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桑蚕(Bombyx mandarina)是一种昆虫,属于
鳞翅目蚕蛾科,也被称为
野蚕。野桑蚕的近亲是家蚕(Bombyx mori)。与
春蚕不同的是,野桑蚕可以在
野外生存,并且能够飞行。
形态特征
成虫
雌体长15.5~25毫米,雄体长12~18毫米,翅展35~46毫米,雄蛾小。全体灰褐色。
触角暗褐色羽毛状。
前翅上具有深褐色斑纹,外缘顶角下方向内凹,翅面具褐色,横带2条,2带间具深褐色新月形纹。后翅棕褐色。
羽化时间6-16点第一代6-9点,第二、三代14-16点,第四代9-18点羽化后1-3小时
交配。交配时长30分钟-20小时,一般1-2小时。交配后到
产卵的时间间隔2小时-4天一般3-4小时。产卵时间1-3天。卵数89-573粒。
寿命2-30天第一代4-8天,第二、三代2-5天,第四代10-30天。产越冬卵10月17日-11月15日,高峰期11月上旬。
卵
扁平椭圆形,长1.2毫米,横经1毫米,初产淡黄色,后变灰褐色,非滞育卵后变青灰色。孵化期第一代即越冬卵春天自然温度12℃以上需22—27天,第二代11-12天,第三代9-10天,第四代7-8天。
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40~65毫米,宽约5毫米,体棕红色或棕褐色。头小,胸部2、3节特膨大,表面凹凸不平,色泽不一,有黑褐色、棕红色等,第2胸节背面有1对黑纹,四周红色,第3胸节背有2个深褐色圆纹。第2腹节背面具红褐色马蹄形纹2个,第5腹节背面有浅色圆点2个,呈突起状,第8腹节上有1尾角,基部突粗,尾角棕红色,向后平弯。腹背上有散生黑斑。
蚁蚕出壳时间:6-10点,温度较低时,延续到18点。
自孵化至吐丝结茧,需13-31天,三眠蚕需13-28天,四眠蚕需14-31天。
三眠蚕第一代24天,第二代14.5天,第三代13天,第四代22.5天。
四眠蚕第一代27.5天,第二代15.5天,第三代16.5天,第四代25.5天。
1龄:3-9天第一代7-8天7第二、三代3天第四代4天。
2龄:3-6天第一代5-6天6第二、三代3天第四代3.5天。
3龄:3-5天第一代4-5天4第二、三代3天第四代3.5天。
4龄:4-6天第一代4-5天4第二、三代4天第四代5天。
5龄:4-9.5天第一代4-5/6.5天5第二、三代4天第四代9.5天。
五龄体长范围为3.2-5.2cm,三眠蚕雄3.2-3.9cm,雌3.55-3.9cm,四眠蚕雄4-4.8cm,雌4.05-5.2cm。
雌蚕在第8、9腹节的腹面各有一对乳白色的小圆点,明显程度个体不同。
结茧1-2天吐丝喜暗。
蛹
长12~23毫米,宽5~6毫米,椭圆形,初蛹棕红色,后变深褐色。末代黑色。腹节凹凸不平,腹部下端呈三角形,翅中部深凹。前足、
触角、翅芽高于体面,呈突起状。
雌蛹在第8腹节腹面的正中线上,有一条纵线。雄蛹在第8、9腹节腹面正中线的交界处,有一小点。
化蛹需1-2天。蛹期11-45天第一代13-28天,第二代13-14天,第三代13-16天,第四代15-46天,平均31天。
蛹长:雌1.55-2.3cm雄1.2-1.8cm三眠雄1.2-1.55cm三眠雌1.55-1.7cm四眠雄1.5-1.8cm四眠雌1.8-2.3cm。
长江流域一年发生4代,以卵在
宿主枝干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越冬卵开始孵化,
美国白灯蛾期分别在4月上旬至5月下旬,5月下旬-6月下旬、7月-8月和8月中旬~10月底。有明显世代
重叠现象。末代成虫羽化后
产卵越冬。
成虫多见在白天羽化,不久即
交配产卵,卵产在寄主枝条或
树干上,成堆状,3、5粒1堆或数十粒成堆,排列不整齐。
老熟幼虫在叶背或两叶间,叶柄基部,枝条分杈处吐丝结茧化蛹。
桑蚕的天敌较多,有
野蚕黑卵蜂、野蚕黑疣蜂、广大腿蜂等。
茧
长20~28毫米,宽8~12毫米,丝质,外疏内实,韧性强,有黄色、黄绿色、淡黄色、黄色隐显红色。
种群分布
中原地区分布:北起
辽宁省,南至
湖南省、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西至
陕西省、
四川省、
贵州省,东至东南沿海及台湾等省均有分布。
影响
美国白灯蛾食叶为害
扶桑树、桑、柞、榕、
柘木,
构树等。被害叶片轻则成缺刻,重则叶片、嫩梢吃光,影响林木的生长。近年来,在许多主要蚕区很难发现野桑蚕的危害。
发生规律
野蚕的发生代次与地理
纬度密切相关。在我国自北至南年发生2—4代不等,为害期也渐次拉长。以卵在
桑树枝干上越冬。翌年4、5月份开始孵化,越冬卵孵化期可长达3个月之久。据
嘉兴市地区连续3年的观察结果,越冬卵次年4月中旬开始孵化,4月20日至5月底的40天中,卵孵化率仅50%左右,而6月10—20日的10天中,卵孵率激增到60—80%,7月越冬卵孵化结束。这样导致以后各世代重叠。
初孵
美国白灯蛾有往上爬的习性,不喜活动,一般栖息在芽苞或嫩叶上,数头或数十头昼夜取食枝梢嫩叶,3龄以后分散为害,昼伏夜食。幼虫以5龄食叶量最大,占总食量的80%以上。老熟幼虫在叶背或两叶间结茧化蛹。
成虫多在白天羽化,有趋光性。越冬卵集中产在
桑树干枝上,其它世代则以
桑叶叶背为主。卵排列不齐,常一二百粒群集一起,少数几十粒或几粒。不同的桑园,卵量不同,高干桑多于矮干桑和无干桑。群集的卵粒,易被发现,采桑伐条时易被清除。
野蚕在江、浙蚕桑区以3代为主,但在
浙江省可以形成四个明显的发生为害高峰。4月份孵化的
美国白灯蛾至5月中、下旬夏伐前结茧化蛹,形成5月份越冬代野蚕幼虫的第一次为害。以后陆续孵化的幼虫,其虫口密度随着夏蚕饲养而大最采叶及夏伐而下降,6月中旬后,夏伐的
桑树抽发新枝嫩叶,在6月底到7月初又加重为害,形成越冬代野蚕幼虫的第二次为害。所以,第一、二个野蚕幼虫为害高峰主要为越冬代,以后第1代和第2代幼虫发生高峰分别成为第三,四个野蚕幼虫的为害高峰。
野蚕的发育进度与温、湿度等气候因素有关,一般气温越高,各虫态历期越垣。在多雨、暖湿的年份,野蚕的发生量大,为宵亦重。
野蚕的
寄生性天敌有:寄生蛹的广大腿小蜂片、黑瘤
姬蜂科等。
防治方法
①在成虫
产卵盛期后,注意摘除枝条上的卵块,并结合整枝,去除枝杆的越冬卵,压低虫口基数。同时注意各代的低龄
美国白灯蛾群集期,人工捕杀,并在结茧期施行人工摘除。
②确实必要药剂防治时,在低龄幼虫期,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48%
氯吡硫磷(乐斯本)乳油1300倍液喷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