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美国进步女记者、作家
安娜·路易丝·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1885年11月24日—1970年3月29日),出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弗兰德城,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美国进步女记者、作家。安娜·路易丝·斯特朗被称为“中国人民的朋友”,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被中国人称为“3S”。
1908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早年致力于儿童福利事业和工人运动。1921年被派往苏联从事救灾工作,后任驻莫斯科记者。1925年斯特朗首次访问中国,到广州市报道了省港大罢工,采访了罢工领导人苏兆征。1927年,深入湖南省农村,报道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写下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书。1937年抗战开始后,斯特朗到山西八路军总部采访了朱德等领导人,后发表反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类的五分之一》一书。1940年,她到重庆市见到了周恩来。之后周恩来向她介绍了中国国民党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真实情况,斯特朗向西方世界揭露了“皖南事变”的真相。1946年第5次来华访问延安市,毛泽东在同她的谈话中提出著名的“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她的《中国人征服了中国》一书记录了解放战争时期在延安等地的经历。1958年斯特朗第6次访华定居北京。在此期间,创作了《中国为粮食而战》《西藏见闻》《西藏农奴站起来》等书,并编写了《中国通讯》69篇。1970年3月29日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
安娜·路易丝·斯特朗作为一名进步美国记者和作家,她一生都在追求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苏联、中国、墨西哥西班牙危地马拉等地方都能看到她活跃的身影。1925年后,她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多次访问中原地区,向全世界人民介绍正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变革。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安娜·路易丝·斯特朗1885年11月24日生于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弗兰德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母亲是一个社会工作者,热衷妇女组织运动。早年就读于奥伯林学院,190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大革命时期访华
大学毕业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投身于社会改革和儿童福利运动。1918年,斯特朗担任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罢工——西雅图总罢工工会的报纸《西雅图工会纪事报》特写编辑。1921年,斯特朗以社会工作者和报纸记者的身份去了俄罗斯。在莫斯科工作的时候,她辗转认识了托洛茨基,每周教他英语。正是从托洛茨基口中,她知道“世界上最激动人心的革命运动是在中国”。
1925年,斯特朗首次来华。她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中心地带广州市,亲眼看到了中国大革命的开场,报道了省港大罢工。1927年5月,斯特朗从上海市来到“红色的汉口”同宋庆龄一起住在中央银行大楼。她不分昼夜,奔走武汉三镇大街小巷,采访了受孙中山先生邀请担任国民政府顾问的米哈伊尔·鲍罗廷(M. Borodin),中共总书记陈独秀、国民政府外交部长陈友仁等,走访了一些五金工人、纱厂女工。她参加了在汉口召开的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访问了湖北省妇女协会,湖北省农民协会。7月中旬,她特地赶到湖南省,亲眼看到了那里蓬勃发展的农民运动。时隔一周,她回到武汉市时,“红色的汉口"充满了白色恐怖。斯特朗被迫跟鲍罗廷结伴前往苏联。后来,斯特朗将这一时期的所见所闻,著成《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书,她在书中写到:“正是这些农民和工人——不是北方成南方的将军,也不是上海市富有的资产阶级,也不是武汉的怯懦的政客——将会有勇气把他们的国家从封建时代推进到现代世界中去。
抗战时期访华
1937年底,中国抗战全面爆发,12月初,斯特朗登上了从威尼斯香港特别行政区到汉口的远洋班轮,专程来中国。期间,她阅读着刚刚出版的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详尽地了解着中国共产党1927年以后的具体活动,并且约斯诺夫妇见面。因为护照的缘故,她不能在香港下船,斯诺夫妇就专程到香港登船拜访,并向她简要介绍了中国工农红军的状况。斯特朗认为接触红军会有良好效果,于是决定去采访红军。斯特朗在香港下了轮船,坐飞机到了武汉市。斯特朗在武汉积极支持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以实际行动寻求国际援助,为支持中国抗战而奔走呼号。
1938年1月2日,斯特朗参加了中国妇女团体联合会召开的国际妇女茶话会,她根据西班牙反法西斯战争的经验,批评国民党中央政府片面抗战政策,而对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全民抗战的正确主张大加赞扬。在汉口住了几天以后,斯特朗迅速作出安排,要去采访山西省八路军。1938年1月初,在汉口八路军办事处的帮助下,斯特朗获准乘坐阎锡山将军的专列前往山西。斯特朗在八路军总部住了十天。她和八路军指挥员、一般工作人员一起进餐、交谈,向他们了解中国革命的进程、敌后抗战的情况。她在当地的一户农民家里睡土炕,在八路军司令部里和八路军战士一样,每人分得一份同等的饭菜。她对这里的印象是,八路军的领导人不会矫饰做作,而是坦率直爽。她印象特别深的,是他们之间“同志情谊深”。
在八路军总部,斯特朗多次访问朱德。斯特朗还通过与任弼时谈话,了解到八路军动员群众共同抗日的情况。之后斯特朗当八路军的学生,向他们学习游击战课程,听取著名功臣建奇功的故事,斯特朗发现,这支军队还通过娱乐的方式进行教育。前线剧团编演历史的和当代的事件,创造出新颖的歌剧。1938年4月,斯特朗在离开中国之前,给朱德写了一封充满战斗情谊的信,由于战乱难寄,信发表在当时的《新华日报》上。
 1940年底,斯特朗第四次来华。在重庆,她会见了中共代表周恩来。周恩来向她介绍了中国国民党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真实情况,并交给她一份详细的报告和相关文件,请求她待命发表。不久后,蒋介石制造了皖南事变,斯特朗收到指示发表所获得的信息。尽管在美国发表这些资料遇到了诸多阻力,但她最终成功地让这些信息见诸报端,从而让更多国际社会了解到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斯特朗的报道对于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及国内政局的认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访华到定居
1946年初,斯特朗从旧金山来到上海市,后转到北平市。6月,斯特朗第5次来华。在宋庆龄的帮助下,她来到革命圣地延安市,采访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人。毛泽东正是通过她向全世界发表了“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7月31日,她乘坐军调部的飞机前往延安访问。从1946年8月到1947年2月,除了短时前往东北地区和各解放区访问外,斯特朗在延安居住了近半年的时间。其间,她同毛泽东及中共其他高级领导人,建立了十分友好的关系,对中共的政策和解放区的情况有了较多的了解。1947年2月14日,斯特朗离开延安市
 1947年10月,斯特朗由上海前往苏联。随后,又前往北朝鲜和东欧国家,完成她所承担的宣传毛泽东思想的使命。1948年1月,斯特朗返回美国。她举行演讲会,报告她的延安之行,并在美共内部,宣传中共关于“各国共产党的政策要适应各国的具体情况”的主张。她还把她的延安之行写成《中国的黎明》一书,在印度、美国和法国出版,同时又写了《毛泽东的思想》一文,发表于美国的《美亚》杂志。这是首次向全世界宣传和介绍毛泽东思想的文章。1958年,她第六次来华,并定居在北京。 定居中国以后,她投入到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报道中,先后深入中国农村乃至西藏实地采访,完成《中国为粮食而战》等新闻作品。晚年斯特朗在中国主要从事的另一项工作是编写《中国通讯》。1962年,为了弥补在美国发表文章渠道的不足,根据周恩来的建议,她每月撰写一篇关于中国的综合通讯,寄给国外那些希望了解中国现状的朋友。直到斯特朗逝世,《中国通讯》累计刊印69期。
人物逝世
1970年3月29日,斯特朗病因心脏病医治无效在逝世北京,享年85岁。逝世后被葬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主要作品
参考资料
主要成就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885-1970)是苏联首份英文报纸《莫斯科新闻》的创办人。1930年,在苏联政府支持下,斯特朗创办该报。此时有两大进程并行,一是斯大林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二是美国的大萧条,正是西方不亮东方亮的时刻。该报服务于苏联外宣,对内,则以在苏工作的数千美国技术工人为主要读者。创刊号头版便刊登五年计划的宣传画,号召用“苏联力量和美国技术建设社会主义”。
晚年斯特朗在中国主要从事的另一项工作是编写《中国通讯》。《中国通讯》的第一期仅印刷了60份,但其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扩大。许多国家的报纸,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都纷纷转载,甚至一度以六种语言发行超过四万份。直至斯特朗去世,《中国通讯》共出版了69期,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
人物评价
斯特朗生于美国,死于中国,她是中美两国人民的共同骄傲,又是两国人民的友谊象征。——邓颖超
美国进步作家和中国人民的朋友。——郭沫若
斯特朗一生追求真理,在近半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她热情支持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友谊和尊敬。——《中国新闻发布》
后世纪念
安娜·路易丝·斯特朗被称为“中国人民的朋友”,与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埃德加·斯诺被中国人称为“3S”。1984年,三S研究会在北京成立。1985年,邮电部发行“中国人民之友”邮票3枚,其中第二枚20分的邮票就是斯特朗。
1985年,为纪念斯特朗诞辰100周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了《斯特朗在中国》一书。
因为与“纸老虎”有着直接关系,在中国,她的名字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了许多年。1988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三卷本的《斯特朗文集》,收入其多部名作,包括《换了人间》《千千万万中国人》《我为什么七十二岁来到中国》《人类的五分之一》和《中国人征服中国》。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大革命时期访华
抗战时期访华
从访华到定居
人物逝世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