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黄鳍鲔
鲈形目鲭科鱼类
青干金枪鱼(学名:Thunnus tonggol),又名小黄鳍鲔、长腰鲔、黑鳍串、串仔、长实、长翼,为鲭科金枪鱼属的其中一种。
生物特征
青甘金枪鱼一般体长30-40厘米,体重1.5-2千克,大的1.4米,重9-11千克。1龄鱼平均体长279.5毫米,2龄鱼423毫米,3龄鱼543毫米。 体纺锤形,横切面近圆形,稍侧扁;尾柄细狭,平扁,每侧具发达的中央隆起嵴一条,尾结基部处每侧各具小隆起2条。头中大,锥形。吻尖。眼中大,上侧位,距吻端较距盖后缘为近。眼间隔宽。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小,圆形;后鼻孔裂缝状,位于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上下颌约等长。上颌骨不为眶前骨遮盖,后端伸达眼中部下方各具细小尖牙一行;犁骨、腭骨均具细小牙带。舌上无牙,具2叶状皮瓣。鳃孔大骨及鳃盖骨后缘圆形,光滑,无锯齿。鳃耙短,最长鳃耙短于眼径。
体被细小圆鳞,头部无鳞,胸部鳞片特大,形成胸甲。侧线完全,呈波状,沿背侧与背缘平行,伸达尾鳍基。背结2个,分离,两背间的距离小于眼径,第一背由鳍棘组成,前方2鳍棘最长,其余鳍棘向后渐短小;第二背鳍起点在臀鳍起点前上方,镰状,前部鳍条长于后部鳍条和第一背鳍,后方具8-9分离小鳍。
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四至第五鳍条的下方,起点至鳃盖后缘等于或小于起点至尾柄中央隆起嵴。胸鳍较长,大于头长,镰状,向后伸达第一背鳍末下方或第二背结起点。腹鳍胸位,位于胸鳍基底的稍后下方,腹鳍间突甚分离,呈2叶。尾鳍新月形。体背侧蓝色,腹部色较淡;在胸、腹区具若干淡色椭圆形斑块。腹鳍浅色,其余各鳍黑色。
栖息环境
青干金枪鱼为缓水性中上层鱼类。平时栖息于水色澄清、底质砂石或珊瑚礁的海区,喜逆流游动。对温度、盐度、水色的变化很敏感。天气暖和、微吹东南风或西南风、潮流缓慢、海面平静时,鱼群常起浮或跳跃于水面,风浪大时则下沉到深处。
生活习性
青甘金枪鱼为亚热带,热带大洋性中上层洄游性鱼类,太平洋西北部的青干金枪鱼分布在太平洋的黑潮暖流海域。由南海东海向东至小笠原群岛的近海,向西直至黄海的近海都有分布。
每年春季随暖流自低纬沿中国台湾、冲绳县近海直游向日本东部近海,并向西北太平洋洄游。秋季受亲潮寒流影响而南下洄游。游泳能力强,游泳迅速、敏捷,喜群游。中国海南生产的青甘金枪鱼分东海岸和西海岸两路洄游:
①西路每年12月从海南省东南,即西沙群岛外海向三亚附近海区游来,详细绕至莺歌海镇沿岸再北上,2-3月抵达昌化至海头一带海区进行生殖洄游,3-4月产卵。产卵后继续北上向东越过琼州海峡,4月底经海口市海区,然后再向东洄游至广东省大陆沿海地区。秋末冬初,内海水温下降,转向外海。冬春期间中国台湾暖流胜强,内海水温回升,又向近岸洄游产卵;
②东路每年1月从陵水外海游向近岸,经清澜,4-5月到达七洲列岛附近水域,5-7月产卵,产卵后,8-9月又向陵水外海深水区移动。
青甘金枪鱼善集群游泳,排泄物有油质漂浮在水面。以鱼类为主要食饵(如锤氏小沙丁鱼鳀科、弓头燕鳐等),也摄食十腕总目、鱿鱼及虾类。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的温暖水域。在中国产于南海台湾海峡。具体分布于澳大利亚文莱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日本马来西亚马尔代夫、莫桑比克、缅甸、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新加坡索马里斯里兰卡、中国、泰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也门。
繁殖方法
青干金枪鱼体长30厘米开始成熟,绝对怀卵量7.2万-300万粒,在中国海南省西海岸的青干金枪鱼3-4月性腺成熟,进行产卵;而东海岸产卵期5-7月。产卵最适水温20-26℃。产浮性卵。卵圆形,卵径1.05-1.12毫米,具一个油球。受精卵经48小时孵出仔鱼。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2011年,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数据缺乏(DD)。
种群现状
世界主要有两个青甘金枪鱼渔场,一个在泰国马来西亚南海沿岸,另一个在与北阿拉伯海接壤的国家。青甘金枪鱼常在澳大利亚的休闲渔业中被捕获,在拖网捕捞中被作为副渔获物捕获。全球捕获的大部分是在西印度洋。在许多地区,青甘金枪鱼的捕获量正在增加。青甘北方蓝鳍金枪鱼的生长速度和寿命比其他大小相似的金枪鱼要慢。加上其局限的浅海分布,青甘金枪鱼可能容易受到渔业过度捕捞的影响。
主要价值
青甘金枪鱼是一个商业物种,肉味鲜美,在国际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除鲜销外可制罐头和咸干品,也有烟熏的、罐装的和冷冻的。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Thunnus tonggol .COL.2024-08-01
物种详细信息-Thunnus tonggol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01
Thunnus tonggol.Fish Base.2024-08-01
目录
概述
生物特征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分布范围
繁殖方法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种群现状
主要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