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1900年9月28日—1974年8月15日),原名奥托·布劳恩(OttoBraun),出生于
德国慕尼黑,共产国际派驻中国的军事顾问。
6岁时。李德父亲就去世了,后被送进天主教孤儿院,开始接受教育,因学习优越还获得了奖学金。1913年,李德被慕尼黑的一所初等师范学校破格录取。1919年4月,李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慕尼黑委员会,同年19岁的李德参加了保卫
巴伐利亚州苏维埃共和国的战斗,在街垒战中表现异常出色。1926年,被德国政府逮捕监禁。1928年,越狱逃往
苏联,进入
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2年春季毕业后,进入共产国际东方部工作被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派往
东北地区收集日军情报。1933年9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军事顾问。在指挥
中国工农红军作战中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战术,反对游击战,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致失败。红军
长征开始时,是军事最高领导
三人团成员之一。1935年10月19日李德随红军长征到达
陕北地区,成为走完长征全程的西方人之一。到达陕北后,李德任中央军委军事研究委员会委员、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教员。
1949年,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李德返回德国定居。潜心著述。1973年,民主德国迪茨出版社出版了李德的《
中国纪事》一书,书中李德讲述了他在中国不平凡的人生经历。1974年8月15日,李德在德国(原东德)病逝,终年74岁。
李德随中共中央和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
吴起街道,成为走完
长征全程的西方人之一,李德对中国红军有很大作用,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长征中不容忽视的外国人。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00年9月28日,李德出生在
德国慕尼黑城郊的伊斯玛宁镇,父亲是个会计,母亲是个教师。6岁时,李德的父亲就去世了,随后他被送进了一所天主教孤儿院,并在那里接受了初等教育。他读书很勤奋,所以学习成绩一直不错,而且还获得了奖学金。1913年,李德被慕尼黑的一所初等师范学校破格录取。在校读书期间,他开始从事革命活动。
初入战场
1919年4月,李德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该组织是德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前身,不久他又被选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慕尼黑委员会,负责慕尼黑中等学校学生组织工作。同年,19岁的李德参加了保卫
巴伐利亚州苏维埃共和国的战斗,在长达29天的街垒战中,他带领工人们与反革命武装士兵进行激烈战斗。在街垒战中表现突出,他将这次战斗看作一种荣耀。
三次入狱
李德曾经三次被捕入狱。第一次是在巴伐利亚保卫战失败后被捕,并在狱中呆了整整3个月,后被误放而获得自由。1919年秋,李德逃亡到了
汉堡市,并加入了当地党组织。1921年初,李德在德共中央军政情报处工作。这期间,他阅读了大量军事论著,还熟读了《拿破仑》《苏沃洛夫》《凯撒》等人物传记,但对东方军事家的传记却显得不屑一顾。1921年底,李德第二次被捕入狱。在狱中,他联合其他犯人一起越狱,并获得成功。1924年初,李德被调往德共中央委员会做情报工作。同年,他结识了一位名叫奥尔加·贝纳里奥的女青年,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不但把贝纳里奥吸收进了组织,还捕获了她的芳心,因此二人结为夫妻。1926年秋,夫妻两人双双被捕,关押在莫阿比特监狱3个月后,奥尔加·贝纳里奥获释,而李德一直监禁到1928年春。为了打发时光,他在狱中开始自学俄文和英文。直到1928年4月,在战友和妻子奥尔加·贝纳里奥的帮助下,
李德才成功越狱。为了躲避抓捕,他过着东躲西藏的生活,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德国共产党只得将他秘密送到了
苏联。1929年春,29岁的李德进入苏联
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前往中国
1932年春,李德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被共产国际派往中国。他穿越西伯利亚,经
满洲里市抵达
哈尔滨市,以旅行为名开始了解中国。同年秋,李德从哈尔滨乘车到
大连市,再至
上海市,此时上海是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李德到中国后,支持博古一派,对毛泽东在江西苏区开展的游击战争持否定态度。他主张
中国工农红军应与
中国国民党军队打正规战,推行街垒战术,认为能有效消灭
蒋介石的部队。军事分歧使李德与博古成了好朋友。王明、博古等人想把持党在江西苏区的军事领导权,为压服在江西苏区的毛泽东等党和红军的实际领导人,故请李德并尊为神位,排斥了毛泽东等人的正确领导。因此李德成为凌驾于中共中央之上“太上皇”。
广昌战役
李德的错误战术最终导致红军保卫广昌战役的失败。经过半年多准备的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自任总司令,决定首先以50万兵力,分几路“围剿”中央根据地的
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4月10日,
中国国民党军队逼近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
广昌县,中央苏区在军事上已陷入四面合围。面对国民党重兵进攻,毛泽东、张闻天等人都不主张红军与敌军死打硬拼。但博古信赖的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没有采纳他们的正确意见,坚持“堡垒对堡垒”和“短促突击”战法,命令红军主力坚守广昌。博古和李德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政治部的名义发布《保卫广昌之政治命令》,要求红军同敌人“决战”。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愤怒地讲:“如果固守广昌,少则两天,多则三天,三军团一万二千人将全部毁灭,广昌也就失守了。”4月27日,国民党军向
广昌县发起总攻。当晚,
中国工农红军被迫撤出广昌。
广昌战役持续18天,是第五次反“围剿”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一次战役,红军伤亡5000多人,占参战总兵力的1/5。这次战役的惨败,宣告了李德的“短促突击”战法彻底破产。1934年5月,中央书记处作出放弃
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转移的决定。随后,中央将这一决定报告了
共产主义国际。不久,共产国际复电同意。
湘江之战
长征开始时,在军事指挥上依然由李德负责,他一方面强调保密,对战略转移没有进行应有的政治动员;另一方面在退却中采取了消极避战、逃跑主义,使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长征初期损失惨重。1934年10月中旬,中央红军主力第1、3、5、8、9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万6千余人分别从福建长汀、
宁化县和
瑞金市、
于都县等地被迫开始突围长征。经过20多天的作战,
中国工农红军先后突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这时
蒋介石已判明红军西进的企图,于11月20日任命
湖南省军阀
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分五路追剿红军同时令
贵州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总指挥王家烈派出主力部队到湘黔边界堵截,企图将红军“歼灭于湘江、
漓江以东地区”,并手谕前线各部队“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博古和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红军
长征一开始就遇到了最残酷的一仗: 湘江战役。在激战中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代价。
中国工农红军虽然突破了封锁线,但损失惨重,从8.6万人减至3万多人。这是红军历史上遭受的最大损失。李德对指挥错误没有愧疚之情,并认为红军在1934年底顺利突围攻破了
中国国民党的封锁。然而,他在
遵义会议上受到批评并被取消了军事指挥权。失去军事指挥权后,李德决定虚心向毛泽东学习,并被分配到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工作。然而,红一军团长林彪对他态度冷淡,所以李德只待了几个星期就回到了中央纵队。
1935年6月26日,两河口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李德明确同意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反对张国焘南下。1935年7、8月,红军大学成立,李德被派往讲授军事理论课。不久,发生了红军大学教育长、原四方面军参谋长
李特拉拢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学员随张国焘分裂逃跑的事件。李德与李特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坚持中央的北上抗日方针是正确的,不经毛泽东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把部队拉走。争吵中,毛泽东赶到说:“捆绑不成夫妻,谁愿意走,放他们走吧!1935年10月,李德随红军到达陕北。
苏联述职
1939年8月,共产国际发来电报,要李德回苏联述职,8月28日清晨、毛泽东、张闻天、邓颖超等100多人前来机场为李德送行回到苏联后,李德受到了审查,被分配到苏联
外文出版社工作。1941年,李德以
中国工农红军军官的身份参加了
苏德战争。
婚姻状况
1924年初,李德被调往德共中央委员会做情报工作。同年再此,李德结识了第一任妻子奥尔加·贝纳里奥,凭着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不但把贝纳里奥吸收进了组织,还捕获了她的芳心,因此二人结为夫妻。
经妇委主任介绍,李德与第二任妻子萧月华结识并结婚。起初萧月华沉默不语,在李坚贞解释下,萧月华不得已含泪答应。萧月华结束
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后回家,发现李德与
李丽莲在一起。她怒责李德为国际主义者、
帝国主义分子,勾引别的女人,违反党纪国法。经过调解,民政厅批准了他们的离婚要求,并规定孩子归萧月华抚养,由李德支付600元
抚养费。
李德在延安时认识了第三任妻子李丽莲,两人交往一年后结婚。1939年8月28日清晨,李德接到通知,需要返回
苏联述职,正巧有一架飞机送摔伤胳膊的周恩来去苏联治伤,便让李德搭机前往。此时李丽莲也赶到机场,李德要求带妻子一起走,但因李丽莲没有护照签证未得到批准。李德无奈与
李丽莲告别,依依不舍地登上飞机。之后二人再也没有见过面。
晚年生活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李德返回德国,潜心著述。1973年,民主德国迪茨出版社出版了李德的《中国纪事》一书,在书中李德讲述了他在中国不平凡的人生经历。1974年8月15日,李德在
德国(原东德)病逝,终年74岁。
人物成就
军事顾问
伍修权曾指出李德是一个德国人,原名奥托·布劳恩(OttoBraun),他在1933年被共产国际派到当时
中央革命根据地担任军事顾问。周恩来、聂荣臻、王稼祥、李维汉等
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回忆录及有关的讲话文章中也一致肯定李德来苏区时的身份是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
走完长征
1935年10月19日,李德随中共中央和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到达陕甘根据地的
吴起街道,成为走完长征全程的西方人之一。
人物评价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在回忆录中无一例外地提到这个具有神话般传奇色彩的人物。李德被冠以“独立房子”的主人,红都的“太上皇”,“图上作业的指挥家”的雅号。
陈士曾这么评价李德,在中国历史上,李德的风评并不是很好,而且在书籍上,李德的名声也没有几个好的。但是陈士榘却并不这么认为,他认为李德虽然在指挥
中国工农红军反围剿的时候让红军吃亏,而且在中国
长征初期的时候,他的指挥也很失败。可是李德的身上也有一定的优点,就是在李德的课讲的很不错,而且其中有很多新的知识性较强的军事术语。李德用他
德国的视角让红军领略到现代军事技术的魅力,可以看出来李德是有军事理论的,如果当教官的话,李德是称职的。
人物争议
李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共产国际派到共产国际上海远东局的,另一方面是苏军总参谋部情报部的情报官,来中国从事情报工作的。1932年,他被
共产主义国际派到中国来,担任中共中央军事顾问。大多数对李德的评价是德国人的“民族英雄”,参与创建
巴伐利亚州苏维埃,两次越狱后到了苏联,在骑兵师里做参谋长,又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但在李德的个人经历里,没有过直接指挥战争的经历。后来他到共产国际是属于情报系统特派的,相当于
克格勃。
当时在苏区曾为李德当过翻译的王智涛同志说:“李德原来不是共产国际正式的军事顾问,他只是被那位正式顾问派来打前站,为其进苏区探路作准备。但是李德到达后那位正式顾问却因故不能来了,这才由李德充当了顾问的角色。
根据党史资料记载,李德不仅亲历了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全过程,而且是长征的重要决策者和初期主要指挥者。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曾这样评价,李德来到苏区,虽怀有帮助中国革命的良好愿望,但是他推行军事教条主义错误指挥,险些毁掉了中国革命。
人物关系
人物作品
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