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叔陶,浙江余姚人,1939年毕业于
浙江大学土木系。曾任龙泉浙江大学分校讲师、中山大学副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授,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陈叔陶教授专于钢结构及弹性力学,在杆系、板、壳结构等方面有深入研究。他的主要论文包括《桁架变位之分析》和《桥梁之二次应用》等。
1943年在
英国《
土木工程学报》上发表《用移动和转角方法进行桁架挠度的分析》等六篇论文,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高度评价。195 0年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支援
大西北,受聘于西北工学院,任教授,后兼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期间,受桥电厂、
鄠邑区某国防厂之邀,到现场对
冷却塔及厂房建设给予技术指导。1956年院校调整,他调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后改称西安冶金建筑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教授,曾先后参加北京十大建筑及广州电视塔设计方案的评审工作,还担任
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专家组成员等。期间,他结合教学与科研实际,先后发表论文30多篇。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西安冶金建筑学院与
莫斯科建筑工程学院合作进行预应力钢结构的研究,陈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取得可喜成果。1962年至1966年,他所领导的科研课题小组,参加了国防科委下达的防护结构研究和计算任务。这是一项地下防
原子弹冲击波的国防建筑课题,试验重点是厚板和厚壳的分析。全国参加的有
清华大学、
同济大学、
浙江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他代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参加,对厚板及厚壳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结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写出
在教学上,陈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他讲授的结构力学和钢结构两门课,解放前一直用英文教材。20世纪50年代换用
苏联教材,但没有中文本。他废寝忘食,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很快将这两本俄文教材译成中文,便于学生学习。他讲课深入浅出,一个很复杂的受力构件或结构,能简化成一个简单又形象的受力简图,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学生的作业,按规定应由助教批改,但他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总是亲自批改。他带学生实习,总和同学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一次在宝鸡工地,每天要上、下塬,但不论刮风下雨,他都与学生一起上厂房扎钢筋,下车间看图纸等,从未间断过。20世纪60年代初,为了培养中青年教师,他不顾
肝病的痛苦,花了三年时间,编著了100多万字的讲义和几十万字的弹性力学教材。这些讲义和教材内容丰富,特别是在板壳理论计算方面,具有独到见解。他以此给全校中青年教师系统讲授,讲授时间全是利用节假日,且不要报酬,一讲就是三年,为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师队伍的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
陕西省省先进工作者,还被授予“陕西科技精英”称号。他是陕西省力学学会副会长,并担任中国《
土木工程学报》编委,还是陕西省人大代表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68年5月22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