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之战是
中国历史的三国时期之前在讨董联军于191年解体后军阀袁绍和
袁术之间的一场战役。袁术名义上的部下
孙坚攻占废弃的
首都洛阳市后凯旋,卷入原为讨董盟友的二袁之间的私人恩怨。袁绍军在
周喁带领下最初对孙坚军占了上风,但为孙坚反攻所败。这场战役标志着反对董卓联盟的最终瓦解,北
中国平原的军阀开始为争夺中国的最终统治权而相互对抗。
190年,中国各地的地方军阀和官员组成了反对宰相
董卓的联盟,董卓控制着
国家权力并扣押了皇帝献。
袁绍被选为联盟的领袖。为参加对抗董卓的行动,孙坚率领军队北上加入了联盟中的
袁术。袁术任命
孙坚为代理破虏将军和
河南省刺史,并派他进攻
洛阳市这座首都。孙坚击败了董卓的部队,导致董卓放火洛阳,迫使人们迁往
长安,新的首都所在地。由于联盟其他成员没有意愿增援他的位置,而他们自身正处于瓦解的边缘,孙坚占领了已经成为废墟的洛阳,军事上难以维持,于是孙坚放弃了洛阳,返回南方。袁术似乎对他的表兄袁绍被选为联盟领袖并获得所有荣誉感到不满,侮辱他的表兄为“家奴”和“
袁夫人不才”。
袁绍对此可预料地感到愤怒。191年,他任命
周瑜为豫州刺史,这是
孙坚应得的头衔,并派他进攻孙坚不在时的豫州领地。
阳城县之战的起因是周瑜决定进攻川郡的阳城(今
登封市东南),这是孙坚在
河南省的管辖范围,但也在袁绍在
冀州区的影响范围内。阳城没有料到会受到名义上的盟友的攻击,陷入了措手不及。当孙坚听说袭击时,他叹息并评论道:“我们一起集结义军,旨在拯救国家。叛军和土匪即将灭亡,然而人们却可以这样行事。我该与谁合作?”北方军阀
公孙瓒站在
袁术一边,派他的表弟
公孙越率领1000骑兵前往支援袁术。公孙越和他的骑兵本应在战斗中协助
孙坚夺回
阳城县,但在最初的小规模战斗中,公孙越被箭射杀。尽管遭遇挫折,孙坚后来恢复了一些势头,并在几次战斗中击败了
周瑜。随后,袁术率领部队向东南进攻周瑜的兄弟
周昂在九江,迫使周瑜放弃阳城前去支援他的兄弟。在那里,周瑜再次被击败,他放弃了战役返回故乡
会稽郡(今
绍兴市)。
阳城之战以袁术的胜利告终:他在阳城和九江两地击败了
袁绍的部队,恢复了孙坚在
颍川的地位,并彻底消除了周瑜的威胁,尽管九江尚未被征服。而对于袁绍来说,情况极为困难:除了南方的失败,他还受到
公孙瓒的威胁,后者认为袁绍应对
公孙越之死负责,并向他宣战,拒绝了袁绍所有的友好表示。这导致了袁绍与公孙在解桥之战中的冲突。阳城之战作为两位袁氏之间斗争的开端,不仅标志着带来东汉末期混乱战争的新阶段,而且确认了反对
董卓的联盟的瓦解,北
中国平原的军阀开始为争夺中国的最终统治权而相互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