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行,(1758-1822),字兴庵,号竹村,
清代贵州印江人。书画家。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
进士。发陕西州判补
长安县丞,后任
永寿知县,
泾阳县知县。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居母忧回籍。旋补
广东省归善、
徐闻县、
新会区等地知县。精于书法,自成一体,老而弥工。在京师时,曾因善书法而得保荐
内阁中书,因与
和硕成亲王书体近似,得以成为成亲王的捉刀人。
(1758-1822),字兴庵,号竹村,清朝贵州印江人。书画家。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进士。发陕西州判补长安县丞,后任永寿知县,泾阳知县。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居母忧回籍。旋补广东归善、徐闻、新会等地知县。精于书法,自成一体,老而弥工。在京师时,曾因善书法而得保荐内阁中书,因与成亲王书体近似,得以成为成亲王的捉刀人。在
陕西省留有石刻多种。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西中寨口的八角七层文昌阁,有其所书"江城砥柱"石匾。又善画,尤长画梅,工中带写,笔墨酣畅,画上多题自作诗,很有书卷气。有墨笔写意梅花图轴,梅图奇特,梅枝倒折,形成一环状,环中题字潇洒自然,疏密有致,使书法与绘画之美交融,浑然有致,使书法与绘画之美交融,浑然难分,而题句亦有深意:"占尽春魁柳未芽,一庭疏影雪横斜。重地身份缘何事?只为能开冷处花。"著作有《政学草稿》、《政余诗钞》、《存桂山房诗钞》等刻本传世。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王道行乡试选拔贡,后入太学中
进士,授陕西鹿州
州判。时
爱新觉罗·弘历喜爱书法,常在皇宫举行书画遴选活动,王道行画梅邀御赏,评置第一。受皇叔
和硕成亲王礼重。后,王道行题写一联云:“墨妙敢矜能,想当年御考适逢,成邸叨陪名第七;兴来惟看画,叹藐躬几生修到,童君诩赞谱无双。”
王道行诗书画俱佳,尤工墨梅,画中见诗,人皆称之“画谱无双,诗意盎然”。曾在现珍藏于
贵州省博物馆的两幅墨梅画上赋七绝:“占尽春魁柳未第,一庭疏影雪横斜;重他身份缘何事?只为能开冷处花。”还著有«政余诗钞»«政学草»等梓行于世,可惜于“文革”中被抄焚尽。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间,王道行任陕西鹿州
州判后,即补
长安县丞。时值川、楚(湖北)发生兵事,王道行受
上官姓檄文辅佐军务,
草书军中文件,各项公务沛然有余,下无稽案,上无稽复,未尝废事,成就卓著,升陕西
永寿县知县,并兼代
合阳县知县,继又改
泾阳县知县。清嘉庆十八年(1813)冬,王道行解合阳县任赴京都,人皆裘皮绒服,王道行却囊中羞涩,犹自着两件秋衣启程。
清乾隆六十年(1795),王道行丧父。返里服丧月余,将其母戴
太夫人接至
渭河平原府上赡养。清嘉庆十七年(1812)二月间,王道行母亲逝世,远近宾朋云集凭吊,视之若挚。清嘉庆十八年(1813)间,印江大饥,王道行慷慨济困,遥寄三百金赈灾。
清嘉庆十九年(1814),王道行任
广东省归善县知县,款迎广东旧友杨简亭之子若孙于署中,延师课读,教以成名,登秀才,拔萃贡。后历任广东随文县和新会县知县。于新会公赋七律一章云:“志在利济未为夸,每念官箴辄暗嗟。百里生民谁父母,一官引领此桑麻。悦农强教归循吏,救病扶衰类处家。老马识途嗤浪语,可能土俗得宜耶。”
王道行去世,其灵柩归葬
思南县城对岸高坪庄冲天塔后,魂归故里。太子太傅果勇侯杨芳为墓碑题联云:“勋名已付常录,宦迹爱将墓石垂。”
王道行堪称印江书香鼻祖。亦艺传六世,成为赫赫有名的书香世家。在其为宦士途,亦奉行“清、慎、勤”要诀,勤于政事,倡行节约,严于律己,体恤民情,成为庶民广为赞誉的廉吏,也为书香增添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