乏脂性皮炎(asteatotic
皮炎),又称乏脂性湿疹(asteatotic
湿疹)、老年性瘙痒症(senile
瘙痒症)、冬季型瘙痒症(winter itch)等,是一种慢性、复发性、非炎症性皮肤疾病,好发于妇女和老年人。
乏脂性皮炎是由于季节、年龄、接触化学制剂等各种因素破坏皮肤屏障,表皮水合作用减弱和经皮水分丢失增加导致皮肤表面水分脱失,皮脂分泌减少,出现皮肤干燥、瘙痒、粗糙、皮肤
鱼鳞病,甚至蜕皮、红斑、水泡、破溃糜烂、皮肤感觉减退、搔抓一瘙痒循环引起皮炎等症状的皮肤疾病。对于乏脂性皮炎的研究多侧重于环境、年龄、
物质等因素对该病的影响,而遗传基因方面研究尚不充分,故乏脂性皮炎并不是一个确切的定义。乏脂性皮炎在人群中普遍存在, 因此该病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病因
年龄
乏脂性皮炎的发生特点在不同年龄阶段不一致。该病在婴幼儿中较常见,多见于1~5岁,可能与皮肤屏障功能、
皮脂腺和汗腺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及皮肤保护不当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皮肤接触
化学刺激物、刺激性
洗洁精等的机会增多。中青年脂质和汗腺分泌活动较强,可能与洗浴次数频繁、水温过高、洗涤剂类型选择不当以及皮肤保护不良等有关。而老年人该病的发生发展与自身皮肤屏障破坏及洗浴方式密切相关。但在不同年龄阶段,该病具有共同特点即都好发于小腿前部和手部,冬季、高温低湿环境下多发或加重。
躯体疾病
躯体疾病包括恶性肿瘤、肾功能衰竭、
肌营养不良症、甲状腺功能亢进、
尿毒症和继发性感染等,皮肤创伤也是破坏皮肤屏障的危险因素。皮肤创伤可通过
角质细胞的增多和再生来修复,然而过度角化会引起
皮脂腺分泌功能受损,钙离子、钾离子、表皮pH值改变,表皮
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等促炎因子增多,以上多种因素均可促进乏脂性皮炎的发生和加剧。
其他疾病包括锌缺乏症、脂肪
营养不良或吸收障碍等。锌缺乏症主要见于
酗酒者、
吸收不良综合征及胃切除术后患者,临床观察发现这些患者大多会出现乏脂性皮炎。研究表明,锌缺乏症与
氨基酸代谢病有密切关系,而氨基酸水平与角质层水合作用、吸湿特性密切相关。乏脂性皮炎发生在
前臂的概率比小腿小,可能与前臂氨基酸含量较多有关。
亚油酸影响皮肤正常
化学和生理机制,慢性脂肪营养不良使皮肤亚油酸及其他脂质水平降低,经皮水分丢失增加,
必需脂肪酸缺乏会影响皮肤角化作用及前列腺素的作用过程,导致乏脂性皮炎等异常表现。乏脂性皮炎还可见于
糖尿病、黏液性水肿、急性肢体水肿、
艾滋病等患者。
长期居住于特殊护理家庭和健康照顾机构、自主活动能力弱的老年人较健康老年人更易发生乏脂性皮炎。据统计,乏脂性皮炎在特殊护理家庭及长期健康照顾机构发生率分别为41.2%和16.4%。由于对乏脂性皮炎认识和关注度不足,该病发生率统计的数值可能尚未涵盖实际情况。
药物
通过各种机制可引起
瘙痒症的药物超过100种,然而对可引起乏脂性皮炎的药物报道则较少。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
EGFR在正常人皮肤的
角质细胞、外分泌腺细胞和脂质腺体中表达很高。使用EGFR抑制剂治疗实体瘤如
乳腺肿瘤、结直肠肿瘤等,会导致患者角质层变薄,失去正常的网篮状形态,进而破坏皮肤表皮屏障功能,出现皮肤黏膜的副作用如
皮疹、瘙痒、皮肤干燥和
痤疮等,引起乏脂性皮炎。
组胺H2受体拮抗药
组胺H2受体拮抗药是抗消化性
溃疡类药物,其抗雄激素及减少皮脂分泌的作用会引起乏脂性皮炎,停用该类药物后,乏脂性皮炎的症状也随之好转。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广泛应用于皮肤疾病的治疗,其长期频繁使用易造成皮肤萎缩,
细胞桥粒密度减小,损害
皮脂腺,影响皮肤的完整性及内聚力,使皮肤角质层变薄,增加经皮水分丢失。此外,激素的长期频繁使用以及使用高效能的激素易引起免疫耐受和反弹。因此对于皮肤屏障功能较弱的患者更易发生乏脂性皮炎。
HIV蛋白酶抑制剂和抗叶酸制剂
HIⅣ蛋白酶抑制剂、抗叶酸制剂治疗副作用之一即发生乏脂性皮炎,随着药物停用,乏脂性皮炎好转,其发病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洗浴产品
正常人类皮肤角质层内含完整的保水屏障,该屏障发生破坏缺陷时,同样的温度下,水分蒸发速度将上升至正常的100倍左右。频繁和长时间洗热水澡,过多使用碱性肥皂、化学制剂以及很少使用润肤剂是导致角质层屏障发生破坏的重要危险因素。大部分皮肤干燥的患者不接受油性大的润肤产品,这进一步促使乏脂性皮炎的发生。有些洗涤产品会改变表皮pH值和
渗透性,破坏皮肤屏障;另有一些清洗产品被误为免冲洗型而残留于皮肤,其中所含的强效
表面活性剂如1%
k12会通过某些
化学机制破坏皮肤屏障从而引起乏脂性皮炎。
外界环境
低湿度的环境是造成乏脂性皮炎的因素之一,比如冬季或温度过高的房间。环境的湿度是决定皮肤表皮角质层含水量的重要因素:环境湿度低,引起角质层经皮水分丢失过多,可导致手部干裂等乏脂性皮炎的症状。
紫外线可导致皮肤光老化,引起TRPV1的激活增多,后者对皮肤感觉伤害
感受器、表皮
细胞的生长和凋亡等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温环境中,细胞外信号调节
激酶、IL6等被激活,引起表皮细胞中的MMP-1、MMP-3表达增多;另一方面,高温环境会增强原
癌基因fos(c-fos)、原癌基因jun(c-jun)等的表达,从而促进丝裂原活化
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的活性。MMP-1、MMP-3和MAPK表达增多导致表皮细胞离子通道的平衡和皮肤屏障的破坏,从而诱发或加重乏脂性皮炎。这亦可解释热水洗浴会促发或加重乏脂性皮炎。
化妆品
部分化妆品的使用会增加经皮水分丢失,破坏皮肤屏障,改变皮肤pH值,激活
丝氨酸蛋白酶,引起角膜
桥粒裂解及角质层的剥落,出现皮肤干燥、粗糙、瘙痒、脱皮等乏脂性皮炎的症状。
发病机制
1、皮肤屏障破坏
完好的皮肤屏障可抵御外界刺激物及变应原的侵害,也可阻止经皮水分丢失。正常人类皮肤水分经表皮蒸发在10~20 ℃为(2.9±1.9)g·m-2·h-1。皮肤屏障发生破坏时,同样的温度下,水分蒸发的速度将上升到(229±81)g· m-2·h-1。此外,皮肤的干燥及屏障功能减弱会引起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导致皮肤感觉减退,也易发生皮肤痒觉阈值降低,引起瘙痒—搔抓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炎。
痒觉通路经由灰质后角进入
脊髓并经过特定的痒觉纤维上升至脊髓
丘脑侧束,继而从丘脑侧束上升到丘脑内囊并进入躯体感觉皮质。位于皮肤中的C纤维传导外界刺激信息,通过上述通路产生瘙痒。该通路在脊髓丘脑侧束被原始疼痛性脊髓
神经元抑制,其作用可被阿片类药物中和,同时产生痒觉。这解释了
纳洛酮抗瘙痒的作用机制。
伤害
感受器神经元及神经
微丝蛋白的表达影响皮肤神经纤维TRPV1的表达。交感神经系统支配
外分泌腺,自主神经系统支配
皮脂腺。上述
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引起表皮
脂类减少及经皮水分丢失增多,使表皮对高温及低湿度的外界刺激更敏感,也有人认为上述原因可引起乏脂性皮炎患者皮肤感觉迟钝。
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也会影响感觉神经产生瘙痒。另
瘙痒症可能与神经病学和(或)精神病学的
作用机制引起痒觉阈值降低相关。瘙痒引起搔抓,进一步发展形成瘙痒—搔抓循环,使乏脂性皮炎的症状加重。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是皮肤屏障功能的内源性保护机制,由大麻素受体、大麻素
衍生物、内源性大麻素等组成。其中,内源性大麻素成员包括十六
酰胺乙醇(PEA)/ N-花生四烯单乙醇胺(AEA)等,PEA、AEA可通过脂肪酰胺
水解酶促进
颗粒层的脂质生成并抑制颗粒层退化。PEA对AEA有协同作用,作用于大麻素1或2型受体,继而激活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从而调节皮肤的再生、
皮脂腺的修复、皮肤的感觉。此外,PEA下调肥大细胞的激活,并抑制
组胺、
前列腺素D2、TNF-α的释放,改善皮肤的免疫功能。该系统通过提高脂质合成和抑制其分解,平衡表皮含水、脂的质量,保护和修复皮肤,不仅可改善皮肤的干燥情况、抑制炎症反应,还能调节皮肤的感觉阈值,影响感觉神经从而缓解乏脂性皮炎瘙痒这一常见症状。
临床表现
皮肤干燥、瘙痒、粗糙、皮肤
鱼鳞病,甚至蜕皮、红斑、水泡、破溃糜烂、皮肤感觉减退、搔抓一瘙痒循环。
治疗
1、外用药物治疗
乏脂性皮炎的治疗重要是达到修复皮肤表面保护层的目的。很多护肤品都能实现这种功效,只要含有
凡士林、
雪花膏等护肤品者都可以起到缓解瘙痒的作用。
2、口服用药治疗
部分患者局部外用药物后,仍有瘙痒感,此时需要口服一些药物,其中最常见的是抗
组胺类药物。
3、其他治疗
对部分患者,可以考虑予中医中药治疗、物理治疗等。
预防
乏脂性皮炎的预防首先洗澡不宜过勤,不宜使用碱性洗浴用品,洗后用具有保湿滋润功能的护肤品涂抹全身。其次饮食要注意少吃辛辣等刺激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