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缔虞
姚缔虞
姚缔虞(?—1688)字历升,湖广黄陂人。顺治十五年进士,授四川成都府推官四川省残民多聚为盗,互告讦,酿大狱。缔虞平恕,辄得其情,审释叛案株连狱囚十七人。总督苗澄巡抚张德地荐廉能,举卓异,会裁缺,改陕西安化知县。行取,康熙帝十五年,授礼科给事中。二十四年,授四川巡抚。二十七年,卒官,赐祭葬。
人物生平
顺治十五年进士,授四川成都府推官。四川残民多聚为盗,互告讦,酿大狱。缔虞平恕谳鞫,辄得其情,审释叛案株连狱囚十七人。总督苗澄、巡抚张德地荐廉能,举卓异,会裁缺,改陕西安化知县。行取,康熙十五年,授礼科给事中。疏请严选庶吉士,考翰林,报闻。十七年,典试江西省,还,奏:“江西被贼残破州县在丁缺田荒案内者,请敕督抚酌量轻重,限三年或五年劝垦,以渐升科。全省赋二百二十万,历年追比,仅报完三万。此二百十馀万,虽敲骨吸髓,势必不能复完。请早予免,俾小民得免死亡。”
人物事迹
十八年,地震,求言。缔虞上疏曰:“科道乃朝廷耳目之官,原期知无不言,有闻则告。自故宪臣艾元徵请禁风闻条奏,自此言路气靡,中外多所顾忌。臣请皇上省览世祖朝诸臣奏议,如何谔;今者相率以条陈为事,软熟成风。盖平时无以作其敢言之气,一旦欲其慷慨直陈,难矣。乞敕廷臣会议,嗣后有矢志忠诚、指斥奸者,即少差谬,亦赐矜全。如或快意恩仇,受人指使,章奏钞传,众目难掩,纵令弹劾得实,亦难免於徇私之罪。如此,则言官有所顾忌,不敢妄言;中外诸臣有所顾忌,不敢妄为。”疏下九卿科道会议。越日,召廷臣等集中左门,上问:“缔虞疏如何定议?”吏部尚书郝惟讷等暨给事中李宗孔等俱言风闻之例,不宜复开。上问:“缔虞,尔意如何?”缔虞对曰:“皇上明圣,从未谴罪言官。但有处分条例在,言官皆生畏惧。”上曰:“如汝言,条例便当废耶?”缔虞对曰:“科条虽设,当辨公私诚伪。”上意稍解。谕言:“官宜敷陈国家大事,如有大奸大贪,纠劾得实,法在必行,决不姑贷。且魏象枢弹奏程汝璞,亦是风闻,已鞫问得实,原未尝有风闻之禁也。”上宣缔虞前,指内阁所呈世祖时章奏示之曰:“汝以朕为未阅此乎?”缔虞对曰:“惟久经圣览,臣故不惮尽言。”上命以所言宣付史馆。次日,复命缔虞入起居注,授笔札记之。寻转工科掌印给事中。上考察科道,黜孙绪极、傅廷俊、和盐鼎三人,而嘉缔虞与王曰温、李迥称职。
二十一年,疏论外吏积习,视事偷惰,公务沉阁,文移迟缓;僚属宴会,游客酬酢,废时糜费。请敕部禁饬。累左佥都御史
二十四年,授四川省巡抚。缔虞先为推官有声,百姓喜其来。缔虞至,榜上谕於厅事,严约束,禁私徵杂派,杜绝遗,属吏惮之。疏言:“四川迭经兵火,荒残已极。官户乡绅,多流寓外省,虽令子弟复业,入学乡举登仕版后,仍弃本籍他往。百姓见其如此,亦裹足不归。若招回乡宦一家,可抵百姓数户。绅宦既归,百姓亦不招而自至。今察明各属流寓外省绅衿,请敕部移行,饬令复业。”从之。蜀人困於采木,缔虞陛辞,首陈其害。会松威道王骘入觐,亦举是以奏,诏特免之。复请免运白蜡树,停解铁税,皆获施行。二十七年,卒官,赐祭葬。
人物生平
康熙帝在位的时候,有一回,左都御史艾元征上了一道奏章,请求皇帝下令禁止科道官风闻言事。所谓的科道官,包括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各道监察御史,他们的职责是纠察、监督六部及地方官员的言行,及时向皇帝建言议事。当时的监察系统允许“风闻言事”,就是言官们有权根据坊间传闻来上书进谏或弹劾官吏。艾元征认为这种做法缺乏证据支撑,有听风是雨、以讹传讹的嫌疑,所以不应当给予言论豁免权。
康熙皇帝听取了艾元征的建议,禁止了风闻言事,于是上书进谏弹劾的人越来越少了。康熙十八年,礼科给事中姚缔虞决定大胆抗疏,公开反对这条禁令。他上书给康熙帝,要求皇帝亲自检阅顺治帝朝的言官奏章,看看当时的谏官们多么犀利敢言。他在奏章里说,如果以风闻言事为借口钳制科道官的言论自由,会促使这些官员养成圆滑虚浮的习气,慢慢地大家都不敢说话,遇到大事也不会承担责任了。
康熙皇帝很重视姚缔虞的这份奏章,专门在乾清宫的朝会上召来姚缔虞问话。康熙帝说:“我并不是要限制言官议事。自康熙八年以来,何尝有大臣因言获罪呢?”姚缔虞回答说:“就算皇上不处分言官,可是条例禁令摆在那里,照旧会使科道官心生忌惮,从而不敢说话。
康熙帝微微点头,面色和缓地说:“你让我检阅世祖朝的奏章,难道你以为那些奏章我都没看过吗?本朝原本就没有禁止风闻言事的规矩,今后科道官员要积极进言劝谏,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为了确认取消这条禁令,康熙皇帝专门下令把这番话宣付史馆。姚缔虞也很快被提升为工科掌印给事中。(《清稗类钞》)
后代
姚缔虞为官勤政有功,康熙为奖励他,为其家族赐派24字,自缔虞公起遵行:“承虞姚之正绪,立芳名于永世,诚为善以必昌,念前修其复志。”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人物事迹
人物生平
后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