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景陵是指明朝第五位皇帝宣宗
朱瞻基与皇后孙氏的合葬陵寝,位于天寿山东峰(又名
黑山)之下,明景陵于明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始建,完工于明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共历28年,建造动用10万余人,在1463年3月19日完工。景陵占地25,000m2,由太监沐敬、丰城侯
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
朱勇、新建伯李玉、
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
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营建。
明
清景陵的陵寝建筑基本沿袭
明献陵的俭朴规制,被《
图说明朝帝陵》记载为“献陵最朴,景陵最小”。
明宣宗朱瞻基简介
明宣宗朱瞻基,仁宗长子,
建文元年(1399年)二月三日生于燕王府。
永乐九年(1411年)十一月十日,立为皇太孙;二十二年(1424年)仁宗即位,十月十一日,立为皇太子。
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十二日即皇帝位。次年改元
宣德。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初三日,逝于
乾清宫,享年37岁。谥“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
汉章帝”。六月二十一日葬
清景陵。
李忱在治国方面颇有成就。他继承了前代与民休息的政策,多次下诏开仓赈济受灾百姓,益蜀免受灾地区的田赋。他亲撰《织妇词》赐给朝臣,命人画成画儿悬挂宫内,使内外之臣了解农家的艰苦。
在宫廷生活上,他注意节俭,反对奢靡。即位不久,
锦衣卫指挥钟法保,建议派人到广东东莞采珠。宣宗听了生气地说:“这是扰民以求利”,将他关进监狱。工部尚书吴中奏称制造御用物料,需到民间采买。宣宗说:“汉文帝服御帷帐无
额尔德特·文绣,史称恭俭。联
饮食器用,当从简朴。”遂命从库藏物中取用,不再重新购买。
在用人行政上宣宗亲贤臣,远幸。重用
赵祯朝的
蹇义、
夏原吉以及三杨等老臣。对不称职的官员,不论关系亲疏,一概斥而不用。如,
大学士陈山、
张瑛系宣宗东宫(太子)旧臣,因不称职,宣宗也把他们调出内阁。所以,史称其时为“吏称其职,政得其平,纲纪修明,仓庾充羡”。并把仁、宣两朝的统治合称为“仁宣之治”。
宣宗皇帝还是个能书善画、精于骑射的人。《
万历野获编》记载,该书作者
沈德符,幼年时曾见过宣宗画的一个扇面,上画折枝花和竹石,题有宣宗御制诗:“湘浦烟霞交翠,剡溪花雨生香。扫却人间炎暑,招回天上清凉。”扇面的画,渲染设色直追宋人,书学
颜真卿,而微带
沈度姿态,是一件上乘的艺术佳品。宣宗青年度时代,曾习武于方山,练就了娴熟的骑射技艺。
宣德三年(1428年),蒙古贵族
兀良哈部骚扰会州。宣宗北巡,亲率3000精兵出
喜峰口进击,在宽河与敌交锋。宣宗引弓搭箭,接连射倒敌人的三个前锋,两翼明军奋出追击,打得敌人溃不成军,望见宣宗的黄龙(一种旗子)就跪地请降。
李忱去世后,有10妃殉葬。按《明英宗实录》卷三记,分别是:
惠妃何氏,赠为贵妃,谥端静;
赵姓为贤妃,谥纯静;吴氏为惠妃,谥贞顺;焦氏为淑妃,谥庄静;曹氏为
曹敬妃,谥庄顺;徐氏为顺妃,谥贞惠;袁氏为丽妃,谥恭定;诸氏为恭;谥贞静;
李姓为充妃,谥恭顺;何氏为成妃,谥肃僖。谥文中说为他们上此徽称,是因为他们“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
景陵内埋葬的皇后是
孝恭章皇后孙氏,他是邹平人,永城县主簿孙忠女。年幼时,因容貌俊美,被诚孝皇后张氏的母亲彭城伯夫人看中,常常入宫说
孙忠有个好女儿,遂被选入宫内,当时年仅10余岁,成祖命养在张氏宫中。后宣宗(当时为皇太孙)到了结婚年龄,济宁人胡氏,被选为皇太孙妃,孙氏被选为嫔。
完颜珣即位,册封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
按照旧时的宫廷礼制,皇后被册封后赐金册宝(印),贵妃以下有册无宝。孙氏入宫后,极受宣宗宠爱,宣宗遂破格于
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向太后请示,制金宝赐予孙氏。此后,明代诸帝贵妃被册封,均册、宝俱备。
胡氏、孙氏,一皇后,一贵妃,虽受恩宠,却都没有生儿育女。
孙贵妃暗地里将其他宫女所生的孩子(即
朱祁镇)据为己有,伪称是自己所生。从此恩宠更在胡后之上。胡后身体不好,常常有病,渐被宣宗冷落。宣宗为立孙氏为后,命胡后上表辞位,以早定国本(太子)。宣德三年三月,胡后辞位,退居长安宫,赐号“静慈仙师”,贵妃孙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英宗即位后,孙氏被尊为皇太后。英宗在“
土木堡之变”中被蒙古瓦剌部所俘,太后命王监国。
朱祁钰(郕王)即位,尊孙氏为上圣皇太后。英宗被囚,孙太后多次派人送御寒衣裘。英宗被放回,幽居南宫,太后常去看望。后来,大官僚
石亨等人导演的“夺门之变”,也是先秘密征得孙太后的同意才动手的。英宗复辟后,为孙氏上徽号“圣烈慈寿皇太后”。
天顺六年(1462年)九月四日,孙太后去世,谥“孝恭懿宪慈仁庄烈齐天配圣章皇后”。合葬
北魏景陵。
明景陵的建始
清景陵的营建始自宣宗去世之后。
朱祁镇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太监沐敬、
李贤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
朱勇、新建伯李玉、
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
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兴役。六月二十一日,葬宣宗。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陵寝工毕。其间断断续续共历28年的时间。
陵园制度,一遵
明献陵俭制。其神道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分出,长约1.5公里,途中建单空石桥一座。陵宫朝向为南偏西55°,占地约2.5万平方米。宝城因地势修成前方后圆的修长形状。前面的二进方院和后面的宝城连成一体。中轴线上依次修建恩门、祾恩殿、
大高玄殿、星门、石供案、方城、明楼等建筑。
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二十七日,明世宗朱厚亲阅长、献、景三陵,见景陵规制狭小,对从臣
郭勋等说:“景陵规制独小,又多损坏,其于我宣宗皇帝功德之大,殊为勿称。当重建宫殿,增崇基构,以隆追报。”根据《帝陵图说》记载,增崇基构后的景陵祾恩殿,“殿中柱交龙,栋梁雕刻,藻井花,金碧丹漆”,殿中有暖阁三间,座(帝座)地屏直到
康熙犹有存者。此外,嘉靖年间还在陵前增建了神功圣德碑亭。
现在,陵内的祾恩殿台基,仍是嘉靖年间改建后的遗物。从遗存的明代殿宇檐柱柱础石分布可以看出,该殿原制面阁五间(31.34米),进深三间(16.9米),后有抱厦一间(面阔8.1米,进深4.03米),前面的
御路石雕二龙戏珠图案,比献陵一色云纹,显得更为精致壮观。
清乾隆五十——五十二年(1785-1787年),清廷曾对
明十三陵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缮。为省工省料,景陵的祾恩门、祾恩殿均被缩小间量重建,两庑配殿及神功圣德碑亭因残坏而拆除。现在,祾恩门、祾恩殿的台基上还有
清代改建后遗留的柱础石。神功圣德碑亭仅存石碑及台基。
历史沿革
明景陵的营建始自
朱瞻基去世之后。
朱祁镇朱祁镇即位后随即派人赴天寿山陵区卜地。明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十一日,明景陵陵寝营建正式动工。太监沐敬、
李贤李贤、工部尚书吴中、侍郎蔡信等奉命督工。成国公
朱勇、新建伯李玉、
都督沈清及内府各衙门、
锦衣卫等共发军民工匠10万人兴役。同年六月二十一日,葬入明宣宗朱瞻基。明天顺六年(1462年)十一月初三,葬入皇后孙氏。明天顺七年(1463年)三月十九日,景陵陵寝工毕。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四月二十七日,
朱厚熜亲阅长、献、景三陵,见景陵规制狭小,对从臣
郭勋等说:“景陵规制独小,又多损坏,其于我宣宗皇帝功德之大,殊为勿称。当重建宫殿,增崇基构,以隆追报。”于是
沈阳昭陵隆恩殿的规制有所扩大,根据《帝陵图说》记载,增崇基构后的景陵祾恩殿,“殿中柱交龙,栋梁雕刻,
藻井花鬘,金碧丹漆”。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
清景陵增建神功圣德碑亭。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对
明十三陵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在修缮
北魏景陵时将陵前碑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现仅存
台基和石碑)。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间量重建(现仅存遗址)。封塞了景陵宝城的城台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礤路直达城台。原来明楼内的木构梁架在此次修缮中被改为石条券顶结构,现保存基本完好。
建筑布局
布局
明景陵建筑为两进院落。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陵门,院内建祾恩殿、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以三座琉璃花门为前门,内建
乌头门及石供案等。其后建圆形宝城、明楼及墓冢。宝城因地势狭小,作纵向长条形。
特点
明景陵的陵寝建筑基本沿袭
明献陵的俭朴规制。原因有二:一是遵循了
朱瞻基的遗诏。宣德皇帝遗诏曰:“丧制悉遵皇考
洪熙元年五月遗诏,毋改山陵,务从俭约。”二是因景陵的地形狭小而决定的。即使明嘉靖年间明世宗皇帝下令增崇殿宇基构,享殿的规制有所扩大,但明景陵在
明十三陵中还是最小的。清梁份《帝陵图说》曾记载:“献陵最朴,
清景陵最小。”
文物遗存
神道区域
明景陵其神道从
明长陵神道北五空桥南向东北分出,长约1.5千米。途中建单空砖券
石桥一座,宽7.9米,长10.16米,桥身及青石罗汉栏板保存。近陵处神功圣德碑亭仅存
台基及石碑。石碑碑高6.08米。神功圣德碑亭
第一进院落
明景陵第一、二两道院落前后连成一体,宝城因地势呈前方后圆纵向狭长的形状,其祾恩殿后有抱厦一间,并设有后门。祾恩殿和祾恩门原制分别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清
乾隆修缮时,祾恩殿、祾恩门均被缩小间量重建。祾恩门现存明代台基和月台。月台宽20.75米,进深22.5米,高0.7米,月台前存砖墁礓礤路,宽19米,进深4米。
清代改建的小
台基以及其上的门砧石、
柱础石、明代台基前清代所建连三踏跺,保存完好。祾恩殿存明嘉靖时改建的台基、月台和台基后抱厦台基。台基陡板式,其上明代柱础石鼓镜部分全部被凿平,而清乾隆年间缩建的柱础石保存完好、整齐,均为鼓镜式。
御路石雕保存完好,为双龙戏珠纹。配殿、神帛炉无存祾恩门遗址祾恩门月台、踏跺,墙体的新接痕迹御路墁砌条石
清景陵御路石雕景陵御路石雕祾恩殿清代柱础石供
执事官上下的抄手踏垛焚帛炉台基
土衬石配殿残存条石
第二进院落
明景陵三座琉璃花门、石供案和石供器,形制基本同
明献陵,但供器中散失一花瓶。三座门中门与祾恩殿后抱厦
台基间有石条铺砌的御路,御路两侧各设一出垂带式踏跺台阶。的
棂星门形制基本同长陵,檩枋之下置五攒斗拱。宝城经1955年修缮,城垛、宇墙、马道及城内左右两侧设登城的转向礓礤设置齐备,但局部残坏,城垛、宇墙有倒塌。城台由砖石垒砌,城前设月台,城下券洞为直通前后形式。宝城内封土隆起。明楼平面正方形,重檐
歇山顶,台基为陡板式。楼壁四面设券门,上下檐
额枋部位为琉璃构件。上下檐间悬挂“景陵”金字华带榜额。楼内圣号碑形制同献陵,碑身正面刻
楷书“宣宗章皇帝之陵”。三座门(琉璃花门)方城明楼石五供石五供三座门(琉璃花门)右侧陵墙与宝城城墙棂星门城台右掖增设的登城礓礤明楼后部明楼内的圣号碑明楼内的圣号碑明楼内的圣号碑宝城城墙上宝城城墙上宝城城墙上宝城城墙上宝城城墙陵墙宝城连接处城台券洞
附属建筑
明景陵陵宫外附属建筑宰牲亭、神厨、神库、祠祭署、朝房等位置已无考,现存神宫监监门及门厅,位于今
景陵村。监门门厅门厅梁上、檩枋上残留的
旋子彩画历史文化
传说轶事
朱瞻基帝陵质朴背后的故事与其他陵墓相比,
明献陵和明景陵虽然形制完整,但在规模、用料、装饰等方面显得十分朴素,这与献、景二陵的墓主
朱高炽和明宣宗生活节约、爱惜民力有密切的关系。明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
朱高炽大病不起,下遗诏说:“我在位短暂,恩泽还未遍及百姓,不忍心百姓受劳,我的陵墓务要从俭从约。”明仁宗死后,朱瞻基继位,为明仁宗修建陵墓。他与大臣
蹇义、
夏原吉等商议说:“我们国家拥有四海之富足,埋葬亲人,岂能不舍得花费呢?但是古来帝王皆从俭制,即使孝子想把父母的身体和魂魄保存久远,也不应该进行厚葬,这在
秦汉已有明证。况且我皇父有遗诏在先,天下共知。现在营建山陵,我应当遵守先帝遗志,你们以为如何?”蹇义等回答说:“
皇帝志存高远,发于孝思,实在是对千秋万代都有利的事情。”于是
朱瞻基亲自规划
朱高炽的陵墓,这就是当下看到的简朴的
明献陵。受其影响,明宣宗自己的陵墓景陵也是效仿献陵,规模很小。
文物价值
明景陵沿袭献陵的俭朴规制,又经历明中期嘉靖年间的改建,并存有明嘉靖年间改建后的精致石雕遗物。故明景陵是研究明代早期帝陵规制的实物依据,也具有一定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
文物保护
1955年,修缮了明景陵的陵墙、
大高玄殿、两柱牌楼门、明楼、宝城。1961年,包含明景陵在内的
明十三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明景陵开始实行封闭式保护。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开放时间
明景陵属于明十三陵中尚未对外开放的陵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