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存慧,男,1921年4月16日出生于黑龙江省
阿城区。中共党员,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教育委员会委员、辽宁省音乐家协会顾问、《音乐创作》特约编委。1941年毕业于吉林高等师范学校。
1939年,霍存慧考入吉林高等学校音乐班。同时,开始了
音乐创作。1943年至1945年间,霍存慧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包括儿童合唱曲、艺术歌曲、广播音乐剧等。随后,他先后就任吉林长白师范学院音乐系助教、
吉林大学、
东北大学助教。1949年调东北鲁艺音乐部任教。《提灯游行》是霍存慧于1951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这首作品使霍存慧的真正实力得到了证实。1955年任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校长。次年六月,《提灯游行》在
辽宁省第一次
音乐创作评奖中获
一等奖。1958年霍存慧创作了《蹦蹦组曲Ⅰ》。1978年任
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并兼作曲系主任。1989年离休。1994年霍存慧应日本市川交响乐团之约创作《蹦蹦组曲Ⅱ》。1997年,霍存慧因病而被迫停止了音乐创作。2002年,霍存慧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2004年12月,包括《蹦蹦组曲I》《蹦蹦组曲II》和《1976年一难忘的年代》在内的《霍存慧交响作品选》由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霍存慧是一位颇有建树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音乐教育家。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21年4月16日,霍存慧出生在
黑龙江省哈尔滨与
阿城区交界的地方——一个只有七、八户人家的小村庄里。霍家祖先世代为农,霍存慧的父亲于清
宣统年间人宾州府立师范学堂,于民国初年毕业之后,便做了小学老师,后来,又担任了校长。
霍存慧在7岁以前,一直生活在黑龙江的阿城。他所接受的音乐启蒙来自于祖母哼唱的民歌小调、母亲的摇篮曲以及冬闲时说书艺人演唱的犁锋大鼓,特别是
东北地区的
二人转。 1928年,霍存慧随父离开故乡,小学生活漂泊不定。1934年,入哈尔滨第二中学读书。中学毕业后,霍存慧于1937年考入
哈尔滨市师范学校,在音乐教师
刘忠的引导和指导下,开始学习
声乐。在他的悉心教导下,霍存慧接触了当代中国作曲家的很多优秀作品。
1939年,霍存慧考入吉林高等学校音乐班,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
乐理、和声、视唱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并且还学了吹奏长号,学会了合唱,合奏的指挥与排练,同时,开始了
音乐创作。
音乐创作经历
1943年至1945年间,霍存慧创作了很多音乐作品,包括儿童合唱曲,艺术歌曲,广播音乐剧《柳湘莲》《霸王别姬》《约瑟夫》,大合唱 《世纪的合唱》《田园风光》,管弦乐曲《
采莲曲》《慢板》《舞曲》等。
《提灯游行》是霍存慧于1951年创作的一首管弦乐作品。这首作品使霍存慧的真正实力得到了证实。在这首作品中,霍存慧在管弦乐队里加入了
二胡、
高胡、
古筝、
云锣等民族乐器。作品几经修改,成为学校当时的保留曲目。之后,很多文艺团体竞相传抄排演。 1956年由前
中国交响乐团在北京公演,演出获得成功。同年六月,《提灯游行》在
辽宁省第一次
音乐创作评奖中荣获
一等奖。在这之后的几年中,这首作品从
广西壮族自治区到
黑龙江省演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1956年2月,霍存慧进入
中央音乐学院苏联"阿拉伯夫"专家班学习配器和作品分析。为期半年的学习,使他受到了生平唯一一次作曲技术理论方面及音乐美学方面的系统教育。1958年霍存慧创作了《蹦蹦组曲Ⅰ》。这首作品分为四段,每一段都取材于
二人转曲牌并冠以“标题”:第一段:前奏曲(取材于“胡胡腔”),第二段:
舞曲(取材于“燕青卖线”),第三段:抒情曲(取材于“
大鼓四平调”),第四段:舞曲(取材于“流水抱板”“对口抱板” “小翻车”等)。1959年10月1日,这首作品作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献礼作品由
沈阳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在辽宁中华剧场首演。1962年,
人民音乐出版社决定出版《蹦蹦组曲Ⅰ》,由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直到1981年,《蹦蹦组曲Ⅰ》才得以出版。1986年,《蹦蹦组曲Ⅰ》在日本
市川市上演。1994年霍存慧应日本市川交响乐团之约创作《蹦蹦组曲Ⅱ》。作品同样取材于二人 转曲牌及东北民歌素材,《蹦蹦组曲Ⅱ》于1996年6月由日本市川交响乐团在日本市川市首演。
1997年,霍存慧因病而被迫停止了
音乐创作。病情稳定后,他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坚持校对自己的作品。2002年,霍存慧获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2004年12月,包括《蹦蹦组曲I》《蹦蹦组曲II》和《1976年一难忘的年代》在内的《
霍存慧交响作品选》由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了却了他今生最大的一个心愿。
教学生涯
1941年毕业于吉林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班,做过中学音乐教师、军乐兵、电台兼职作曲、乐队指挥。1947年任吉林长白师范学院音乐系助教。1948年参加革命,先后任
吉林大学、
东北大学助教。1949年调东北鲁艺音乐部任教。1953年任东北音乐专科学校作曲系副主任。1955年任
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校长。1956年入
苏联专家阿拉伯夫教授班学习管弦乐配器法、作品分析。后任
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教务长,1978年任沈阳音乐学院副院长并兼作曲系主任。从1989年离休到1997年这近10年的时间里,他除了主动担任音乐教育系的管乐合奏课程之外,仍然每天坚持工作6个小时。这期间,他创作了几十首风格不同、组合形式不同的器乐作品,做了大量的配器课程的习题,出版了《器乐合奏》(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小号初级教程》(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年),《小型管弦乐队配器法》 (与肇小光合著
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等著作。
主要作品
音乐作品
以上资料来源于:(截至时间2002年)
创作作品
修改交响曲《1976 难忘的年代》 (1990)与管弦乐《
青春之光》 (改为吹奏乐, 1991)、《回旋曲》(与霍存慎合作,1994)、《蹦蹦组曲II》(1995)。其中,前两首作品于1991年6月,后一首于1996年6月分别在
日本演出,均获得成功(日本市川交响乐团演奏,金子建志指挥)。
编曲作品
理论著作
教学成就
霍存慧从事音乐教育五十余年,培养了
傅庚辰、
谷建芬、
秦咏诚、
雷雨声、
周荫昌、
羊鸣、薛金炎、王宗鉴、
朱广庆、许元植、
王宁一、
刘学严、
龚荣光、
杨立青、
潘兆和、唐永葆、徐占海、
唐建平、王宁、
李一丁、
范哲明等大批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授。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个人荣誉
创作手法
在乐曲发展中首先注重旋律的发展,包括主旋律的引伸、繁衍、派生的对比。尤好使主旋律在不同声部、不同乐器组中轮流多次出现;每次轮换时,主旋律不变,而在伴奏
织体上、和声上、对位上、调性上都有一些相应的变化。这样,一方面加深人们对主旋律的印象,同时又多侧面的丰富了主旋律的内涵。
在乐曲的发展中,不管是调性急剧的转变,还是多声部频繁的更迭不管是曲式结构上的承接还是配器各功能的轮换,均十分注重民族风格的体现。如旋律五声性的强调,对位都的充填与祸饰,和弦结构的变通以及色彩性的增强,这样使乐曲发展不生硬,在保持民族风味上前后统一,浑然一体。
霍存慧对复调手法是非常重视的。霍存慧笔下的对比式二声部可以说俯拾皆是,对各种
复对位尤以八度复对位最为多见。主题在各声部依次出现,颜具风格的对题穿插其间。各种模仿、
卡农、赋格段也经常使用,造成主题发展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的气势。在复调进行中尤其注重民族风格的体现,使其和主旋律能浑然一体。
对一个主题善于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使其产生多种变形;使用广大、压缩、变奏、加花、倒影、改变调式调性等手法,这样对于节省材料、加强统一、开掘内涵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霍存慧在配器上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充分调动管弦乐队中的三个主要乐器组的性能发挥。按乐器组使用乐器是霍存慧的一个明显特点。因此使用混合音色的段落相对少于分组使用用的段落。此外,还经常把乐队
织体中的不同功能,如对旋律、伴奏
音型、华彩、低音、持续音等,交给不同的乐器组,发挥每个组的擅长,去完成它们最擅于完成的任务。
人物评价
霍存慧的作曲手法简练平易,从不炫耀技巧哗众取宠,也不搜奇猎艳追赶时髦。在他的作品中见不到那些技巧的堆砌、怪诞的音响、繁的对位及不实际的配器技术,总是以最简洁的手段敢得最实际的音响效果。而这种效果又总是顺应人民大众的欣赏习惯,使他们能迅速接受。所以作曲家的音乐从不隐晦艰涩,叫人难以理解;也不乖戾诡诵,令人难以捉摸。正像作曲家本人那样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真是文如其人,乐如其人。一切在作曲家的笔下都是那样的明朗、明确、明白,叫人一听就懂。就是没有任何音乐修养的老百姓,也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刘学严评)
霍存慧在如何使中国的民族音乐在吸收外国作曲技巧加以发展创造的探索中,以他成功的创作实践作出了典范。(徐光荣评)
原始的民族
民俗音乐素材与专业的作曲技法相结合,是霍存慧始终坚持的、独特的创作风格。纵观他的很多作品,诸如《提灯游行》《节日的欢喜》和《庆丰收》《蹦蹦组曲》《一九七六年——难忘的年代》等,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窥见他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脉络,那就是,植根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土壤,用交响化、
器乐化的创作技法使其精练、升华。从他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的造诣与潇洒;感受到凝生活于写真,泼笔墨于写意的笔致与韵味。(高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