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罗经被
一种织有金梵字经文的随葬物
陀罗经被,又称陀罗尼被或陀罗尼衾,是一种织有金梵字经文的随葬物。
陀罗经被起源于明朝密宗盛行时期,由密宗金刚上师创造。清朝时期用于皇室贵族的丧葬仪式中,除皇室成员以外,二品以上王公大臣在死后可以得到朝廷敕赐的陀罗经被,普通官民不得擅用。近现代的陀罗经被则更加大众化,成为了普通民众也可以使用的随葬品。
清朝陀罗经被虽多,但以一件曾被推测属于的陀罗经被和慈禧随葬的陀罗经被最为华贵。前者曾在2008年被拍卖出6550万元的高价;后者被保存在清东陵的文物库房内。陀罗经被反映了明清时期厚葬和重视佛教葬仪的价值取向,即使是在逐渐世俗化的当代社会也承载着生者对亡者的敬重与思念。
名称与用途
《陀罗尼经》是密宗佛教的经咒。陀罗经被,又称陀罗经被或陀罗尼衾,是一种常用于死者或死亡动物身上的绸缎。它上面绣有各种梵语、藏文和中文书写的佛菩萨真言密咒以及佛菩萨和金刚力士的功德名号。根据佛教的观点,陀罗经被具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力量,使用它能够使死者的罪业消除、福报增长,解除过去生命中的冤家魔障之难,让死者在身心上得到安乐,最终由接引佛引领进入极乐世界。陀罗经被的使用对象并不限定于信仰佛教的人,所有人在临终时都可以使用。即使是生前并不信仰佛教、有过谤毁佛法僧的行为、缺乏善业积累的人,也可以通过使用陀罗经被来减轻罪业、与佛法结缘。俗传说,死者披着陀罗经被到了阴间,阎罗王见了都要起立恭敬三分。
陀罗经被一般覆盖在亡者遗体上。陀罗经被上绣灭恶趣本续,将此密咒真言写在或覆盖佩戴在亡者的额头、喉咙、心脏、密部等地方,可以为亡者祈福。例如,慈禧随葬的陀罗经被宽274厘米,长280厘米,无法覆盖住长326厘米的棺盖,因此可见陀罗经被用在棺内部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陀罗经被也会被覆盖在棺椁上方,一些赏赐王公大臣陀罗经被的谕旨下发较晚,碰上高温尸身难以保存,只能先入殓,等待谕旨下发后再将陀罗经被覆盖在棺盖上。
形制纹饰
形制
陀罗经被形式不一,根据出土的情况有宽138厘米,长200厘米;宽140厘米,长200厘米;宽128厘米,长208厘米等尺寸。目前发掘出最大的陀罗经被是慈禧的陀罗经被,宽274厘米,长280厘米。现今制作的陀罗经被则一般是宽度110厘米,长度170-190厘米。陀罗经被上会在大致的位置标注出身体部位。一般使用汉字“左肩”“右肩”“脐间”“密处”“左膝”“右膝”“左脚掌”“右脚掌”,只是大体的部位标志,并非按人体的高矮制作。
纹饰
陀罗经被以藏传佛塔为主体,以金刚杵和杂宝如珊瑚、犀角、方胜、宝珠、如意、古钱金锭银锭等为配饰。喇嘛塔为覆钵式的塔身,正面有一个门式的临光门,上面刻着梵语经咒;塔刹高大挺拔。刹座饰有莲花,也称为刹脖子,刹杆上有十三层的项轮,代表着十三天;刹顶冠以华盖,也有平邑雪萝树,顶端装饰着仰月和宝珠。陀罗经被的周边绣有几十个金刚杵,金刚杵为佛教法器,象征菩提心,可破愚痴妄想。其他杂宝则寓意着吉祥富贵。
历史沿革
学者于善浦在《陀罗经被考》中提到有些学者认为陀罗经被在中国的流行和盛行始于元代。这种观点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元代时期藏传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二是元代时期中国与西藏自治区的交流频繁。然而,目前尚未找到确凿的历史文献记载来证实陀罗经被在元代开始在皇家御用的说法,也没有实物发现来支持这种观点。
一般认为,陀罗经被并非出自《大藏经》,而是在明朝密宗盛行时期由金刚上师所创造。这种被子是将各种佛菩萨的密咒以梵语或藏文书写在布帛上,类似于坛场或者藏经,根据佛教的观点,陀罗经被如果经过加持,其效力不可思议。将此被覆盖在亡者遗体上,能够使亡者消业灭罪,让阴间众生看到一片光明,从而使亡者免受宿世冤家和魔障的损害。然而根据学者于善浦的研究,明朝没有皇家使用陀罗经被的制度,因此也没有官方记载。同时在丝织品出土众多的明十三陵也不曾见过陀罗经被。
到了清朝,康熙帝之前都遵循满族习俗进行火化,康熙帝开始学习汉人习俗进行土葬,于是清朝中期后,信仰喇嘛教密宗的清朝皇室开始在葬仪中使用陀罗经被。《陀罗尼经》是密宗佛教的经咒,此经被在清朝是奉旨使用的,即没有皇帝旨意,任何人不能使用。根据李炳南居士所言,清代二品以上王公大臣在死后可以得到朝廷敕赐的陀罗经被,普通官民不得擅用。近代以来,陀罗经被的使用已经不用受到阶级的限制,普通的佛教信仰者也可以随时购买使用陀罗经被。
分类
皇帝及妃嫔的陀罗经被
在皇帝死后,当日小殓时,除了衣着贵重华丽外,尸体上还要覆盖陀罗经被。陀罗经被是黄缎织金,上面印有无色梵字,每一幅都由活佛念过经、持过咒。皇后至妃嫔也都使用陀罗经被,而贵人以下则需要得到恩赐才能使用。此外,陀罗经被由西藏自治区活佛进贡,一般用白绫制作,上面印有烫金的梵语经咒。
王公大臣的陀罗经被
赐予大臣的陀罗经被的式样存在不同的描述。昭梿啸亭续录》中记载是白绫印金色藏文喇嘛经,而陈恒庆《归里清谭》中记载是黑绫印金色满文喇嘛经。爱新觉罗·载涛的《清末贵族之生活》中提到的是黄绫印红色梵文大悲咒,与昭梿的描述又有所不同。李宝臣在《礼不远人——走近明清京师礼制文化》一书中提到,这可能是由于时代变迁引起的变化,不同时期赐予大臣的陀罗经被可能存在差异。
民众使用的陀罗经被
辛亥革命以后,某书局开始仿印陀罗经被。因为陀罗经被是随葬品,存世真品不多,现代互联网上甚至曾有陀罗经被图片的售卖。由于平民百姓对皇帝的“殊荣”也有所向往,因此在当今的庙宇两周王陵中也可以看到印制的陀罗经被。这些陀罗经被被用于满足一般子女的孝心,以及祈求亡灵得到安宁。同时陀罗经被拥有了新的寓意,寄托了“镇宅消灾,延年益寿”的愿望。现在的陀罗经被规格多样,如“经被中心宽45厘米,长94厘米”的规格或是“经被中心宽48厘米,长106厘米”的规格,被上所绣范文字数也略有不同。但整体上现代的陀罗经被顶端都包含莲花、“六字真言”;中心主体为藏传佛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上绣经文,部分实物的塔上的经文有梵语1724个字,文言文12个字。
物品价值
陀罗经被在明清时期的使用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殡葬观念的两种价值取向:厚葬和佛教葬仪观。明清时期民间都追求厚葬先人更不论皇室,皇室贵族的厚葬风气更盛。在儒家孝道观念的倡导下,人们认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是表达孝道的方式,因此将这种思想应用于殡葬行为中,成为一种道德规范。《仪礼·既夕礼》中记载“大敛于”,清代皇室在大殓时会以陀罗经被随葬以示隆重。同时陀罗经被也是皇室吊丧,赙赠时下赐的重要随葬品。
佛教对明清丧葬习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织有经文的陀罗经被正是佛教对葬仪影响的体现。一方面,佛教强调超度亡灵的活动,包括做法事、超渡等仪式,这些都成为了中国丧葬中常见的做法;另一方面,佛教在明清时期开始出现世俗化的倾向,逐渐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陀罗经被承载着生者对亡者的敬重与思念。这一历史时期,服务丧葬、超度亡灵成为佛教为民众承担的一项宗教性的社会服务。陀罗经被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和佛教元素的结合,是具有宗教和皇室意义的艺术品,对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佛教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主要文物
疑似乾隆的缂丝陀罗经被
2005年,一个古董拍卖会上有一件藏品袈裟。起初,这件袈裟被认为是普通的藏品,然而,一个叫秦先生的人对这件袈裟产生了兴趣,并最终以起拍价9万元购得。秦先生回到家后发现袈裟内部有一个夹层,里面缝着一块绣着尼罗经被子。秦先生找到了一个古玩专家进行鉴定,确认这件袈裟价值不菲,很可能是爱新觉罗·弘历的陀罗经被,因为孙殿英的盗取,最终流落民间。据《中国拍卖》杂志报道,2008年1月6日的一场拍卖会上,这条陀罗尼经被以6550万元拍出去。由于这件袈裟的历史价值和稀有性,它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不断飙升。有说法称,在2010年时,它曾经以1.3亿元的价格成交。但据曾参加过乾隆帝裕陵地宫的开启和清理的专家徐广源称,清陵地宫中多积水生石灰,丝织物难以完整保存,因此这一“乾隆缂丝陀罗经被”为真品的可能性不大。
慈禧的缂丝陀罗经被
织金县陀罗尼最初覆盖在慈禧身上入葬,约三米见方,明黄缎底,由捻金线织成。被面上织有众多佛经、佛像、佛塔、花纹等装饰。陀罗经被上面还镶有820颗珍珠,估值十六万两白银。1928年,孙殿英等人盗取了慈禧陵墓中的珍宝,将经被上的珍珠全部拆走。随后的51年里,溥仪重新安葬慈禧时,将经被放置在地宫的香册宝座上,并封存在慈禧地宫中。直到1979年,慈禧地宫对外开放,经被被送往北京故宫博物院进行修复和装裱。之后,陀罗经被一直保存在清东陵的文物库房内。
明黄织金陀罗经被
1992年,《紫禁城》杂志刊出《明黄织金陀罗经被》一文,介绍了请宣统时期的一件明黄织金陀罗经被的情况。明黄织金陀罗经被使用明黄色的缎子作为底布,上面织有金色梵文。在被的外黄纸签上有墨书:“宣统元年分辨”“上用明黄陀罗经被一个”“宣统元年分解”“苏州织造臣兴”。陀罗经被最外围使用金线编织了盘绕的枝纹,第二圈是金线编织的银锭形纹饰,第三圈由金线编织成36个团,团内是梵文,每个团的外角是飞凤纹饰,最内圈的花纹是银锭和花卉。陀罗经被的中心部分是用金线编织的梵文组成的佛塔,佛塔四周装饰着宝物和花卉。
在塔的左上方用金线编织了汉文:“愿我命终过去时,面无量光大日如来,海会聚众慈悲力,信心明续竟充满,中有身识初见时,八大菩萨示正道,化生净土极乐国,复利娑娑诸有情,释迦最胜妙果位,我今所作未证间,得修清净微妙道,愿念出家之世间,总持辩才神通等,执持无量功德藏,能获无量慈悲智,所愿速得极菩提”。佛塔右上方编织的文饰是:“最上三宝吉祥地,出生无比之三宝,最上三宝光明中,而能清净大宝,汝今即成大菩萨,成就胜道应于此,依化次弟而修学,资粮位与加行位,见到及彼修道位,无比最上殊胜道,今有间断菩提道,如是解脱道中等,以尽除诸业障迷,能往于彼圣道唵。”“三界垢秽不能染,犹如无染净莲花,三有莲花而出坐,速能往彼极乐土。”佛塔下方用金线编织的文言文是:“此陀罗被乃按减恶趣本续所作也,续云此灭恶趣威德王密咒,功德无量,不可思议,若为亡魂作利益者,书此密咒真言字种,贴于亡尸额、喉、心、密等处,或复佩戴盖覆亡者,是人魂识承佛大日如来密咒功德摄受之力,无始劫来种种罪业,悉皆清净不堕地狱,饿鬼、畜生,诸余恶趣。即得往生西方净土,莲花化生阿弥陀前,受菩提记。若彼亡魂极深重,不能往生西方净土者,承此摄受亦得往生人间天上,精修善行,毕竟往生莲花世界,获菩提果也。”
陀罗经被的底边上织有“苏州织造臣棫兴”的字样。这件陀罗经制造于苏州织造局。陀罗经被并非每个皇帝后妃都能使用,贵人以下必须经过赏赐后才能使用。这件陀罗经被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元素,以及对于往生净土和修行道路的祈愿和赞颂。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也具有宗教信仰的意义。
目录
概述
名称与用途
形制纹饰
形制
纹饰
历史沿革
分类
皇帝及妃嫔的陀罗经被
王公大臣的陀罗经被
民众使用的陀罗经被
物品价值
主要文物
疑似乾隆的缂丝陀罗经被
慈禧的缂丝陀罗经被
明黄织金陀罗经被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