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镇
山东临沂市沂水县的下辖镇
沂水镇地处县境中南部,为沂水县人民政府驻地。东与莒县为邻,西与龙家圈街道接壤,南与许家湖镇毗连,北与诸葛镇道托镇交界。
历史沿革
北魏天兴三年(400年) ,于东安郡城(今沂水城)置城镇。隋开皇十六年(596年) ,改 东安县为沂水县,沂水城为沂水县治所。爱新觉罗·旻宁七年(1827年)为沂阳社,清宣统二年(1910年),设城关内、外乡,1936年设城里区,1944年8月成立城郊办事处,1950年6月成立城关镇, 1958年10月成立城关人民公社,1963年改称城关区,1968年建立城关镇革命委员会。1973年城关区更名为城关人民公社,建立了城关人民公社革委会,1981年改为城关镇,1984年4月改称沂城区。1985年9月撤区设镇,改为沂水镇,2012年9月19日改为沂城街道办事处至今。1949年至1953年,县城曾先后为沂蒙专署、沂水专署驻地。
遗址
沂水古城遗址
位于今沂水县老城区。近年出土有莲花兽瓦当、三彩建筑装饰鱼兽等隋唐文物及部分南北朝瓷器。镇内旅游资源丰富,境东部有“雪山七十二景”。为汉代大学者刘舰设馆施教之处。明朝万历年间,雪山及周边地区有庙堂100多间,碑刻近百通。清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尚存上寺、下寺两处庙宇,香火盛极。民间传说,雪山曾是梁山好汉李逵杀虎之地。
沂水清真寺
原沂水清真寺位于县城回民街,坐西朝东,占地18.6亩,有大殿15间、北讲堂4间、水房3间、厨房1间、葬具室2间,明朝石碑1块、清朝石碑3块,殿前有练武台,殿后为学堂,有房屋10间。主体建筑大殿为中国宫殿式,与上流庄清真寺大殿,为明末同一阿訇所建。清康熙以后至民国年间均有修建,经费来自各方捐赠。“文革”开始后,清真寺大门被封,阿訇被赶走。1989年6月,多方筹资在县城东南沂蒙山东路南侧又重建仿古式清真寺,占地6亩,大殿10间、讲堂5间、水房5间、厨房1间。每逢穆斯林盛大节日,沂水镇回民街都要邀请县城各单位及穆斯林同胞,共同欢庆。沂水城、姚店子镇土沟村、许家湖镇前山村及周围村庄穆斯林群众常到该寺举行宗教活动。
自然状况
地形
该镇境居半丘陵半平原地区,地势北高南低,东部有部分低山地,北部、西北部系丘陵,中部和沂河东岸为平原。东西长17公里,南北长19.8公里,总面积1.63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4806公顷。主要山脉有无儿崮、东跋山、西跋山、雪山、马山、锣鼓山,其中无儿崮最高,海拔577米。
水系及作物
主要河流有沂河、小沂河、双龙河、雪山河、顺天河,流域面积117平方公里。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番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黄烟、蔬菜、桃、苹果葡萄等。全镇植被面积3000公顷,森林覆盖率19%。
人口民族
全镇辖11个街(居)和89个行政村,辖区总人口17万余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94‰。全镇少数民族有回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共6000余人,占全镇总人口的0.06%。全镇有马、王、刘、张、陈、李等313个姓氏。
经济状况
2010全年实现企业总产值308亿元,利税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 %、32%;实现财政总收入3.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和30.8%;农民人均纯收入7798元,同比增长20%。在全县重点工作绩效考核中,工业民营经济、招商引资、财税、城市建设、农业农村、计划生育、安全生产、环保、环境综合整治等16项重点工作获得了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一)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2010年,在项目落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及时调整制定了新的招商引资实施意见及考核奖惩办法,注重招大引强,及时与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机械、食品、纺织服装、建材、医药等国内行业100强企业加强沟通和联系,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对招大引强的信息,及时搞好对接,安排专人靠上进行跟踪服务,协调办理各项手续,促进项目及早落地开工。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把城北工业园区作为招商引资的洼地,着力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为外地投资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优越的投资环境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吸引项目落地。全年共引进如意家园房地产开发项目、25万支高强度液压油缸项目、新型饲料酶项目、年产3万台(套)变速箱总成生产等投资过5亿元的项目4个,引进太阳城房地产开发项目、利明液压油缸项目、20万吨糖醇生产项目、6000吨饲料酶等投资过亿元的项目4个;引进投资过5000万元的项目8个,过3000万元的项目6个,到位资金8.6亿元,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目标。
(二)工业民营经济开创新局面。2010年,镇党委、政府围绕食品、机械、新材料、生物化工、纺织服装、包装印刷、饲料加工等七大产业集群的培植壮大,积极转方式,调结构,不断加大工业技改投入,膨胀企业发展规模,壮大工业和民营经济,全镇工业和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10亿元,利税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0%、28%。一是通过协调帮扶加快推进了转方式、调结构。对全镇新确定的75家规模以上重点企业,实行了领导班子成员和机关干部包扶责任制,重点帮助企业解决融资、信息、人才、招工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青援食品公司、山东玻纤复合材料公司、大地玉米开发公司、山东昆达生物科技公司等骨干企业纷纷围绕市场做文章,注重技改投入,新上了一批好项目。2010年,全镇完成重点技改项目25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4个、过5000万元的项目6个、过3000万元的项目2个、过千万元的项目7个、过500万元的项目6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5亿元。二是通过政策扶持加快推进了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加大了对企业的扶持力度,激励企业继续加大资金投入,膨胀规模,进行科技创新。业隆通用机械公司通过与山东临工等大型汽车生产厂家合作,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企业发展后劲非常足,今年销售收入能够突破2个亿。众力液压技术公司目前为中集集团、东岳重汽等国内重型汽车生产厂家提供配套服务,经营效益十分可观,今年销售收入有望达到2.6亿元。三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争创加快推进了转方式、调结构。青援食品公司软面包二次发酵等5个新工艺分别通过省级新产品、新工艺鉴定;山东玻纤复合材料公司获得“市级技术开发中心”称号;恒泰纺园纺织公司研制开发了亚麻多组分混合产品等6个新产品,产品市场占有率有了较大提高;众力液压技术公司获得“临沂市液压缸工程技术中心”称号;业隆通用机械公司销轴、众力液压技术公司重型自卸液压件获得“山东省名牌”称号;鼎福食品公司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企业品牌效益明显增强。
(三)农业农村工作创造新业绩。一是积极搞好了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立足产业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做好优势产业发展文章,重点抓好了精品果园、基地和品牌建设、烤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和荒山绿化五大农业工程。2010年,全镇新发展精品果园1400亩,在友兰、北松峰连片建设了全省最大的苹果矮砧密植栽培基地600亩,在友兰高标准建成了40亩联体大棚;以“跋山蔬菜产销联合社”和“山东万德大地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新建了东山绿化蔬菜和南张庄有机蔬菜基地2处,建成大棚面积900亩;高标准种植烤烟面积3586亩,收购烟叶103万斤,实现税收173.8万元;完成10-30亩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场4处、30亩以上的2处;新发展杨属丰产林4044亩,绿化荒山1500亩,林下经济5.4万平方米。二是严格落实了各项惠农政策。2010年,全镇共向16207户种粮农户发放小麦直补资金、农资综合补贴资金220万元;发放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471万元;发放花生、玉米、棉花补贴资金126万元。三是积极做好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集中开展了农村财务“双代管”管理整顿工作,新纳入资金代管300万元,对20个村的村级财务进行了规范;严格按照政策兑现高速公路土地补偿款,兑现过程中,充分履行程序,做到平稳及时足额发放,最大化地维护了群众利益,保障了村级的平稳发展。四是扎实做好了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各级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和要求,健全了防控组织网络体系,组建了专业防控队伍,实行专业防治和群众防控相结合,投入60多万元购买了高压喷雾器、杀虫灯,备足备齐了高效农药,共剪除网幕20.2万个,化防面积3.2万亩,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扩散蔓延。
(四)商贸服务业迈出新步伐。一方面,着力抓好商贸服务业发展。重点围绕城市拆迁改造,注重做好城市经济发展文章,把建筑房地产业作为新兴产业进行培植和扶持,先后新建起了广场地下购物中心、沂河世纪广场等一批特色购物、休闲、餐饮场所,同时引进了村镇银行在沂水镇设立营业机构,加快了金融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着力抓好旅游产业发展。积极稳妥地抓好了雪山景区改制,做好了资产评估、人员调配等工作;投资130余万元重点进行了景区门口、游客通道、购物街改造建设。在市场开拓方面,积极与各大媒体合作,进行多渠道宣传;对苏南、安徽等潜在市场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与洽谈,全年新增南方省市游客7万多人,增加门票收入300万元。
乡镇企业
2000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9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 64%、30%。是年完成财政收入1.08亿元,年末社会金融各项存款余额1.67亿元。该镇经济支柱是乡镇企业。自1985年境内先后兴建投产4个重点工业企业,即山东青援食品集团、山东双成纸业公司、山东寰宇建安公司、山东大地玉米公司,其中山东青援食品集团、山东双成纸业公司属国家大型一档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对全镇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95%以上。乡镇企业带动和促进了沂水镇农业、交通运输、商业、饮食服务业等的发展,形成了食品、布鞋、液压机械、造纸印刷、建筑建材五大支柱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食品城”“布鞋城”。
荣誉
强镇由来 该镇财政总收入名列全市乡镇首位、全省前列。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全国计划生育“双进”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经济百强乡、农村经济综合实力200强乡镇、齐鲁乡镇之星、小康乡镇、安全文明镇、文明单位、先进乡镇企业示范区等。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村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投资潜力500强乡镇”、“国家级重点发展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齐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100多项荣誉称号。
经济发展
农业
第一产业 1949年,粮食亩产60公斤,总产348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对境内38公里长的跋山东干渠等多次进行修整。先后对境内的沂河小沂河、双龙河、雪山河、顺天河、大峪河等10条河流进行流域综合治理,使水害变为水利,实现了小雨不出地块、中雨不出村,大雨不出镇。旱能灌、涝能排的特产高产田,占可耕地的40%,被评为临沂市农田水利改革建设管理年先进集体。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398公斤,总产达3051万公斤。
沂水镇注重引导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农业发展。特别是1999年,该镇提出了“特色农业”发展战略,以发展林果、瓜菜、黄烟、畜牧、水产等为重点,着力培植专业片、专业村、专业户,形成了“东线林果、中线养殖、西线高效种植业”的发展格局。全镇林果发展到1666公顷, 2000年,见果面积999公顷,果品产量7000吨。全镇建冬暖式大棚5000个,小拱棚6000个,主要种植芹菜、黄瓜、葡萄等20余种蔬菜、瓜果。每年向市场供应蔬菜2万吨,产值2000万元。2000年,仅芹菜种植面积即达2333.3 3公顷。
该镇重视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近两年,山区植桧柏45万株,欧黄栌12万株,平原林网及“四旁”植毛响叶杨90万株,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2.36亿元。
工业
第二产业 1949年前,有酿造、粮油加工、白铁、砖瓦、木碳、小红炉等传统手工业,多为个体私营。
1930年,国民政府沂水县建设局在茶庵街建起平民工厂,外地人也在东关街开办振华泰被服厂。1952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城关镇皮业供销社生产组,城关镇前进鞋业社、建新被服生产合作社和城关镇印刷生产合作社等小型企业,后转化为全民或集体所有制企业,现皆为县属企业。1978年后,先后建起城关公社汽酒厂、沂水县糖果厂、沂水大修厂等13处镇属企业。
1985年,经济体制改革,社队企业改为乡镇企业,形成镇、村、联户和户等多种形式办企业。 1987年,发展起食品、布鞋、彩印、明胶、轧钢等113处村办企业,拥有固定资产总值1850万元。90年代后,积极实施“抓大扶优”工程,对镇办企业进行优化重组,培植起了青援食品集团、双成纸业公司、寰宇建安公司三大镇办企业,形成了食品、布鞋、液压机械、造纸印刷、建筑建材五大支柱产业。
2000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6029个,从业人员4.77万人,完成工业总产值51亿元,创利税3.6亿元。名优产品有:“青援”牌系列方便面荣获“第二届全国农业产品博览会银奖”;特制钙奶饼干保持“部优”质量标准;“青援”牌系列食品被评为“山东省名牌产品”;“双成”牌板纸被评为“临沂市名牌产品”;“力蒙”牌液压油缸被国家机械工业部评为“机械行业可靠性认定产品”;“新华”牌明胶产品被评为首届中国金榜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优秀新技术、新产品“金奖”产品。
商业
第三产业 1949年前,境内沂城、松峰几个大村有集市。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后,沂城先后兴起广盛、聚丰、源祥东、同兴永、顺源成、文清斋等商号。
1919年,城内有杂货、钱行等商号70余家,1950年,城关区供销社 (乡、村社合并)建立,集体商业日益壮大。同年6月,对工商业进行了第一次调整,1952年11月,进行第二次调整,1954年下半年,全面展开了对私营商业的改造工作。1956年,私营商业大多数纳入合作化轨道。1978年之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日趋繁荣。1987年,有集体网点22处,个体网点868户。90年代,个体私营经济步入快车道,国营集体商业服务网点大多实行集体承包或私人承包。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强化载体建设,规划建设了占地各1平方公里的食品、布鞋、建材、私营等经济园区,沿东红、沂博路建成两条个体私营经济长廊,发展起沂河、城东、双龙、东山、松峰、友兰六个商贸区和武家洼、田庄、七里三个工贸区。城里形成了东关布鞋、小河家具、阳东区建筑材料、阳西县副食品、回族清真小吃、北关商业、北关电子、南庄农副产品加工销售、西环路维修九条特色街道。至2000年底,全镇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到6070家,其中,私营企业370家,个体工商户5700家,被评为临沂市“发展民营经济明星乡镇”。
2001年,引进项目27个。其中,青岛市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投资5000万元建设沂水分公司,已在沂水工业园征地4.67公顷,并开工建设。1999年以来,对境内名胜雪山森林公园进行高起点规划建设,已投资560万元,建设文化景点16处,公园初具规模。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4047人,实现总产值56.6亿元,创利税4.2亿元。
特色产业
特色产业 沂水镇素有“名吃之郡”的美称。革命战争年代的“拥军布鞋”伴随人民子弟兵南征北战。该镇积极改造传统产业,使其转化为产业优势,现有食品加工企业250家,产品主要有饼干、方便面、糖果、淀粉糖、乳制品、肉制品等10大系列150多个花色品种,年产量120万吨,现有布鞋生产厂家260家,产品主要有普通布鞋、硫化布鞋等6大系列60多个花色品种,年产布鞋1.2亿双,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成了全国有名的食品城、布鞋城,并带动发展起了造纸印刷、建筑建材等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相关产业,形成了鲜明的发展特色。
组织建设
党建
中共地方组织建设 1921年,东关街人王敬斋到淄川洪山煤矿当职员,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洪山煤矿党小组长。1926年3月,到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参加第六届学习,9月毕业回山东省,11月被中共山东区执委派回沂水县从事建党活动,1927年4月,建立起中共沂水支部,王敬斋为负责人。1928年10月,中共沂水特别支部成立,城内有两个党小组。 1985年底,全镇中共党员总数达到1753人,建党支部90个。1994年6月,沂水镇被临沂地委评为“农村党建工作先进乡镇”。1995年,镇党员电教站被市委组织部评为“党员电化教育先进单位”。1996年12月,镇党校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先进基层党校”。1999年,被市委宣传部评为“临沂市基层党校示范点”。1997年6月,沂水镇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1999年,被中央党校授予“‘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实践基地”。2000年底,全镇党员人数发展到3852人。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
基层建设
基层政权建设 1950年6月,建立城关镇公所。1959年9月,设城关镇人民委员会。1960年,实行党政合一。1968年,建立城关镇革命委员会。1973年,城关区更名为城关人民公社,建立了城关人民公社革委会。1981年2月,实行政、社分开,城关公社革委会改称城关公社管委会。1984年5月,改为沂城区公所。1985年9月,成立沂水镇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领导下的群众组织 1950年,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沂水镇委员会。1985年,成立沂水镇科学技术协会。1987年,成立沂水镇妇女联合会。1990年,成立沂水镇机关工会。1993年11月,成立沂水镇乡土人才联谊会。1996年,成立沂水镇工商业联合会(商会)。1998年,成立了沂水镇计划生育协会。2000年11月,成立沂水制鞋行业协会和液压机械行业协会。
社会进步
人民生活 1949年前,农民饱受战乱之苦,流离失所,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人均粮食85公斤,经济收入不足60元。1957年人均粮食95公斤,经济收入91元。70年代,农村吃粗吃饱,以番薯、玉米为主粮,80年代吃细,以小麦面粉为主食,90年代吃好,以面食加鸡、鱼、肉、蛋为主。穿着方面,70年代多穿青、蓝、白单调衣服,如今穿着颜色多彩,样式新颖,逐步向高档发展。如今全镇已有90%以上的农户建设砖石结构的新居。城里有60%的居民住上了楼房。全镇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2.6万余部,移动电话8200余部,有线电视普及率60%。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机动三轮、各种汽车已逐步成为代步工具。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积极投入工业和第三产业,增加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199 8年,投资800万元建设了老年公寓,建筑面积达4500平方米。设施先进,配套齐全。现已有35位老人入住。自1999年1月始,镇政府对全镇80岁以上老人,每年发给200元长寿补贴;对百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给120元的长寿补贴。1995年,该镇被评为临沂市小康镇,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390元。被评为“山东省小康乡镇”。
文教卫生
教育
沂水镇1993年成立教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书育人”,不断加强基础教育工作,大力发展社区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积极向素质教育转轨。同时,注重倡师德,树形象,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合格的人才。1995年,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验收,1997、1998年,在县教委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综合评估中名列各乡镇前茅。1993年以来,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一直保持在100%。随着沂水镇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逐年加大,在全县率先完成了校舍改造“六配套”,先后投资近1000万元实现了“两基”达标,又投入1000多万元,建成了9000平方米的教师住宅楼、学生宿舍楼和综合教学楼、科技实验楼,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服务体系等日臻完善,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硬件和软件得到进一步强化,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000年,沂水镇有初级中学4处,小学34处,教师852人,在校初中生4308名,小学生8654名。
镇教委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村小学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全市“科学教育兴区先进单位”、“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全镇现有市规范化级学校2处、县级6处,市级“五好村小示范学校”2处。1995年,沂水镇被省政府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自1999年1月始,镇政府对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每人给予1000元的奖励;对特困生免费实施义务教育,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医疗
沂水镇卫生院建于1959年,现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其中门诊楼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病房楼1800平方米。现有员工172人,其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38人。近年来,在镇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400余万元用于医院改貌和引进先进医疗设备,使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和医疗设备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国家一级甲等水平。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的实行,加快了全镇卫生事业发展步伐。镇卫生院注重加强医疗队伍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素质,走“院有专科、科有特色、人有专长”的发展路子,全院现有特色门诊6个,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就医。2000年全院业务收入突破580万元,比上年增长25%。
城镇建设
20世纪末以来,沂水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紧紧围绕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努力加快以旧城、旧村改造为重点的城镇建设,城镇面貌日新月异,提高了居民生活质量,优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有力地促进了全镇两个文明建设。
旧城改造
旧城、旧村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对老城区进行成片改造,规模开发,大力推行单元式、别墅式居民住宅,3~5年内可全部实现楼房化。把旧城改造与第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按要求建起了沿街商业楼,规划建起了布鞋、家具、建材、副食品等9条专业特色街道,促进了全镇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积极搞好旧村改造,重点解决农村“空心村”问题,加快住宅楼房化,最大限度节约土地资源。南庄村规划建设了占地5.33公顷的鑫华住宅小区,先后投资7000多万元,建住宅楼25幢,并完成了小区内的基础设施配套,成为全县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村级居民住宅区。近三年来,全镇共拆迁2800户,房屋1.6万间,新建楼房8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4亿多元,使城区60%以上的居民住上了楼房。全镇先后有66个村(街)进行了旧村(街)改造,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新农村建设
城镇建设监督管理不断强化。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镇、片、村层层成立了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层层有人抓,有人管。镇里专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在城市管理方面,村村成立了卫生保洁队,落实了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和安全工作责任制,使城市管理纳入了正规化。镇里把城镇建设和管理工作列入岗位责任制考核,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依据。特别是在道路管理方面,镇里划定了重点管理的路段,统一选聘了养路员,实行分段管理,大大提高了道路质量,方便了群众生产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
辖村简介
阳东街居委会
阳西街居委会
茶庵街居委会
回民街居委会
新村
东关街居委会
南关街居委会
北关街居委会
城里街居委会
前小河街居委会
后小河街居委会
南庄村
湖埠西村
牛岭埠村
徐家洼村
西朱家庄村
七里堡子村
姚家官庄村
燕家庄村
大滑石沟村
长安庄村
大梨行村
三山官庄村
小滑石沟村
全美官庄村
前晏家铺村
后晏家铺村
石山官庄村
冯家庄村
前埠东村
后埠东村
黄泥崖村
马山官庄村
毛家窑村
下宅村
东院村
田庄村
后贺庄村
前石良村
东石良村
石良店子村
许家石良村
侯家石良村
鼓山前村
小东山村
向阳村
双龙村
房家庄村
高家岭村
罗家庄村
景家庄村
长家沟村
前龙家庄村
后龙家庄村
唐家庄子村
武家洼村
跋山店子村
东古城村
前古城村
古城前村
北松峰村
南松峰村
刘官庄村
圈庄村
泥峪子村
太平官庄村
稳座官庄村
高山子村
友兰官庄村
南场村
北张庄村
井峪村
朝阳官庄村
前善村
后善疃村
兴升村
东山村
大伴城村
解家官庄村
小伴城村
河奎村
荷叶官庄村
顾家崖村
后庞家庄村
大沟峪村
金牛官庄村
团结村
红石门村
荣誉称号
1.全国闻名村镇
2.全国小康建设明星乡镇标兵
3.2004年度省级环境优美镇
4.全国首届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
5.中国食品城
6.中国油顶城
7.中国布鞋城
8.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9.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
10.省级文明单位
11.省级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
12.中共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实践基地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遗址
沂水古城遗址
沂水清真寺
自然状况
地形
水系及作物
人口民族
经济状况
乡镇企业
荣誉
经济发展
农业
工业
商业
特色产业
组织建设
党建
基层建设
社会进步
文教卫生
教育
医疗
城镇建设
旧城改造
新农村建设
辖村简介
荣誉称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