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写的回忆性散文名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散文中具有广泛影响的一篇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回忆性散文名篇。作品于1926年9月18日完成,最初发表于《莽原》1926年第1卷第19期,发表时的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收入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这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点出了创作的本意和内容,即叙写自己从有“无限乐趣”的“乐园”到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的过程和心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逼真地写出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说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受到规矩的束缚。但作者并未将三味书屋写得死气沉沉,而是通过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耍,老私塾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学生乘机偷乐两个小故事的叙述,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成年人的视角回望幼年的生活印象与轨迹,流露出对家园的眷恋和对早年生活的独特体验。自问世以来,不但得到文学批评者和文学史家的关注,而且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和大学文学史教学活动得到普遍的传播。该散文入选2006版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市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作者背景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绍兴市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鲁迅幼年居住的大宅子又名周家新台门,是周家祖辈在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年间购地兴建的。整座屋宇是江南特有的深宅大院,坐北朝南,有房屋80多间,连后园即“百草园”在内共占地4000多平方米。鲁迅故居中临街的两扇黑油油的石库台门,原本是周家新台门的边门,是鲁迅平时出入的地方。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味”字是寿镜吾先生的祖父改的。据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讲,“三味即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三味书屋以教授经书(《诗经》等)、史书(二十四史等)、子书(《孟子》等)为主。鲁迅从12岁(1892年)起便到三味书屋跟从寿镜吾读书,直到18岁。
作品原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熹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黑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科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芫菁科,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黑桑葚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和他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白鹡鸰”,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科们!Ade,我的覆盆们和木芙蓉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哪里去了!”
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包茅桔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
九月十八日。
作品赏析
段落大意
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八自然段):描写作者少年时代在“百草园”的生活情境。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至第二自然段):描写夏天“百草园”的自然物和童年鲁迅在其中的无限乐趣。
第二层(第三至第六自然段):写作者童年在“百草园”听到的事情和感受。
第三层(第七至第八段段):写冬天时在百草园中的雪地上捕鸟时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九自然段至篇末):写“三味书屋”沉闷、枯燥的生活。这一部分也可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即第九自然段),是从“百草园”转向“三味书屋的过渡段。
第二层(第十至第十六自然段):写三味书屋沉闷、枯燥的生活。
第三层(末段):写孩子们对封建教育的厌恶和反抗。
中心思想
本文在强烈的对比中追述少儿时代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生活,展现并赞美了充满纯真追求的天性,揭示某些人为的教育,特别是封建教育束缚和毒害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激发人们对美的向往。
写作手法
有序描写
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作者采用了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由静到动、先夏后冬的写景顺序。细节上,作者还注意到了多角度的观察。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这是从听觉角度来写 ;“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是从视觉角度来写。从形状、颜色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孩子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景物描写得动静结合,叫人读来别有一番风味,使得整个画面给人以生机盎然、如临其境之感。
景物描写呈现了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使用动静结合、远近结合、多种感官结合等写作手法来描写风景。
白描手法
该文章多用白描,笔墨极其简省,却传神、逼真地再现出童年鲁迅快乐的读书生活。
这篇文章像一首优美的散文诗。文字素朴隽美,几乎全是白描,然而神态逼真,形象飞扬。白描之所以生动,首在准确,作者应用排比句式,表现人物的内在情绪。
对比描写
本文不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对比,还将春夏秋冬的不同趣味等作对比,静和动、有声和无声等作对比。写景细致、生动,景中见情,景为儿童心理的景,情为儿童心理的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多角度描写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 ,作者还常从 多个角度展开描写 ,尽可能地将园子中的景物特征及无限乐趣呈现出来 ,突出了百草园中景物乐趣之多 ,表达出了作者内心独特的情感 ,由此提升了文章的整体魅力 。
语言特色
用词丰富
鲁迅在描绘景物和写人抒情时经常使用一系列动词和形容词、拟声词、外来词语,最具特色的就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小鲁迅向百草园告别的段落,鲁迅在写作时用到了德语的再见,“Ade,我的蟋蟀科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芙蓉们!……”前面的百草园生活有趣又自由,而在这里使用“Ade”一词则延续了先前的感情基调,与百草园新奇、神秘色彩相一致,又表达了那种怀念、追求自由的心境。
“语言既严肃又幽默。在平静的叙述中,穿插很有深意的妙语、警句。语言严肃而不呆板,幽默而不油滑。
句式和修辞
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长短句式结合。例如“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黑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箭干白上, 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这一句就运用排比,列举出百草园中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景物, 写出了百草园确是儿童的乐园。
在写静物时各用一个形容词进行修饰,构成短句,节奏明快,而在写动物时则用长句。 这两个分句又分别构成排比, 结构相同,语气流畅贯通。“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科们在这里弹琴”,又用短句,句式也比较整齐;描写南方大斑蝥、何首乌时则运用长句,这样整段文字长短结合,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富有音乐美
相关争议
主题争议
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主题理解,争议较多。
“三味”争议
对于三味书屋中“三味”有不同说法。
人物形象争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有两个形象是大家比较关注的:一个是美女蛇,一个是私塾先生。
美女蛇
有人认为美女蛇是作者批判的对象。美女蛇的故事是一个正义战胜邪恶的故事。
也有人认为美女蛇是有所指的,借指奸诈凶险之人和阶级敌人。还有人认为鲁迅先生是借美女蛇捎带讽刺一下那些时刻想吃他肉的“现代评论派”们。
有人认为美女蛇是正面形象。王明堂认为美女蛇是一个要求婚姻自主、反对封建道德、具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他认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美女蛇故事就是中原地区民间流行的《白蛇传》故事的梗概。
也有人认为没有必要过多纠缠美女蛇这个形象,应该关注这个故事背后的寓意。李何林认为这是一个迷信故事,是吓唬孩子们的,表现鲁迅对封建迷信的批判。
私塾先生
对于三味书屋的先生形象的分析,历来也是争议颇多。
李何林、许钦文等人以作者对私塾老先生的描写为例,认为通过对这位老先生死读书、读死书的描写,说明了他是一贯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
而有很多的人认为私塾先生确实是一个“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作者对他充满怀念和敬意。
钱理群先生认为,童年鲁迅显然多少是怀着一种好奇心来看老师“读书”“入神”的;但这构成了他童年记忆中终生难忘的一个神圣瞬间,或许他正是在这个瞬间,朦胧地感悟到了读书的乐趣,并影响了他一辈子的读书和写作。因此,三味书屋里的老师,在童年鲁迅与成年鲁迅的心目中,都是值得怀想的。
马志英是这么看待鲁迅和先生的关系的:文中很多语句反映出小孩子与陌环境、陌生人接触时真实自然的心理过程。初书塾初见先生,孩子一定是胆怯不自在的,所以先生非常严厉的那一面给他的感觉最突出。
作品影响
入选2006年版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
入选2018年版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自问世以来,不但得到文学批评者和文学史家的关注,而且通过中学语文教学和大学文学史教学活动得到普遍的传播。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鲁迅先生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自1978年起一直保留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陪伴了60后、70后、80后、90后、00后整整五代十国人。
作品评价
鲁迅用词十分精妙,文本富有色彩感、音乐感、镜头感,例如《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肥胖的黄蜂”等语句,鲁迅用碧绿、紫红、黄色等多种颜色,方形、圆形、条形等多种形状展开描写,构成文本的色彩感。“
(赣南师范大学曾红评)
《百草园》承载了文学之美的多样化形态,于百草园场景中的自然美和三味书屋场景里的社会人情之美的框架内,展现出具有优美、奇幻、喜剧性、怪诞等审美表现形态的事物。
杨义教授认为,《百草园》这篇散文“与《故乡》等作品一样,屡次成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教材中不可缺席的篇目,从而以一曲优美乐章鸣响在一代又一代的少年的心灵中,发挥着陶冶情操的渗润功能”。
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名作的璀璨星河中,《百草园》以其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趣味和富于表现力的技法等特质而拥有一席之地。它借助不同时代的文学评价、媒体条件、历史认识和现实体验完成了自身的经典化,并于不同层面和领域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
衍生作品
201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课文作家作品系列丛书》,其中一本书名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书中收录鲁迅的三十多篇散文作品。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作者背景
作品原文
作品赏析
段落大意
中心思想
写作手法
有序描写
白描手法
对比描写
多角度描写
语言特色
用词丰富
句式和修辞
相关争议
主题争议
“三味”争议
人物形象争议
美女蛇
私塾先生
作品影响
作品评价
衍生作品
参考资料