,提出把水荡改成稻田。
地方武装队长和他的妻子翠莲都支持他。富农孔炳源为了自己的生意,拉拢了村长的岳父有才,并暗中挑拨农民把荡田改成藉田。吉春林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帮助下,解决了重重困难。孔炳源的罪恶行为被揭穿了,邰有才等人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秋收的时候,南湾村的田野上一片大丰收的美好景象。
剧情剧情
南湾村在
淮河的下游,过去因为受淮河闹水灾的影响,村里的一片良田变成了水荡。土地改革后,
南湾村里的农民虽然分得了土地,但村里的稻田少、荡田多,农业生产还是很落后的。大部分农民都进行着编蒲包席子、打鱼养鸭等副业生产。由于蒲包席子打不开销路,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也暂时停止收购农民编的蒲包席子了,这样在生产上南湾村就有了严重的问题。村长吉春林是个共产党员。他和一些年轻的小伙子参加了治淮工程,完成任务后,回到家乡。他在治淮工程中,受到了
集体主义的教育。轰轰烈烈的治淮工程鼓舞了他,他决心要在村里发展农业生产。他一面积极督促供销合作社,一面提出要筑圩堤,把水荡改成稻田。他的妻子翠兰和
地方武装队长长根都积极支持他的主张。吉春林的岳父邰有才,是村里的生产委员,是个土改后上升的新中农,他受了富家思想的影响,滋长了个人发财致富的思想。
在村里暗中进行破坏生产的富农孔炳源,便乘机拉拢他,劝他去买贫农陆连坤的荡田,走投机剥削的富农的道路。邰有才有了这种个人的打算,不但不关心村里的生产,并且反对吉春林的主张。贫农陆连坤的田是荡田,如果村里把水荡翻改成稻田,对陆连坤是有好处的。但陆连坤家里人口多,又欠了富农孔炳源的债。陆连坤认为吉春林的主张是好,但又怕作起来困难多,因此也对翻改水荡缺乏信心。村里开了次大会,来讨论这件事。邰有才在大会上坚决反对,还有一些中农也跟着他说。村里的农民有的赞成,有的也有顾虑。结果会议没有开好。
吉春林回到家里,心里虽然很烦闷,可是信心没有动摇,他只想把一些不赞成的人撇开来展开工作。这时,乡党组织的夏支书来到他家里,一面鼓励他、支持他的计划,一面批评吉春林,撇开邰有才和陆连坤这些人的想法是错误的。他告诉吉春林,应该团结教育群众,争取更多的群众来参加这个工作。夏支书又上去向政府请求借给种子和耕牛的贷款,并由上级批准了吉春林的计划。春林也着手向
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借钱,成立铁木工小组,添置了一些工具。群众看到耕牛、种子和工具都有了,才打消了顾虑,就连邰有才也同意了吉春林的计划。
这样修筑圩堤的工程就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富农孔炳源从外地贩运藕秧回村,本想好好做一下投机生意发一笔横财。哪知,圩堤已经开工,没有人再去把荡田改成藕田,藕秧没人买了。他便怀恨在心。这时,修圩堤的农民有些家里缺粮,他便乘机用高价雇人做工,想把这些农民拉到他这一边来。春林看到这种情况,首先带头卖掉家里养的鸭,借粮给贫农陆连坤,他又和妻子翠兰去说服了邰有才,把余粮借给缺粮户。他们发动群众互相接济、互助帮助,而且政府帮助他们村的种子和耕牛贷款也由夏支书送到了,这就更快地解决了缺粮户的问题。他们战胜了重重困难,筑好了圩堤。水排出去了,田里秧苗也插上了。农民群众喜欢的事,孔炳源是仇恨的,他起了坏主意。在一个大雷雨的夜晚,他去挖坏了圩堤。幸亏春林和长根出来巡查,发现圩子漏水,他们赶快进行抢救。后来,圩堤塌下来,春林支撑不住,给压在水里,圩里的新秧给淹没了。整个南湾村骚动起来了。有一些农民怪圩堤没有筑好,有的要歇工,邰有才又闹着要种藕秧子。在万分严重的情况下,夏支书也赶来了,春林显得更加坚定。这时,贫农陆连坤的女儿巧英,机智地发现了孔炳源鬼鬼祟祟地从圩堤上回来,陆连坤又认出了破坏圩堤的锄头是孔炳源家的。于是孔炳源的罪恶行为被揭穿了,这给了邰有才和群众一次很深刻的阶级教育。大家齐心赶上圩堤,修好了圩,排去了水。到了秋收的时候,
南湾村的田野上长满了金黄色的稻子,显出了一片丰收的景象。
幕后制作
幕后花絮
电影《水乡的春天》诞生记
在中国1000多个县市中,以古代皇帝年号命名的县还不多,
江苏省宝应县就是其中的一个。唐
上元三年(公元762年),
宝应境内有一法号叫真如的尼姑偶然获得“八宝”献与皇上,
李豫视为祥瑞,遂改年号为“宝应”,改县名“安宜”为“宝应”。
除了这段史实外,提起宝应,很多人还会自然地想起1956年
八一电影制片厂在该县柳堡乡拍摄的电影《
柳堡的故事》,一曲《
九九艳阳天》传遍了大江南北,几乎成了一首宝应的
民俗音乐。其实在《柳堡的故事》问世之前,宝应还诞生过另一部电影《水乡的春天》,同样产生过较大的反响。在那特殊的年月里,一个小县接连出过两部有影响的影片,这在全国也是十分罕见的。尽管时间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当年拍摄《水乡的春天》的历历往事,至今仍清晰地印在
宝应县人民的记忆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全国土地改革基本结束,党中央向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为贯彻落实这一重要指示,宝应县委决定在曹甸李家沟进行试点。这里不仅有自然美丽的水乡风光,而且还是革命的老区。
抗日战争时期,庄上驻扎过大批的
新四军,华中造纸厂就设在这个村里。但由于地势低洼,三年两涝,因而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正如一首
民俗音乐所唱:“水汪汪,没有收,有女不嫁李家沟。”1952年
春节刚过,由县委组织的工作组进驻李家沟,随后帮助全乡办起了51个互助组,掀起了兴修水利、改换良种等以科学种田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丰产竞赛,为李家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乡7000多亩土地平均单产达300多公斤,成为远近有名的丰产模范乡,获得了苏北行署颁发的奖旗奖状。当年的《
人民日报》、《苏北日报》、《扬州报》、《华东农民》、《苏北青年》等报刊杂志,先后发表了30多篇文章,从不同角度宣传报道了这个典型。
李家沟的变化,引起了文化界的广泛关注,苏北文联主席
汪普庆(后出任我国驻
芬兰大使)和作家秦鲍雨于当年的秋天来到李家沟采风,在10多天的时间内,走访了几百户农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第二年秋天便在扬州完成了电影剧本《水乡的春天》,真实地反映了水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围绕框圩造田展开的一场人与自然及封建残余势力的斗争。
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接到剧本后,委派导演
谢晋和制片主任丁里共同负责,由谢晋执导。谢晋当时还是个只有27岁的小伙子,是
新中国成立后第三代的导演中的一颗新星。
他率领由数十人组成的剧组来到李家沟体验生活并拍摄外景。担任女主角的演员叫
孙景璐,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从艺期间,曾是潘汉年家中的座上客。回到内地后,出演过不少的角色,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此次,她在主演过《
山间铃响马帮来》之后,立即风尘仆仆地赶到了
宝应县,参加《水乡的春天》的拍摄。影片中,“老地主”一角的扮演者是以饰演反角人物著称的演员夏天,他以高超的演技将水乡地主的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
在李家沟拍摄期间,《水乡的春天》剧组的全体演职人员,都自觉地将体验生活当成锻炼的好机会。他们穿着老百姓的衣服,同农民吃住在一起,在同村民一起参加劳动的过程中,虚心地向群众学习,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在劳动的间隙,他们还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宣传政策和形势,给广大的农民兄弟带来了知识和欢乐。在拍摄过程中,李家沟的群众也给剧组以极大的支持,要人有人,要物给物,大家像当年支前一样踊跃积极,一大批群众演员不要任何报酬,全身心投入工作,更给剧组全体人员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工作,
谢晋等剧组人员在李家沟顺利完成了影片《水乡的春天》剧中人物造型设计和外景拍摄,1955年上半年全片摄制完成,随后并在
宝应县举行了隆重的首映式。
许多宝应人一直记得影片首映那天的情景,全县各乡镇都选派了代表到县城大众电影院观看,电影院里是人山人海,像过年一样的热闹。特别是李家沟来的群众代表看得最开心,那些世世代代与泥土打交道的“泥腿子”,本来就把看电影当作看“西洋镜”,一年到头也看不上一两回,现在不但看到了电影,而且还能从银幕上看到自己及左邻右舍的身影,更是感到无比的稀奇和荣耀。大家指着银幕说着笑着,人群中时不时地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水乡的春天》真的是让水乡的人民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和温情。
演职员表
演员表
职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