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Falconidae)是
隼形目隼科鸟类的总称,中型猛禽。翼长而尖,善飞行,以昆虫,中、小型鸟类及啮齿动物等为食,在空中或地上猎食。对农牧林业生产有益,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截至2023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将隼科分为2个
亚科,含11属65个物种;
中原地区分布有2属12个物种。隼通常是保护、环境责任和希望的象征。
隼科广泛分布于除北极高地和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南美洲和非洲分布居多。多栖于开阔的旷野、耕地、疏林和林缘地区。多单个或成对活动。体长45~63厘米,翼展55~125厘米,体重28~2100克,
雌鸟通常较雄鸟大。嘴短而强壮,上嘴先端钩曲,边缘具锐利的齿突。趾稍长而有力,钩曲而锐利。隼科鸟类多不迁徙。
由于
栖息地丧失和退化、食物供应减少、猎捕等因素,隼科中29个物种
种群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2021年,隼科中12个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个物种为一级,其余10个物种为二级。截止2023年,隼科中66个物种被IUCN收录,其中2种已灭绝(EX),2种为濒危(EN),6个物种为易危(VU)。隼科鸟类有些种类因
捕食野鸭等狩猎禽和小型的食虫
益鸟,给狩猎业及农,林业带来一定害处,可能携带并传播多种
寄生昆虫和疾病。
起源与命名
隼科在
渐新世晚期至
中新世早期开始多样化,最早的
矛隼(Falcon aumanni)的化石于20世纪早期发现于美国
怀俄明州的晚
更新世地层中,距今约40万年前。20世纪60-80年代在欧洲的
瑞典、
捷克、
斯洛伐克、
匈牙利及
西班牙等地也发现了同一时期的矛隼化石。
1820年,
英国动物学和海洋生物学家威廉·埃尔福德·利奇(William Elford Leach)将隼科命名为“Falconidae”,将隼亚科命名为“Falconinae”。1837年,
法国博物学家和鸟类学家夏尔·吕西安·儒勒·劳伦·波拿巴将巨隼亚科命名为“Polyborinae”。
分类
分类争议
隼科的分类存在争议,根据传统的形态学分类,鹰科(Accipitridae)、隼科均归入传统
隼形目(Falconiformes),1977年,更加详细的形态学数据表明
鹰形目和隼形目亲缘关系不如之前的研究那样近;2008年,基因研究发现鹰形目与隼形目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进化支距离较远,将隼科单独归入现在的隼形目(Falconiformes)。2014年,基因组学研究再次印证了鹰形目与隼形目没有直接的亲缘关系。
隼科下亚科的分类也存在一定争议,根据分子和形态学数据,隼科曾被分为三个亚科,分别为隼亚科(Falconinae)、笑隼亚科(Herpetotherinae)和巨隼亚科(Polyborinae),笑隼亚科和巨隼亚科都只出现在新大陆,而隼亚科在新大陆和旧大陆广泛分布。新的隼形目下仅有隼科1科,被分为
笑隼亚科和隼亚科2个亚科。
主流观点
截至2023年,根据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隼科下共隼亚科(Falconinae)和巨隼亚科(Polyborinae)2个亚科,合计11属65个物种114个
亚种;其中隼亚科共计4属47个物种98个亚种;巨隼亚科共计7属18个物种16个亚种。而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3版)收录了隼科下的
隼属和小隼属2属,共12个物种17个亚种,其中隼属共10个物种,小隼属共2个物种。下表对COL的分类情况作简要介绍:
形态特征
体型
隼科为中型猛禽,翼展55~125厘米,体重28~2100克,
雌鸟通常较雄鸟大。在
捕食快速移动的猎物(例如鸟类)的隼科物种中较明显,如
红脚隼;而在主要吃腐肉的物种中则不太明显,如褐隼。不同物种体型大小有差异,如
矛隼体型较大,体长50~63厘米,体重1.3~2.1
千克,
猎隼(Falco cherrug)体型稍小,体长45~55厘米左右,体重0.7~1.3千克左右。
羽色
隼科大多数物种的雌
雄性羽毛相似,但雄性羽色较亮,少数隼科鸟类会出现性二色性。未成熟的隼科鸟类羽毛通常颜色暗淡,呈棕色,边缘苍白,并且比成年隼有更多条纹。矛隼等物种羽色表现出明暗变形。隼科鸟类每年换羽一次,大多数种类的幼鸟在每年第一次换羽皮时就长出成年羽毛。
头部
隼科鼻孔圆形,中间具丘状突起。嘴短而强壮,上嘴先端钩曲,边缘具锐利的齿突。纹明显,如
游隼(Falco peregrinus)有宽阔髭纹。
躯干
翼长而尖,次级飞羽内具缺刻,多数外侧初级飞羽内翈有缺刻。
灰背隼第二枚初级飞羽与第三枚几等长,内翈有缺刻,第一枚初级飞羽与第四枚亦几等长;
燕隼(Falco subbuteo)第二枚初级飞羽最长,内翈无缺刻,第一枚初级飞羽较第四枚显著为长。
尾较长,多数尾长大于20厘米,而游隼尾长小于20厘米;多为圆尾或凸尾,如
红隼(Falco tinnunculus)尾呈凸尾型,燕隼(Falco subbuteo)尾呈凹尾型。有些物种尾具宽阔的黑色次端斑,如
黄爪隼(Falco naumanni)。
爪
胫较跗为长,跗蹠裸露,通常较短而粗壮,前缘具网状鳞;趾稍长而有力,爪为黄色或黑色,钩曲而锐利。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隼属鸟类广泛分布于除北极高地和南极洲以外的世界各地,
南美洲和非洲分布居多。其中
游隼分布范围最广,除
雨林和寒冷干燥的北极地区外,游隼遍布世界各地,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陆生
脊椎动物之一。其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其中
红隼、
红脚隼(Falco amurensis)、游隼和
燕隼在中国各省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隼科鸟类为陆栖,多栖于开阔的旷野、耕地、疏林和林缘地区,少见于浓密的大森林内。如毛里求斯隼(Falco punctatus)栖息于原生常绿
亚热带森林,圈养鸟也可栖息于退化和开放地区
灌木丛和草原;
猎隼繁殖季节栖息于
温带森林、耕地、牧场;非繁殖季节栖息于
热带和亚热带草原、灌木、湿地、泥滩、盐滩等;橙胸隼(Falco deiroleucus)栖息于低地森林、稀树草原边缘等干旱地区和亚热带山坡,在人类改造的景观区也有栖息;印度猎隼(Falco deiroleucus)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干燥开阔林地和树木稀疏的开阔乡村中,也存在于耕地、村庄甚至城市中;红头隼(Falco chicquera)栖息于热带和
亚热带靠近水源、有小片树木的开阔地带,通常出现在降雨量低的地区。
不同隼科鸟类对
栖息地的选择不同,如
游隼、
红隼等部分隼科鸟类对栖息地的选择更关注栖息地结构和巢穴的可用性而非特定植被,可在城市中成功繁殖,在高楼和其他人造结构上筑巢,
捕食鸽子和其他城市野生动物;多数巨隼亚科等隼科鸟类需要未受干扰的森林等特定的栖息地;迁徙物种经常选择与其繁殖栖息地结构相似的冬季栖息地;某些物种的
雄性、
雌性和幼鸟可能会在不同的栖息地越冬,幼鸟会利用猎物丰富但没有巢穴的栖息地。
不同隼科鸟类的栖息海拔不同,如
印度猎隼和红头隼栖息海拔0~1000米;
毛里求斯隼栖息海拔0~800米;橙胸隼栖息海拔通常为0~1100米,但有海拔2900米的记录;
燕隼栖息海拔2000~3780米,
红隼栖息海拔2000~4950米,
猎隼栖息海拔2800~4800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隼科鸟类以昆虫,中、小型鸟类及
啮齿动物等为食,在空中或地上猎食。如印度猎隼以
雀形目动物、小型哺乳动物和大型昆虫为食;燕隼以多种小型鸟类及昆虫为主要食物,一天内可
捕食30克重的昆虫;猎隼多以各种
益鸟、小型兽类为食。不仅可捕获停栖在树上或地面上的小鸟,而且可以捕捉正在空中飞翔的鸟类;红隼以啮齿类、昆虫和小形鸟类为主要食物。
隼科鸟类有些物种在不同
栖息地的食物不同,如
猎隼在开阔地形中靠近地面狩猎,专门捕食沙漠边缘、半沙漠、草原等开阔草地景观的中型昼行陆生
啮齿动物;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在水边,甚至在城市环境中以鸟类作为主要猎物,在欧洲部分地区捕食
家鸽。
隼科鸟类中
毛里求斯隼是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以费苏马属(Phelsuma)壁虎、
石龙子科、鸟类、昆虫和一些引进物种为食,包括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
社群行为
隼科鸟类多单个或成对活动,也有少数种类是群居或半群居的,如红喉巨隼(Ibycter americanus)通常为群居,共同保护领地。如
猎隼和
红隼常单只活动,
燕隼单独或成对活动,毛里求斯隼常成对活动。
节律行为
季节节律
隼科鸟类多不迁徙,如毛里求斯隼、橙胸隼、
印度猎隼。。部分隼科鸟类为迁徙鸟,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的迁徙距离可长达20000千米。
一些隼科鸟类可能因繁殖区食物供应短缺而迁徙,如猎隼的迁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繁殖区食物供应在冬季消失的程度,若食物短缺, 猎隼一般在9~10月离开繁殖地前往东非、南欧和南亚越冬,次年2~5月返回;一些
雌性红隼会因食物短缺而迁徙,而
雄性则全年留在繁殖地。
大多数古北界南部和岛屿
游隼种群都是
留鸟,不会迁徙,其他游隼种群在繁殖地和冬季活动地之间进行长距离迁徙。最北端的种群在
阿拉斯加州和
加拿大的
冻原繁殖,然后迁徙到
阿根廷中部和
智利。它们通常沿着海岸、长湖岸、障壁岛屿、山脉或海上迁徙。
日节律
多数隼科鸟类为昼行性,也有少数黄昏活动。通常都具备固定的
栖息地,夜间会返回栖息地。隼科鸟类每天会花费大量的时间梳理羽毛并在灰尘或水中沐浴。
防御行为
隼通常具有防御行为,如燕隼性机警,远见有人活动可迅速飞离;
游隼为了保卫自己的巢穴而具有攻击性,在保卫巢穴时会攻击比自己大得多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竖起羽毛和张开嘴是游隼典型的攻击性姿势;
猎隼可能经常会用攻击性的叫声来赶走侵入巢穴或试图夺走食物的入侵者。
其他行为
隼科鸟类通常具有领地行为,常驻物种可以全年保卫领地,迁徙物种的
雄性通常比雌性先到达巢穴,会保卫巢穴周围的狩猎领地。如游隼不繁殖时主要是独居,并建立和保卫领地,领土大小随着食物资源的密度而变化。
隼科鸟类善飞行,飞翔迅速,如
游隼在俯冲时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80千米。隼科鸟类通常以快速振翅后,接着是短暂的滑翔,很少盘旋和翱翔。有的种类甚至能通过不停地振动两翅定点于空中某一位置,或在空中自背后攻击飞行鸟类。如猎隼极善飞翔,飞行时速很快,双翅拍打频繁,空中盘旋,改变飞行方向动作非常灵敏;红隼飞翔能力极强,常可停翔于空中;燕隼飞行速度快,空中运动十分灵活。
隼科鸟类可通过鸣叫交流沟通,如游隼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
早成雏乞讨食物时会发出类似尖叫声,“咯咯”叫声通常用于警报和巢穴防御,狩猎时,游隼经常会快速连续地发出尖锐的领地叫声等;
猎隼极少鸣叫;
雌性猎隼会发出“吱吱”的声音来促使幼崽张开喙觅食,雏鸟也会发出鸣叫来引起
亲鸟的注意。
隼科鸟类具有非凡的视力,其视力可超过正常人的2.6倍。
生长繁殖
婚配制度
隼科鸟类通常为一雄一雌制,每年繁殖一次。如
毛里求斯隼可成对生活多年,在繁殖失败后才重新配对。
隼科鸟类通常性成熟较晚,通常1~3龄可开始繁殖,多数会返回孵化地附近繁殖。如
游隼雏鸟通常需要三年时间才能成年并繁殖,雌性通常比
雄性繁殖早;
猎隼两到三岁才开始繁殖。
求偶交配
隼科鸟类通常在冬末夏初之间繁殖,不同物种繁殖期不同,如
红隼繁殖期为5~7月,游隼和猎隼繁殖期为4~6月;橙胸隼繁殖期从2月开始。
隼科鸟类的求偶行为通常包括特有的栖息行为、飞行表演和鸣叫等,如游隼会互相窥视、梳理毛发、轻咬配偶的脚趾或“喙”,空中表演包括动力俯冲、急转弯、高空翱翔和俯冲期间的身体滚动。为了吸引
雌性,雄性猎隼会进行壮观的空中表演,在领地上空翱翔,大声叫喊,随后降落在合适的筑巢地点或附近并结束飞行展示;
雄性也会用爪子悬挂猎物,或者将猎物带到雌性面前;雄性
猎隼在空中表演时会发出叫声,以吸引雌性猎隼或给雌性留下深刻印象,如果雌性猎隼接受了雄性,她可能会在最后加入叫声;猎隼会互相鞠躬,雄性也经常在筑巢期间喂养雌性。
筑巢
隼科鸟类在树上或岩壁洞穴中营巢,也可在附生植物、地面、建筑物和其他城市结构筑巢,有些种类自己不营巢,侵占鸦、鹊等鸟的巢。如巨隼亚科会用棍子建造简陋的巢,并用树皮或羊毛等较软的材料衬砌起来;
红隼在乔木或岩壁洞中筑巢,常喜抢占乌鸦、
喜鹊巢,或利用它们及鹰的旧巢;
毛里求斯隼传统上筑巢在森林地区的火山岩洞中,也可能是树洞中;
猎隼使用灌木丛或悬崖作为筑巢地点(有时甚至是地面),也可占据其他鸟类的旧巢;橙胸隼巢建在悬崖面上,很少建在树上,通常建在水边,也有发现在牛牧场的死树上筑巢;红头隼常在村庄周围筑巢,甚至在
印度人口稠密的城市内筑巢。
部分隼科鸟类偶尔会集体筑巢,隼科鸟类的巢期一个月左右。
产卵孵化
隼科鸟类有些物种在不同地区产卵期不同,如红头隼在印度的产卵期为1~5月,
巴基斯坦的产卵期为2~4月,
孟加拉国产卵期为1~2月。
隼科鸟类通常每窝产卵2~6枚,每隔1~3天产卵1次,卵为带有深红棕色斑点的浅黄色,雌雄轮流孵卵,孵卵期大约各为一个月。一般来说,较小的物种比较大的物种孵化期较短。如
红隼5~7月产卵,每窝产卵4~6枚,孵卵期28日;
游隼每窝产卵2~6枚,由
亲鸟轮流孵卵,游隼领域性极强,常常积极地保卫巢,孵化期为28~29日;
猎隼每窝产卵3~6枚,雄鸟和
雌鸟轮流孵卵,孵化期为28~30日。
隼科鸟类通常每年产卵1窝,极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产卵2窝,如游隼产卵后不久若第一窝卵被破坏,大约两周后将尝试再次产卵。
育雏生长
隼科鸟类雏鸟属晚成性,双亲鸟照顾雏鸟,分工明确,雌鸟负责育雏、喂养幼鸟以及保卫巢穴,从求偶期到雏鸟期的一半左右,
雌性开始离开巢穴并开始狩猎;
雄性完全负责狩猎,为雌鸟和雏鸟提供食物。如
游隼雏鸟孵出后由
亲鸟抚养35~42日才能离巢。
红隼幼雏留巢约30日;
猎隼雏鸟孵出后由雄雌亲鸟共同喂养,经过40~50日后才能离巢飞走;巨隼亚科雏鸟约8周方离巢。
隼科鸟类存活率不超过80%,1龄内死亡率最高。寿命较长,如大多数野生猎隼的寿命为5~7龄,最长可超过10龄,圈养猎隼的寿命最长可达25龄;野生游隼平均寿命为13年,最长可超过20龄,圈养游隼的最长寿命可达25龄。
人工驯养
隼科中猎隼可驯养,通常是在7月选择笼养幼隼进行驯养,需要在隼腿上绑上带,驯养人应戴上手套防止抓咬伤,同时应着重训练隼进行飞行和命令服从。驯养人必须要严格准确、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足够的耐心。也可选择野生幼隼,相较笼养幼隼,野生幼隼羽毛更洁净平整、腿脚敏捷、利落,性情也更凶狠。野生幼隼驯养难度可能更大,需要驯养人有足够的耐心,且能够更严厉、认真,驯化时间更长一些。可采用控制睡眠、限制进食和长时间的连续携带训练的方法来驯服,最后一种方法可能效果更好。
保护现状
种群现状
截止2023年,隼科中29个物种种群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11个物种种群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4个物种种群数量稳定,2个物种种群数量未知。如截止2016年,红腿巨隼的种群数量估计为1000~2499个成熟个体;截止2020年,白额小隼的种群数量估计为10000~19000个成熟个体;截止2021年,
猎隼的种群数量估计为12200~29800个成熟个体;截止2022年,
毛里求斯隼的种群数量估计为170~200个成熟个体。
截止2016年,留岛隼(Falco duboisi)和瓜达卢长腿兀鹰(Caracara lutosa)已灭绝,留岛隼灭绝原因与引入的人类共生体的迫害和掠夺有关;瓜达卢长腿兀鹰灭绝原因主要是定居者的直接迫害,也与山羊放牧导致的
栖息地丧失有关。
致危因素
隼科鸟类的致危因素包括栖息地丧失和退化、食物供应减少、猎捕、中毒死亡、人类迫害、繁殖失败、其他意外死亡及气候变化等。
栖息地丧失和退化:如毛里求斯隼受栖息地丧失的威胁,其栖息地毛里求斯森林因早期殖民者的砍伐而大规模丧失,导致了森林面积的减少,到1993年只剩下不到3%的原始森林;白腰
非洲侏隼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森林栖息地的砍伐和退化;快速的城市化和发展导致栖息地转变是红头隼在
班加罗尔等地区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食物供应减少:2008年,旅香树(Ravenala madagascariensis)、中国
番石榴(
番石榴属 cartianum)、
女贞(Ligustrum roughtum)等引入的植物侵入了
毛里求斯隼的大部分
栖息地,特别是在
毛里求斯岛北部,可能会降低毛里求斯隼的狩猎效率;在欧洲,由于农业集约化、种植园建立和
绵羊畜牧业衰退导致草原和干旱草原的损失和退化,导致
猎隼的猎物供应减少;
巴基斯坦和
印度西北部的
印度猎隼数量下降可能是由于种植面积扩大和杀虫剂导致其猎物供应量减少。
猎捕:在欧洲,猎隼遭受猎捕威胁;据估计,每年
中东猎捕的猎隼数量在
沙特阿拉伯为4000只,在
卡塔尔为1000只,在
巴林、
科威特和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各为500~1000只,其中绝大多数 (77%) 是幼年
雌性,这可能会对野生种群产生重大影响;在巴基斯坦,印度猎隼受到诱捕的威胁。
中毒死亡: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农业中使用有机
氯化物农药以及控制携带
疟疾的蚊子对
毛里求斯隼生存造成威胁;在
巴基斯坦,
印度猎隼受到集约化使用杀虫剂的威胁,1981~1992年间,巴基斯坦杀虫剂的使用量增加了七倍。
人类迫害:2019年,8%的
欧洲猎隼在北欧、中欧以及
高加索地区被非法杀害,鸽子饲养者故意射击或投毒以及通过农业或狩猎活动无意或疏忽投毒(例如
灭鼠剂、毒饵、铅)对猎隼构成了进一步的威胁;橙胸隼可能遭受人类的低程度直接迫害,平均筑巢成功率可能因频繁的
捕食而受到抑制。
繁殖失败:毛里求斯隼卵、雏鸟易受黑鼠(
家鼠属 rattus)、
食蟹猕猴(Macaca fasciculis)、小印度猫(Herpestes javanicus)和
猫狸子的捕食,导致繁殖失败;由于
种群瓶颈,
毛里求斯隼遭受了遗传变异的极度丧失和高比例近亲繁殖,影响种群的长期生存能力;
黑美洲鹫(Coragyps atratus)威胁橙胸隼卵和雏鸟生存,繁殖地附近大量游客影响橙胸隼繁殖。
其他意外死亡:
猎隼遭受电线触电威胁,2013~2015年和2018年蒙古有1721只触电死亡的猎隼;用于研究的安全带安装卫星发射器可能会降低猎隼生存率;公共接触的增加、触电和与电线碰撞的风险等威胁橙胸隼生存;白腰侏隼受到森林火灾威胁,特别是在1997~1998年期间。
气候变化:繁殖季节开始时潮湿天数的增加导致毛里求斯隼产卵日期推迟。
保护等级
《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
2016年,隼科中13个物种被列入《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1个物种为濒危(EN),2个物种为易危(VU),7个物种为近危(NT),2个物种为无危(LC),1个物种为数据缺乏(DD),具体如下表
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隼科中12个物种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个物种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其余10个物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具体如下表。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脊椎动物卷》
2023年,隼科中12个物种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2020)》,与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相比,
矛隼、
红腿小隼由近危(NT)更改为易危(VU),
猛隼由数据缺乏(DD)升为易危(VU),
拟游隼未列入,其余9种无变化,具体如下表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截止2023年,隼科中66个物种被纳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个物种为灭绝(EX),2个物种为濒危(EN),6个物种为易危(VU),6个物种为近危(NT),50个物种为无危(LC),具体如下表
2023年,隼科中6个物种被纳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
塞舌尔隼、
印度猎隼、
马岛隼塞舌尔
种群、
游隼、
毛里求斯隼和
矛隼被列入附录I,马岛隼除塞舌尔种群外被列入附录II。
保护措施
隼科鸟类的保护措施包括建立保护区、物种恢复计划和繁殖研究等。
建立保护区:如橙胸隼分布于其广泛分布范围内的多个保护区,
哥伦比亚鸟类保护基金会在东安第斯山脉指定了一个保护区,专门用于保护该物种;印度猎隼在印度
拉贾斯坦邦的塔尔恰帕尔野生动物保护区繁殖。
物种恢复计划:1984~1994年,毛里求斯隼的集约化管理计划使
种群数量显著增加,包括圈养繁殖和重新放养、补充喂养、巢址增强、提供巢箱、巢穴守卫、控制巢穴和放生地点周围的捕食者、离巢操作、育雏操作、治疗雏鸡
寄生昆虫感染以及营救
早成雏;2005年10月,取消修建穿过东海岸山脉的高速公路的计划,并改用另一条路线;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行
猎隼圈养繁殖,并建立诊所以提高海湾各州野生捕获鸟类的寿命和可用性;中国蒙古在
阿布扎比环境局的资助下建立了超过5000个猎隼人工巢穴,到2014年为766对猎隼提供了筑巢地,2011~2021年,蒙古的这项计划已培育出超过10000只猎隼雏鸟;2019年,中国蒙古已在输电线路上进行了降低触电死亡率的缓解技术试验。
繁殖研究:开展
毛里求斯隼遗传变异的研究,以便可以管理
种群以保护遗传多样性;如伯利兹的山松山脉保护区对橙胸隼进行圈养繁殖实验,研究近交衰退是否是导致繁殖生产力下降的原因。
主要价值
隼科鸟类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且对农牧林业生产有益。
隼科鸟类中
猎隼曾作观赏鸟类;通过人工驯养,猎隼是一种很好的狩猎工具,猎鹰训练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古埃及和亚洲大草原,以捕捉较小的鸟类;猎隼的飞羽和尾羽又曾做饰羽。
隼科鸟类大多为食虫
益鸟,特别是在害虫大量繁殖时期,这些鸟可
捕食害虫,起了不小的作用,如猎隼是维持草原生态平衡的重要益鸟;
燕隼以多种昆虫为主要食物,对农牧林业有益;
红隼以鼠类及昆虫为主要食物,对农牧林业生产有益。
猎隼、
游隼和红隼等隼科鸟类的骨骼和肉有药用价值,骨骼有活血止痛之功效,肉有壮筋骨,益气力之功效。
危害
隼科鸟类有些种类因捕食
野鸭等狩猎禽和小型的食虫益鸟,给狩猎业及农,林业带来一定害处,如游隼会捕食农场的鸡,由此带来的经济影响较小;
猎隼可能会捕食鸽子;红腿巨隼会攻击虚弱或搁浅的羊以及成群的雁。
隼科鸟类可能携带并传播多种寄生虫和疾病,如游隼携带并容易感染新城疫、
疱疹病毒科、真菌、鲟
吸虫(Strigeidae) 、
线虫( Serratospiculum amaculata)、
疟疾(残疟原虫)等多种病毒和寄生虫,体外寄生虫包括咀嚼虱(Phthiraptera)、
跳蚤(Ceratophyllus garei)和
苍蝇(Icosta nigra、Ornithoctona erythrocephala) 。
生态关系
捕食关系
隼科鸟类天敌较少,通常为鹰(Accipitridae)。如
游隼成鸟可能会被大角 (Bubo virginianus)、
矛隼(Falco rusticolus) 和
金雕 (Aquila chrysaetos)等其他大型猛禽捕食,其卵和
早成雏可能会被猫(Felis)、熊(
棕熊属)和
狐属(Vulpes)等哺乳动物捕食者捕获。人类盗取游隼卵用来饲养
猎隼。
寄生关系
鸟虱(Mallophaga)是隼科鸟类的主要寄生虫。
互利关系
部分隼科物种与其他动物存在互利关系,如黑巨隼(Daptrius ater)与 ( mò ) 属(Tapirus)动物存在互利关系,黑巨隼以貘 身上寄生的蜱虫为食,貘可能会通过叫声和躺下的动作来召唤黑巨隼以清除蜱虫。
相关文化
象征意义
隼通常是保护、环境责任和希望的主要象征;在大多数美洲原住民传统中,隼代表勇气、力量、保护和警惕;在
东方文化中,隼是地位、财富和贵族的象征;隼在基督教图像中可能代表上帝所制定的世界自然秩序;埃及最重要的神拉经常被描绘成一只隼或隼头的人形生物,拉是
太阳神,每天乘船载着太阳穿越天空,与权力、王权、力量和太阳有关。
神话传说
根据
美洲原住民的一个神话,世界上的第一只隼是由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位来自星星王国的少女而诞生的。而在日本的一个神话中,一只尾巴由剑制成的隼曾经使高野地区陷入被
捕食的恐怖中,一位优秀的王子被派往高野去杀死这只野兽,期间王子爱上了镇上的一位年轻女子,当王子杀死了凶恶的隼准备离开时,王子的爱人伤心欲绝,自杀身亡,并指责隼的死带走了她的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