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字白庵,生于
揭阳市榕城(今
榕城区)。幼好武,力过人。清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中武举人第2名。六十年(1721年)中武状元。授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并加哈哈珠子扈。
康熙帝到
承德市避暑山庄避暑,对林德镛甚为赏识,但他因病未能施展才干,於1722年去世。
轶事典故
揭阳民间故事·林德镛与康熙皇帝
清代康熙年间,揭阳县
棉湖镇有一年青汉子,姓林名德镛,自幼父母双亡,家贫如洗,幸得他有一身好力气,才不至于饿死。当地有一船主,看他年青力壮,为人又很勤快,就叫他帮撑船走
福州市。林德镛从此虽有碗饭吃,但干了三年没得半分工钱。便离开船主,在榕城游荡,想另打开一条出路。
事有凑巧,榕城武举人许登庸要上京考试,想找个家僮,有人将林德镛介绍给他。许举人一见他身体魁梧,十分雄壮,便收下了他。过了几天,主仆一同上京。每到一个宿站,许举人就叫林德镛递过他所挑的大刀,练习武艺。这大刀足有五十斤重,许
举人舞弄几下。许举人见他心灵手巧,勇力过人,也乐得指点一番。路上几月,不知不觉之中,林德镛已学了一点武艺。
转眼到了京师,许举人报了名,试期将近,谁知忽然病倒。按当时朝廷规定,报了名不参加考试,是要受惩罚的。许举人十分焦急,越急病就越重。眼看隔日已是试期,许举人没法,只好让林德镛代试,以应付过去,免致食罪。
康熙帝当时已经六十多岁,极信佛教,特派人到天竺国求寿。使臣为他求来一节背竹。砍开来一看,只见里面写着:“寿至林德镛”。从此,立心立意要找到林德镛这个人。他问主考官:“此次全国举子,岂有林德镛的?”主考官说没有,只有许登庸。
康熙误把登庸听成德镛,特传他上殿面试。林德镛来到
太和殿,康熙见是一个二十多岁的虎虎后生,心里高兴地想:“我的寿命若与他一样,岂不还要再活几十年!”一时不觉心花怒放。林德镛心里却暗暗吃惊:“莫非冒名顶代被人识破?不然为何单叫我一人上殿?”一走神大刀失手,他急忙把脚一踢,将刀接住。康熙问:“贤卿,这招式叫什么?”林德镛顺口答道:“魁星踢斗!”康熙接着又问他叫什么名字?林德镛说:“叫许登庸。”康熙喝道:“不!你是林德镛!”林真是林德镛,很是欢喜,即时赐他无罪,叫他平身。并钦点他为
武状元。
康熙得到林德镛龙心大悦,特留他在御苑居住,同食同榻,一连月余。林德镛每夜出宫游玩,太监带路,总是提着皇帝御用的金丝灯笼。那班皇亲国戚、王孙公子一见,个个当衔长跪,三呼
皇帝。林德镛全不理睬他们,扬长而去。因此得罪了皇亲国戚,他们个个怀恨在心,密谋要将他害死。林德镛知道了,启奏
康熙帝。康熙一听气得非同小可,当殿把大臣们训斥一番,并想出一个奇妙的办法:把林德镛交给大臣们轮流供养,供养期内,如有一差二错,或瘦半斤一两,大臣要受灭门之罪。大臣们都慌了手脚,为使林德镛体重增加,暗暗从菜里加上蜂腊,把他饲得比
弥勒佛还胖。
一年冬天,
康熙在宫中寂寞无聊,便带同林德镛和御军出宫射猎。康熙射到一只
白兔,白兔带箭而走,跌下深潭。林德镛自认好水性,便奋勇下潭擒拿。谁知这时寒冬腊月,
水冷如冰,林德镛一下水后,肚里蜂腊
凝结,霎时丧命。
林德镛一死,康熙忧心忡忡,寝食俱废,不久便一命呜呼哀哉了。
事件
看了2000年9月13日《揭阳视听周报》
黄俊雄先生的《谁是潮州正牌的武状元一一是林德荣不是林德镛》一文之后,先是大吃一惊,然而细看全文之后,却是淡然一笑一一该作者(下称《黄文》)怎么能以区区一二本(
家谱)(历代称为野史)就否定了整个潮汕史(包括古今
正史和古今野史),怎么能与1000万潮汕人开了这个不该开的玩笑!
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略述已见,以供广大读者明鉴:
一、何谓“正史”、“野史”和“民间传说”
正史者,古今方家无不知晓,是经皇帝批准、由地方官府主办编撰而成的
隶书,谓之正史;野史者,是纯属私家编撰而成的史书、资料。历代史学家在编撰志书时,都是以正史为主要依据,以野业为参考。黄文却反行其道而行之一一以野史当成主要依据:
“民间传说”,顾名思义,就是民间的传说。有关林德镛的民间传说,
潮汕地区的确不少。但在
正史的记载中,“林德镛事迹”不是放在《传闻轶事》或《民间传说》的章节,而是放在《选举》、《贤达》、《人物》的章节上,怎么能说他“不外是民间的传说,却道不出一点儿证据”呢?另外,黄文说“潮汕多种报刊登载
武状元林德镛的事迹,炒得沸沸扬扬,炒来炒去,不外是民间的传说”,黄文反对“林德镛事迹”“民间传说化”,但从黄文又可看出自己也卷入了“民间传说”的漩涡:如文章说,“
康熙对林德荣是生是死,是叛是逃,疑虑重重(不排除梦中“寿齐”之说)”,这是其一;其二,文中说,“于是(康熙)派钦差到
揭阳市缉拿(林德荣),结果逮去了林德镛。当皇帝问明不是正牌的武状元
林德荣,但见林德镛魁梧伟健,便隐藏了动机,留住他为侍卫。”这段记载有何根据?不正是民间传说吗?!
如果按黄文所说“见林德镛魁梧伟健……留住他为侍卫”,那么,全
中原地区有数千万“魁梧伟健”的男性青年,也都该任为侍卫了吧?
同时,黄文中还用了不少估计和推测的字眼,如“可能”、“是否”、“一般”、“或者”,这都是史家所不容许的。
二、林簿镛事迹并非“民间传说”,而是古今
正史、野史所载
黄文一开始就说:“长期以来,
潮汕地区多种报刊登载
武状元林德镛的事迹,炒得沸沸扬扬,炒来炒去,不外是民间的传说,却道不出一点儿证据。”这说法未免太过武断。请看:
雍正九年(1731年)揭阳知县陈树芝修的《
揭阳县志》卷之五《选举》载:“
康熙辛丑(1721年)科:林德镛,状元,在城人,授御前侍卫。有传。”(这里应着重说明,林德镛中状元距知县陈树艺修县志时间仅相差10年)
雍正本《揭阳县志》卷之六《人物》载:“林德镛,字白庵,在城人。天资豪宕,臂力过人。能挽六钧之弓。
康熙帝丁酉(1717年)武乡榜第二人,辛丑(1721年)
会试第九人,
殿试鼎甲第一名及第,授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加哈哈珠子,随圣祖驾幸热河,隆宠遇。未竟其用,卒,论者惜之。”
48年后由揭阳知县刘业勤纂修的《
揭阳县志》卷之五《选举》载:(因个别字眼与
雍正本有异,故再录)“
康熙六十年
辛丑科,林德镛,在城人,状元,授侍卫,有传。”在《贤达》中又载:“林德镛,字白庵,在城人,天资豪宕,臂力过人。康熙丁酉武闱第二入,辛丑会试第九人,殿试第一人,授二等侍卫,乾清门行走,加哈哈珠子,扈驾幸热河宠方隆,未竟其用,遂卒。时论惜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潮汕地区还有大量官方出版的志书、史料都证实林德镛就是潮汕唯一
武状元,不再赘述。
三、林德镛真的是一个“无文化”、“光凭一把‘臭刀’,未经
会试而得殊恩而参加
殿试”的人吗?
黄文说:“林德镛无文化”,“光凭一把臭刀”。这实在也令人啼笑皆非。未知他的刀‘臭’在哪里,我不敢举出民间传说中他舞刀时使人“眼花缭乱”、“瞠目结舌”的场面,但我却牢牢记住
正史对他那“天资豪宕,臂力过人,能挽六钧之弓”的记载。更甚者,黄文还说林德镛“未经会试而得殊思参加殿试”,这更离谱!请看距
康熙六十年(
辛丑,1721年)相差仅10年的
雍正《
揭阳县志》的记载:“林德镛……康熙
丁酉武闱第二人,辛丑
会试第九人,
殿试第一人……”。这些由皇帝批准,地方官府纂修的志书,对林德镛记载得一清二楚,不仅记载他参加
乡试、会试、殿试,甚至连他在这三级考试中获得第几名都载得分分明对于林德镛是
潮州市武状元的记载,在
潮汕地区古今
正史、野史早巳定论,是谁也否定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