洼地上的“战役”
路翎创作中篇小说
洼地上的战役》是中国当代中篇小说,作者为路,写于1953年,原载《人民文学》1954年3月号,编入《路翎小说选》。
《洼地上的战役》发表后曾受到“左”倾教条主义的批判。小说通过朝鲜姑娘金圣姬和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之间纯朴的爱情的描写,反映抗美援朝战争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19岁的新战士王应洪单纯、机灵,当他意识到善良、纯洁的金圣姬的爱情时,严格地遵守了革命纪律,十分珍惜这种纯朴的爱,却没有接受。但是这种感情鼓舞着他为祖国、为人民英勇作战,在战场上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同时还塑造了班长王顺这一丰满、真实的形象,表现了蕴藏在战士和人民之中的饱含着高度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深厚友情。真实感人地把战士写得极富人情味。以爱情为题材,来反映战争,角度新颖。是当代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优秀小说。
内容简介
《洼地上的“战役”》虽然经历岁月沧桑的考验,但仍是一篇富有艺术魅力的值得一读的佳作。小说的大胆地涉及了战争中不同国籍、不同民族的人之间的爱情问题。志愿军侦查员们住在一户朝鲜老乡家里。朝鲜姑娘金圣姬一家人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风(国际主义精神、助民为乐等等)而对他们十分好感;年轻、单纯的姑娘又由好感而萌生了对志愿军战士王应洪的爱慕遐想之情。这种特殊、微妙的感情,被班长王顺察觉到了。对这种特殊际遇中产生的爱情之芽,你总不能说它是邪恶,你很难去苛责它,尤其是对是位老百姓、一个涉世不深天真未泯的少女!王顺发现王应洪一个心眼儿渴望参加正义战争,他在驻地训练时助民为乐,根本没有爱恋异国少女的想法。于是,班长引导王应洪,一方面要珍惜姑娘的爱情,一方面也要严格遵守纪律。王应洪是个积极上进、严格要求自己的青年,他不无痛苦但又是自觉地做出了正确的抉择。一次,王应洪在金圣姬为自己洗过的军装衣袋里,发现姑娘赠送的袜套,他毫不犹豫地把事情报告了班长,并生硬地将袜套还给对方。在执行任务时,他又在衣袋里发现了那双袜套,还有一条绣花手帕。在战斗的间歇中,他把这件事向班长作了汇报;班长告诉他战斗结束,再还给对方。不幸的是在返回途中,遇到了敌人的巡逻队,为掩护战友,王应洪牺牲了。王顺将染着烈士鲜血的手帕和王应洪的一张照片交给了金圣姬。最后朝鲜姑娘金圣姬在勇敢面对可爱的战士牺牲之时,感情也变得成熟、庄严而崇高了。小说以朝鲜战争时期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志愿军战士王应红与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发生的纯朴、朦胧的爱情故事,描写了在爱情与战场纪律所引发的情感冲突中,我志愿军战士所具有的伟大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赞美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
作者简介
路翎(1923-1994),男,祖籍安徽省无为市,生于江苏南京。原名徐嗣兴。汉族。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1940年曾任国民政府经济部矿治研究所职员、煤焦办事处职员,南京中央大学文学系讲师,1949年后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创作组组长,中国剧协剧本创作室专业作家,1955年因受胡风冤案牵连,错划为反革命集团成员,1980年平反,后任中国戏剧出版社编审。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四届理事。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财主的儿女们》,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短篇小说集《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求爱》,话剧剧本《英雄母亲》《祖国在前进》等。
创作背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路翎所走过的文学道路坎坷崎岖。1952年3月,他因为写作剧本《祖国在前进》而受到苛刻的批评,被冠上“一部明目张胆地为资本家捧场的作品”的帽子。此时他心中忧郁,在12月末,路翎与剧本创作室两位同志主动要求赴抗美援朝战争朝鲜前线。经过半年多的生活体验,回国之后,他写出了一系列反映志愿军生活的小说,其中包括《洼地上的“战役”》。
人物介绍
王应洪
新战士王应洪是个刚满十九岁的青年,出身于贫苦的农家,从小吃糠咽菜。这个身体结实、稚气单纯的青年来到朝鲜前线后,异常兴奋激动,他虽然缺乏战斗经验,但却有着压倒敌人的不可屈服的倔强。调到侦察排后,他虚心向老战士学习,苦练杀敌本领,并渴望执行战斗任务,渴望建立功绩。在练兵期间,住在朝鲜老大娘家,他的热诚淳朴与勤劳开朗使朝鲜姑娘金圣姬产生了爱慕之情,而王应洪由于全部心思都集中在练兵和未来的战斗任务中,所以完全没有注意到圣姬对他的钟情。当班长找他谈话之后,他感到痛心甚至愤慨,倔强的性格和纯洁的心地使他无法忍受这种怀疑,难受得流下了泪水。从此他陷入了复杂的情感之中。然而圣姬姑娘对他的钟情,在他心里也产生了惊慌的甜蜜的感情。但王应洪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正义之师的国际主义战士,他要代表母亲,也代表圣姬,为祖国为世界和平而战。这一切都表明王应洪青春是壮美的,胸怀是宽广的,心灵是纯洁而高尚的。正是这样的人民战士,才沉着机智地配合班长抓了俘虏,并和班长一起灵活巧妙而又勇敢地阻击敌人,掩护全班撤退。而他身负重伤班长背起他爬行时,他为连累班长而万分难过,最后在危急时刻,他以受伤的身躯冲入敌群,拉响RGD-33手榴弹,壮烈牺牲。
王顺
班长王顺,是在人民军队这个培养锻炼人才的大学校中成长起来的优秀的老战士,出色的侦察员,朝鲜战场上的一等功臣。他谦虚谨慎,有勇有谋,机智风趣,不但善于完成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而且心地善良,感情丰富,纪律性和原则性极强,同时还善于培养教育新战士。他既有侦察员的自尊心,更珍惜战友之间的友爱,赞扬战士勇敢顽强精神。他严格要求新战士,一丝不苟地指导帮助,批评起来是严厉的,但声音是温和的,方式方法是有效的。
王顺还是一个感情丰富有血性的男子汉,他的内心充满了对亲人的温情和对战友的爱,这绝不是儿女情长,缠绵悱恻,而是一个人民子弟兵的宽阔胸怀和高尚情操的表现。在侦察班,他既是普通一兵,又是集体核心,他像一团火一样温暖着别人,又像一盏灯一样照亮了别人。他带的班是坚强的,他熟悉战士,了解战士,更爱战士,战士对他充满了崇敬之情。当王应洪负伤之后产生“够本’’思想时,他细心地照顾王应洪,躺在王应洪的身边,几乎是全身躺在湿泥里,亲切地鼓励他,劝他吃馒头,并把他背在身上艰难地向我方爬行。
金圣姬
朝鲜姑娘金圣姬,是个只有十九岁的山村少女,聪明美丽,热情温顺,勤劳朴实。她是在炮火中长大成熟起来的,所以她特别珍惜自己的青春,渴望建立和平、劳动的生活。志愿军侦察排的战士住到她家以后,母女俩抢着替战士洗衣服,军民之间亲如一家。正是在亲密交往中,在血肉凝成的友谊的基础上,圣姬由感激之情慢慢产生了一种抑制不住的青春感情,对王应洪的淳朴厚实和勤劳热诚留下了深刻印象。她爱上了纯洁的中国青年。她觉得战争总归要过去的,她已经把王应洪当做自家的人了,她向往着将来她烧火、挑水,王应洪在院子里收拾一下,然后一起到地里劳动一一这就是家庭了,她觉得这好像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当王应洪把她亲手做的袜套送还她时,他强忍着内心的委屈,望着王应洪,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红着脸,把袜套接过去,低着头继续吃饭。然而圣姬一往情深地钟情于王应洪,在军民联欢会上朝鲜姑娘欢迎王应洪唱歌时,她的脸上闪耀着光辉的幸福的表情。王应洪到阵地以后,发现圣姬姑娘再次偷偷给他留下的袜套,并且还增加了一块亲手绣制的手帕。然而圣姬姑娘是在炮火中成熟起来了,在她丰富复杂的性格中,还有坚韧顽强振作向上的一而,所以当王顺给她带来了王应洪壮烈牺牲的消息并亲手交给她染满了鲜血的手帕和王应洪的照片时,她没有哭,只是眼睁更亮更大了,脸色更苍白了,直直地对着王顺,并用冰冷有力的手,紧紧握着王顺的手,以至王顺准备要说的庄严的言语也觉得无需再说了。
主题思想
20世纪50年代初,受抗美援朝战争战争这个重大题材的影响,文艺界出现了一大批抗美援朝题材的作品。从题材和主旨上看,《洼地上的“战役”》同样描写的是那场刚刚胜利不久的朝鲜战争,歌颂的是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一致的是,这部小说虽然在情节层面上讲述了抗美援朝战争主题,但一旦故事偏离了叙述的主题,进入个体的情感空间,情感就成为情节发展的叙事动力,对个体生命温情的关切与对普通战士心灵的关注就情不自禁地流淌出来,展现出文学界久违的人性美、人情美。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侦察班新兵王应洪与朝鲜姑娘金圣姬之间一段无法实现的爱情悲剧。在当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姑娘的异国情恋是一个禁区。当时一些政治批评家和文艺批评家认为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了也是为部队的政治纪律所不容许的,因为它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实质背道而驰,所以“想通过这样与纪律相抵触的事件来描写中朝人民用鲜血结成的友谊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小说却试图在战争语境下把革命与爱情模式进行一次艰难的缝合。路翎不是用革命否定爱情,而是用爱情促进革命,显示了对以前中国战争文学中“革命+恋爱”模式的继承、发展与突破。他认为,在“战争与个人生活”的关系中情爱关系与正义战争完全可以相提并论。为此,作者让王与金的微妙关系及其温馨感觉在革命行动上成为内在化的情感潜流,并在残酷的战争场景中以或明或暗的形式流淌出来。
在工农兵文学时代,一切与现实政治要求不相符的东西都成为小说的禁区,不只爱情,人性、人情、人道主义也在劫难逃。这篇小说最“出格”的地方,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不仅在于对题材禁区的突破,更重要的是作者在革命战争‘宏大叙事’的间隙,花很大的笔力去关注个人的命运,关注战争中的个体鲜活的感性经验”。路翎用细致入微的笔触呈现了革命战士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动人的日常生活,敞开了被战争遮蔽的若干东西,在青年间的朦胧爱情之外,还呈现出兄弟般的深厚友情和母子般的人道亲情,人情味极浓。在国家意志压倒个人情感的时代语境里,小说却描绘出单调、严酷的战争环境下人的心灵的丰饶与美好。路翎对革命与人性有着深刻的思考,在他眼里战争时期的革命事业与和平时期的日常生活完全可以并驾齐驱。战争是手段,和平是目的,完全舍目的而求手段是不太合理的。作者始终坚信战士个人世俗的幸福生活与国家正义的战争事业是相一致的。在激烈的战场上,新兵王应洪内心深处对爱情美满、母子团圆、天伦之乐等世俗幸福生活的全部憧憬,使他的革命精神更加振奋强烈,革命行动更加勇猛坚决,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部中篇小说集中地演绎出托尔斯泰式的战争与和平的“心灵辩证法”。战士王应洪正是因为梦到了家乡摇着纺车的老妈妈和跳着舞蹈的金圣姬姑娘以及她们俩跟毛主席的亲切合影,才消除了战争带来的疲惫和苦痛,以百倍的精神重新投入战斗。班长王顺正是因为对战前或战后和平生活的向往,才更加懂得战争的意义。甚至为了更好地表现人性,作者在人物塑造中着墨最多且塑造得更为丰满更有深度的不是恋爱事件的当事人——战士王应洪,而是恋爱事件的见证人——班长王顺。王顺在王应洪和金圣姬朦朦胧胧的情爱事件中充当了一个矛盾含糊的角色,对他们俩的爱情充满着复杂难言的情绪,既呵护他,没有责备他,又怜爱那个姑娘,甚至比王应洪本人更加珍惜那场注定是悲剧的爱情。
当然,由于时代主题的局限,小说仍然不得不反映出革命战争与个人生活之间两种思想的斗争。为此,一方面削减了王应洪与金圣姬之间朦胧恋情的篇幅,并在很大程度上把两人的恋情处理成金圣姬的单相思,让王应洪在思想上对美帝国主义的阶级恨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情感,像当时其他小说一样让他牺牲爱情甚至生命来维护了“战时纪律”。那场有关爱情与纪律的蹩脚谈话,让王应洪对感情进行了“过滤”“提纯”甚至否决,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个体价值的存在。这当然是为了迁就当时的文学规范,就像后来茹志鹃的《百合花》中对爱情进行诸如此类的净化处理一样,但却破坏了自然的人性,使王应洪对爱情退避三舍。王应洪最后不得不在战场上死去,让革命战胜了爱情,徒留下王顺的感慨和金圣姬的悲伤。
艺术特色
首先,小说取材角度新颖、不落俗套。在众多的表现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作品中,路翎选取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最容易引起非议、又十分真实感人的生活侧面——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一个朝鲜姑娘和一名志愿军战士之间发生的纯朴、朦胧的爱情故事,来反映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从爱情与纪律所引发的感情冲突中,具体地写出一种更崇高、更伟大的对于朝鲜人民的爱,对于和平的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更加深刻地展示出志愿军战士伟大的胸怀和美好、高洁的心灵。也使小说具有了独特、感人的艺术魁力。其次,小说还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真实、感人。为了更好地展示志愿军战士的伟大精神和美好心灵,作者十分注意对战士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揭示,十分细腻地展现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如王应洪初知爱情时甜蜜、惊慌的心境;金圣姬对爱情的大胆追求;王顺对两位年轻人之间感情的理解、对家乡亲人的怀念,都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感和可信性,使之成为我国当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独具风采的艺术典型。第三,小说在描写人物、叙述故事过程中,不仅注意作品结构的和谐、严谨,还运用富于象征意义的细节,如绣花手帕,来烘托气氛、刻划人物,取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题材结构
这篇小说从总体的角度看有一点非常突出:就是在残酷的战争的大背景下描写志愿军战士的爱情;这在50 年代的小说领域,无疑是一个大胆而又极有意义的突破。志愿军战士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自有他们一份五颜六色的感情生活,假如仅仅将他们写成钢铁一样坚不可摧的斗士,却不去揭示他们丰富的感情生活,那就不会真正地做到描写的真实,至少也是不全面的。所以说,路翎的这篇小说首先在题材的选取上就极其值得嘉许。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作者非常注重人物心理的刻画,认真探究人物的心理深层,因而也就使人物在读者的眼里一点一点地动起来,最后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英雄人物。小说当中对3 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刻画都非常准确、细腻、生动。而且层次分明、脉络清晰。王应洪开始是个既不完全懂得战争又不懂得爱情的纯洁的青年。所以在值勤时看到麦田才会激动得暴露目标,所以在姑娘一片殷勤面前毫无察觉,得知后又愣头愣脑,态度生硬。渐渐地,在军队这个革命大熔炉里,在班长和战友们的热情帮助下,尤其是在真正的战斗面前,他真正懂得了战争,从而也真正懂得了爱情。金圣姬是个泼辣、纯洁、感情奔放的姑娘,她大胆地爱、大胆地恨。她又很要强,委屈无论多大,都会默默地承受。最后在巨大的痛苦面前,显得异常坚强。她代表着千千万万中朝妇女的高尚品格。班长王顺是个典型的战斗英雄,但是作者也揭示了他心中情的一面。从他对王应洪的喜爱、从他对一对年轻人的爱情问题处理上的人情味、从他在栗树林里爬行时对王应洪说:“我忘了告诉你啦,我的8 岁的女儿秀真,她认得120 个字啦”等等这些地方,都可看出作者在这方面的努力。应该说,王应洪的那种为了更高的利益对自己情感的克制以及由此产生的复杂心理活动是很难写深写透的,但是作者却因为有了丰厚的生活体验基础,可以随意摘取一个又一个细节,将复杂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那些精彩动人的细节是小说中最成功的地方。叙述结构上,这篇小说按时间顺序逐次展开,中间又偶尔穿插一些过去的生活,比如班长对家庭的思念、王应洪对家乡的思念等等,使得现实与过去、战争与和平有了一个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这篇作品的厚重感。这些穿插绝非无来由的,它们与现实之间有人物的心理线索加以联结。这种手法,也是路翎经常在小说中使用的。这篇小说的语言也很好,明白晓畅,感染力强;尤其是人物的语言,非常真实,非常符合人物,非常生动。
人物评价
在表现发生于50 年代初的朝鲜战争生活的短篇小说作家中,路翎是最突出的,除了这篇《洼地上的“战役”》以外,他写的关于这一题材的短篇还有《战士的心》《初雪》《你的永远忠实的同志》,其中除了《初雪》以外,在当时就因题材涉及到爱情、眼光比较“独特”而受到严厉批评。路翎本人也曾发表长篇答辩文章。但是,紧接着发生了所谓“胡风反革命集团案”事件,路翎再也不能为自己的创作辩护了。路翎截取了这场战争的一个小小的侧面,揭示志愿军战士优美的思想品质,探索他们英雄行动的来自感情生活的依据。
参考资料
洼地上的“战役”.中华典藏网.2024-03-24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人物介绍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题材结构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