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干金枪鱼(学名:Thunnus tonggol),又名小黄鳍鲔、长腰鲔、黑鳍串、串仔、长实、长翼,为
鲭科金枪鱼属的其中一种。
青甘金枪鱼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1.5-2
千克,大的1.4米,重9-11千克。1龄鱼平均体长279.5毫米,2龄鱼423毫米,3龄鱼543毫米。 体纺锤形,
横切面近圆形,稍侧扁;尾柄细狭,平扁,每侧具发达的中央隆起嵴一条,尾结基部处每侧各具小隆起2条。头中大,锥形。吻尖。眼中大,上侧位,距吻端较距盖后缘为近。眼间隔宽。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裂缝状,位于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不为眶前骨遮盖,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各具细小尖牙一行;犁骨、腭骨均具细小牙带。舌上无牙,具2叶状皮瓣。鳃孔大骨及鳃盖骨后缘圆形,光滑,无锯齿。鳃耙短,最长鳃耙短于眼径。
体被细小
圆鳞,头部无鳞,胸部鳞片特大,形成胸甲。侧线完全,呈波状,沿背侧与背缘平行,伸达
尾鳍基。背结2个,分离,两背间的距离小于眼径,第一背由鳍棘组成,前方2鳍棘最长,其余鳍棘向后渐短小;第二背鳍起点在臀鳍起点前上方,镰状,前部
鳍条长于后部鳍条和第一背鳍,后方具8-9分离小鳍。
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至第五鳍条的下方,起点至鳃盖后缘等于或小于起点至尾柄中央隆起嵴。
胸鳍较长,大于头长,镰状,向后伸达第一背鳍末下方或第二背结起点。腹鳍胸位,位于胸鳍基底的稍后下方,腹鳍间突甚分离,呈2叶。
尾鳍新月形。体背侧蓝色,腹部色较淡;在胸、腹区具若干淡色椭圆形斑块。腹鳍浅色,其余各鳍黑色。
青干金枪鱼为缓水性
中上层鱼类。平时栖息于水色澄清、底质砂石或
珊瑚礁的海区,喜逆流游动。对温度、盐度、水色的变化很敏感。天气暖和、微吹东南风或西南风、潮流缓慢、海面平静时,鱼群常起浮或跳跃于水面,风浪大时则下沉到深处。
每年春季随暖流自低纬沿中国台湾、
冲绳县近海直游向
日本东部近海,并向西北太平洋洄游。秋季受亲潮寒流影响而南下洄游。游泳能力强,游泳迅速、敏捷,喜群游。中国海南生产的青甘金枪鱼分东海岸和西海岸两路洄游:
①西路每年12月从
海南省东南,即
西沙群岛外海向三亚附近海区游来,详细绕至
莺歌海镇沿岸再北上,2-3月抵达昌化至海头一带海区进行生殖洄游,3-4月产卵。产卵后继续北上向东越过
琼州海峡,4月底经
海口市海区,然后再向东洄游至
广东省大陆沿海地区。秋末冬初,内海水温下降,转向外海。冬春期间中国台湾暖流胜强,内海水温回升,又向近岸洄游产卵;
②东路每年1月从陵水外海游向近岸,经清澜,4-5月到达
七洲列岛附近水域,5-7月产卵,产卵后,8-9月又向陵水外海深水区移动。
青干金枪鱼体长30厘米开始成熟,绝对怀卵量7.2万-300万粒,在中国
海南省西海岸的青干金枪鱼3-4月性腺成熟,进行产卵;而东海岸产卵期5-7月。产卵最适水温20-26℃。产浮性卵。卵圆形,卵径1.05-1.12毫米,具一个油球。
受精卵经48小时孵出仔鱼。
世界主要有两个青甘金枪鱼渔场,一个在
泰国和
马来西亚的
南海沿岸,另一个在与北阿拉伯海接壤的国家。青甘金枪鱼常在
澳大利亚的休闲
渔业中被捕获,在拖网捕捞中被作为副渔获物捕获。全球捕获的大部分是在西
印度洋。在许多地区,青甘金枪鱼的捕获量正在增加。青甘
北方蓝鳍金枪鱼的生长速度和寿命比其他大小相似的金枪鱼要慢。加上其局限的浅海分布,青甘金枪鱼可能容易受到渔业过度捕捞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