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宜(1897~1973),又名刘序东,河南开封人,是中国航空公司总经理,“两航”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1949年11月9日6时,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12架飞机,从
启德机场起飞,12时15分到达北京,同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的2000多名员工通电起义,史称“两航”起义,“两航”起义为新中国民航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刘敬宜(1897~1973),又名刘序东,河南开封人。1917年毕业于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考取“庚款”留学,就读于
加利福尼亚州大学、
密歇根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先后在
底特律大陆汽车公司和寇克罕发动机厂任工程师。刘敬宜1924年回国后,应聘沈阳
东北大学任教授,并参加了
张学良领导的航空部工作,在设计“布雷格特”型飞机螺旋桨方面崭露头角。
1928年起,刘先后任
河南省实业厅厅长、北洋政府农工部次长、中东铁路工务处处长等职。
九一八事变后,拒受伪“满洲国交通大臣”的任命,只身躲避
天津市。1933年任
国民政府的南京飞机制造厂厂长,制造第一架“爪哇”型飞机,还改装一种“新生活”型飞机。1935年调往
南昌市,仍从事飞机制造工业。1939年夏,在成都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参事。1941年11月,调任中国空军驻
美国代表团团长,兼任中国驻美大使馆航空事务参赞,负责处理有关《租借法》的援华工作,主要办理培训中国空军飞行人员和飞机、器材补给等联络事宜。1944年11月~1945年4月,代表中国分别参加了在
芝加哥举行的国际民航组织第一次会议和在哈瓦那召开的
国际航空运输协会的成立大会。此后,经常参与国际民航组织在世界各地召开的地区性会议,1946年担任设在
蒙特利尔的国际民航组织临时理事会委员。
1947年5月,刘被任命为“中航”总经理后,改变了美方独揽机航组的局面,实行中方和外籍飞行人员
同工同酬;强化飞行安全措施,实行飞行签派制度;培训各类技术人员;领导“中航”拓展国际运输业务,开辟了中美、中缅、中泰、中日、中菲、中印、中韩等多条国际航线,并发展飞往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航线,1948年底,公司的运量已跃居世界民航的第八位;特别是在
启德机场兴建的飞机
发动机、机身翻修厂,为当时
亚洲规模最大的飞机维修厂。
由于
中国国民党已分崩离析,1949年春,为应付国民党的政令,刘不得不将机航基地和业务重心转移到了香港;同时,刘指派赵际唐、王家骥、杨柳风等在
上海市组织“中航”保管委员会,并预留一密件,批示将公司留在上海的资产清点造册,妥善交给新政权。5月27日
上海战役,公司收到接管的电报后,刘嘱秘书复电慰勉,并向解放军接收代表表示谢意。是年6月,港英当局背信弃义,决定征用“中航”在
启德机场的飞机和
发动机修理厂;国民党逼迫将“中航”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基地迁往台湾。在刘敬宜处境极为困难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派
吕明、查镇湖于8月下旬抵达香港,并通过香港《
大公报》社长费彝民介绍,同刘敬宜会面,策动“两航”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
员工起义。同年11月12日,毛泽东、周恩来分别致电刘敬宜和
陈倬林及“两航”起义员工,“毅然脱离
中国国民党反动残余,投入人民祖国怀抱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并勉励“坚持爱国立场,努力进步,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航空事业而奋斗”。“两航”起义后,美国政府与国民党残余政权以及港英当局,非法阻扰并劫夺“两航”留港资产,为此,军委民航局1950年1月13日电令刘敬宜和陈卓林前往
广州市及
香港特别行政区,负责接收“两航”留港的一切财产。后刘敬宜因患病,长期在香港治疗。
1973年初,刘在堪培拉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邀请其回国观光的电报,甚为兴奋,并对行程作了初步安排。同年5月10日,突患
脑出血不治去世。周恩来在唁电中高度评价其率领员工起义,是“对祖国对人民作出了有益的贡献”,“刘先生的爱国反帝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